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航談李娟:阿勒泰的魚缸 | 《文學青年》李娟專號

2020-12-14 鳳凰網讀書

 


阿勒泰的魚缸

文/史航

史航出生於吉林長春,199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本科,是著名的編劇、策劃。還擔任著中國中央戲劇學院教師。1993年開始從事話劇、電視劇創作至今,從事電視劇編劇逾十年,主要作品有電視劇《雷雨》、《射鵰英雄傳》、 《鐵齒銅牙紀曉嵐》等。 2004年,創作兒童劇《迷宮》。2005年,參與創作兒童劇《魔山》。


今年十月,我在臺北誠品書店,深更半夜地挑書買書,然後選到了李娟的散文集《離春天還有二十公分的雪兔》。因為這句話裡要提到李娟,所以我沒採用通常的用詞,沒說午夜什麼的,我就直接說深更半夜了。

李娟就是一個這樣的有意思的姑娘,她的存在,讓你下意識地樸素起來,你要過濾掉很多詞,很多平時寫文章用廢了的詞。就像你不能稱呼她是一個寫字的女孩--因為隨便一個咖啡館裡守著電腦擠專欄(聽說這個比擠乳溝還累)的姑娘,都會自稱或被冊封為寫字的女孩。我手頭就一本她的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讀來讀去,太多遍,最後似乎能透過這書看到她大多數時候的表情了。起碼什麼詞彙讓她有點小尷尬,我有點感同身受了。

李娟就是李娟,這麼平常的名字,我以前的通訊錄居然空缺,可見上天是要我隆重地記得這個李娟。《阿勒泰的角落》介紹說她住在新疆富蘊縣南面戈壁灘一個小村落中,她有個博客,但"進城不易,更新緩慢"。她就寫自己身邊的日子,就記載那一方天地的小滄桑,她自己用的詞是--臨摹。

回到誠品書店那一刻吧,且看李娟的自序:"如今,這些文字竟從深陷大陸腹心的阿勒泰流落而出,從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地方一直去到海洋環繞的所在……真是覺得非常幸運。我從來沒有見過大海。"流落而出,這詞用得好,出書本身未必是幸事,倒像是作者心中的萬千感觸,淪為災民,流落江湖,直到有個讀者花錢買了,這些流落者才暫時又有了家園。

這書是2011年7月出的,不知道這些文字是李娟多久之前寫的,不知道此後這一年多的時間,她是否看到了海。

《城南舊事》裡英子她們讀的民國課文,是"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我回想起自己最早看到的海,嗯,是大連星海公園,灰茫茫的渤海,荒涼,遊人蓋不住的荒涼。李娟啊,你要看海就直接去海南吧,去看南中國海,那才跟電影裡的海一樣。唉,我這樣的中年土鱉,總覺得跟電影一樣,就是好的。

但我又何必替李娟擔心呢?她守著戈壁灘,看到的都是黑白花的鴿子,就此誣賴人家長得像奶牛。她那邊的女孩子,冬天出門是抱著一頭小羊羔的--為了取暖。姐妹們聊八卦的時候,小羊羔應該也聽了很多吧。而大城市裡很多姑娘出門,還是拿著動物毛皮製作的名品包包,那些包包也暖和嗎,失去生命的毛皮,抱著會不會像一塊冰?

再回到誠品書店那一刻,談到李娟就很難不跑題,且容我吃力地再次折回。我想說我買下了那本《離春天還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雖然大部分文章看著都是《阿勒泰的角落》裡選出來的(後來李娟說全都是)。我收集這個臺灣版本,只是要證明她的文字已經去過多遠的遠方。臺灣出版人說她寫的是遠方的日常。是啊,李娟的阿勒泰也就是臺灣人的遠方,他們眺望到了令自己欣慰感嘆的日常。記得有個網友問李娟是否嚮往遠方,李娟暈乎乎地回答:"不會啊,我本來就生活在遠方啊。"很羨慕她能這麼確認。我從小到大搜集了多少關於遠方的句子啊:"你曾約我去遠方,你是否已遺忘?""遠方除了遙遠以外一無所有。"我是在吉林省長春市長大的,我確認我的故鄉長得不太像遠方,比起人家的阿勒泰。

現在有抄歌詞的衝動了,這歌詞其實是席慕容的詩:"請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請用美麗的顫音輕輕呼喚/我心中的大好河山那只有長城外才有的景象/誰說出塞曲的調子太悲涼/如果你不愛聽/那是因為歌中沒有你的渴望……"李娟就住在那片大好河山的深處,亞洲的腹地。

她是四川女孩,住在新疆是隨著母親的遷徙,她們開一個小裁縫鋪,還有一個小百貨店。她每天要打交道的,都是什麼樣的人呢?

