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浩歌——青海草原總站生態建設的生動實踐

2020-12-16 青海新聞網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從五十年代的馬背、牛馱、羅盤、克稱,到如今的大道、坦途,3S、物聯網;當年的化學防治、粗放管理,到如今的生物技術、綠色防控、電子追溯、有機食品……

自1957年青海省設立草原總站,一代又一代草原戰線的奮鬥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我省草原建設、退耕還草和退化草地改良嘔心瀝血,對保護和改善草地生態,促進草原畜牧業發展殫精竭慮,助力青海畜牧業得以闖出一條以轉變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創新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機制為重點,以實現草原保護、牧業增效和牧民增收為目標且地域特色鮮明的草地生態畜牧業轉型升級發展的新路子。

建站62年來,青海草原總站共獲得各類科技成果26項,制定草地「四配套」建設技術、草地資源調查技術等地方標準33項。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以及省部級三等以上科技獎勵14項。

砥礪綠色發展 奉獻大美草原

自上世紀中後期,隨著當地牧區人口增長、牲畜增加,草畜矛盾趨於突出,青海省90%以上的草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保護草原生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當綠色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青海才能更加和諧美麗。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青海草原總站先後開展了「全國重點牧區青海環湖片草地資源調查」和「青海省土壤資源調查」,發揮技術優勢,實施了青南牧區防災基地建設規範化技術試驗示範項目,牧區暖棚綜合利用試驗示範及推廣項目,天然草地植被恢復與保護項目,青南牧區「四配套」建設項目等。成功推廣了草地圍欄、人工種草、暖棚養畜、定居設施為一體的「四配套」建設技術,「C型、D型肉毒殺鼠素」等生物毒素防治鼠害技術;微孢子蟲滅蝗複合劑和核心多角體病毒滅毛劑、細菌滅蝗劑滅蟲技術。

一次次實踐、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創新、一步步升華,推動綠色發展理念入腦入心。該站堅持生產生態有機結合、生態優先的方針,全面推行各項草原管護制度,保護和恢復草原生態環境,先後完成了青南地區適宜草種選育,高寒地區飛播種草技術研究,黑土灘綜合治理研究,青海湖地區草地蝗蟲遙感監測,牧區暖棚綜合利用試驗研究,三江源區公路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植被恢復技術試驗研究,鷹架招鷹控制害鼠試驗研究等多項試驗研究。馴化選育並經全國牧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登記的牧草品種5種。

環境是資本,生態出效益。多年來,青海草原總站積極為退牧還草工程、三江源區生態保護和治理工程、青海湖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的實施保駕護航,做好技術服務、技術監督。配合相關部門全面完成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生態監測項目的草地生態監測,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的草地生態監測,青海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項目共計570多個監測點的草地生態監測工作,為我省草原建設、退耕還草和退化草地改良,對保護和改善草地生態,促進草原畜牧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讓生態文明落地生根凝聚綠色發展新動力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李曉南坦言,青海的生態保護建設,林業和草原這兩個部門功不可沒。

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堅守初心。「十二五」以來,青海草原總站致力於草原生態文明建設,多年的草原保護建設不僅恢復了草原植被和生產力,而且生態系統宏觀結構局部改善,草地生態退化得到遏制,水源涵養能力明顯提高。全省草原植被覆蓋度提高到69.3%,牧草產量平均提高26%,草原生態系統水源涵養量增加28.4億立方米,三江源地區水資源量增加84億立方米,溼地面積增加104平方公裡,草原生態系統水源涵養量增加28.4億立方米,三江源頭千湖奇觀再現,青海湖水位連續15年上升。

作為全省草業科技推廣的「領頭羊」,多年來,青海草原總站在發展高寒草地畜牧業,促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充分發揮了積極作用.廣大專業技術人員在認真完成各項業務工作的同時,積極總結草地滅鼠治蟲、草地改良、牧草栽培、人工草地建植、飼草青貯等方面的工作經驗,編制完成並發布了大量的技術規程和地方標準,有力地推進了我省草業工作的規範化、標準化建設。

