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alink擬進行大腦與計算機連接 測試——實現人腦與AI共生

2020-12-19 AI銳見

Neuralink計劃用其安裝在患者皮膚下的四個N1晶片測試其腦機接口技術。

Neuralink; 截圖Stephen Shankland / CNET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周二透露,其創業公司試圖直接連接大腦和計算機,並已經開發出一個系統,可以將數千個電子探針送入大腦,並有望在2020年開始在人類身上測試這項技術。它已經在動物實驗中起作用了。周二,馬斯克在舊金山YouTube上直播了這一演示,並表示:「猴子已經能夠用大腦控制電腦了。」

馬斯克說,Neuralink的最初目標是幫助人們處理大腦和脊髓損傷或先天性缺陷。這項技術可以幫助那些因脊髓損傷而失去行動能力或感覺能力的截癱患者——這種治療比激進科幻想法(如「 自願心靈感應 」)更具震撼性。

但長期目標是建立一個「數字超級智能層」,將人類與人工智慧連接起來,他認為人工智慧是對人類生存的一種威脅。

馬斯克說:「最終,我們可以做一個完整的腦機接口,在那裡我們可以與人工智慧實現某種共生。」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讓人們通過思考每分鐘輸入40個單詞。

如果Neuralink和志同道合的研究人員可以說服監管機構和整個社會,把他直接連接到機器上,那麼有可能極大地重塑計算和人性。當然,這是個很大的假設。當涉及到開發技術,使其實用且價格合理,並使人們相信它是安全和可取的時,挑戰是巨大的。

這家初創公司今年使用了類似縫紉機的技術,在大腦中鑽出小孔,並插入名為「螺紋」的超薄電極,在電極運動時避開血管。

馬斯克說:「我們希望能夠在今年年底之前在人類患者身上實現這一目標,所以這項計劃它並不遙遠。」 不過,他承認要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批准「非常困難」。

其中涉及的腦機接口(BMI)技術是競爭對手和其他實驗室都在積極開展的研究,但有些人擔心神經網絡的入侵方法存在風險。

卡耐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生物醫學工程負責人、支持非侵入性治療方法的研究員何斌說,如今,一些癲癇患者已經植入了數十根電線來監測大腦活動。他說:「在普通人群中,我看不出有多少植入人體大腦電線的人,也無法預估風險或這些電線是否潛在地損害大腦的工作。」

非侵入性方法不僅可以讀取大腦活動,而且可以刺激大腦活動。他說,這在表面上比較容易,但新的突破顯示出與大腦深處神經元溝通的希望。

即使Neuralink的方法有效,也不要指望能在短時間內獲得說法語的能力。Neuralink總裁兼聯合創始人馬克斯·霍達克(Max Hodak)表示,該公司對自己的目標很有信心,但訓練大腦理解神經元信號也並非易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就像學習打字或彈鋼琴,」他說。

在一篇由「伊隆·馬斯克與神經連結」(Elon Musk and Neuralink)撰寫、但未發表在同行評議期刊上的研究論文中,神經連結描述了在老鼠身上使用該技術的進展。在一個案例中,它把電極綁在老鼠的大腦上,並給它安裝了USB-C埠,這樣就可以監控傳感器數據。「這個系統是一個最先進的研究平臺,也是第一個完全可植入人體BMI的原型,」論文說。

機器人植入了數千個電極

使用Neuralink的方法,機器人可以在人類頭髮寬度的四分之一處插入細小的線。「這些線與神經元的大小差不多,」馬斯克說。「如果你要在你的大腦中貼一些東西,你希望它變得很小 - 大約與已經存在的東西相當。

在這隻老鼠身上,Neuralink的傳感器晶片通過USB-C埠連接到外部世界。對人類來說,這項計劃是無線通信,這樣就不會有電纜插入你的頭骨。

Neuralink中由1024根線組成的「線束」附著在一個小晶片上,其中10根將被植入你的皮膚。每一個都可以無線連接到耳朵後面的一個可穿戴的、可拆卸的、可升級的「吊艙」,這個吊艙可以與手機無線通信。「晶片的接口是無線的,所以你不會有電線從頭上伸出來。它基本上是給你的手機藍牙,」

