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態的綠色報告

2020-12-16 正北方網

■上接第1版 此外,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建成了間隔長110公裡、寬3至5公裡的生物治沙鎖邊帶,騰格里沙漠東南緣建成了間隔長350公裡、寬3至10公裡的綠色防風固沙林帶。這些回天壯舉,給子孫後代留下的是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生態恢復與治理的巨大成效,來自於內蒙古人的信念和堅持。這也正是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所指出的: 「綠色是內蒙古的底色和價值,生態是內蒙古的責任和潛力,要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進一步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呼倫湖:

漁工們又開始捕魚了

熹微的晨光下,剛剛經歷一場大雪的呼倫湖靜美如畫。一群戴著狗皮帽子、穿著束腰棉襖的漁工們打破寂靜,出現在湖畔。

從早上6點半開始打眼兒,到下午3點出網,在冰面上待了近9個小時的漁工劉貴斌難掩喜悅:「一網下去,就打上來20多噸魚!」

治理前的呼倫湖並非如此。作為唯一一家可以在呼倫湖上進行合法捕撈的機構,呼倫湖漁業公司總經理助理王志剛可謂是見證人:「前幾年水位下降得厲害,別說捕魚了,湖心島與河岸都連在一起了,茂盛的蘆葦漸漸稀疏,大型優質魚比例急劇下降,漁工們都打算轉行了。」

呼倫湖的變化,引起國家和自治區的重視。作為千百年來潤澤草原的北方最大淡水湖,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食物與水資源,還是一道極為重要的生態屏障。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呼倫湖保護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恢復呼倫湖生物多樣性,實現生態平衡,我區打出了一套綜合治理「組合拳」,投資20億元啟動呼倫湖綜合治理工程,實施了草原保護、溼地恢復、水利工程、環境治理、管護能力建設等多項工程,全面治理和保護呼倫湖。

到2016年10月,湖水水位達到543.24米,水域面積和溼地面積擴大。原本已經「移」到岸邊的湖心島,又回到了水中央,水質及周邊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站在巨大的冰面上,看著一條條大魚在網裡撲楞著、跳躍著,王志剛興奮地說:「今年的收成肯定好!」他還表示,只要呼倫湖的水不幹,他就要把漁獵文化這一傳統一直傳承下去。

自治區黨委書記李紀恆在滿洲裡市調研指導工作時,第一站就選定了呼倫湖管理區,實地督導檢查相關工作。他站在岸邊,深情地對大家說:「呼倫湖不僅僅是呼倫貝爾的湖,也是內蒙古的湖、中國的湖,更關乎國際形象。她是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腎』,幹了、壞了、毒了,就會禍及草原,就會被百姓罵,絕對不能貪一時便宜,貪蠅頭小利,而破壞了呼倫湖的自然之美。」

現在,保護呼倫湖已經成為內蒙古人的共識,連漁工們也清楚地知道:每年冬捕的產量一定要控制在1000噸以內,冬捕時間控制在30天以內,剩餘的時間都要對呼倫湖進行養護。

不只是呼倫湖,為了守住所有受氣候影響最容易消失的生命之源,內蒙古使出渾身解數——

黃河流域最大淡水湖、全球同緯度最大溼地烏梁素海,能夠再現清澈湖水,沒有那超過10億立方米的生態補水,恐怕難以「翻身」;

乾涸多年的居延海,隨著黑河分水工程的實施,再次成為茫茫戈壁上一塊碩大的「碧玉」;

烏拉蓋溼地、巴美湖、達裡諾爾湖、岱海等溼地的涅槃重生,都離不開湖泊溼地保護、退耕還溼等工程的實施……

目前,我區已經建立以溼地為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83處,保護溼地133萬公頃,初步建立起溼地保護管理體系。

如今,在祖國北疆千裡草原的湖泊溼地上,到處都有白鶴盤旋、野鴨戲水、蒲草翠綠的動人景象。

大興安嶺林區:

再也不用砍樹了

「2017年1月15日,天氣晴,火險等級2。今日我值班,無運輸林產品車輛通過,一切正常。」

這是烏爾其漢林業局林業工人李俊義寫的森林資源管護工作日誌。他小心翼翼地將筆記本揣入懷裡,跨上摩託車準備返程。冬天裡的林子很冷,李俊義每天下來都要走20多公裡山路。