看她這篇《一個普通人》--牧民們"趕著羊群路過我家商店,進來看了看",就會賒走幾十塊錢的貨物。"到了秋天,羊群南下,膘肥體壯",就到了"我們收債的好日子"。人家千辛萬苦找上門來,交錢,看著自己名字被划去,才安心離開。"在喀吾圖,一個淺淺寫在薄紙上的名字,就能緊緊縛住一個人。"結果有個人的名字太難認了,那筆帳就掛了幾年都沒收到,李娟她們家就經常煩勞過路人幫著猜猜這個賴帳的傢伙叫什麼名字。結果,這天的這個過路人驚奇得要死,因為,"這是我啊"。但他就是想不起來自己花了八十塊錢,從這裡買了什麼東西,他只是認出了自己的籤名。當天晚上,他來送了二十元,剩下的六十元,八個月裡四次還清。"看來,他真的很窮。"李娟這麼說,當然不是嫌棄人家,她是在認真地嘆息。

這是我讀到的第一篇李娟的文字,我確實條件反射地想起了三毛。三毛住在沙漠裡,她也會描述一些可貴的風景,但她更多的是記得那些人物,沉默的沙巴軍曹,善解人意的啞奴,絕對不善解人意的芳鄰們。在她之前的撒哈拉,在她之後的撒哈拉,都與我沒有關係,只有她住在那裡的時候,她看到並記得並願意描述給我們聽的人,才是重要的。人事有代謝,江山剩古今。如果我去那個地方,我希望問起三毛或李娟,那裡的人還記得她。世上有溫柔的沙漠,有描述溫柔沙漠的筆,也就會有哭泣的駱駝,以及記得駱駝眼淚的人們。

