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的文字如同原生態的天籟之音。正如散文家趙麗宏說,她的視線很低,與她筆下的生物、動物、靜物是同一水平線上,幾乎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了。
不久前,評論家李皖在微博上寫下這樣的文字:有個叫李娟的新疆作者,堪稱天才。我今天得到了她第一個集子,《九片雪》,才發現它居然是2003年就出版了的。慚愧啊,一個作者出來真難,即使是這麼優秀的作者。
李娟,這位來自新疆阿勒泰山村的女孩十年來一直默默書寫著自己熟悉的那塊土地,她那些關於鄉村遊牧生活的散文零零星星地發表在報端,原本以為這樣的文字只為一小群忠實讀者安靜地閱讀。然而7月7日,李娟兩本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在上海作協舉行了首發暨研討會,身材嬌小的李娟從新疆來到上海,卻意外收穫了一群珍愛她的讀者,這人群中有劉亮程、王安憶這樣的重量級作家,也有遠道而來的各地普通讀者,這一切讓眼前這個樸實的姑娘受寵若驚。
李娟至今仍在遙遠的阿勒泰山區,跟著母親做裁縫、賣小百貨,母女倆常年隨著遊牧的哈薩克牧民做小買賣謀生。李娟在博客裡說,「從去年七月初到現在便一直待在富蘊縣南面荒野深處的家中。沒有網絡,沒有電視(本來有,後來我媽發飆給砸了),寥寥幾本書,三袋大米,三袋麵粉,八噸煤。一直陪著我。好在被我媽封我為鴨司令,天天放鴨子,總算沒有吃閒飯。但只聽說過牧鵝女,怪浪漫的。牧鴨女卻是大大的另一回事。」可就是這些看似平淡無聊的生活,都成了李娟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
《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絕大部分都是作者於阿勒泰鄉居生活的寫照,「我的文字也始終糾纏在那樣的生活之中,怎麼寫都意猶未盡,欲罷不能。」有人這樣評論李娟,「她懷著對生存本能的感激與新奇,一個人面對整個的山野草原,寫出自己不一樣的天才般的鮮活文字。」作家趙麗宏認為,李娟的寫作,讓他想起巴金先生的兩句堅持:「寫自己最熟悉的,寫自己感受最深的。」在李娟的文字世界裡,她自己就是大自然一分子,她看待周遭的視線很低。
不過據李娟說,她的這些文章,全是背著母親偷偷寫出來的。她不想讓母親知道她在用文學把她們的生活寫給別人。她更不願周圍的人知道她在寫東西。「一旦他們知道了,就會把我看成跟他們不一樣的人,我就再不能貼近他們。」李娟說。與其他年輕作家不同的是,從十七八歲高中輟學嘗試寫作至今,李娟點點滴滴的名聲都是口口相傳而來。上海市作協主席、著名作家王安憶說,她曾拿李娟的《妹妹的戀愛》到復旦大學的寫作課上,讓她的學生們誦讀。她認為李娟的作品貫穿著一種「人與世界的關係」。在有些寫作者眼裡,人和世界的關係非常清晰,李娟的作品就是這樣,她感受到這點,並將它表達出來。也許是寫作者之間有種獨特的氣息是相通的,王安憶說自己喜歡李娟的文字:「有些人的文字你看100遍也記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難以忘懷。」
近年來,李娟的文字在《文匯報》「筆會」上以專欄的形式不斷刊出,獲得上佳的社會反響。作家舒飛廉將李娟的出現,比作當年的蕭紅。「李娟和阿勒泰的關係,就像蕭紅和呼蘭河的關係。」而上海作協副主席陳村曾著重評論並推薦了這位女作家的作品,使知曉、喜愛她文字的人越來越多。陳村說:「李娟所寫的內容也讓人耳目一新,很難想像一個沒有受過很像樣的教育、閱讀範圍主要是金庸、瓊瑤、一直生活在漠北極荒之地的女孩能夠寫出如此清新、活潑、有內容的書。」
最早發現並推薦李娟的「伯樂」,是著名風土作家劉亮程。劉亮程說:「她的文字,若是追根尋源可以找到遊牧文學的特色。我能為讀到這樣的散文感到幸福,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家已經很難寫出這種東西了。那些會寫文章的人,幾乎用全部的人生去學做文章了,不大知道生活是怎麼回事。而潛心生活,深有感悟的人們又不會或不屑於文字。文學就這樣一百年一百年地,與真實背道而馳。只有像李娟這樣不是作家的山野女孩,做著裁縫、賣著小百貨,懷著對生存本能的感激與新奇,一個人面對整個的山野草原,寫出自己不一樣的天才般的鮮活文字。她筆下的貧窮、死亡、疾病、災難,呈現出一種精神,是一種文字的高貴。」
《阿勒泰的角落》是李娟從1998年到2003年之間陸續發表在《文匯報》《南方周末》上短篇散文的集結,她以天然而純真的筆調描述出新疆阿勒泰地區原生態的異域風情及哈薩克族人們日常生活的點滴趣事,被稱為「現代版《呼蘭河傳》」。與此同時,上海英特頌圖書公司出版了該書的姊妹篇——《我的阿勒泰》。(陳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