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草原資源,既肩負著河北生態建設的希望,又承載著富民強省的夢想。
一個人要「縫合」綠色斷裂帶,一群人要把森林還給城市,一個個城市要把森林草原資源挖掘包裝成產業……千千萬萬個夢想,匯聚成河北綠色夢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一個人的夢想
》「縫合」綠色斷裂帶
太行山國家森林步道
縱貫河北西部的太行山脈,位於海河流域上遊,是河北平原的生態屏障,是石家莊、保定、邢臺、邯鄲、雄安新區等地的主要水源地,生態地位重要。
30多年來,太行山的造林綠化未曾止歇,森林覆蓋率由13.1%上升至30%。
「經過多年努力,我省太行山區基礎條件相對較好的宜林地基本完成綠化,目前剩下的大都是造林綠化難啃的『硬骨頭』,太行山綠化進入攻堅階段。」省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2019年3月8日,邢臺縣北尹郭村。
「這片山坡土少石頭多,雨水一點兒也存不住,傳統的種樹方法根本不行。」村裡馮溝山坡上,70歲的郝景香老人指揮著他的20多名「育林軍」掄鎬砸釺,挖樹坑、栽樹苗。「再過三五年,這滿山都會成綠色的!」郝景香信心滿懷地說。
邢臺縣西部深山區森林資源豐富,前南峪等地已成太行山最綠的地方;東部容易開發的區域,群眾積極性高,成規模發展林果種植、特色種植等。
這裡則是中部淺山丘陵區,地質構成多為石灰巖,乾旱少雨,造林難度大。且多年來,露天礦山較多,山體和植被破壞比較嚴重,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水土流失。
如此惡性循環,形成了北起北小莊、皇寺,南至龍泉寺、羊範,長達30公裡、寬18公裡的綠化斷帶。
郝景香有個夢想——「縫合」太行山的綠化斷帶,讓淺山丘陵區充滿綠色。
郝景香是邢臺縣冀家村鄉東莊村人,14歲就參加了村裡的造林隊,參加工作後先後到過3個鄉鎮,但從來都沒有離開過「造林」這個崗位。
2009年,郝景香退休。但聽說邢臺縣對淺山丘陵區荒山綠化實行工程招標需要專業隊造林的消息後,他感覺自己又有了用武之地。不顧家人的反對,成立了邢臺縣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專業造林隊。
淺山丘陵乾旱區綠化問題是世界性難題。在這種地質條件下造林「幹的是人,靠的是天」,由於立地條件差,加上氣候乾旱,導致年年植樹不見林。
在「石頭」上種樹,談何容易。郝景香和他的造林隊沒少碰壁。剛開始時,郝景香採用傳統辦法種樹,但樹苗的成活率極低。
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鎖住樹苗賴以生長的水分。
為此,郝景香遠赴長治、下泰安、奔昔陽,考察取經。他甚至從左權縣「偷」回一塊石棉瓦育林板,認真端詳,仔細研究。
而為了解決保墒問題,他曾從唐山購買化學保溼劑,但成本太高只得放棄。他還從滄州買回6000個汽車專用玻璃水瓶,試驗滴水保墒,可由於工序繁雜也失敗了。
面對下雨水流、雨後即旱的實際問題,郝景香常常凌晨三四點就到山上,一個人苦思冥想。一次,他偶然從地膜覆蓋保墒上得到啟發,第二天購買了一些塑膠袋,將樹苗裝進袋內填上土並澆透水,然後在袋子底部扎10多個小孔埋進坑內。經過觀察,郝景香發現這種方法能保持樹苗兩個月溼度不減,且沒有明顯返苗現象。
套袋只為了延長保溼時間,能不能用其他材料代替塑膠袋?郝景香看到,玉米軸被浸溼後長時間不幹,也許可以利用。經過一年多摸索,郝景香又總結出玉米軸保溼栽樹法——用15釐米長的玉米軸3-4個,浸泡5天以上,然後放在坑內栽上樹苗澆透水,再覆上土,最後用平整石塊蓋在樹坑上,這樣能起到和套塑膠袋一樣的保溼效果,並且操作方法簡便,成本也大大降低。
幾經嘗試探索,2013年,郝景香終於成功摸索出「套保溼袋」「埋玉米芯」「蓋石板片」「靠育林板」等一整套淺山丘陵區造林辦法。這套辦法顯著提高了樹苗的成活率,被稱為「郝式造林法」。
經過2014年、2015年大旱的考驗,用「郝式造林法」栽植的邢汾高速兩側1萬畝生態林成活率達到95%以上。
此後,郝景香開始全面推廣這項技術。不僅解決了淺山丘陵區造林缺水少雨的問題,變雨季造林為春夏秋三季都可以造林,且大大延長了造林時間,還穩定提高了造林效率。他的造林法在全省造林現場會推廣時被這樣總結:「郝式造林法」固土、積水、保墒、防火,成活率高,有極高的推廣實用價值。
