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從五十年代的馬背、牛馱、羅盤、克稱,到如今的大道、坦途,3S、物聯網;當年的化學防治、粗放管理,到如今的生物技術、綠色防控、電子追溯、有機食品……
自1957年青海省設立草原總站,一代又一代草原戰線的奮鬥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我省草原建設、退耕還草和退化草地改良嘔心瀝血,對保護和改善草地生態,促進草原畜牧業發展殫精竭慮,助力青海畜牧業得以闖出一條以轉變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創新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機制為重點,以實現草原保護、牧業增效和牧民增收為目標且地域特色鮮明的草地生態畜牧業轉型升級發展的新路子。
建站62年來,青海草原總站共獲得各類科技成果26項,制定草地「四配套」建設技術、草地資源調查技術等地方標準33項。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以及省部級三等以上科技獎勵14項。
砥礪綠色發展 奉獻大美草原
自上世紀中後期,隨著當地牧區人口增長、牲畜增加,草畜矛盾趨於突出,青海省90%以上的草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保護草原生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當綠色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青海才能更加和諧美麗。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青海草原總站先後開展了「全國重點牧區青海環湖片草地資源調查」和「青海省土壤資源調查」,發揮技術優勢,實施了青南牧區防災基地建設規範化技術試驗示範項目,牧區暖棚綜合利用試驗示範及推廣項目,天然草地植被恢復與保護項目,青南牧區「四配套」建設項目等。成功推廣了草地圍欄、人工種草、暖棚養畜、定居設施為一體的「四配套」建設技術,「C型、D型肉毒殺鼠素」等生物毒素防治鼠害技術;微孢子蟲滅蝗複合劑和核心多角體病毒滅毛劑、細菌滅蝗劑滅蟲技術。
一次次實踐、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創新、一步步升華,推動綠色發展理念入腦入心。該站堅持生產生態有機結合、生態優先的方針,全面推行各項草原管護制度,保護和恢復草原生態環境,先後完成了青南地區適宜草種選育,高寒地區飛播種草技術研究,黑土灘綜合治理研究,青海湖地區草地蝗蟲遙感監測,牧區暖棚綜合利用試驗研究,三江源區公路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植被恢復技術試驗研究,鷹架招鷹控制害鼠試驗研究等多項試驗研究。馴化選育並經全國牧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登記的牧草品種5種。
環境是資本,生態出效益。多年來,青海草原總站積極為退牧還草工程、三江源區生態保護和治理工程、青海湖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的實施保駕護航,做好技術服務、技術監督。配合相關部門全面完成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生態監測項目的草地生態監測,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的草地生態監測,青海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項目共計570多個監測點的草地生態監測工作,為我省草原建設、退耕還草和退化草地改良,對保護和改善草地生態,促進草原畜牧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讓生態文明落地生根凝聚綠色發展新動力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李曉南坦言,青海的生態保護建設,林業和草原這兩個部門功不可沒。
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堅守初心。「十二五」以來,青海草原總站致力於草原生態文明建設,多年的草原保護建設不僅恢復了草原植被和生產力,而且生態系統宏觀結構局部改善,草地生態退化得到遏制,水源涵養能力明顯提高。全省草原植被覆蓋度提高到69.3%,牧草產量平均提高26%,草原生態系統水源涵養量增加28.4億立方米,三江源地區水資源量增加84億立方米,溼地面積增加104平方公裡,草原生態系統水源涵養量增加28.4億立方米,三江源頭千湖奇觀再現,青海湖水位連續15年上升。
作為全省草業科技推廣的「領頭羊」,多年來,青海草原總站在發展高寒草地畜牧業,促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充分發揮了積極作用.廣大專業技術人員在認真完成各項業務工作的同時,積極總結草地滅鼠治蟲、草地改良、牧草栽培、人工草地建植、飼草青貯等方面的工作經驗,編制完成並發布了大量的技術規程和地方標準,有力地推進了我省草業工作的規範化、標準化建設。
