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此外,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建成了間隔長110公裡、寬3至5公裡的生物治沙鎖邊帶,騰格里沙漠東南緣建成了間隔長350公裡、寬3至10公裡的綠色防風固沙林帶。這些回天壯舉,給子孫後代留下的是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生態恢復與治理的巨大成效,來自於內蒙古人的信念和堅持。這也正是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所指出的: 「綠色是內蒙古的底色和價值,生態是內蒙古的責任和潛力,要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進一步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呼倫湖:
漁工們又開始捕魚了
熹微的晨光下,剛剛經歷一場大雪的呼倫湖靜美如畫。一群戴著狗皮帽子、穿著束腰棉襖的漁工們打破寂靜,出現在湖畔。
從早上6點半開始打眼兒,到下午3點出網,在冰面上待了近9個小時的漁工劉貴斌難掩喜悅:「一網下去,就打上來20多噸魚!」
治理前的呼倫湖並非如此。作為唯一一家可以在呼倫湖上進行合法捕撈的機構,呼倫湖漁業公司總經理助理王志剛可謂是見證人:「前幾年水位下降得厲害,別說捕魚了,湖心島與河岸都連在一起了,茂盛的蘆葦漸漸稀疏,大型優質魚比例急劇下降,漁工們都打算轉行了。」
呼倫湖的變化,引起國家和自治區的重視。作為千百年來潤澤草原的北方最大淡水湖,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食物與水資源,還是一道極為重要的生態屏障。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呼倫湖保護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恢復呼倫湖生物多樣性,實現生態平衡,我區打出了一套綜合治理「組合拳」,投資20億元啟動呼倫湖綜合治理工程,實施了草原保護、溼地恢復、水利工程、環境治理、管護能力建設等多項工程,全面治理和保護呼倫湖。
到2016年10月,湖水水位達到543.24米,水域面積和溼地面積擴大。原本已經「移」到岸邊的湖心島,又回到了水中央,水質及周邊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站在巨大的冰面上,看著一條條大魚在網裡撲楞著、跳躍著,王志剛興奮地說:「今年的收成肯定好!」他還表示,只要呼倫湖的水不幹,他就要把漁獵文化這一傳統一直傳承下去。
自治區黨委書記李紀恆在滿洲裡市調研指導工作時,第一站就選定了呼倫湖管理區,實地督導檢查相關工作。他站在岸邊,深情地對大家說:「呼倫湖不僅僅是呼倫貝爾的湖,也是內蒙古的湖、中國的湖,更關乎國際形象。她是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腎』,幹了、壞了、毒了,就會禍及草原,就會被百姓罵,絕對不能貪一時便宜,貪蠅頭小利,而破壞了呼倫湖的自然之美。」
現在,保護呼倫湖已經成為內蒙古人的共識,連漁工們也清楚地知道:每年冬捕的產量一定要控制在1000噸以內,冬捕時間控制在30天以內,剩餘的時間都要對呼倫湖進行養護。
不只是呼倫湖,為了守住所有受氣候影響最容易消失的生命之源,內蒙古使出渾身解數——
黃河流域最大淡水湖、全球同緯度最大溼地烏梁素海,能夠再現清澈湖水,沒有那超過10億立方米的生態補水,恐怕難以「翻身」;
乾涸多年的居延海,隨著黑河分水工程的實施,再次成為茫茫戈壁上一塊碩大的「碧玉」;
烏拉蓋溼地、巴美湖、達裡諾爾湖、岱海等溼地的涅槃重生,都離不開湖泊溼地保護、退耕還溼等工程的實施……
目前,我區已經建立以溼地為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83處,保護溼地133萬公頃,初步建立起溼地保護管理體系。
如今,在祖國北疆千裡草原的湖泊溼地上,到處都有白鶴盤旋、野鴨戲水、蒲草翠綠的動人景象。
大興安嶺林區:
再也不用砍樹了
「2017年1月15日,天氣晴,火險等級2。今日我值班,無運輸林產品車輛通過,一切正常。」
這是烏爾其漢林業局林業工人李俊義寫的森林資源管護工作日誌。他小心翼翼地將筆記本揣入懷裡,跨上摩託車準備返程。冬天裡的林子很冷,李俊義每天下來都要走20多公裡山路。
「停伐前,每天幹著砍伐、裝車、運送木材的活兒。現在我是大興安嶺的護林員,看護好林子成了我最主要的職責。當年我們拿著油鋸,開著坦克般的J50型拖拉機集材車上山伐木,看著一棵棵粗大的落葉松、樺木倒下,我也想過,天天砍樹,將來樹砍完了,林區人吃啥?」談起過去,李俊義的心情很鬱悶。
「停伐後,林場沒有居民了,減少了森林消耗,對森林防火也有好處。養殖戶也都搬走了,再也不會發生牛羊啃草啃樹苗的事情了。」說到現在,李俊義感到很欣慰。
「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報告裡都說了,『守住生態底線,就是要堅持美麗與發展雙贏,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決不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我認為,對這片森林最好的保護就是退出。」對於未來,李俊義的心裡充滿了希望。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我國四大重點國有林區之一,林區生態功能區面積10.67萬平方公裡,森林面積8.27萬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達77.44%,活立木蓄積9.5億立方米,總面積、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面積均居四大重點國有林區之首。大興安嶺林區的生態價值不言而喻。
