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④】山野新綠

2020-12-15 河北新聞網

●閱讀提示

因人類活動頻繁,河北一度是森林草原資源破壞較早、較嚴重的地區,但同時也是古人樸素的生態理念萌發和造林實踐最早的地方之一。

先民造林的目的,更多還是為了獲取農林收益。時至今日,造林在理念和技術上已是今非昔比。人們一方面在利用科技的力量,追求來自森林和草原更高質量的回報;另一方面,也在思考著如何為未來培育一個更好的生態世界。

從新中國成立時全省森林覆蓋率2.8%,到2018年提高到34%,從濯濯童山到綠水青山,草木植成,國之富也。

張家口中都草原。 張樹軍攝

●童山綠裝

>>飛播路線圖

2019年7月20日,隆化縣八達營鎮八達營村。

在冀北山地,村鎮一般都分布在河谷地帶。從衛星圖上看,這片被森林覆蓋的整個山地,猶如巨大的綠色葉片,河谷則如葉片上的脈絡。

伊瑪圖河從八達營鎮穿流而過。河兩岸東溝、西溝的山地裡,鬱鬱蔥蔥的油松林構成了大地的底色。

在60多歲的村民冷東耀的記憶裡,上世紀70年代,這裡的山上並沒有如此茂盛的松林。「這些樹,都是飛機種下的。」他告訴記者,如今,夏季根本進不了山,「松林密不透風,草稞子一人多高,路都看不見。」

1974年7月19日,轟隆隆的飛機聲從八達營村村民的頭上傳來。對於幾乎與世隔絕的村莊而言,這是件稀罕事。

「是那種帶兩層翅膀的飛機,來來回回飛了好幾趟。」冷東耀回憶,「咱們當時不知道是幹啥的。」

這其實是河北造林史上,第一次飛播造林試驗。

河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王玉忠介紹,1974年,根據南方各省飛機播種造林經驗,當時的省革委農林局組織有關單位建立了飛播試驗小組,在中國林業科學院林業研究所和瀋陽民航局的支持下,於當年7月19日到21日,在隆化縣八達營進行了1980公頃的油松飛播造林試驗。

「在此之前的河北造林工作,以人工造林為主,部分有條件的林場使用了機械造林。飛播造林在河北還是首次。」王玉忠說,在深山、遠山人力所不能及的地方,採用飛播的辦法,可以加快山區的造林速度。

隆化所在的冀北山地,燕山山脈綿延起伏。深山中沒有路和水源,山地人工造林的條件不足。且與太行山石灰巖山體比起來,燕山山地的土壤、降水、溫度條件等都相對優越一些,在這裡開展飛播造林試驗顯然是最合適的。

令人振奮的是,由於播區、樹種、播期選擇適宜,八達營的飛播試驗播後20天降雨80毫米,1個月內無大旱期,當年幼苗生長期在60天以上,年末有苗面積達到59%——按照當時的技術標準,一般判定有苗面積達到20%即為成功。

八達營飛播造林試驗可謂大獲全勝。

此後,河北飛播造林試驗區逐漸擴大到承德、保定、石家莊地區。至1977年,河北飛播造林從7縣擴大到11縣,播區由11個擴大到15個,共完成飛播造林4萬多公頃,有效面積3萬多公頃。

1980年5月,當時的國家林業部、國家民航總局等部門,組織專家對河北省飛播造林試驗情況進行了現場考察測試,認為河北省的試驗解決了飛機播種造林樹種選擇、播區選擇、播種時間和播種量的問題,為我國北方較乾旱山區進行飛播造林提供了科學依據。

專家們的抽樣調查顯示,河北省1974年—1978年重點播區一般有林面積佔宜播面積的25%—40%——也就是說,在氣候較為乾旱的河北,飛播造林的保存率接近或達到了全國飛播造林平均39.5%的水平。1981年,林業部將河北省飛機播種造林正式納入國家飛播計劃,年均6萬公頃左右。

「我們形象地把飛播造林叫做『凌空點翠』。」王玉忠說,「從一定意義上看,目前河北燕山、太行山區,尤其是深山區森林的主體,正是由我們始於70年代、一直持續了近40年的飛播造林締造的。」

2018年6月24日,邯鄲涉縣。

一架輕型直升機正在緊張裝種,當年的飛播即將開始。

涉縣飛播造林。王月紅攝

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李和保介紹,1984年,涉縣作為河北省太行山南段飛播造林試驗示範區,在省林業廳的統一組織下,在青塔鄉圪臘鋪村一帶首次試行飛機播種成功。自此到2010年,連續飛播造林27年。2015年,在邯鄲市政府的統一組織下,再次連續3年實施了飛播造林。

涉縣位於河北省西南部,冀晉豫三省交界處,是太行山全山區縣。全縣面積226萬畝,山場面積就有157萬畝。李和保介紹,涉縣飛播造林共涉及14個鄉鎮,56個播區,累計飛播面積185.2萬畝,累計有效面積154.46萬畝。

飛播成林多為油松純林或以油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成為涉縣貫穿西北、西部、西南及東南較為完整的森林生態屏障。飛播造林對涉縣加速深山區綠化,增加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安全,提升整體形象發揮了顯著作用。

時至今日,經過40年的發展,飛播造林技術相比上世紀70年代已經有了很大進步。

李和保介紹,飛播造林首先要精心選擇播區。要根據造林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和立地條件、氣候條件精心選擇播區。播區面積要達到要求並相對集中,海拔要適合擬播樹種生長,陰坡、半陰坡要佔到宜播面積的60%以上,植被蓋度以30%—70%為宜。