為不斷提高我省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科技水平,青海草原總站積極開展草地鼠蟲害生物防治新技術試驗示範,使我省草地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特別是《三江源區草原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與示範》的實施,開創了青藏高原直升飛機防控草原蟲害的先河,該項技術的成功應用,打破了幾十年來高原草原蟲害防治滯後的瓶頸問題,其高效、方便、靈活的作業技術是高原有害生物防控技術的一大創新,此項目研究技術已在三江源區推廣應用。
目前,我省是全國惟一的草地鼠害生防比例達100%,蟲害生物防治比例達90%以上的省份。草原總站多項研究成果已在全省乃至全國草原保護工作中推廣應用,為全省草地生態保護、減災防災,農牧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貢獻。
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叫草原換新天
在青海草原總站,有這樣一名女工程師,她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教育中,用樸實的語言和真摯的情感,向大家講述了《我和小草共成長》的故事:
回想當初,那個大學畢業懷揣夢想的我,因為對家鄉草原的熱愛,選擇做了一名草原守護人。起初內心是興奮又激動,感覺自己滿腔的熱血終於可以鋪灑在家鄉的草原上了。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第一次下鄉就讓我一度質疑自己當初的選擇。
記得2013年12月,我和兩位老同志到祁連山地區檢查冬季鼠害防控工作,惡劣的氣候、刺骨的北風、顛簸的石子路,還有怎麼走都到不了的滅鼠點,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車上度過,記不清多少次的午飯是在車裡啃饃饃、多少次被寒風凍僵了手腳。半個月的下鄉工作結束後,我身心極度疲憊,那時我開始迷茫,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
不久後,老科長的一席話讓我明白了工作的意義。他說:我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哪裡有什麼汽車,都是騎著馬去草原上工作,一去就是一兩個月,帶著鍋灶,扛著被褥,住的是帳篷,吃的是自帶的乾糧,就是經常頭痛失眠、耳鳴、有時候還嘔吐。但那時真的不覺得辛苦,因為帶我們的那些老專家告訴我們,他們那時候的條件更差,更辛苦,還時常面臨惡劣天氣和高原反應帶來的生命威脅,但為了完成全省的第一次草地資源調查,為了把青海草原情況摸清楚,他們硬是挺過來了。
在我的記憶中,老科長說這話時臉上充滿了自豪。是啊!這也許就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吧,是我們一代代草原保護者的承諾,保護這片綠水青山永遠美麗的傳承!
——他們紮根基層、無私奉獻,常年與牧民同吃同住,努力探索草地治理的方法,為我省草原生態建設積累了寶貴資料,他們投身草地科研、試驗研究和示範推廣,他們進行全省有害生物防控、調查監測及新技術的試驗示範,他們總結研究示範了一整套成功的高寒牧區草地鼠、蟲害防治新技術、新方法及管理措施,使得青海省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他們組織開展了全省第一、二次草地資源調查,對全省草地資源、退化(沙化)草地、黑土灘、鼠蟲害、畜牧業經濟現狀等進行了全面調查。並通過野外數據採集、整理、內業匯總分析,建立了全省草地資源資料庫、草地生產力數學模型、草地資源地理信息系統;
——他們經過多年努力,與省環保廳生態環境遙感中心共同協作建立了「三江源生態監測綜合數據平臺」和「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數據平臺。」填補了通過網際網路檢索我省天然草地生態監測數據的空白;
——他們建立了青海草地資源資料庫、草地生產力數學模型、草地資源地理信息系統,為我省草地資源的利用、開發、建設和保護提供了查詢、檢索的服務平臺,為合理確定載畜量,推行草畜平衡,推進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數據。
他們中有老一輩專家徐有學、辛由俊……
有新時代的學術帶頭人喬安海、侯秀敏、龔成海、嚴振英……
有優秀共產黨員王薇娟、劉曉建、王成梅……
有自強模範慈建勳、王朝華……
有以助人為己任的好人桑傑,有巾幗建功標兵王立亞……
自1957年第一批青海草原總站的工作者挺進牧野深處,至今已經整整62年。毫無疑問,他們身上,那種體現著中華民族風骨和智慧的精神財富,永遠是年輕一代開拓未來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