「郝式造林法」讓淺山丘陵區綠化斷帶難題得到有效破解,為全國各地造林綠化工作提供了成功經驗。
如今,在郝景香的指導下,邢臺的西部太行山區,石家莊的井陘縣、鹿泉區,邯鄲的武安、涉縣、磁縣,保定的滿城、唐縣、淶源、阜平、順平,秦皇島海港區,遠至遼寧遼陽地區、河南焦作地區已通過「郝氏造林法」輻射帶動荒山綠化40餘萬畝。如果把這些樹苗排成一行,長達12萬公裡,可繞地球3周。
》楝樹上的新發現
楝樹花。 李志斌攝
2019年5月7日,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林木花卉研究所。
這裡是位於石家莊南二環外的一個僻靜小院。還未進門,一股特別的香氣撲面而來,這是楝花的香氣。
此時已經過了楝樹的盛花期。院門口的牆角下,一棵楝樹生得鬱鬱蔥蔥。樹葉間淡紫色的小花,團團簇簇。花不妖不豔,纖弱而淡雅,透著清新樸素。
「人們把楝樹叫苦楝,因其葉子、樹皮、果實都苦。但楝樹的花異香撲鼻。」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林木花卉研究所原所長李志斌站在樹下,深吸了一口氣。他也有一個夢想,「要把這個默默無聞的鄉土樹種推介給大家,把楝樹這個樹種,做成一個產業。」
但承載著李志斌夢想的這棵楝樹,卻是他「撿」來的。
2006年,李志斌為培育高山杜鵑購買了一批來自石家莊西部山區的腐殖土,沒用完的花土被堆放在研究所門口的牆角下。
第二年春天,李志斌發現土堆上長出一棵幼苗。起初誰也沒太在意,以為是埋在花土裡的什麼種子生根發芽。搞林木花卉的人,對這種隨遇而安的植物有天然的愛護之心,沒人清理,也沒人刻意保護它。
這棵「撿來」的幼苗生命力十分頑強。兩年後,一棵亭亭玉立的小樹漸漸長成。樹幹修長,樹葉爽利,花香果茂。
這是一棵山間地頭常見的楝樹。
很快,一場突如其來的災害讓李志斌對這棵「撿來」的小樹刮目相看。
2008年,美國白蛾泛濫,全國林業、農業戰線如臨大敵。李志斌至今記得,研究所院外的懸鈴木、楊樹等深受其害。「眼瞅著一天一宿的功夫,很多樹就變成了光杆。可偏偏的,從後牆邊剛剛移到大門口的那棵小楝樹卻一點事兒沒有!」
美國白蛾又叫美國燈蛾,秋幕蛾,屬鱗翅目燈蛾科,是世界性檢疫害蟲。這種小蟲為什麼那麼可怕?因為它能吃,能忍,能生,能跑。
這種蛾原產於北美洲,主要分布在美國和加拿大南部。20世紀40年代美國白蛾通過人類活動和運載工具傳到歐洲和亞洲,並成為一種嚴重危害樹木的害蟲。到目前為止,美國白蛾已經廣泛分布於亞歐地區,已被列入我國首批外來物種。
李志斌說,美國白蛾的危害主要是幼蟲取食植物葉片。這些幼蟲食量大,且有暴食性。危害嚴重的時候能將寄生的植物葉子全部吃光,並啃食樹皮,破壞樹木的生長,導致其死亡,甚至被稱為「無煙的火災」。
小小楝樹對美國白蛾表現出如此顯著的防禦能力,使得李志斌開始了對它的研究。
楝樹是古老的樹種,在我國公元6世紀的《齊民要術》中就有楝樹生長特性及育苗造林的記載。
這個樹種在我國分布很廣,北至河北,南至江西、雲南、廣西,西至四川,都有分布。多生於路旁、坡腳,或栽於屋旁、籬邊。
作為常見的鄉土樹種,楝樹喜溫暖氣候,不耐寒,喜光,不耐陰,對土壤要求不高,在酸性、中性、鈣質土及含鹽量0.4%以下的土壤中都能生長。
每年楝樹花落後,一串串楝果開始掛滿枝頭。楝果夏秋時是綠色,像一串串的青葡萄。冬季時轉黃,果皮呈淡黃色,略有皺紋,立冬成熟後經久不掉落,等到樹葉落盡,仍成串地掛在樹梢。
「楝樹耐煙塵,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硫、氟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具有極強的淨化空氣能力,在環境治理方面的作用暫時還沒有其他樹種可以代替。」李志斌還發現,楝樹的木材材質堅軟適中,紋理美觀,不變形。有香氣,耐腐朽,抗蟲蛀,適宜作各種家具、裝飾、裝潢、工藝、樂器等高級用材,是木材加工業的優質原料。
這樣的特點,讓李志斌確信,楝樹是具有觀賞、綠化、木材等多重價值的優異鄉土樹種,進一步開發利用和推廣的前景廣闊。
2019年5月7日,在研究所的溫室大棚內,工作人員正在檢查楝樹苗的生長情況。經過多年篩選試驗,現在他們已經成功繁育楝樹實生苗20餘萬株,並且培育出「紫金楝」「紫玉楝」兩個新品種,申請了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權,並研究總結出其配套栽培技術。