同時,飛播要著重考慮氣象條件。針對歷年降雨集中的規律和樹種的生物學特性,為保證幼苗越冬前木質化,涉縣飛播一般選擇雨季到來前的6月底至7月初實施播種,儘可能地保證飛播後成苗期獲得有效且足夠的降雨量。

如今在涉縣,為豐富飛播造林樹種,2016年在飛播油松、側柏、臭椿的同時,分播區試驗性播種了黃連木、黃櫨、連翹、欒樹、鹽膚木等多個樹種。

「目前飛播造林的面積已經大幅減少。」王玉忠介紹,影響飛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播區的植被蓋度,「經過多年的造林和封育,大部分山區植被蓋度增加,種子無法落地,已經不適合使用飛播。目前在一些植被蓋度較差的深山遠山區,還仍在使用飛播+封育的造林形式。」

>>「裸巖」上的課題

2019年7月19日,邯鄲涉縣,鳳凰山。

鳳凰山位於主城區西部,總面積1萬畝,蜿蜒數十裡,像鳳凰俯臥大地。

這個季節遠眺鳳凰山,一圈一圈圍山而上的油松如梯田一般。山體陽坡的上部,這些生長了兩年多的油松已經成林,但因為樹冠不大,鬱閉度不高,在林木間隙,仍能讓人一眼看到灰白色的山體。

這種灰白色,是讓林業人最頭疼的顏色。

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副院長許中旗介紹說,到2018年底,河北全省的森林面積已達9618萬畝,森林覆蓋率34%。從分布上看,河北森林資源主要集中在燕山、太行山區。

如今,燕山和太行山淺山區的造林已經頗具規模,太行山深山區的綠化攻堅已成為全省造林綠化「最後的硬骨頭」。

「曲陽、平山、涉縣這些地方,水泥、建築材料廠很多,為什麼?因為那裡的山上全是石灰巖。」許中旗說,如果講植樹造林的立地條件,太行山無疑比燕山地區、壩上地區要差很多。「燕山山地多為棕壤,營養成分好。太行山大部分為石灰巖,且因為歷史上植被破壞嚴重,有些甚至都是裸巖。」

向太行山造林攻堅,等於要在石頭上種樹。

李和保介紹,昔日的涉縣因長期戰亂、災害頻發,可謂山窮水惡、嶺禿山荒,生態失衡。新中國成立之初,涉縣森林面積只有2萬餘畝,森林覆蓋率不足2%。

「荒山禿嶺和尚頭,雨季洪水滿地流。旱澇風暴年年見,十年九災百姓愁。」靠山吃山的涉縣人,肩扛手鑿,咬著牙年年種樹,但造林效果差,易毀壞,曾常年處在「保護—破壞—再保護」的拉鋸戰中。

破解太行山乾旱石質山區造林難,涉縣開展了石質山區乾旱陽坡和裸巖區造林技術試驗。2005年開始,在鳳凰山嘗試大苗造林,每年造幾百畝,終於在2015年底基本完成陽坡綠化。

2016年,涉縣開始向鳳凰山山體上部裸巖區「進攻」。

涉縣鳳凰山裸巖造林,成為太行山石質山地生態景觀林建設的典範。 楊彥忠攝

「裸巖有多硬?一鋼釺下去只是個白點。」李和保說,「要在這種地方造林,核心是兩點,一個是土,一個是水。」

石質山區土層薄,山石多,養分低,土壤性能差,在裸巖地區,只能採用圓盤和條田整地的形式。

所謂圓盤,其實是一個直徑、高均為1米的「石井」。石頭是工人用風炮打碎的裸巖。碎石後一點點壘起來。「石井」完成後,要馬上客土——也就是填充土壤性能好、土壤生長力強的外來土。

「一般交通方便或者有施工作業通道的施工區,我們都從施工區外客土,在裸巖區和山嶺上造林,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李和保說。

水是個難點。李和保介紹,荒山大苗造林必須依靠水利設施,山頂要建設蓄水池,專門鋪設上山管道,低水高調,確保隨栽隨澆。

在鳳凰山林地中,一個簡易蓄水池建在坡頂上。直觀上看,這是一個用防水布墊底,四周壘起來的一個山頂坑塘。輸水管道從山下一直連接到蓄水池內。

這點來之不易的水,成為裸巖地裡苗木能否成活的關鍵。一般情況下,苗木栽植後要立即澆水。冬季造林的,澆兩次透水後,要封土堆,以利越冬,來年春季撥開土堆澆水,確保成活。春季造林的,第一次要澆透水,以後據土壤墒情追加澆水,直到6月中旬,確保新植苗木安全度過春季乾旱和夏季首次熱幹風,澆水次數一般在5次以上。

「在鳳凰山裸巖治理修復過程中,我們總結出高標準整地、低水高調、客土造林的太行山石質山地綠化模式。」李和保說,在此基礎上,涉縣荒山造林整體上創造出一個「667造林法」,成為全省各地爭相學習的經驗。

第一個「6」即:市場化運作、多元化投入、工程化管理、責任化推進、專業化栽植和色彩化造林「六化」造林;第二個「6」即刨坑、整坑、客土、栽樹、澆水、管護六步造林;「7」即:中間是兩米高的側柏(油松)、三株連翹、三株黃櫨的苗造林,營造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的生態景觀林。

「這個7裡面其實包含著我們技術上的創新。」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造林綠化科科長崔利梅介紹說,傳統造林,樹種比較單一。在荒山造林中,涉縣探索一穴七株苗,側柏、油松、連翹、黃櫨共生,常年為綠,春天為黃綠,秋天為紅綠,多彩造林,四季有景。

