西安交大研究「高維量子密鑰分配」取得新突破

2020-12-13 陝西科技傳媒

陝西科技報-陝西科技傳媒網(記者 周勵)4月1日,記者據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理學院量子信息研究組解決了高維量子密鑰分配系統密鑰發生難、信息測量效率低的問題,首次提出使用光子軌道角動量與徑向模式的特殊複合量子態基矢,進行高維量子信息的發送和接收。這在量子信息編碼方面是一項重要突破,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權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A 》上

量子密鑰分配是以量子力學和經典密碼學為根本,利用微觀粒子的量子屬性實現信息保護的一種新型密碼體制, 是現階段量子信息學中最廣泛地獲得實際應用的技術。由於量子密碼提供了可證明安全性和檢測竊聽者存在與否的能力,因而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巨大的應用前景,並將在信息安全中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科研人員開始嘗試將量子信息編碼到更高維的自由度上,從而實現讓單個光子加載多個量子比特的信息。 高維量子密鑰分配的實現將顯著提高量子密鑰分配的傳輸效率,從而使其儘快投入更廣泛的實際應用當中。然而,在實驗實現方面,基於高維量子系統的複雜性,密鑰的發生和測量一直是困擾學界的最主要問題。

在西安交大理學院量子信息研究組張沛教授、王小力教授的指導下,博士生王傅民等經過2年探索,通過使用光子橫向模式光子軌道角動量與徑向模式的複合編碼,解決了高維量子密鑰分配系統密鑰發生難、信息測量效率低的問題,首次提出了使用光子軌道角動量與徑向模式的特殊複合量子態基矢,進行高維量子信息的發送和接收。

王博民介紹,MPUB中的量子態結構簡單,可通過使用柱狀透鏡相互轉換,從而極大簡化了基矢的選擇和測量過程。不僅如此,參與編碼的複合量子態都具有相同的模式數,可以保持更好的相干性,使傳輸更穩定,在理論上可以達到GHz的傳輸效率。同時,實驗設備的不斷發展進步也會使MPUB具有更大的應用前景:柱狀透鏡的高速切換一旦實現,基於MPUB的高維量子密鑰分配系統的複雜性將極大降低,與二維系統相同。從而實現以低維系統的系統成本達到高維系統的傳輸效率。

這項成果在量子信息編碼方面是一項重要突破。王傅民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張沛教授為通訊作者,西安交通大學為本文第一通訊作者單位。課題組通過與清華大學交叉信息學院馬雄峰教授課題組,美國羅切斯特大學Robert. W Boyd教授課題組的合作,這種新型高維量子態在編碼方面的安全性和在自由空間中的傳輸穩定性都得到了嚴格的證明和分析。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項工作將會成為高維量子密鑰分配方面的主流選擇。