目前李志斌的團隊正在進行楝樹的丘陵、灘涂及鹽鹼地適應性馴化試驗,進一步開展耐寒、耐旱、耐鹽鹼及耐貧瘠等新品種培育。
李志斌的夢想還不止於此。
楝樹的花、葉、樹皮等均可入藥。在南方,有將楝樹花、葉、種子、樹皮等搗碎加水煮或者浸泡1—2天,去掉渣滓,加一定倍數的水作殺蟲劑,用於防治稻螟蟲等害蟲的做法。研究發現,楝樹葉、花、果、種子、樹皮等均富含苦楝素、生物鹼、萘酚等成分,具有極高藥用價值。此外,將苦楝素提取出來製成殺蟲劑,用於防治作物害蟲有顯著效果,還可以有效解決食品安全和環保問題。
李志斌介紹說,目前他們的研發團隊與河北師範大學合作,已經在楝樹中提取了多種有效成分,生物農藥系列產品的開發工作正在推進。「這將是一個比推廣樹種本身更廣闊的市場。」
●一群人的夢想
》把草原還給牧民
豐寧草木豐茂的壩上草原。 郭海生攝
2019年8月,豐寧。
壩上的風已轉涼,站在大灘鎮扎拉營村萬畝草地上,放眼望去,40多釐米高的牧草在風中搖擺。
人工種植的披鹼草、冰草、老芒麥被金屬網隔離起來,這是草地恢復與保護的重要措施。這裡的草群平均高度達到41釐米、植被蓋度達到95%,畝乾草產量達到350公斤。
遊客眼中的「好草原」,與草原管理工作者眼中的「好草原」不是一回事。
遊客在豐寧滿族自治縣壩上草原騎馬遊玩。 記者田明 霍豔恩攝
「草地上長些狼毒花,遊客可能覺得挺漂亮。但是對我們來說,狼毒多的草地肯定不是好草地。」豐寧草原站站長於海良告訴記者,他們眼中的好草地,「禾本科、豆科的草越多,意味著牧草比例更大,草地質量越高。」
地球上乃至我們身邊的草原,其面積也超乎一般人的認知。
於海良給記者列舉了這樣一組數據:中國草原面積居世界第一,近60億畝,佔國土面積的40.9%,是耕地和森林面積之和的1.15倍;河北草原總面積4266萬畝,佔國土面積的15%;而張家口、承德兩市的草原面積,則佔到全省草原面積的78.7%。
河北的草原區是典型的農牧交錯區、貧困人口集中區。千百年來,這個區域的農牧民,有著放養牲畜的傳統,依靠草原生息。
但另一面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全省退化草原面積超過1622萬畝。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河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草業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李運起表示,「這意味著全省草原總面積的38%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張承的地區退化草原面積佔比又最大。」
一邊是以草為生的農牧民,一邊是退化的草原。如何找到生態保護與草原合理利用的平衡?這是河北草原人的終極課題。
在張家口、承德半農半牧區,為防止草原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一般對放養牛、羊等草食牲畜實行全面禁止(全禁)、階段區域禁止(休牧)、階段區域交替禁止(輪牧)的管護措施,並對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
於海良和他的同事們有個夢想,把草原恢復好,讓牧民科學地用。
今年,大灘鎮草原蟲害較往年嚴重,於海良和同事們,需要加大監測力度。
「我們站執法人員不足10人,管著650多萬畝草地,合下來一個人要管65萬畝。什麼都不幹、光開著執法車轉一圈,就得一個星期。更別說還得管著草原建設、治理、病蟲害監測、防火、執法等很多事兒。」幹了幾十年草原工作,於海良仍經常感到巨大的壓力。
作為最基層的草原管理人員,於海良名不見經傳,如同小草般默默無聞。但在草原系統內,他卻是個名人。他曾在日本研學,懂三門外語,承擔各類國家級的課題,經常被當時的農業部、國家林業局請去參與項目。
即便如此,於海良總覺得「乾草原工作的腰杆不夠硬」。因為,「背後缺少法律法規的支持」。
比如在草原執法過程中,遇到在禁牧區放牧的牧民,以前按損毀的草地面積計罰,每平方米罰款一兩塊錢。「罰款雖然不是目的,可是這樣的標準,幾乎沒啥威懾力。」