除此之外,這樣的設置更符合近自然林的理念。側柏、油松是太行石質山區造林的先鋒樹種,也是涉縣目前造林的首選樹種。連翹和黃櫨也是涉縣山區的鄉土樹種。針葉和闊葉林混交,不僅景觀效果好,林分上也更加接近涉縣山區自然林的狀態。

崔利梅說,在涉縣,造林堅持「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花則花、宜草則草」的理念,不僅重視「量」的增加,更重視「質」的提升,不僅重視生態效益,更重視景觀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易縣退耕還林工程。 孫閣攝

在涉縣,也有一條「天路」。不過這條「天路」不在草原中,而是蜿蜒於太行山巔,全長雖只有20公裡,但可讓人領略太行山的雄渾壯美。

2019年7月19日,崔利梅帶著記者,沿涉縣聖福天路一路前行。天路兩側峰巒疊嶂,植被茂盛,風光迤邐。崔利梅說,每到秋季,大批驢友和自駕愛好者蜂擁而至,一睹太行山秋日美景。

「原來的聖福天路沿線,有大量廢棄礦山。」崔利梅說,廢棄後的礦山留下大量裸巖,寸草不生,成為太行山脊背上的巨大傷口。

為太行山療傷,也是攻堅造林的重要任務。

涉縣對西達臺華石英砂巖礦、井店玉林井小泉溝建築石料用灰巖礦以及聖福天路沿線廢棄礦山裸巖綠化工程,採取「栽、噴、播」三措施,進行集中治理。

「栽」就是進一步實施造林綠化工程,增加綠化總量,採用1.8米以上的油松、側柏,混交觀葉的黃櫨、石楠,觀花的連翹、山桃、山杏、天鵝絨紫薇、刺槐等樹種,對區域內的宜林荒山進行高標準綠化。

「噴」就是針對尾礦庫不穩定區域,對廢棄礦山區採取邊坡噴漿固化措施,噴射混凝土漿護面,並在坡面上打孔,留出排水孔,避免了可能堵截地下水而影響坡體的穩定性。在噴漿固化之後,進行巖質邊坡綠化,以水土流失和汙染控制為目標,選擇一些生長量大、根系發達的多年生的耐性草本植物,同時選擇部分灌木、喬木來進行綠化,以達到快速恢復植被的效果。

「播」就是對所有適宜植物生長的部位,包括尾礦庫,播撒格桑花和百日草等多年生花草,通過花草根系錯綜相連來固定水土,在保持水土的同時,呈現喬灌花草結合、錯落有致的綠化景觀。

●年輕森林

>>培育「近自然林」

2019年3月28日,乍暖還寒。

雄縣北沙口鄉東留官營村北已是一派火熱的造林景象。

這裡正是雄安新區2019春季造林8標段地塊造林現場,栽植好的法桐傲然挺立,生機盎然。

擘畫千年大計,「千年秀林」是秀美的起筆。

先植綠、後建城,是雄安新區建設的一個新理念。良好生態環境是雄安新區的重要價值體現。「千年大計」,就要從「千年秀林」開始,努力接續展開藍綠交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美畫卷。

雄安新區「秀林驛站」旁的近自然林。 木兒乙攝

「『千年秀林』並不是說每一棵樹都能活上千年,而是通過尊重自然,給予樹木適當人工幹預,形成一個自然衍替、生生不息的千年森林。」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工作人員張亮告訴記者,森林如何延續千年,恰在於這種近自然的狀態。

「近自然」是「千年秀林」建設時遵守的第一準則。

許中旗介紹說,近自然育林理論引自德國,目前已在黑龍江、河北、山西、廣西等地引進推廣,效果明顯。

近自然育林,實際上就是順應自然規律、依託自然條件、藉助自然力量、模擬自然形態,培育接近自然又優於自然、功能完備並能夠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的育林理念和技術操作體系。

「我們主要採用平原造林手法,強調近自然理念,結合現狀承接規劃,構建以生態為主的多功能森林,營造異齡、復層、混交的近自然健康森林。」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生態事業部負責人董增巨介紹。

所謂「異齡」,就是在造林過程中,選擇不同樹齡的苗木。比如栽種油松,既有一兩年生的幼苗,也有胸徑超過十釐米的多年生青壯樹苗。「復層」主要指一塊林地內,既有高大喬木、又有低矮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一個錯落有致的空間層次。「混交」則側重在一個片區內選擇多個適宜混生的樹種,不造單一樹種的純林。

許中旗表示,保持人和自然力作用於同一方向,是近自然育林的一項根本原則。森林具有極其強大的自我調控能力,這是任何外力所不能比擬和替代的。

實施近自然育林,就是努力掌握森林自控力方向,順應這種自控力來加速森林的發育進程。

2019年6月10日,記者走進了雄安新區的「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秀林驛站」東側的一塊林地。

國槐、松樹、銀杏和各色灌木錯落栽植,這些喬木和灌木不僅大小不一,且幾乎沒有鄰近的3棵樹在一條直線上。

張亮介紹:「以往造林往往選擇單一樹種,而且會進行截幹,這樣便於樹木成活,也方便運輸,經濟價值比較高。而『千年秀林』選擇了100多個樹種,堅持使用原冠苗,模擬樹木在大自然中的存活狀態。」

按照張亮的說法,一片遠遠望去「看不透」的林子,才是他口中的「近自然」的林子。

事實上,由雄安新區向北400公裡外的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正是近自然營林理念的發源地之一。

傳統營林模式下,2010年左右,木蘭圍場林場普遍出現林齡小、徑級小、蓄積量小的「三小」情況。當時,作為全省面積最大的林管局,木蘭林管局和許多國有林場一樣,也不同程度患上了過度砍伐「後遺症」——森林越砍越少、質量越砍越差、樹木越砍越細、樹種越砍越單一。

管護人員在「千年秀林」為上一年種下的樹澆水。 記者田明、趙海江攝

「造了砍、砍了造」的傳統森林經營模式能不能改變?