60多年的伐木史一朝終止。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像李俊義一樣先前從事木材生產的林業工人有16000多名,其中的13046人充實到了森林防火、森林管護、森林經營等隊伍,一線工人年平均工資由停伐時的3.53萬元提高至4.03萬元。停伐,對於大興安嶺林區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變革,不僅意味著林業工人需要轉崗和安置,還意味著林區96家以木材為依託的各類中小企業必須轉型。
牙克石市烏爾其漢貯木場搞起了木耳培植和野豬飼養。「我們養的森林豬在山林裡吃松籽、喝泉水,住著統一規格的大豬舍,價錢肯定賣得好,再加上一年培植木耳20萬袋,員工的收入比以前要多出一大截。」貯木場主任劉鑫很自豪。
榛果、藍莓、藥材、冬季旅遊……遵循「把廣袤林海雪原變成獨特旅遊資源,努力讓林海雪原、冰天雪地變成金山銀山」的發展思路,我區將林下資源變成林下財富,砍樹人變成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冰天雪地的導遊、綠色食品的推介員。
如今,轉型發展中的林區經濟蒸蒸日上,森林生態得到迅速恢復,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量實現了「雙增長」,提高到3.73億畝、14.84億立方米,成為一個擁有巨大潛力的綠色寶庫。
錫林郭勒草原:
牧草長到膝蓋那麼高了
冬天的錫林郭勒草原自有一番雪花飄、冬草黃的獨特景致。
「今年不用擔心沒牧草過冬了,前兩個月我去打草,牧草都長到膝蓋那麼高了。7000多畝草場打了4000捆牧草,足夠自家牲畜過冬了。」 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巴彥淖爾嘎查牧民朱寶忠是個精明人,掰著手指頭又算了一筆帳:「我們家草場一畝能出60多斤草,按市場價一捆草22塊錢計算,4000捆就是8.8萬塊。過去一年買草過冬的費用就得五六萬塊,這一進一出,多了10多萬不是?」
根據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按一畝草場補貼1.71元,朱寶忠家的7000多畝草場,每年可拿到1.3萬餘元的補貼。他用這筆錢加上其它補貼,新蓋了棚圈、機井房、儲草棚,還進行了羊種改良。
草原美景一直是內蒙古人的驕傲。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和烏拉特六大著名草原,讓內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區域佔到了中國草場面積的35%以上,是全國最為重要的陸地生態系統之一。
對於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來說,草原就是他們的家,就是他們生產生活的基本物質資料。然而,草原本身就是生態環境脆弱的產物,草原植被群落一旦遭到破壞,發生逆向演替,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恢復。
新一輪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機制已經啟動,我區有10.2億畝可利用草原納入補獎機制範圍,其中禁牧休牧4.05億畝、草畜平衡6.15億畝,每年能獲得國家草原補獎資金45億多元。
這不僅僅是一筆經濟帳,更是一筆多贏的生態帳。在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的推動下,草原畜牧業生產經營由原有的粗放型草地畜牧業,正逐步向建設型、生態型的現代化草地畜牧業轉型。草原監測數據顯示,全區草原植被平均蓋度達到44%,優良牧草所佔比重提高到81.1%,野雞、狐狸、狼、草原鷹等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已接近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最好水平。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這句歌詞耳熟能詳,壯美的內蒙古草原令人迷醉。
「要落實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行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了善待草原的新要求。
內蒙古的熱土,激蕩著綠色的情愫。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美好願景:「我們一定要走好綠色發展之路,使內蒙古的草原林海、沙漠雪原、湖泊溼地成為聚寶盆,讓內蒙古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人民更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