好消息是,7月25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張家口承德地區草原生態建設和保護的決定》,2019年8月1日起施行。
此前,我省關於草原生態建設、保護和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據只有《草原法》和《草原防火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張承兩市制定的《張家口市禁牧條例》《承德市關於推進落實草原保護制度工作方案》等相關規定,亟須出臺一部指導張承地區草原生態建設、保護和管理的法規,以填補我省草原領域法治建設空白。
在於海良看來,新的決定填補了我省在草原立法方面的空白,對於加強張家口、承德地區草原生態建設保護利用工作,促進草原生態環境改善和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於海良對這份決定中的兩條印象尤其深刻。
在豐寧俄羅斯風情小鎮,遊客正體驗滑翔傘飛行。 記者田明 霍豔恩攝
「給我們執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保障。對偷牧者產生震懾力,現在按每頭牲畜30元以上100元以下計罰,違法成本大幅增加。再比如有些人在草地上隨意宿營、野炊,既有火災隱患,又會產生生活垃圾,現在終於能有法可依了,我們可以及時勸阻,同時對破壞草原生態的處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罰款。」
在於海良看來,這部決定更大意義在於,既突出了建設和保護,又體現了合理利用。
其中,明確將生態紅線範圍內的草原劃定為基本草原,實行草原禁牧、休牧、輪牧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等。決定還規範了草原利用行為,明確礦藏開採、工程建設確需佔用草原的,必須嚴格履行審批手續。臨時佔用草原的,應當編制植被恢復方案。
「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經濟增長,也不能因為保護生態環境讓群眾生活水平降低。因此,對於草原合理均衡利用是最終目的。」於海良表示。
》把森林交給城市
2019年4月3日,石家莊市鹿泉區。
行走在曲寨村的大河路上,兩邊栽植的海棠已吐出新芽。
「這些海棠是今年3月中旬剛栽種的,除了海棠,還有一部分白蠟和國槐,高低層次的設計更能突出立體化造林的視覺。」鹿泉區自然資源規劃局林果站站長高計辰說,他們選用品種純正、生長健壯、枝芽充實、根系發達、無檢疫對象和機械損傷的優質壯苗,在源頭上確保成活。
今年,鹿泉區全年計劃完成人工造林2.3萬畝,封山育林3萬畝。
石家莊市林業局初步統計,今年這個植樹季,自3月12日始到4月3日止,全市共參加義務植樹志願者達到320萬人,栽植各類樹木970萬株。
「最近,石家莊正在接受『國家森林城市』動態監測。專業的持續造林綠化和全民性的義務植樹,給我們給這塊『金字招牌』不斷增光填色。」石家莊市林業局辦公室脫俊豪說。
國家森林城市這塊牌子有多硬?
隨著生態理念的提升,森林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山野之間,也可以成為城市的標誌性景觀。作為城市的綠色生態屏障,森林在改善市區生態環境,增進人民身體健康,發展生態產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擁有「國家森林城市」的稱號,意味著該城市生態系統以森林植被為主體,城市生態建設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截至2018年,全國165個城市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2015年11月,石家莊市被當時的國家林業局正式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至2018年,我省擁有這一稱號的城市有四座,分別是張家口、石家莊、承德和秦皇島。
事實上,梳理這165個國家森林城市的名單會發現,北方城市並不多。即便和省內其他三座國家森林城市相比,自然稟賦並不突出的石家莊,憑啥能成為國家森林城市?