相關焦點

  • 專訪李娟:所有記憶最深的事都已經寫出來了 | 文學青年
    (鳳凰網讀書頻道「文學青年」第16期:李娟專號)李娟訪談錄受訪者:李娟訪問人:唐玲 嚴彬訪問時間:文學青年周刊:今年李陀、北島先生出版了一本《給孩子的散文》,選取現代文學以來的經典散文,其中選入你的《河邊洗衣服的時光》,你應算其中最年輕的作者,你對自己作品的"經典化"有什麼看法?李娟:討論這種問題好像自己已經承認了這種「經典化」。
  • 阿勒泰的李娟是怎麼「煉」成的?
    《遙遠的向日葵地》《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法文版封面野生的作家土地不光養人,還長文學。一個地方,擁有一個或兩個卓越的文學表述者,是這塊土地的福氣。遙望新疆奎屯,它擁有紅柯。回望關中,黃土高原擁有賈平凹和陳忠實。而提到阿勒泰,李娟是它的第一把小提琴手。近些年,在文學圈,李娟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她的文章跟網絡公號熱門文章不一樣,顯得更端莊;跟嚴肅純文學作家也不一樣,她顯得無法歸類。她的粉絲忠實而龐大,她本人低調而淡然。她成了她自己。
  • 李娟:哪有比阿勒泰更遠的地方?
    李娟:哪有比阿勒泰更遠的地方?你這裡比李娟媽媽的店裡豐富嘛!」他說。一天前我剛見過李娟,這時有點抓到相關的採訪對象的喜出望外,要知道李娟媽媽以前開的商店可是在富蘊縣,雖然同屬阿勒泰地區,但是新疆那個大呀,能在幾百公裡開外遇到阿克哈拉鄉一家偏僻小店的顧客可不容易。「我也沒去過,是看李娟的書裡寫的嘛!」李娟是個疆裡開花疆外香的作家,鄰居們也只是模模糊糊知道她是個「作家」,坐在家裡做什麼?不知道。
  • 阿勒泰的精靈李娟長篇新作:冬牧場
    2012.5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內容簡介2010年冬天,李娟跟隨一家哈薩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場、沙漠,度過了一段鮮為人知的荒野生活。李娟 近年來兼具優秀口碑與暢銷市場的新銳散文作家,著有《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請放聲歌唱》。
  • 走進阿勒泰,聆聽李娟和草原的對白
    走進阿勒泰,聆聽李娟和草原的對白 ——讀《我的阿勒泰》
  • 「阿勒泰的姑娘」李娟攜新書來長 共話那片燦爛神奇的葵花地
    李娟在為書迷籤名。   紅網時刻4月1日訊(記者 孫潔)據說全國有二十四萬個李娟,但因書寫新疆阿勒泰而讓文壇震驚的李娟全中國只有一個。十多年的寫作生涯,發表多部受讚譽作品的新生代作家李娟,公眾對其印象多少還留存在那個來自阿勒泰的女子。3月31日,李娟揭開「神秘面紗」攜新作《遙遠的向日葵地》來到長沙樂之書店舉行讀者見面。從來鮮少公開露面的李娟,揚起一派率真樸拙之氣質,現場與讀者談寫作,談文學,談生活。
  • 阿勒泰本地作家李娟:臨摹記憶寫我所愛體現文藝創作的民族特色
    近年來,阿勒泰本土作家李娟以《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請放聲歌唱》等著作成為廣受關注的文壇新人,並得到了文化圈內諸多名人的讚許和認可。李娟現在住在阿勒泰市紅墩鎮的一個村子裡,前一陣子,她剛買了套房子,正忙著裝修。  高中畢業後,李娟跟著母親做裁縫、賣百貨,還曾到烏魯木齊等地打工,做過流水線工人,1999年她開始寫作投稿。
  • 李娟的《冬牧場》,阿勒泰的歡暢精靈
    之前並不識李娟,更不識阿勒泰的雪窩子,阿勒泰的冬季牧場,還有那裡的牛羊跟荒野。直到我讀了《冬牧場》,才發現,哦,原來這就是我喜歡的作家。李娟老師當我獨自坐在色彩單調的漆黑咖啡桌前,午後溫柔的陽光透過窗戶照在指尖,溫暖又舒適,我捧起這本描寫阿勒泰地區冬季牧場生活情景的書,感覺是愜意的,精神是舒暢的,真希望太陽就定格在這一高度
  • 李娟:命運讓我的筆落在阿勒泰 寫作不是非做不可
    1999年,李娟迸發出了天才的力量,在《南方周末》、《文匯報》等開設專欄,隨後相繼出版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請放聲歌唱》四本文集。  「戈壁灘上,只需一棵樹,就能把大地穩穩地鎮在藍天之下。阿勒泰茫茫群山中,只需一片純真,走夜路也能無所畏懼。
  • 李娟:樸素與童真
    曾在《南方周末》、《文匯報》等開設專欄,並出版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請放聲歌唱》等。作品《羊道》獲2011年度人民文學獎「非虛構獎」。朱航滿純淨的才情,天賦的女兒讀李娟的散文,忽然想起某次參加一個文學沙龍活動,劇作家過士行先生不無感慨地說,文學在我們這個時代依然會讓人有著特別的驚喜,因為不知道哪一天就會有作家寫出讓你由衷驚嘆的好作品。李娟的寫作,就是這種令人驚喜的發現。