「與林業強國德國相比,林管局單位林地面積每年木材產值是人家的1/160。造成這麼大差距的根源是落後的經營理念。」在國內知名林業專家的幫助下,木蘭林管局派人赴德國取經。

德國採用的是近自然森林經營理念,這種理念不是放任林木自然生長不管,而是有選擇地間伐,砍次留好、去劣留優,培育優質、高價、可持續的森林,實現森林資源的效益最大化。

經過不斷地學習、研討和吸收,木蘭林管局決定摒棄過去「重採伐、輕培育」的做法,打造「以近自然經營理念為指導,以目標樹經營為架構的全林經營體系」。

這讓德國近自然經營理念實現了中國化。

木蘭林管局所轄林場打破過去以小班為單位的經營方式,推行流域經營,把兩山一溝內的全部林地、林木資源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規劃、綜合設計、集中作業,提高了森林經營的整體效果。同時,實行宜造則造、宜撫則撫、宜改則改、宜封則封,充分利用自然力量,使不同林分類型、不同立地條件的森林和林地都得到科學經營。

憑藉近自然經營,木蘭林區煥發出勃勃生機。如今,近自然林的理念在雄安又迎來全新實踐。

「在雄安,我們考慮的不是如何讓這些樹儘快賺錢,而是如何讓它們能夠存活百年、千年,成為新區未來綠色寶庫。」董增巨說。

>>「數字森林」的實踐

「『千年秀林』將不僅僅是雄安新區的生態屏障,它同時也是當前最新造林技術和造林理念的實踐地。」2019年5月19日,許中旗又一次從雄安新區歸來,此行他受邀為雄安新區造林樹種試驗進行指導。

根據雄安新區相關規劃,新區森林覆蓋率將從目前的11%提高到40%,起步區綠化覆蓋率達50%。2017年11月13日,雄安新區「千年秀林」工程栽下第一棵樹。截至2019年4月,新區已造林17萬畝,栽植1200多萬棵樹。

這1200萬棵樹,凝結著當前植樹造林領域最先進的技術。

2019年4月12日,容城縣平王鄉李郎村。

村民沈福光正在帶領13名同村村民進行林木管護工作。近兩年來,他和數百名村民在村周圍參與植樹造林,對於造林和管護流程,他們已然熟記於心。

「像油松、華山松、白皮松等常綠樹種不能多澆水,而楸樹、元寶楓則在半月左右澆一次水。」沈福光說,具體澆水時間要通過鏟土,查看乾濕度來決定。

根據規劃要求,雄安新區造林從一開始就強調造林科技水平,提升造林綠化細化程度,打造科學示範基地。各參加造林項目的單位,把創造「雄安質量」「雄安標準」貫穿造林各環節、全過程。

記者在沙河營村北造林現場見到中交天航局2019春季造林一標段項目工作人員胡俊雲時,他手裡正拿著一本《雄安新區造林工作手冊》,「你看,這本手冊已經是第二版了。它對灌木要求是:叢生帶土球,灌叢豐滿,分枝不少於5枝。而今年招標文件上更嚴格了,要求分枝不少於7枝,我們每車都要抽檢10%,一點兒也不能馬虎。」

造林工作手冊的苗木章節,從選苗的「三優先、五不要」保證優選本地鄉土樹種和原生冠苗,到苗木採挖、吊卸,再到栽植、管護,分門別類,都有嚴格要求。

2019年4月15日,容城縣南張鎮沙河營村北造林現場。

隨著一車車銀杏樹苗木的到來,中交天航局2019春季造林一標段項目經理朱光林正在組織人員趕工期。「現在每種下一棵樹,掃描二維碼,完成胸徑、地徑、株高等樹木基本信息錄入,大數據平臺上就能顯現出來。」

與傳統造林不同,雄安新區的「千年秀林」還是一片「智慧」的森林,這裡的每棵樹都有專屬二維碼,通過雄安森林大數據系統APP和建設管理平臺,造林人員可以對苗木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千年秀林裡種下的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身份證」。 記者田明、趙海江攝

比如在造林施工階段,造林工序和過程極其嚴格。在苗木栽植前,監理單位進行抽樣檢查,確保按圖施工、精準放樣和挖穴。在苗木栽植後,各驗收項的數據則自動抓取苗木栽植過程產生的數據,自動回填、無縫對接。

整個造林流程中,土地整理、放樣點穴,到苗木起苗、運輸、栽植、支護、澆水等,都可通過大數據系統實現驗收數據溯源追查、驗收情景再現。這是雄安新區「千年秀林」項目首創的數位化驗收模式。

「這就意味著,每種下一棵樹,我們的系統內同時也生成一個數據。雄安新區栽下的不僅是一片『千年秀林』,同時還有一個線上的『數字森林』。」2019年6月10日,張亮帶記者參觀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在林區內記者看到,林子裡每一棵樹都掛著一個二維碼。