為不斷提高我省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科技水平,青海草原總站積極開展草地鼠蟲害生物防治新技術試驗示範,使我省草地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特別是《三江源區草原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與示範》的實施,開創了青藏高原直升飛機防控草原蟲害的先河,該項技術的成功應用,打破了幾十年來高原草原蟲害防治滯後的瓶頸問題,其高效、方便、靈活的作業技術是高原有害生物防控技術的一大創新,此項目研究技術已在三江源區推廣應用。

目前,我省是全國惟一的草地鼠害生防比例達100%,蟲害生物防治比例達90%以上的省份。草原總站多項研究成果已在全省乃至全國草原保護工作中推廣應用,為全省草地生態保護、減災防災,農牧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貢獻。

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叫草原換新天

在青海草原總站,有這樣一名女工程師,她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教育中,用樸實的語言和真摯的情感,向大家講述了《我和小草共成長》的故事:

回想當初,那個大學畢業懷揣夢想的我,因為對家鄉草原的熱愛,選擇做了一名草原守護人。起初內心是興奮又激動,感覺自己滿腔的熱血終於可以鋪灑在家鄉的草原上了。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第一次下鄉就讓我一度質疑自己當初的選擇。

記得2013年12月,我和兩位老同志到祁連山地區檢查冬季鼠害防控工作,惡劣的氣候、刺骨的北風、顛簸的石子路,還有怎麼走都到不了的滅鼠點,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車上度過,記不清多少次的午飯是在車裡啃饃饃、多少次被寒風凍僵了手腳。半個月的下鄉工作結束後,我身心極度疲憊,那時我開始迷茫,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

不久後,老科長的一席話讓我明白了工作的意義。他說:我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哪裡有什麼汽車,都是騎著馬去草原上工作,一去就是一兩個月,帶著鍋灶,扛著被褥,住的是帳篷,吃的是自帶的乾糧,就是經常頭痛失眠、耳鳴、有時候還嘔吐。但那時真的不覺得辛苦,因為帶我們的那些老專家告訴我們,他們那時候的條件更差,更辛苦,還時常面臨惡劣天氣和高原反應帶來的生命威脅,但為了完成全省的第一次草地資源調查,為了把青海草原情況摸清楚,他們硬是挺過來了。

在我的記憶中,老科長說這話時臉上充滿了自豪。是啊!這也許就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吧,是我們一代代草原保護者的承諾,保護這片綠水青山永遠美麗的傳承!

——他們紮根基層、無私奉獻,常年與牧民同吃同住,努力探索草地治理的方法,為我省草原生態建設積累了寶貴資料,他們投身草地科研、試驗研究和示範推廣,他們進行全省有害生物防控、調查監測及新技術的試驗示範,他們總結研究示範了一整套成功的高寒牧區草地鼠、蟲害防治新技術、新方法及管理措施,使得青海省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他們組織開展了全省第一、二次草地資源調查,對全省草地資源、退化(沙化)草地、黑土灘、鼠蟲害、畜牧業經濟現狀等進行了全面調查。並通過野外數據採集、整理、內業匯總分析,建立了全省草地資源資料庫、草地生產力數學模型、草地資源地理信息系統;

——他們經過多年努力,與省環保廳生態環境遙感中心共同協作建立了「三江源生態監測綜合數據平臺」和「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數據平臺。」填補了通過網際網路檢索我省天然草地生態監測數據的空白;

——他們建立了青海草地資源資料庫、草地生產力數學模型、草地資源地理信息系統,為我省草地資源的利用、開發、建設和保護提供了查詢、檢索的服務平臺,為合理確定載畜量,推行草畜平衡,推進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數據。

他們中有老一輩專家徐有學、辛由俊……

有新時代的學術帶頭人喬安海、侯秀敏、龔成海、嚴振英……

有優秀共產黨員王薇娟、劉曉建、王成梅……

有自強模範慈建勳、王朝華……

有以助人為己任的好人桑傑,有巾幗建功標兵王立亞……

自1957年第一批青海草原總站的工作者挺進牧野深處,至今已經整整62年。毫無疑問,他們身上,那種體現著中華民族風骨和智慧的精神財富,永遠是年輕一代開拓未來的基石。