馬斯克說,安裝過程是通過2毫米寬的孔洞進行的,孔洞暫時擴大到8毫米,然後用膠水粘上。該公司面臨的挑戰之一是開發可持續「數十年」的電極,但「獲得合適的塗層材料是一個棘手的科學問題。」可見人類的大腦不是一個適宜居住的環境。

電極讀寫大腦數據

Neuralink正在設計其電極,不僅要從神經元中「讀取」大腦中正在發生的事情,還要將信號「寫入」大腦。「你可以在大腦中使用這項技術來恢復觸覺或視覺,」神經科學家菲利普薩貝斯說。

Sabes說,與大腦運動控制部位的連接也可以幫助患有腦部疾病的人。

「一個人可以想像跑步、跳舞,甚至是功夫,」薩布斯說,神經連結連接控制著他們在數字領域的3D化身。「最終,如果脊髓神經或肌肉刺激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用來恢復個人對自己身體的控制。」

Neuralink希望它的程序將是安全和足夠簡單的,人們會容易地選擇並且接受它。該公司的神經外科醫生馬修麥克杜格爾說:「這種手術應該足夠安全,可以作為一種選擇性的手術。」

在目前的測試中,「我們已經能夠在沒有任何出血的情況下,快速地將數千個電極植入大腦,」麥克杜格爾說。他說,這是因為這些電極很小,遠遠小於目前使用的大腦深層刺激電極,後者導致大腦出血的風險約為百分之一。

在一個由通過計算機硬體、軟體和服務取得成功的科技巨頭主導的時代,馬斯克作為一名企業家脫穎而出,他對物理世界的其他領域——比如電力、巖石和重力——了如指掌。

馬斯克很忙。他擁有特斯拉(Tesla),這家公司生產電動汽車和卡車、大型電力蓄電池和太陽能屋頂。他擁有SpaceX公司,該公司正在發射衛星——包括自己的一套用於提供網際網路服務的衛星——並正在研製火箭,將人類送上軌道、火星和地球的另一端。還有一家叫鏜孔公司的公司,他們正試圖建造隧道來緩解普通道路上的汽車擁堵。

Neuralink將生物學中較為狹隘,極其複雜的領域帶入了馬斯克的範疇。儘管像Facebook和谷歌這樣的公司的計算機科學家正在通過稱為神經網絡的技術模擬大腦如何工作,這是當今人工智慧工作最實用和最有希望的基礎,但人類大腦卻很難理解。該研究最有用的方面之一是讓計算機通過處理人類語音來更好地理解人類。

但與其他項目一樣,馬斯克認為神經網絡對文明很重要。

「即使在良性人工智慧的情況下,我們也會落後。希望這是一個良性的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超級智能的人工智慧將超越人類,但不會消滅人類。「憑藉高帶寬的腦機接口,我認為我們可以繼續前行,並有效地選擇與AI合併。」馬斯克說。

原文連結

https://www.cnet.com/news/elon-musk-neuralink-works-monkeys-human-test-brain-computer-interface-in-2020/

