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體與機器之間的互動日益頻繁,指紋識別、虹膜識別、聲紋識別、人臉識別已經走進日常生活。那麼,人腦識別呢?
這種聽上去如同科幻小說的奇思妙想或許將很快成為現實。
特斯拉掌門人Elon Musk兩年多前創立了一家名為Neuralink的公司,旨在開發人類與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輸系統。這家公司昨日首次對外展示了他們開發的一些技術。
在老鼠身體上的實驗顯示,Neuralink公司通過數千個微小的電極,像外科手術一般將高速計算機系統植入老鼠大腦的神經元和突觸,以此來記錄老鼠的大腦活動。
進入老鼠大腦的是寬度4-6微米的線程,比人類的頭髮絲還要細得多。這種材料比目前用於腦機接入的材料對大腦的損傷要小,而且還可能具有更大的數據傳輸量,該系統會包括「分布在96個線程上的陣列,每個陣列最多達3072個電極」。
這種線程只是Neuralink公司的重大技術進步之一,另外一個重大進步是自動將線程嵌入大腦的機器。
Neuralink總裁Max Hodak表示,公司計劃最早於明年在人體開展臨床試驗,為此,他們將尋求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批准。初步的目標是在癱瘓病人的大腦中植入帶有計算機輔助系統的機器,從而讓病患能夠使用自己的大腦來控制計算機和智慧型手機。他們當前的想法是把這種設備安裝在人類的耳後:
這意味著,Neuralink公司的人機連接計劃進程可能快於預期。在2017年公司成立時,Elon Musk曾表示還需要至少四五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部分人腦交互界面的開發。
Elon Musk稱:「我們希望最終能夠實現與人工智慧的共生狀態,目標是從大腦中讀取神經信號。」
為了實現人機相連的目標,Neuralink公司迄今已經籌集了1.5億多美元資金,其中包括Elon Musk的至少1億美元。
機器真的能夠讀懂人類的心,或者說,人類能夠用意念來控制機器嗎?
事實上,要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將電線和其他設備插入大腦需要極高的精準度。因為大腦通常傾向於將探針視為外來入侵者,會在線的周圍形成疤痕組織,使其傳遞清晰信號的能力變得模糊。
Neuralink的目標是讓讀取腦神經系統的電腦能夠安全地、無限期地留在大腦裡讀取數據。連Elon Musk都承認,所有這些都會發生得相當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