2019年8月5日,石家莊市長安公園。
清晨,75歲的市民許先生穿著一身練功服,照例先打了一趟太極拳。短暫休息一會兒,開始沿著公園裡的林蔭路散步。
「石家莊向來不缺樹。」許先生是附近棉紡廠退休職工,幾十年來,對石家莊一草一木的變化了如指掌。「除了幾個大公園,工廠、單位院裡,居民小區,街道兩旁全都是樹。現在建國路、青園街這些小街道兩旁,都是長了幾十年的參天大樹,那些國槐、法桐都是上世紀50年代時種下的。」
「石家莊申請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可不是拍腦門子決定的。」脫俊豪回憶,2010年申報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前的摸底調查情況顯示,石家莊的創建基礎其實不錯。脫俊豪舉例說,石家莊主城區綠化覆蓋率比較高,2007年即被當時的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主城區之外,西部太行山區、北部防風固沙林帶和東部林果基地等也有一定規模。
按照國家森林城市的創建指標,城市森林覆蓋率南方城市達到40%以上,北方城市達到30%以上即可。
石家莊提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以後,在現有基礎上,又先後大規模實施了西山森林公園、環省會生態綠化工程、環省會經濟林、滹沱河百裡綠色長廊、綠色通道、太行山綠化等重點生態綠化工程。
滹沱河景色。 記者田明 趙海江攝
自2010年創建到2015年創森工作驗收時,石家莊累計完成人工造林2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6%。建成區綠地面積8511.42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44.58%,市區公園76個,廣場9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19平方米。經濟林面積380萬畝,果品產量265萬噸,林業產業總值達到203億元。全部達到了國家森林城市規定的五大類40項指標,順利通過國家局專家組考核驗收。
「石家莊汙染治理任務艱巨,建設森林城市的意義更為重大。」脫俊豪說,石家莊作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決策初衷,就是要改善生態環境、治理大氣汙染、提升城市形象,「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
石家莊市地理位置特殊,中心主城區西臨南北走向的太行山缺樹少綠,形成了典型的「焚風」效應;北靠斷流幾十年東西走向的滹沱河,造成了嚴重的「沙漠」效應;再與主城區不斷擴張造成的熱島效應相疊加,生態環境一度惡化。
從直接效益上看,開展大規模造林綠化,可以達到淨化城市空氣、治理城市霧霾、減輕大氣汙染等諸多效果,因此對提升大氣質量,改善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9年9月11日,井陘上安西村。
金嶺山莊園負責人王利文,拉著石家莊市林果技術研究服務推廣中心農技推廣研究員張力栓去查看蘋果園。
莊園裡680畝果園種滿蘋果、桃子、梨和葡萄。今年是蘋果樹第一年掛果,張力栓為他們選定的紅露蘋果長勢不錯,「個頭雖不大,但全是糖心。」
井陘上安西村位於石家莊西部太行山區,典型的淺山丘陵地帶。以前山裡沒什麼特產,就出石頭,採石場一個挨著一個。
如今,被關閉的採石場裡灌草已經一人多深。周邊的山地,都被種上了各種果樹。
「經濟林帶也是森林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力栓說,如今,石家莊中心城區已建成園林式城區,在城區周邊已建成由三環路兩側綠化林帶構成的生態景觀大道,外圍還有由環城水系兩岸綠化林帶構成的綠美風景,再向外還有繞城的30萬畝花果經濟林帶。
東部有晉州鴨梨、趙州雪梨構成的特色經濟林;南部有欒城、高邑東方園林公司建成的大型苗木花卉基地;西部有緊鄰市區的大型西山森林公園;北部有滹沱河、磁河、大沙河兩岸綠化林帶構築的東西走向的巨型生態屏障。
把森林還給城市,已經成為當前城市發展的核心理念之一。