相關焦點

  • 馬斯克旗下Neuralink擬明年進行臨床試驗 尋求實現人與AI共生
    【TechWeb】7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特斯拉CEO馬斯克(Elon Musk)和他創立的神經科學初創企業Neuralink日前向外界展示了其開發的腦機交互技術,並表示明年進行臨床試驗。Neuralink研發了一種被稱作「線」(thread)的技術,用作腦機交互。
  • 馬斯克發布腦機接口,Neuralink無損植入豬腦,下一步植入人腦
    設備只有一枚硬幣大小,用手術植入頭骨,就像安裝在大腦上的Fitbit,充滿電可用一整天。在人類發現腦電波近100年後,腦機交互又迎來了跨時代的突破!就在剛剛,北京時間6點40,馬斯克進行了腦機接口新設備的現場直播!這場期待已久的直播,承載了人類對AI世界的幻想:人機互動,腦機相連,人類與AI共生!
  • 馬斯克「腦機接口」:Neuralink 晶片硬幣大小,機器人植入,豬先試了...
    2016年成立的Neuralink,旨在通過在人類大腦中植入晶片,實現人類與AI共生。一直處在低調運行中,只在去年7月和今天召開了兩次發布會。先來看看,馬斯克最神秘的項目,到底是什麼?馬斯克開玩笑道:「也許晶片現在就在我的大腦裡呢。」(因為微創,反正大家也看不出)。在2019年7月第一次公開發布會上,Neuralink曾宣布已經在老鼠、甚至大猩猩身上進行了其技術測試。相較一年前的那次發布會,這次Neuralink有幾個新的updates。
  • 嘉合優品說設計:neuralink的最新腦部植入物的手術機器人
    他上周五在neuralink官方直播活動中說,從物種層面來說,弄清楚我們如何與先進的人工智慧共存,實現某種人工智慧的共生,這樣世界的未來由地球人的共同意志控制——我認為這顯然是我們想要的未來在youtube上(你可以在下面觀看)。馬斯克本人曾表示,通過允許人腦與人工智慧融合,我們可以阻止全球人工智慧的接管。
  • 大腦晶片公司Neuralink計劃在人腦內植入晶片,他們到底想幹什麼?
    2019年7月,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宣布,他的公司正在研發一種能夠向大腦中植入細線狀植入物的機器。誰的大腦?實驗中,猴子和老鼠的大腦都已經試過了。實驗效果體現最值得注意之處,是猴子可以用其意念來控制電腦。而人體試驗計劃在2020年進行。
  • 大腦連接計算機,你的記憶還屬於你嗎?
    大腦的灰質是由神經元的細胞體構成的,白質是由神經元的神經纖維構成的。腦電波就是這些神經元之間的活動產生的電信號,這些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有的是興奮的,有的是抑制的;思維活動就是反應這些神經元之間的聯繫,大腦中的神經元會接收來自其他神經元的信號,當這些信號的能量積累量超過一定的闡值時,就會產生腦電波。對腦機接口的研究已經進行了40餘年。
  • 欲駕馭AI,先與AI共生:馬斯克的「超人」計劃能成功嗎?
    這種接口能讓腦無線連接到雲,從而能和計算機、甚至和其他擁有同樣接口的腦連接。這樣,腦和外界之間的信息交流就會變得輕而易舉,感覺就像是在自己頭腦中所進行的思考一樣。創建全腦接口的目的是使人得以 "與人工智慧共生",成為超人。
  • 麻省理工「類腦晶片」:人腦「複製」晶片 , AI 威力或不再受限
    人腦中有總計超過 100 萬億的突觸介導大腦中的神經元信號,在加強一些信號的同時也削弱一些其它信號,使大腦能夠以閃電般的速度識別模式(pattern),記住事實並執行其它學習任務。最近,麻省理工(MIT)的工程師設計了一種人造突觸,可以實現精確控制流過這種突觸的電流強度,即類似離子在神經元之間的流動。
  • Elon Musk旗下公司計劃明年進行人腦與電腦...
    那麼,人腦識別呢?這種聽上去如同科幻小說的奇思妙想或許將很快成為現實。特斯拉掌門人Elon Musk兩年多前創立了一家名為Neuralink的公司,旨在開發人類與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輸系統。這家公司昨日首次對外展示了他們開發的一些技術。
  • 解讀Neuralink最新腦機接口設備,3年內實現「人機共生」真有可能?
    換句話講,人腦被改造成「主機」的時代可能不遠了。從2016年在美國加州成立Neuralink開始,馬斯克就在改造人類大腦的路上的越走越遠。而他所藉助的產品,就是一片可以植入大腦並且讀取數據的晶片,以及一臺配套的手術機器人。4年以來,馬斯克的實驗從老鼠、到猴子、再到豬,一步一步接近了「入侵人腦」的夢想。
  • 人腦究竟有多強?從架構到能力與計算機進行分析