相關焦點

  • ——青海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生動實踐系列報導之一
    本報從今日起,將聚焦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諸多成就,以系列報導展現青海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生動實踐和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的主動作為,讓青海探索生態優先、推進高質量發展之路的時代「奮進曲」更加響亮。
  • 《生財有道》生態中國草原行青海夏拉草原:草豐水美生態財
    夏拉草原屬於共和縣,是青海藏區人口較多、地域遼闊、畜牧業經濟比重較大的一個縣,全縣平均海拔3200米,有可利用草場1876.16萬畝。高海拔,大面積,在 這樣的地方放牧離開了放牧神器-鞭子還真不行夏拉草原的美用你的眼睛就能觸摸。到了這裡才知道歌中唱的「牛羊好似珍珠撒」的場景,原來是真的。
  • 一首流傳在草原上的「綠色感恩」歌
    戴著印有「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園區生態管護員」字樣的袖章,在美麗的格仲草原緩步徐行,打馬而過的高寒草甸上,垃圾全數被收納在纖維袋中。  自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工作啟動以來,放下牧鞭的曲尼當起了一名生態管護員。
  • 保護綠色草原 築牢生態屏障
    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劉鳳庭介紹,比如草原生態系統整體仍較脆弱,「三化」草原面積達到39.6%;建設和保護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比較薄弱;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粗放落後,禁牧、休牧制度難以全面落實;監督管理力量薄弱,技術支撐能力相對落後等。加強張承地區草原生態建設,既是河北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政治任務,又是促進我省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
  • 草原生態的綠色報告
    ■上接第1版 此外,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建成了間隔長110公裡、寬3至5公裡的生物治沙鎖邊帶,騰格里沙漠東南緣建成了間隔長350公裡、寬3至10公裡的綠色防風固沙林帶。這些回天壯舉,給子孫後代留下的是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生態恢復與治理的巨大成效,來自於內蒙古人的信念和堅持。
  • 祁連山下好牧場 青海綜合施策保護草原生態成效顯著
    已經在祁連縣工作了近30年的祁連縣草原監理工作站副站長馬彥武告訴記者,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青海省派出科研團隊開展治理黑土灘的科技攻關,終於摸清了黑土灘的形成原因,也培育出了適合在高海拔地區生長的優良牧草。「這裡單播了一些青海草地早熟禾,再往裡的一些區域,混合播種了青海冷地早熟禾、垂穗披鹼草、青海中華羊茅等適合青藏高原氣候的草種。」馬彥武說。
  • 保護"三江之源""中華水塔" 青海:建設國家公園省
    習近平總書記給青海定位了「三個最大」,就是「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青海作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和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生態資源總價值達18.39萬億元,每年向下遊輸送600多億立方米的源頭活水,生態服務總價值為7300億元,氣候調節和物種保有等功能性價值不可估量。青海的「大」,還在於地域廣袤,資源富集。
  • 我國正式開啟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建設,將免費...
    國家林草局副局長李樹銘在會上說,草原被譽為地球的「皮膚」,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之一,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農牧民生活的家園和重要的生產資料、廣大人民群眾休憩的綠色空間。為了全力推進林草融合發展,保護修復草原,國家林草局決定開展試點推進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建設。
  • 研究動態 |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 綠色大學建設實踐與探索
    作為一所能源專業特色鮮明的高校,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揮高校生態引領示範作用,主動開展綠色大學建設工作。學校立足自身特點,積極探索,先行先試,著眼長效,以建設綠色大學和爭創「全國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單位」為目標,在節電、節水、節能等方面取得突出效果。
  • 九三學社黑龍江省委主委龐達率隊到綠色草原牧場調研