最近幾年,我省的保定、廊坊、唐山、衡水等城市,也在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2017年3月,衡水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申請在國家林業局備案,標誌著這項工作正式拉開帷幕。
對照國家森林城市主要量化評價中的17項指標,該市在森林覆蓋率、城市森林健康、生態旅遊、城市生態文化、城市森林管理5個方面及40個分項指標集中發力,努力在市域範圍內形成以森林和樹木為主體,城鄉一體化、穩定健康的城市生態系統。
●一方水土的夢想
》「兩條大道」串起最美河北風光
國家一號風景大道。 記者田明 霍豔恩攝
想看遍河北最好的草、最美的林,只需要兩條路。
2019年7月13日,承德御道口。
來自北京的遊客趙生國帶著全家在「國家一號風景大道」起點零公裡標誌處拍照留念。由此處向東,可一頭鑽進百萬畝林海,向西則是廣袤的五花草甸草原。路兩旁粉紅色的格桑花,宛如連接森林和草原的一條紅色絲帶。
這個暑假的「國家一號風景大道」之旅讓趙生國全家流連忘返。
幾年前,越來越崇尚追求旅遊野趣的人們,發現了橫貫張承地區的「草原天路」。
實際上,河北最美的草原天路有兩段,一段在張家口。最初這段天路西起張北縣城南側野狐嶺、東至崇禮樺皮嶺,130餘公裡,於2012年9月底建成通車。今年8月,隨著尚義段建成通車,全長約323.9公裡的草原天路全線實現貫通,起自張承界,經赤城縣、張北縣、崇禮區、沽源縣、萬全區、尚義縣,止於冀蒙界。
這段公路沿線蜿蜒曲折、景觀奇峻,儼然一幅壩頭風景長卷。分布著古長城遺址、樺皮嶺、野狐嶺、張北草原等眾多人文、生態和地質旅遊資源,每年夏秋季節都會吸引大批自駕車遊客前往。
另一段是「京承皇家御道」這一精品旅遊路線。特別是壩上地區以御大公路為連接,串聯了大汗行宮、五道溝風景區、御道口牧場、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等多處優質旅遊景區,是中國北方有名的自駕遊黃金線路。
隨著張承高速和御大公路的建成通車,「京承皇家御道」在豐寧大灘與張家口沽源及「草原天路」實現順暢連接,使張承攜手共建河北壩上「千裡景觀大道」成為現實。
2018年,借承辦第三屆省旅發大會之機,承德率先推出「國家一號風景大道」。
國家一號風景大道。 記者田明 趙海江攝
這條大道東起圍場御道口,西至豐寧大灘,全長180公裡,沿途包含森林、草原、湖泊、溼地、山地等多種自然景觀,串起了河北最美的一段風光,也是國內首條國家層面註冊的風景道。
除了一路連接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御道口風景區、京北第一草原等著名景區,承德在「國家一號風景大道」沿線打造了6大組團,實施了20個重點項目,將壩上景區連片打造,實現由「單一公路交通功能」向「旅遊資源整合功能、旅遊服務消費功能」轉變。
2019年8月31日,豐寧滿族自治縣大灘鎮。
「國家一號風景大道」從中國馬鎮旅遊度假區貫穿而過。
中國馬鎮旅遊度假區裡,一場篝火夜狂歡和煙花秀吸引了大批遊客,大人們圍繞在篝火前載歌載舞,孩子在草地上追逐打鬧。
每年這個時節,喧囂了整個夏季的壩上草原逐漸恢復平靜。然而這個主打草原互動娛樂體驗和馬文化知識科普的新景區,打破了壩上旅遊的季節限制。
事實上,無論是「草原天路」還是「國家一號風景大道」,其主角應該是「草」。
國家一號風景大道沿途風景。 記者田明 霍豔恩攝
河北草原資源豐富,雖不是國內主要的草原省份,但在全國草原分布中,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色。
河北複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形成了不同的草地群落。草原類型多樣。全省天然草原分為4類39個型,溫性草原類、暖性灌草叢類、低地草甸類和山地草甸類草原,幾乎囊括所有草原種類。
而且,河北草原植被組成種類較為豐富,植物種類有144個科,2214種。多樣性的植被造就了河北多樣的草原景觀。
20世紀90年代後草原旅遊在我國發展較快,許多省、自治區、直轄市都開發了草原旅遊景區或旅遊景點。
如果從草原旅遊的角度來看,中國最多樣、最豐富多彩的草原應該在河北。
在張家口和承德草原資源集中的地區,遊客既可看到「風吹草地見牛羊」的千裡草場,又可看到色彩繽紛的五花草甸;既可領略半草原半荒漠景觀,又可遇到難得一見的沼澤溼地草甸。
2019年9月1日,平山縣駝梁自然保護區。
初秋時節,落葉松林已經開始微微變色,森林與草甸泛起淡淡的青黃色。整個駝梁顏色開始豐富起來。