    在網上,經常會有人進行著人腦與計算的的比較,沒有人的計算能力是超過計算機的,那麼人腦是不如計算機嗎?實則人腦的運算能力超過計算機太多了,我相信已經有很多小夥伴都進行過科普,但是絕大部分都是看不明白,小編這裡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思路與大家分享,當然也只是我個人的一些思路,只是希望大家能夠看得直觀點。
  • 讓人腦連接電腦 有些問題應未雨綢繆
    來源標題:讓人腦連接電腦 有些問題應未雨綢繆 像人類一樣思考一直是人工智慧不斷追尋的目標。目前,儘管人工智慧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但其與人類思維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對於人腦的認知始終影響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如何了解和模擬人腦已成為迫切需求。本期兩篇文章所涉及的研究——腦機接口和類腦計算機為我們帶來了這方面的前沿信息。——編者打開人類的頭顱,植入電子晶片,讀取腦電波,獲取海量知識,這種科幻電影中的橋段正在逼近現實。
  • 我們的大腦,可不能被簡單類比成超級計算機
    大腦的 MRI 掃描圖像匈牙利神經學家吉爾吉布扎薩基(Gyorgy Buzsaki)在其新書《由內而外的大腦》(the brain from Inside Out) 中概述,大腦並非簡單地被動吸收刺激並通過神經編碼來表達,而是積極地以各種可能性尋找並測試潛在選擇。
  • 斯坦福教授駱利群:為何人腦比計算機慢1000萬倍,卻如此高效?
    人們經常將人腦與計算機——這一有超強計算能力的複雜系統相比較。大腦和計算機都由大量的基本單元組成。神經元和電晶體,這些基本單元互相連接構成複雜的網絡,處理由電信號傳導的信息。宏觀來看,大腦和計算機的體系結構非常類似,由輸入、輸出、中央處理和內存等獨立的單元組成[1]。大腦和計算機,哪一種系統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呢?
  • 你的肉體已死,但大腦可以永生
    因為科學講求實驗的可重複發生性,大腦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可讀取數據用於分析。現在應用非常廣泛的腦成像技術,叫做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全稱有點長,我們簡稱為PET吧。現在國內的各大醫院都有PET設備,PET可以觀測到大腦裡哪些區域有電活動,而如果有電活動就表明該區域有功能正在進行。
  • Cell:窺探大腦的奧秘——全腦連接圖譜
    他一生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是創立了腦連接組學科(connectomics discipline):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動物腦切片,研究單個神經元與其他神經元間的突觸連接,繪製大腦神經系統地圖。1986年Brenner發表了340頁的著作蠕蟲大腦(The Mind of a Worm),闡釋了其行為突變和神經系統改變的關係。30多年來這篇文章被引用數千次,此後神經科學、應用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研究人員相互合作,推動自動化計算機輔助技術的進程,開啟無脊椎動物和非哺乳動物的相關研究。
  • 人腦模擬算法究竟是什麼?
    科學家剛剛發明了一種能夠進行完整的人腦模擬的算法。現在,我們必須等待某人建立一個足夠強大的計算機來運行它。由德國、日本、挪威和瑞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最近發表了一篇白皮書,詳細介紹了一種新的算法,它將虛擬神經元與節點連接起來。
  • 北師大賀永團隊PNAS刊文,揭示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
    人腦作為複雜網絡,腦區之間要實現連接功能,需要葡萄糖代謝提供能量支持。近日由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賀永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PNAS雜誌在線發表論文,探索了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該研究對於闡釋人腦代謝與腦連接組關係有重要價值。
  • 北師大賀永課題組PNAS刊文,揭示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
    人腦作為複雜網絡,腦區之間要實現連接功能,需要葡萄糖代謝提供能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