論文連結為:https://journals.aps.org/pra/abstract/10.1103/PhysRevA.101.0323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10月14日,記者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固態量子體系是量子技術研究中最具前途的物理系統之一,並且在量子物理基礎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科學價值。西安交通大學物理學院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團隊李蓬勃教授課題組通過開展金剛石NV center電子自旋和納米機械體系耦合的全量子理論研究,發現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理論方案——通過線性調製納米機械振子的徑度係數,可以放大機械模的零點漲落,進而直接增強自旋與聲子的耦合強度。研究結果表明,利用提出的新方法,自旋—聲子耦合強度以及虛激發聲子誘導的自旋間有效偶極—偶極相互作用可以被指數式增強。
  • 西安交大:打造量子光學排頭兵
    工作人員在陝西省量子信息與光電量子器件重點實驗室內做實驗。「依託西安交通大學物理學院建立的陝西省量子信息與光電量子器件重點實驗室,我們主要從事高維量子態操控與超密編碼、高維量子密鑰分發、原子系綜中高維量子信息存儲、單像素光學成像以及光電量子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在高維量子態和單光子的產生、調控、存儲及測量方面有著深厚的實驗和理論基礎。」李福利告訴記者。
  • 西安交通大學科研人員在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固態量子體系是量子技術研究中最具前途的物理系統之一,並且在量子物理基礎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在基於固態量子體系構建混合量子系統及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方面,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科學問題是實現單電子自旋比特與納米機械振子的強相互作用。
  • 西安交通大學:打造量子光學排頭兵
    「依託西安交通大學物理學院建立的陝西省量子信息與光電量子器件重點實驗室,我們主要從事高維量子態操控與超密編碼、高維量子密鑰分發、原子系綜中高維量子信息存儲、單像素光學成像以及光電量子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在高維量子態和單光子的產生、調控、存儲及測量方面有著深厚的實驗和理論基礎。」李福利告訴記者。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西安交通大學:打造量子光學排頭兵
    「依託西安交通大學物理學院建立的陝西省量子信息與光電量子器件重點實驗室,我們主要從事高維量子態操控與超密編碼、高維量子密鑰分發、原子系綜中高維量子信息存儲、單像素光學成像以及光電量子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在高維量子態和單光子的產生、調控、存儲及測量方面有著深厚的實驗和理論基礎。」李福利告訴記者。
  • 助力量子發展,從幾米到一公裡!中科大實現遠程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量子糾纏作為量子通訊、量子精密測量和量子計算等量子信息過程的重要資源,其長距離分發對於量子技術的實用化及量子物理基本問題的檢驗至關重要。這些年各國都在加緊進行量子技術研究,當然量子技術的方向和應用有很多,比如前面說的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量子計算等等,為何如此重要呢?
  • 新突破!中科大學者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近期利用6光子系統,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結果表明,量子幹涉可見度在45小時內保持在98%,高維量子隱形傳態保真度達59.6%,為構建高效的高維量子網絡打下堅實基礎。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 潘建偉:手握量子「密鑰」的人
    中國對量子物理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70年代,那時候的研究還比較零散,不成氣候。1980年代,中科大的郭光燦與山西大學的彭堃墀等一批先行者們,開始系統性地涉足量子物理。二人後來同在2003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先於潘建偉十多年之前,1995年,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吳令安實現了國內第一個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演示實驗。
  • 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來源:央視原標題: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與暨南大學、中山大學等研究團隊合作,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實現了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
  • 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取得新突破
    央廣網北京11月19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人與德國、義大利科學家合作,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高斯定理。
  • 中科大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每經編輯:畢陸名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發布,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利用六光子系統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該成果2020年12月2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量子隱形傳態是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
  • 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取得突破 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等聯合國際研究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利用規模化量子體系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這一成果19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中國科學家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中新社合肥12月19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研究組近期利用6光子系統,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該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量子隱形傳態是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藉助衛星網絡、光纖網絡等信道,將量子態所攜帶的量子信息傳輸到遙遠地點,而不用傳送物質本身。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網絡具有更高的信道容量、更高的安全性等優點。如何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從而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網絡是當前量子信息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 西安交大科研「硬」實力
    近期,西安交大科研人員立足自身研究優勢,在材料、物理、管理、生命、電子科學技術等領域相繼取得重要進展,一起來看這些新突破、新成果! 乾貨滿滿! 讓我們為交大科研實力打Call!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鹼土金屬原子相互作用量子調控方面獲新進展
    近年來,超冷原子物理蓬勃發展,極大地深化了人們對量子多體物理的認識。在此前以鹼金屬原子為主的研究中,基於磁Feshbach共振的相互作用量子調控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由於其獨特的性質和蘊含的豐富物理現象,鹼土金屬原子已成為超冷原子物理的重要新興研究系統。不同於鹼金屬原子,鹼土金屬原子有著壽命非常長的亞穩態,也稱鍾態。
  • 量子通信實驗重要進展!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暨南大學李朝暉教授、中山大學餘思遠教授等合作,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
  • 科學網—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實現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 西安交大理學院一學術論文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在線發表
    量子密鑰分配是基於量子力學原理實現保密通信的新技術。它是目前從實驗室走向實用的量子信息技術之一。但是受限於精密的設備和高昂的費用,目前只應用於政府、軍隊、銀行等機構。本實驗採用了新的量子密鑰分配方案,解決了發送者和接受者參考系實時校準的難題,並通過巧妙設計,實現了密鑰分配其中一方的小型化和集成化。通過實驗證明,該方法不但可以抵禦信道的慢變噪聲,還能在經歷劇烈擾動後自動恢復工作。
  • 中國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的量子密鑰分發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站12月25日消息,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實驗。
  • 中國科大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1月18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