如果說橫貫東西的「草原天路」和「國家一號風景大道」串起了河北最美的草原,那麼另一條南北走向的太行山國家森林步道,則串起了河北最美的森林。
國家森林步道,具有強烈的自然荒野性和生態完整性,是自然精華聚集地,也是國家重要的地理地標、生態地標、文化地標和美景地標。隨著公眾森林旅遊需求的多樣化,長距離徒步穿越自然區域成為需求增長最快的方向之一。為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環境需求和自然體驗需求,以大山系、大林區為基礎的國家森林步道建設提上國家日程。
太行山國家森林步道是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17年首批公布的5條國家森林步道之一。
目前,我國已有12條國家森林步道,分別是秦嶺、太行山、大興安嶺、羅霄山、武夷山、天目山、南嶺、苗嶺、橫斷山、小興安嶺、大別山、武陵山國家森林步道,步道全長超過22000公裡。
太行山國家森林步道為南北走向,南起河南,北至北京,全長2200公裡,其中河北710公裡,步道全線森林佔比70%,典型森林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
太行山步道河北段,從河南由武安進入河北,途經沙河市、邢臺縣、內丘縣、臨城縣、贊皇縣、元氏縣、井陘縣、平山縣;經山西省再由淶水縣進入河北省,途經易縣、蔚縣、淶源縣;從房山區進入北京到達延慶區。
一路由南向北,太行山最美的一段,盡在腳下。
●「紅河谷」的生態夢想
太行紅河谷紅葉。 楊彥忠攝
2019年8月26日,邯鄲涉縣。
北京綠維文旅集團總策劃師馬牧青連續走了索堡鎮、遼城鄉幾個地方。此行,他受邀為邯鄲市太行紅河谷高質量旅遊經濟帶建設出謀劃策。
8月初,邯鄲市太行紅河谷高質量旅遊經濟帶建設正式啟動。提出以涉縣境內清漳河、濁漳河、漳河為軸線,向兩側田地、山場延伸至山脊線,構成太行紅河谷旅遊帶。
涉縣位於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是河北省西南部的門戶縣,西與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晉中市左權縣相接壤,南與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隔河相望,素有「秦晉之要衝,燕趙之名邑」美稱。
除此之外,這個深藏在太行山內的全山區縣,還有另外多重身份: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綠色名縣、中國生態魅力縣……
與此同時,涉縣還是文化和旅遊部最新公布的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縣,遊客總量曾連續13個月創造了全省第一,是名副其實的旅遊大縣。
「林地面積12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7%。綠色是涉縣的底色。」太行紅河谷高質量旅遊經濟帶推進指揮部綜合組郭磊,是從涉縣文旅部門抽調過來的,他對涉縣旅遊業發展的歷程很熟悉,「涉縣原有的兩個著名景點,一個是媧皇宮,另一個是129師舊址。相比而言,涉縣最初的旅遊資源並不豐富。」
太行紅河谷紅葉。 楊彥忠攝
從兩個景點發展到全域旅遊示範縣,郭磊認為,是持續不斷的植綠造綠增綠形成的綠色自然景觀,讓涉縣構建起以紅色文化為主體,根祖旅遊和山水旅遊為兩翼的全域旅遊格局。
「沒有涉縣的全域綠化,就沒有涉縣的全域旅遊。綠化是發展旅遊的支撐和保障。」郭磊說。
「堅持植綠造綠增綠,推動全域綠化、全域美化,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八百裡太行山的『首綠之地』。」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張獻明說,「栽一片林簡單,栽一大片林也簡單,難得的是全域綠化,我們就是要在全域綠化上下功夫。圍繞建設『生態肺城、詩畫涉縣』目標,將綠化與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緊密結合,統籌推進。」
張獻明介紹,涉縣將全域綠化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在國省幹道兩側、環縣城、環景區周圍重點區域、窗口地帶實施高標準造林,實現一次造林、一次成林。第二層次,在縣鄉公路兩側、村鎮周圍作為荒山綠化的次重點區域,山體上部栽植容器苗,加強封山禁牧和撫育管護,促其成林;在一般耕地和土層較厚的山坡地,突出經濟林綠化。第三層次,在深遠山區實施封山育林和飛播造林,強化禁牧防火,快速恢復山場植被,推進全域綠化進程。