張亮介紹說,這個二維碼就是樹的「身份證」,記錄了樹種名稱、規格、來源地、栽植時間、栽植人以及後續的管護情況。

記者在路邊隨機選了一棵樹掃描二維碼,手機頁面顯示這是一株油松,植樹人員姓名是宋博偉,監理人員姓名是張永峰,這棵樹於2018年3月19日12時54分從河北保定市望都縣滕松苗圃場移植,當時株高350釐米;2018年3月20日15時52分移植至當前坐標。近一個半月裡,經過5次除草,澆過12次水,進行過3次病蟲防治,目前高度是370釐米,每次除草人員、澆水人員的姓名也有記錄。

「這是大數據技術首次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如此大規模地應用在林業種植上。」張亮介紹說,這些樹未來每年的生長情況、病蟲害防治等信息也會被一一記錄。這將有利於工作人員及時掌握森林管護和生長狀況。

與此同時,這些數字森林大數據積累,能夠改變過去林業研究只能在小範圍內抽樣試驗的狀況,提供全方位的演進式研究,會幫助林業工作者更客觀、更準確地認識和了解整個森林自然演替的規律、樹種的生長規律,為我國林業技術升級提供基礎理論支持。

「每棵樹木都對應數字城市的變遷,將千萬棵樹木變成雄安千年記憶的開端。」張亮說,「千年秀林」,不是說每棵樹都能活1000年,而是要讓這片森林長久繁衍下去。對於他們這些建設者來說,「數字森林」還有這樣一個作用,那就是百年乃至千年之後的人,能夠知道這棵樹的來歷,知道當初是哪位建設者種下了它。

●草的「名分」

2018年8月7日,張家口察北管理區。

同樣是壩上草原地帶,但這裡的草地景觀與承德壩上相比完全不同。

放眼望去,芨芨草在這裡顯示出極大的生命力,一叢叢有一米多高。

張家口察北管理區的天然草地恢復治理,工人正在清除芨芨草。 記者袁偉華攝

這樣的草地看起來單調了一些,而在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張家口綜合試驗站劉貴河教授看來,芨芨草「霸屏」,卻是天然草原退化的重要標誌。

芨芨草為禾本科芨芨草屬植物,根系強大、耐旱、耐鹽鹼。近年來,隨著禁牧限牧政策實施,草原植被恢復迅速,在一些典型地塊,草原芨芨草群落繁殖迅速,影響草原生產力和水源涵養等生態功能發揮。

「芨芨草適口性差,牲畜基本不吃,除非冬天實在沒啥可吃的時候才會啃兩口。它首先不是一種優質牧草。」劉貴河教授表示,值得關注的是,芨芨草群落的過度繁殖,同時還反映出地塊鹽鹼程度在擴大。「更為重要的是,天然草地的草種是多樣的,單一草種過於強勢,不利於草地的生物多樣性發展。」

人類對於草原的利用,主要通過畜牧來實現。

「由於過度放牧等原因,我國90%的天然草地處於不同程度的退化中。」劉貴河說,生產與生態功能配置失調、畜牧業產值與草地資源不匹配,是目前天然草地面臨的主要問題。

前一天,「天然草原芨芨草群落改良技術方案研討會」在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張家口綜合試驗站舉行,國家牧草產業首席科學家張英俊團隊、劉貴河教授團隊等數十位來自全國相關行業的專家聚集到這裡,專門探討如何對付芨芨草及修復天然草原。

「以前治理芨芨草,都是靠挖,一挖一大片,破壞地表土壤,且難以根除。」劉貴河介紹,目前,他們一般使用因地制宜改良的設備齊地面刈割芨芨草,結合定點施藥等植保滅茬,平整土地後迅速補播種植優質燕麥等飼草。

劉貴河介紹說,目前他們的主要研究方向除了培育優質牧草品種,更重要的任務是針對草地普遍性退化、鹽鹼化等問題,開展天然草地亞表層土壤—根系構建、植被—土壤系統恢復等研究。

既然草地在退化,與其耗費如此多的精力種草,為何不直接選擇種樹?

「傳統的綠化觀念是種草不如種樹。」時任河北省草原監理監測站副站長的李佳祥說,「但實際上,從我們做草原工作的專業角度來講,並不是什麼地塊都適合種樹。」

李佳祥介紹說,400毫米等降水量線,是我國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它大致經過: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脈東部。主要是半溼潤與半乾旱區分界線,同時也是森林植被與草原植被的分界線。

「在大興安嶺、陰山、燕山等數條山脈的合圍環抱之下,深入內陸地區並逐漸『衰弱』的夏季風所含的水汽大幅減少。」李佳祥解釋,「於是到了這一線,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逐級遞減,即便在東南邊緣最溼潤的地區,年降水量也不過約400毫米。」

李佳祥舉例說,比如張家口壩上地區,是烏蘭察布草原和錫林郭勒草原的南緣,這裡降水量不足,千百年來一直是內蒙古大草原的重要組成部分。

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陰河林場,青年先鋒隊成員們正進行石質陽坡造林實踐。 記者霍豔恩攝

「張家口、承德地區的草原,地理上屬於內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過渡地帶,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典型的農牧交錯區、貧困人口集中區。這裡既是京津冀地區多條內流河的發源地及上遊地段,也是北路風沙南侵的必經之地和潛在的加強沙源區。」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管理處處長李連樹表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草地資源稟賦,決定了河北草原在京津冀地區中擔負著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重要生態責任。」

「我們第一次聽到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表述時,激動得掉淚。加上一個草『字』,意義大不相同。」劉貴河說,這是對「草」的地位的肯定,對推進草原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裡程碑式的重大意義。