「停伐前,每天幹著砍伐、裝車、運送木材的活兒。現在我是大興安嶺的護林員,看護好林子成了我最主要的職責。當年我們拿著油鋸,開著坦克般的J50型拖拉機集材車上山伐木,看著一棵棵粗大的落葉松、樺木倒下,我也想過,天天砍樹,將來樹砍完了,林區人吃啥?」談起過去,李俊義的心情很鬱悶。

「停伐後,林場沒有居民了,減少了森林消耗,對森林防火也有好處。養殖戶也都搬走了,再也不會發生牛羊啃草啃樹苗的事情了。」說到現在,李俊義感到很欣慰。

「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報告裡都說了,『守住生態底線,就是要堅持美麗與發展雙贏,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決不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我認為,對這片森林最好的保護就是退出。」對於未來,李俊義的心裡充滿了希望。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我國四大重點國有林區之一,林區生態功能區面積10.67萬平方公裡,森林面積8.27萬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達77.44%,活立木蓄積9.5億立方米,總面積、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面積均居四大重點國有林區之首。大興安嶺林區的生態價值不言而喻。

60多年的伐木史一朝終止。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像李俊義一樣先前從事木材生產的林業工人有16000多名,其中的13046人充實到了森林防火、森林管護、森林經營等隊伍,一線工人年平均工資由停伐時的3.53萬元提高至4.03萬元。停伐,對於大興安嶺林區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變革,不僅意味著林業工人需要轉崗和安置,還意味著林區96家以木材為依託的各類中小企業必須轉型。

牙克石市烏爾其漢貯木場搞起了木耳培植和野豬飼養。「我們養的森林豬在山林裡吃松籽、喝泉水,住著統一規格的大豬舍,價錢肯定賣得好,再加上一年培植木耳20萬袋,員工的收入比以前要多出一大截。」貯木場主任劉鑫很自豪。

榛果、藍莓、藥材、冬季旅遊……遵循「把廣袤林海雪原變成獨特旅遊資源,努力讓林海雪原、冰天雪地變成金山銀山」的發展思路,我區將林下資源變成林下財富,砍樹人變成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冰天雪地的導遊、綠色食品的推介員。

如今,轉型發展中的林區經濟蒸蒸日上,森林生態得到迅速恢復,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量實現了「雙增長」,提高到3.73億畝、14.84億立方米,成為一個擁有巨大潛力的綠色寶庫。

錫林郭勒草原:

牧草長到膝蓋那麼高了

冬天的錫林郭勒草原自有一番雪花飄、冬草黃的獨特景致。

「今年不用擔心沒牧草過冬了,前兩個月我去打草,牧草都長到膝蓋那麼高了。7000多畝草場打了4000捆牧草,足夠自家牲畜過冬了。」 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巴彥淖爾嘎查牧民朱寶忠是個精明人,掰著手指頭又算了一筆帳:「我們家草場一畝能出60多斤草,按市場價一捆草22塊錢計算,4000捆就是8.8萬塊。過去一年買草過冬的費用就得五六萬塊,這一進一出,多了10多萬不是?」

根據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按一畝草場補貼1.71元,朱寶忠家的7000多畝草場,每年可拿到1.3萬餘元的補貼。他用這筆錢加上其它補貼,新蓋了棚圈、機井房、儲草棚,還進行了羊種改良。

草原美景一直是內蒙古人的驕傲。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和烏拉特六大著名草原,讓內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區域佔到了中國草場面積的35%以上,是全國最為重要的陸地生態系統之一。

對於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來說,草原就是他們的家,就是他們生產生活的基本物質資料。然而,草原本身就是生態環境脆弱的產物,草原植被群落一旦遭到破壞,發生逆向演替,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恢復。

新一輪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機制已經啟動,我區有10.2億畝可利用草原納入補獎機制範圍,其中禁牧休牧4.05億畝、草畜平衡6.15億畝,每年能獲得國家草原補獎資金45億多元。

這不僅僅是一筆經濟帳,更是一筆多贏的生態帳。在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的推動下,草原畜牧業生產經營由原有的粗放型草地畜牧業,正逐步向建設型、生態型的現代化草地畜牧業轉型。草原監測數據顯示,全區草原植被平均蓋度達到44%,優良牧草所佔比重提高到81.1%,野雞、狐狸、狼、草原鷹等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已接近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最好水平。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這句歌詞耳熟能詳,壯美的內蒙古草原令人迷醉。