  • 如何評價作家李娟和她的《我的阿勒泰》?
    牧場、牛羊、馬、雜貨鋪、荒野、河岸、陽光、起伏的大地、草垛、院牆、星辰、樂曲、筵席、舞會、夜晚和愛情,她筆下的阿勒泰大地每一寸都有著心跳,給人的感覺如同木心的詩:「不知該原諒什麼,誠覺世事盡可原諒。」初識李娟初讀李娟的書是在高一的時候,那時候的自已讀書說白了就是為了語文卷子上那六十分的作文。
  • 旅行從不會讓我們了解北疆,但李娟的阿勒泰或許可以
    ,但是就是這樣一本講述阿勒泰的散文轟動了中國的散文界。不像去西藏接受心靈洗禮的文藝少女,亦不像深入重山洗滌塵埃的俗世弟子,李娟像極了曾經的三毛,而阿勒泰則像極了三毛的撒哈拉,而這本《阿勒泰的角落》講的便是李娟的生活,也是關於阿勒泰的故事。
  • 李娟:哪有比阿勒泰更遠的地方?(2)
    李娟:哪有比阿勒泰更遠的地方?隨即,她接下了《人民文學》的非虛構寫作計劃,2010~2011年其中的三個月裡,她跟隨牧民居麻一家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冬窩子裡放羊、牧牛、趕駱駝、背雪、做針線活……雖然生在新疆,但對於哈薩克民族,李娟過去也和我們一樣,只是個遠距離的觀察者,所不同的是,那些人是她的鄰居、顧客,她不是個貿然的闖入者,與其說是她完成了這兩本書,不如說是這兩本書給了她一個近距離觀察哈薩克的契機。
  • 李娟和她的《我的阿勒泰》
    阿勒泰市,是我國新疆北部的邊陲小城,從地圖上看它的緯度和東北地區的漠河相近,屬於我們國家的最北部,北方的冬天是漫長而寒冷的。從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中,知道了這裡不只是寒冷,還有戈壁荒漠,還有狂風,還有語言的不通和貧苦的生活。
  • 李娟│行走在阿勒泰的創傷性散文,是心靈上的孤獨與逃離
    李娟的文字與阿勒泰的地理位置有關,也與她的成長經歷有關。哈薩克遊牧區、湖中的水怪、圖瓦人等,成為阿勒泰不可避免的文化符號。大多數作者在寫阿勒泰時,以走馬觀花遊記的形式書寫,而李娟,她用感悟的筆端來書寫阿勒泰、記錄阿勒泰,這在於她把阿勒泰真正融入心中,哈薩克文明反哺她的文字,散發出悠揚的民族性格調,頻頻獲獎。
  • 李娟書寫的新疆鄉土
    《阿勒泰的角落》 李娟 萬卷出版公司 2010年6月散文是一種沒有規範的文體,似乎只要不是韻文的文章就是散文,但自由得無邊界也使散文絕非容易之事作為一個邊緣地方(新疆阿勒泰地區)的作者,李娟與中國當代散文的喧囂潮流無關,但她卻是一位自覺實踐散文語體創新的作家,看她的散文,你常常會覺得以她的年紀就能夠將詞與物的矛盾融合得那樣無縫隙,「詞」總是能夠如願以償地到達「物」。
  • 李娟:處理好生活,才能處理好寫作
    李娟:著名作家,1979年出生於新疆,成長時期輾轉於四川新疆兩地。1999年開始發表作品。出版有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冬牧場》及《羊道》三部曲等。曾獲「十月散文雙年獎·青年作家獎」、「人民文學獎」、「花地文學榜」年度作家、「朱自清散文獎」等。
  • 作者李娟:一個人面對整個的山野草原
    然而7月7日,李娟兩本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在上海作協舉行了首發暨研討會,身材嬌小的李娟從新疆來到上海,卻意外收穫了一群珍愛她的讀者,這人群中有劉亮程、王安憶這樣的重量級作家,也有遠道而來的各地普通讀者,這一切讓眼前這個樸實的姑娘受寵若驚。   李娟至今仍在遙遠的阿勒泰山區,跟著母親做裁縫、賣小百貨,母女倆常年隨著遊牧的哈薩克牧民做小買賣謀生。
  • 多項文學大獎得主李娟成名作:《九篇雪》,講述阿勒泰牧場的生活
    最近在讀李娟的《九篇雪》,這是一本散文集,記錄她在新疆阿爾泰的一段「漂泊」生活。跟我們內陸截然不同的風土人情,生活方式也完全不同,一切都那麼新鮮有趣。李娟是位新疆作家,是人民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得主,還出版有《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冬牧場》、《遙遠的向日葵地》,而《九篇雪》是李娟的成名作,寫下那些文字時,她才不到20歲。在《九篇雪》裡,不得不讚嘆李娟的文字,帶有特別的活力和靈動,把每一個平凡的場景和事情,寫得那麼鮮活。
  • 閱讀悅讀:李娟是個傳奇
    我們辦公室的小韓、小朱,見我讀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很好奇;在我的極力推薦下,她倆一個看《阿勒泰的角落》,一個讀《我的阿勒泰》。小韓很快入迷,把書帶回家讀,她的兒子上三四年級,竟然也愛讀,看著看著就會笑起來;小朱身懷六甲,行動不便,竟也靜下來看書,也說李娟的文章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