「天然草地系統,對當地的土壤、氣候、生態等微生態平衡更有意義。」在劉貴河看來,草在生態系統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植物群落的演替規律一般是先有草才有灌木,再有喬木,緻密的草能防止水土流失,為灌木、喬木的生長創造條件,草是先鋒植物。水草具有淨化水體的功能。水稻、小麥、玉米糧食作物及飼用植物,也是由草演化而來。草與人類、動植物休戚相關。

「雖然都是為了建設好的生態,但是以往在操作中,還是會出現一些林草矛盾。」李佳祥介紹說,在兄弟省區的一些林草過渡帶,圍繞造林還是種草,有關部門甚至曾經產生矛盾,「不得已只能採取立法的形式來解決。」

「河北北部地區,大部分也都處於林草過渡帶地區。」李佳祥表示,「有了生命共同體理念之後,這樣的矛盾就可迎刃而解。完全從自然科學角度出發,宜林則林、宜草則草。」

豐寧雨季造林添新綠。 新華社發 王立群攝

●綠道綠廊

2019年7月27日,石家莊井陘,秦皇古道。

秦皇古道是中國僅存的古道陸路交通道路的實物,是秦始皇車同軌歷史的實物佐證。

「河北最早在路旁植樹,正是始於秦代。」王玉忠介紹,「公元前220年,修建專為帝王行駛馬車的馳道,路的兩側每隔三丈,載一棵松樹,用以標明皇帝御用專路。」

如今,秦皇古道旁的松樹早已不知所終,但古人最早在路旁、村旁、宅旁和水旁植樹栽桑一直是傳統。王玉忠介紹,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對群眾在各種空閒隙地少量植樹仍稱為「零星植樹」,1956年改「零星植樹」為「四旁植樹」。

「基於『四旁』的造林實踐,河北構建了當前公路、鐵路、堤壩和城市林地的主體。」王玉忠介紹,直至現在,這些區域仍是國土綠化的重點區域,只是「四旁」的概念正在不斷擴展。

如今,河北國土綠化的重點任務是依託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以「兩山」(太行山、燕山)、「兩翼」(張北地區、雄安新區)、「三環」(環首都、環城市、環村鎮)、「四沿」(沿壩、沿海、沿路、沿河)為主攻方向,實施著11項重點工程。

造林範圍的變化實際上也反映出了理念的變遷,尤其是近年來,綠色廊道、森林城市等新的造林理念持續發展,為植樹造林打開了一個新的方向。

隨著人們生態環境意識的增強,綠色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民生資源。城市規劃者逐漸意識到:城市的主體歸根到底是人,生產之外,還有生活;忙碌之外,還需休憩;建設之外,也需留白。

2019年4月5日,清明小長假第一天。

石家莊不少市民攜家帶口湧出主城區,直奔城北的太平河而來。在這裡,春意更濃——全長29.8公裡的太平河綠道上遊人如織。人們在成排的柳樹、碧桃、海棠前駐足。

「多年前,太平河還是石家莊西北部一處荒草叢生的河灘,如今,這裡已經成為市民親近自然、遊憩健身、綠色出行的絕佳場所。」石家莊市園林局副調研員田利穎說,在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城市,綠道正悄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塞罕壩機械林場,晨光穿透樹林。 記者霍豔恩攝

同一天,出來踏青的邢臺市民在七裡河健身綠道中的休閒驛站小憩。喜歡長跑的人們,偶爾也會停下腳步,進入步道上設置的健康測試小屋,進行人體成分、骨密度、握力及柔韌性等多個檢測。

「綠道是以自然要素為依託,串聯城鄉遊憩、休閒等綠色開敞空間,以遊憩、健身為主,兼具市民綠色出行和生物遷徙等功能的廊道。」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人士介紹,2011年我省啟動綠道綠廊建設,並將綠道綠廊建設納入省級園林城市(縣城、城區、城鎮)創建要求。最近五年,我省綠道綠廊年均增長300公裡,總長已達到3000公裡。

在田利穎看來,綠道建設,是對傳統園林綠化理念的深化與升級。

在傳統城市園林綠化思想主導下,城市並非沒有綠色。然而,以綠化帶、公園為主要特徵的城市綠化,更多的是一種點和面的存在。綠色與城市被小心翼翼地用有形或無形的牆隔離開來,綠化帶也難以從整體上改善城市環境。

在城市中建設綠道,就是把點和面的綠色升級為網狀的綠色,讓互聯互通、開放共享成為綠道的主要特徵。綠道不僅是一條路一根線,更應該是一張網。

「綠道是將城市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觀等串在一起的綠色動脈。」石家莊市園林局規劃指導處高級工程師陳素花說,石家莊市的太平河綠道和滹沱河綠道都是依託水系,兩邊綠地內建設綠道,綠道順著河道的走向自然蜿蜒展開,不改變原來水系景觀的原有風貌。

而在邢臺,七裡河綠道利用原有灘地建成多處沙灘遊園和休閒棧道,增強親水、戲水體驗,同時充分融入文化元素,沿線建設了邢襄文化長廊、健康科普長廊和國學經典長廊。

在邯鄲廣平,環城綠道以環縣城水係為依託,在河道兩側建設綠道,打造濱水景觀,實現環形綠地布局,將城區內公園、遊園進行有機串聯,形成了線形綠色遊憩空間和健身休閒慢行系統。沿線建成8個體現廣平歷史文化特色的景觀節點。

田利穎認為,這些集休閒、健身、文化、遊憩於一體的綜合性綠道,不僅串聯起了城市的自然歷史人文景觀,還串聯起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綠色生活方式,更在一定程度上串聯起了城鄉融合。