「要落實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行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了善待草原的新要求。

內蒙古的熱土,激蕩著綠色的情愫。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美好願景:「我們一定要走好綠色發展之路,使內蒙古的草原林海、沙漠雪原、湖泊溼地成為聚寶盆,讓內蒙古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人民更開心。」

相關焦點

  • 保護綠色草原 築牢生態屏障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和張承兩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兩區」建設的重要指示,在組織領導、資金投入、工程項目、科技研發等方面持續發力,張承兩地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1.6%,草原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儘管我省草原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
  • 綠色浩歌——青海草原總站生態建設的生動實踐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從五十年代的馬背、牛馱、羅盤、克稱,到如今的大道、坦途,3S、物聯網;當年的化學防治、粗放管理,到如今的生物技術、綠色防控、電子追溯、有機食品……自1957年青海省設立草原總站,一代又一代草原戰線的奮鬥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我省草原建設、退耕還草和退化草地改良嘔心瀝血,對保護和改善草地生態,
  • 九三學社黑龍江省委主委龐達率隊到綠色草原牧場調研
    中國網訊 據九三學社中央官網消息,6月13日,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黑龍江省委主委龐達率領重點課題調研組到農墾綠色草原牧場,就草原生態文明建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技示範基地建設以及草牧業循環經濟發展等情況進行調研。
  • 旅遊業:堅守「綠色底線」 不觸碰「生態紅線」
    旅遊業:堅守「綠色底線」 不觸碰「生態紅線」 原標題:    據新華社7月14日消息,針對兩輪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指出的草原問題,內蒙古進行全力整改,全面排查治理礦山開採破壞草原、旅遊無序開發侵佔草原以及過度放牧等問題,拆除草原違規私搭亂建蒙古包1.1萬餘座,推動了草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 一首流傳在草原上的「綠色感恩」歌
    戴著印有「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園區生態管護員」字樣的袖章,在美麗的格仲草原緩步徐行,打馬而過的高寒草甸上,垃圾全數被收納在纖維袋中。  自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工作啟動以來,放下牧鞭的曲尼當起了一名生態管護員。
  • 草原崛起綠色的城
    如果御風飛翔,從萬米高空俯瞰科爾沁草原,壯美莫過於26784平方公裡的寶格達山護衛在西北、歸洮兩河流經全境的大美科右前旗。 從開城之初的城鄉接合部,到如今以「綠色」為底色,以建成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和轉型發展核心區為目標的地理中心和生態中心,草原新城的崛起結束了盟旗市駐一地、前旗政府沒有自管城區的歷史。 生於斯長於斯的現任科爾沁鎮副鎮長關鵬飛回憶:當時新城就相當於一個城鄉接合部,分布著6個大型工廠、5個商店和一個70年代初建成的供銷社,可謂商賈雲集、村民數盈於百戶。
  • 十九大報告: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路線圖
    石敏俊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院教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經濟綠色發展的理論內涵、實現路徑與政策創新」首席專家習近平在十九大所做的報告全面闡述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部署。
  • 為了綠色草原底色更濃
    乘車沿著天木公路一路向西北而行,布哈河水蜿蜒碧清,遠端的高山此起彼伏,一直延伸到草原深處。  8月27日一大早,豆桑加驅車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城的家中出發,趕往離家64公裡的祁連山國家公園陽康管護站,開始一整天的巡護任務。穿上衝鋒衣,戴上牛仔帽,還不忘摸一摸背包裡的巡護監測記錄手冊、望遠鏡、GPS手機這三樣東西拿沒拿全,整裝待發的豆桑加像極了一名戶外達人。
  • 綠色農產品如何走出大草原
    以大草原聞名的內蒙古自治區,土地遼闊、氣候多樣,發展農牧業的條件得天獨厚。目前,內蒙古乳製品、羊肉、牛肉、羊絨、馬鈴薯等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位。這裡天藍水淨、遠離汙染,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優勢巨大。然而,仔細分析會發現,雖然生產規模較大,但除了蒙牛、伊利、鄂爾多斯等少數響噹噹的知名品牌外,仍有相當多的綠色農畜產品處於「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
  • 主持詞:草原上的美麗都市——生態保護大型宣傳活動主持詞