2013年以來,涉縣累計造林80萬畝,平均每年18萬畝,其中,2017年至2018年8月底,20個月時間全縣完成造林40.5萬畝,人均栽樹100棵,人均投入2000元,人均綠化山場1畝,創造了中國人均造林奇蹟。
涉縣在造林中大力推行「高大厚密、綠景花香」的綠化標準,更為全域旅遊打下了堅實基礎。
邯鄲市涉縣清漳河畔稻田。 新華社記者王曉攝
「高」就是苗木高,堅持2米以上的大苗造林;「大」就是樹冠大,實現灌木變喬木,喬木變森林,森林變景觀;「厚」就是增加厚度,在主幹道兩側變一行為多行,變行道樹為行道帶;「密」就是科學密植,樹下栽植火炬等灌木,增加綠化層次;「綠」就是選擇長綠、長壽樹種為主;「景」就是綠色自成一景,近觀是公園,遠看是林海,一步一景,移步換景,處處是景;「花」就是力求常年有花;「香」就是好的空氣品質,瀰漫香味。
在涉縣,清漳河、濁漳河和漳河縱橫交錯,在太行山中形成多條河谷。
河谷地帶既是太行山區裡的山民生生不息的繁衍之地,也是整個太行山匯聚美景最多的地帶。
太行紅河谷不是新近提出的概念。2017年涉縣借舉辦首屆邯鄲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之機,打造這個集旅遊觀光、生態休閒、尋根問祖、紅色教育、康復養生、農家體驗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旅遊目的地。其核心區位於涉縣境內的清漳河谷。
「紅河谷」自有其「紅色」的特質。
太行紅河谷紅葉。 楊彥忠攝
抗戰時期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華北新華廣播電臺、新華日報社等110多個黨政機關單位長期駐紮於此,在清漳河谷沿線,幾乎每個村莊都有生動的紅色革命故事。
清漳河谷的巖石主要是石英砂巖,地貌構成以赤壁丹崖、紅石斷牆以及紅巖障谷為特徵。紅色崖壁加上清漳河谷的紅色河卵石,構成了一個典型的紅石地質公園。
每到深秋,清漳河谷漫山遍野層林盡染、萬山紅遍。紅豔豔的花椒、紅彤彤的柿子,還有黃櫨、楓葉、火炬樹、黃連木等,如火如荼,熾烈的像紅霞般絢爛。谷內的莊子嶺紅葉一直是太行山金秋旅遊的熱門景點。
此外,清漳河谷擁有全國最大、肇建時間最早的奉祀女媧歷史文化遺存媧皇宮。遠古神話給這條鮮紅的河谷增添了一抹古銅色。
太行紅河谷的漫遊道是連接涉縣主要旅遊景點的旅遊專線。2019年8月27日,沿著12公裡長的漫遊道一路行駛,大花金雞菊、天人菊、蛇鞭菊、八寶景天等藥用花卉像多彩地毯一樣鋪就在漳河岸邊。
「原來是雜草叢生、亂石丟棄的廢舊河灘地,在漳河兩岸村民勞作下,造就了這『藥園花海』的獨特美景。」導遊介紹說。
而沿著韓王山盤山道一路向上,奇山突兀。來到韓王山攬勝閣觀景臺,觀景長廊綿延百米,放眼望去,清漳河兩岸阡陌縱橫,河畔邊一排排多彩的民居,一方方農田,一畦畦菜地,再加上田間地頭的楊、柳、桃等林木,形成一幅多彩畫卷。
太行紅河谷瞄準的是國內頂級旅遊目的地。7月,邯鄲市組成考察小組,專門赴新疆伊犁河谷學習其在規劃建設和旅遊開發方面的經驗做法。
伊犁河谷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生態好,綠植好,原生態的冰川、雪山、草原、森林、河流和峽谷,形成了良好的生態循環系統。這次學習給邯鄲的啟示之一,就是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保護性開發,千方百計保護好山水林草。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領略過河北大平原的遼闊、山地高原的雄壯,森林草原的繁茂,讓我們近距離感受燕趙大地「血液」——河湖水系。河北的厚土受哪些大河的滋養?華北明珠白洋澱如何調節區域環境氣候?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如何在河北孕育城市,凝鑄運河文化?保護河北的水環境,應用了哪些新技術,又有哪些人在背後默默無聞地耕耘?敬請關注《大河之北·河湖水系篇》第一單元。(採訪/記者袁偉華 、朱豔冰、邢雲 、趙曉清 、李建成 執筆/記者袁偉華)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