「石家莊行政區劃調整之後,我們正在進行新一輪的規劃修編。在這個過程中,包括綠道建設規劃等專項規劃正在科學謀劃中。」陳素花告訴記者,從一定意義上說,綠道建設、城市森林等全新理念,是城市建設綠色生態理念的再次升級。

城市綠網能夠充分發揮涵養水源、淨化空氣等功能,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建設綠色城市,其實也是為城市未來發展「造血」。

無論理念如何更新,技術如何進步,綠水青山始終要靠人的雙手來實現。把論文寫在太行山上的大學教授、把畢生獻給無名小草的基層專家,燕趙大地不乏一個又一個新時代的「愚公」。他們不僅有堅定的信念,更擁有尊重自然、尊重科學的智慧。敬請關注《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第五單元。

本報導採寫得到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河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等單位的大力支持,特此鳴謝。(採訪/記者袁偉華、朱豔冰、劉劍英、郭東、張偉亞 執筆/記者袁偉華)

相關焦點

  • 「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⑥」綠色夢想
    「最近,石家莊正在接受『國家森林城市』動態監測。專業的持續造林綠化和全民性的義務植樹,給我們給這塊『金字招牌』不斷增光填色。」石家莊市林業局辦公室脫俊豪說。國家森林城市這塊牌子有多硬?隨著生態理念的提升,森林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山野之間,也可以成為城市的標誌性景觀。
  • 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草木蔥蘢
    來自自然「生態活化石」稀樹草原 2018年8月7日,御道口牧場。 沿著山間小路,從塞罕壩百萬畝林海中一路蜿蜒向西南,躍出森林邊界的一刻,視野豁然開朗。 藍色天空與綠色草原相接,天地交界線上,偶爾有幾株樟子松、樺樹突兀而立。
  • 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綠地重生
    當時,這裡的森林植被與東北大小興安嶺相近,生長著以落葉松為主兼有雲杉、白樺、白楊、蒙古櫟等組成的針闊混交林。 直至1019年遼聖宗頒布「馳採木之禁」的命令時,承德壩上原始森林尚未破壞,森林覆蓋率在70%以上。當時的塞罕壩,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在遼、金時期稱作「千裡松林」,曾為皇帝狩獵之所。
  • 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②:草木蔥蘢
    沿著山間小路,從塞罕壩百萬畝林海中一路蜿蜒向西南,躍出森林邊界的一刻,視野豁然開朗。藍色天空與綠色草原相接,天地交界線上,偶爾有幾株樟子松、樺樹突兀而立。而在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副院長許中旗教授看來,在河北有人類活動之初,河北北部林草交錯帶上,都是這種森林草原景觀。從一定意義上說,稀樹草原可以說是早期河北大部分地區的「生態活化石」。通常,稀樹草原生長於赤道附近的熱帶區。這一專有名詞的概念來源於航海世紀的西班牙商人對美洲南部草原的描述。熱帶稀樹草原在南美洲、澳大利亞和非洲最為常見。
  • 【大河之北·海洋篇④】岸線勝境
    在夏季,黑潮借東南風之勢迅速北上,其西支流經黃海進入渤海,對渤海的水文和氣候都有著顯著影響。渤海中沿岸流的一支北起秦皇島,南至渤海灣,大致呈東北—西南向,主要受東北風影響,流勢較強而穩定。在夏季(初夏較明顯)有時與從黃海北部進入的冷水團相結合,直接影響到北戴河一帶,使那裡氣候涼爽。賦予北戴河避暑勝地美譽的,還有著地緣因素。
  • 四川:森林草原防火教育進中小學課堂
    圖集 新華社成都9月1日電(記者吳曉穎、尹恆)「牢記森林火災的慘痛教訓,牢記森林防火知識的重要……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預防森林火災,守護綠色家園……」1日上午,在成都市大邑縣潘家街小學的開學第一課上,學生代表領誦「林草防火,從我做起」倡議書。
  • 作者李娟:一個人面對整個的山野草原
    李娟的文字如同原生態的天籟之音。正如散文家趙麗宏說,她的視線很低,與她筆下的生物、動物、靜物是同一水平線上,幾乎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了。 有人這樣評論李娟,「她懷著對生存本能的感激與新奇,一個人面對整個的山野草原,寫出自己不一樣的天才般的鮮活文字。」作家趙麗宏認為,李娟的寫作,讓他想起巴金先生的兩句堅持:「寫自己最熟悉的,寫自己感受最深的。」在李娟的文字世界裡,她自己就是大自然一分子,她看待周遭的視線很低。    不過據李娟說,她的這些文章,全是背著母親偷偷寫出來的。她不想讓母親知道她在用文學把她們的生活寫給別人。
  • 又是一條新公路,草原和森林完美結合,沿途的風景也很美!
    又是一條新公路,草原和森林完美結合,沿途的風景也很美!今天讓我給大家來繼續說這個旅遊,時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那就別讓自己的時間浪費在床上,家裡,多出去走走,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好,好了,好了,咱們廢話不多說,那就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內容吧,但是在離草原天道100公裡以上的地方,還隱藏著天道, 這個被稱為「京北第一日路」的地方不僅具備草原天道一望無際的草場,而且擁有中國最美的森林
  • 穿行大興安嶺步道 從森林到草原