    男:呼和浩特市以實際行動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全力打造一座草原上的美麗都市,真正讓『綠水青山』成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女: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 呼倫貝爾大草原,純綠色的大草原
    呼倫貝爾大草原,萬物生長,天空遼遠得像你永遠都觸不到似的,雲朵可以變換出你能想像到的所有模樣,那片深藏在心的蔚藍也在你奔赴草原的途中變得真真切切。看到這一切的時候,你那原本波瀾不驚的生命中像是被投進了一塊巨大的石頭,然後隨著它的沉沒,水面出現了遼遠的水紋,久久不肯散去。
  • 「洋牛」落戶草原 烏拉蓋管理區打造生態牧場
    呼格吉勒圖是這家賀斯格綠色產業進出口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今年是他來到烏拉蓋管理區養牛的第三年。他口中的肉牛,並非國產,「我們從國外引進品種,包括安格斯牛、西門塔爾牛,一般的蒙古牛養3年才能達到近250公斤,而安格斯和西門塔爾飼養12個月就能達到350公斤。」
  • 森林草原是我家 防火責任靠大家——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就是保護生態...
    森林草原是我家 防火責任靠大家——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就是保護生態建設 保護綠色家園森林消防急電!森林防火 重在預防提高防火意識,認清火災危害棵棵樹木成林,建設綠色生態家園;星星之火燎原,毀掉青山綠水人間。
  • 改革開放40年|肅南:草原綠了 生態好了 牧民富了
    每日甘肅網記者楊紅麗  草原是肅南縣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是牧民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源,草原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保護好草原,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近年來,肅南縣狠抓草原生態保護治理與修復工作,全面落實草原生態保護獎補政策,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天然草原綜合治理和「山水林田湖草」草原治理,舍飼棚圈建設和草原有害生物綜合防治,呈現出草蓄平衡、草原良性發展、牧民增收致富的良好發展態勢。
  • 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十四五」推動綠色發展
    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十四五」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邁向新徵程「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部署。10 月末,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作出重大決策部署,明確了下一步「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建設主要任務,這是我國在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後針對「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新謀劃,在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依然面臨嚴峻形勢的背景下,為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定力、方向和動力。
  • 《生財有道》生態中國草原行青海夏拉草原:草豐水美生態財
    夏拉草原地處青海南山的峰巒之間,是環湖牧區 主要的夏季草場,也是一片風光旖妮的遼闊草原。每到夏季,草場風景迷人,綠草如茵,野花遍地,潔白的羊群如同一朵朵白雲在綠地毯上浮動,雲霧繚繞的山巒之間,隱隱可見牧民人家,遠遠的,我們的記者看到一位正在幹活的牧民,走,咱們上前去聊聊,這可是了解傳統的牧民人家生活的好機會。
  • 「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⑥」綠色夢想
    森林草原資源,既肩負著河北生態建設的希望,又承載著富民強省的夢想。一個人要「縫合」綠色斷裂帶,一群人要把森林還給城市,一個個城市要把森林草原資源挖掘包裝成產業……千千萬萬個夢想,匯聚成河北綠色夢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 綠色草原家庭節|鏡頭裡的環保行動,綠色家庭短視頻大賽優秀作品...
    -綠色草原家庭節-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用鏡頭訴說環保宣言用創意點亮美好家園由市婦聯、市文明辦、市農業農村局、市教育局、市城市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林業和園林局、市科協共同舉辦的「美麗家園 萬家行動 」
  • 生態大漠 綠色長城——鄂爾多斯在毛烏素沙地綠色實踐中書寫世界奇蹟
    綠色發展實踐中,鄂爾多斯堅決落實中央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決策部署,久久為功,踐行對「生態」和「綠色」的理解,建立「牧區大寨」體驗式生態教育基地和烏審旗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讓生態文明理念在全市各族幹部群眾心中生根發芽、接力傳承,讓綠的底色在這片沃土上更加濃重。
  • 《綠色遼闊的草原風景》入雲龍-協助拍攝
    綠色遼闊的草原風景【第1幅圖】此作品由西安攝影愛好者邱先生在著名的肇慶地區拍攝綠色遼闊的草原風景【第2幅圖】此作品由福建攝影愛好者終先生在著名的眉山地區拍攝綠色遼闊的草原風景【第3幅圖】此作品由石家莊攝影愛好者簡先生在著名的陝西地區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