    中國網訊 據九三學社中央官網消息,6月13日,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黑龍江省委主委龐達率領重點課題調研組到農墾綠色草原牧場,就草原生態文明建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技示範基地建設以及草牧業循環經濟發展等情況進行調研。
  • 綠色,青海發展的主色調
    生態與發展共生共贏。 羅珺 攝 鶴鳴青海湖畔。路自強 攝 祁雅靜 攝   俯瞰幅員遼闊的三江源   長江、黃河、瀾滄江蜿蜒如大地跳動的血脈   源遠流長,奔騰不息   行走廣袤的青海大地   蔥鬱靈秀的河湟谷地、鳥歡魚躍的青海湖、林海莽莽的祁連山   生態之景,和諧美景   處處都是綠色發展的脈動
  • 讓科學治理在青海稅務實踐中綻放光彩
    在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進稅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青海生態立省和疫情防控常態化、復工復產熱潮湧動的多重態勢下,青海稅務更應爭分奪秒、快馬加鞭,以強基礎、補短板、提質效、求創新的治理方法,發揮西部地區比較優勢,奪取防疫和發展的雙勝利,讓科學治理在青海稅務實踐中綻放光彩。 只爭朝夕、對標對表。在通盤謀劃、統籌兼顧中秉持初心與堅守。
  • 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三明實踐」喝彩|長城評論
    一字字、一句句,說到了鄉親們的心坎裡,是三明人心裡念著的,更是三明人點滴實踐著的。三明人牢記總書記囑託,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畫出了一幅靚麗的「山水畫」,探索出具有三明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之路。這是11月17日拍攝的福建省三明市三鋼集團中板廠生產車間。
  • 破譯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的「密碼」
    究竟是什麼讓「河曲草原」成為全國面積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成為青海省生態保護最好的草原之一?究竟是什麼讓河南縣在「努力實現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的轉變」的生動實踐中一路前行、一路收穫?  初春,帶著問題,記者深入河南縣進行採訪調查。
  • 堅持生態保護優先 守好藍天碧水淨土
    省生態辦供圖「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拓展了青海發展的新空間。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全球的共同追求。」省第十三屆黨代會明確指出,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綠色發展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旋律。
  • 青海改革畫卷次第開
    黃河流域生態治理的貴德模式「放管服」改革打開活力之門鋪就便民之路青海綜合施策促進就業形勢穩定向好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省建設成效顯著打贏脫貧攻堅戰,譜寫美好生活新篇章養老服務改革託起幸福夕陽紅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省建設取得新成效
  • 嘉塘草原唱響生態新牧歌
    2016年起,十一村依託精準扶貧政策,成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整合草山、牛羊,實行四季輪牧建設越冬畜棚,增強抵禦雪災能力。不僅解決了長期困擾嘉塘草原的草場退化、水土流失等問題,也讓十一村的牧民摘掉了貧困帽子,過上了小康生活。
  • 玉樹震後十年:碧水青山共繪綠色生態「美景圖」
    中國網青海7月2日訊(記者 張正朋)2010年4月14日,青海藏族自治州玉樹州發生芮氏7.1級的地震,地震波及範圍3.58 萬平方公裡,導致2698 人遇難、270 人失蹤,受災人口高達24.68 萬。 十年之後,玉樹州的情況如何呢?近日,中國網記者現場走訪玉樹。
  • 綠色校園建設:已然著色的生態圖景
    今年3月,中心聯合清華大學《住區》雜誌面向全國徵集 「綠色校園建設」專刊論文,最終總結43篇非常珍貴、極具借鑑意義的綠色校園建設的典型經驗,從規劃、建築、改造、景觀、設備、文化等方面對綠色校園建設進行研究,並在2017生態文明試驗區貴陽國際研討會上正式發布。 《住區》綠色校園專刊,匯集綠色校園建設技術、規劃、設想等理論研究原創文章,為綠色校園建設提供強有力理論支撐。
  • 綠色·生態·和諧——2020.長三角生態寺院建設現場會在湖州安吉召開
    本次會議旨在紀念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十五周年,展示宗教界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使命擔當和自覺行動,表達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築美麗家園的美好景願,倡導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 共同推動生態寺院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