    大興安嶺國家森林步道2017年入選首批5條國家森林步道。大興安嶺揭開神秘的面紗,帶人們走進它,感受這裡粗狂的荒野,欣賞形態各異的自然景觀,體驗淳樸原真的民族風情,探尋悠久的歷史文化。        大興安嶺國家森林步道南起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北至黑龍江漠河,穿越了中國跨越緯度最多的山脈——大興安嶺山脈,全長3045公裡。
  • 「大河之北·山地高原篇④」自然饋贈
    「藝術之始,雕塑為先。」著名建築歷史學家梁思成在《中國雕塑史》中寫道:「先民穴居之時,必先鑿石為器,以謀生存,其後既有居室,乃做繪事,故雕塑之術,實始於石器時代,藝術之最古者也。」人類,很早就對大自然賜予的石頭開始雕鑿。而其後的歷史長河中,這種原初的技藝,不斷得到提升,把大自然原始的饋贈雕鑿得出神入化。
  • 北京周邊自駕遊6大最美草原推薦
    如果你有時間,就去北京周邊草原自駕一把感受下草原的遼闊吧!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北京周邊適合自駕遊的6大最美草原吧。 1.豐寧壩上草原 壩上草原距北京280公裡,山水相間的景色很是美麗,還有那茫茫林海,配上鳥語花香,是採集和狩獵的天然王國。草肥花豔的春夏時節,就來這裡撒歡兒吧。主要景點有白樺林、情人谷、柳樹溝風景區和閃電湖。
  • 【大河之北·山地高原篇⑤】冷涼資源
    他們在研究中還發現,山莊初建時,水面比現代更大,植被也更繁茂:山嶺上森林生長良好,可以狩獵;河流裡水量穩定而充沛,可以行舟。而水體和植被是夏季降溫的重要因素,因此他們推斷,當時山莊的降溫效應比現代更好。也正是這份山水,吸引康熙和乾隆祖孫接力建起了一座世界聞名的皇家園林。
  • 盤點全國顏值最高的十大草原,你去過幾個?
    選擇全國這10大草原去避暑你值得擁有豐寧壩上草原京北第一草原地理位置: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大灘鎮扎拉營生態旅遊村圖@去哪兒攻略用戶Am貓小姐豐寧壩上草原是是離北京最近的天然草原,又名「京北第一草原」,水草豐茂、富饒美麗、冬夏分明、晨夕各異,是京郊旅遊、休閒、避暑、度假的首選之地。
  • 森林草原是我家 防火責任靠大家——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就是保護生態...
    森林草原是我家 防火責任靠大家——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就是保護生態建設 保護綠色家園森林消防急電!一旦發生森林草原火災,將給人民生產生活和森林資源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提高防火意識,"寧可千日不失火,不可一日不防火"。倡導文明祭祖,弘揚緬懷新風破除陋習,文明祭掃,注意森林草原防火,應成為我們每一個公民的自覺行動。
  • 森林草原防火必備常識
    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是國家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生態安全。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提高全社會森林草原防火意識,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森林草原防火司與中國綠色時報社聯合推出森林草原防火常識特刊,希望人人都懂一點森林草原防火常識,共同守護綠水青山,維護生態安全。
  • 森林草原防火 責任重於泰山
    春季,歷來是我國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高發時段。統計顯示,1987年以來全國共發生71起特大森林火災,60%集中在這一時段;近5年來,90%以上的森林草原火災系人為原因引發。清明節期間,更是森林草原防火的關鍵期。為此,國家有關部門近日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強化責任,下大決心、動硬措施、用真功夫,打好清明節期間森林草原火災防控攻堅戰。
  • 厲兵秣馬,甘孜縣森林草原防火既有「力度」又有「溫度」
    在較容易發生森林火災的扎科鄉協日達村,甘孜縣森林草原防滅火專業隊的隊員們正在山頭帶領當地護林員們進行相對集中的巡山培訓。這是他們每周一次的常規工作。這支森林草原防滅火專業大隊,共60人,作為甘孜州康北中心戰線主力軍和搶險救災突擊隊的他們以守護森林、阻擊烈火為使命,秉承「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良傳統精神,解決全縣各種應急突發事件。
  • 京北第一天路,自駕壩上草原,逃離城市尋找秋天的詩和遠方
    北京以北300多公裡,燕山山脈和蒙古高原交匯的承德豐寧水庫有這樣一個自駕的好地方, 那裡不僅有迷人的秋色,還有北京北第一天的路這個大好名字。從北京出發3小時到達承德豐寧縣,簡單美味的午飯後出發, 伴隨著藍天白雲,兩邊奇峰怪石聳立,豐寧百裡畫廊真有名。
  • 最美旅行線路|呼倫貝爾+阿爾山6日大環線,蒼茫草原+奇幻森林
    呼倫貝爾草原+南邊的阿爾山森林美景一起遊玩。路線概覽第一天:海拉爾---巴彥呼碩---紅花爾基---玫瑰峰---阿爾山森林公園(住)(約310km)第二天:阿爾山天池---大峽谷---三潭峽---杜鵑湖---駝峰嶺---石塘林---阿爾山森林公園(住)(公園內遊玩)第三天:阿爾山----諾門罕---甘珠爾廟---呼倫湖----黃金海岸----滿洲裡(住)(約420km)第四天
  • 涼山州森林草原防滅火專項整治第一督查組到德昌開展森林草原防...
    12月7日至11日,涼山州森林草原防滅火專項整治第一督查組來到德昌縣,開展森林草原防滅火專項整治及森林草原防滅火前置期工作落實情況專項督查。7日下午,督查組召開森林草原防滅火專項整治工作座談會,對此次督查工作要點作出詳細安排部署,同時聽取德昌縣關於森林草原防滅火專項整治工作推進情況、存在問題及意見建議的匯報。8日起,督查組隨機抽取了德州街道、樂躍鎮、永郎鎮、黑龍潭鎮、熱河鎮和鐵爐鎮6個鄉鎮開展專項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