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讀書頻道「文學青年」第16期:李娟專號)
李娟訪談錄
受訪者:李娟
訪問人:唐玲 嚴彬
訪問時間:2015年7月6日
李娟,女,籍貫四川樂至縣,1979年出生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七師123團(位於塔城地區烏蘇市車排子鎮),1999年開始寫作。曾在《南方周末》、《文匯報》等開設專欄,並出版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請放聲歌唱》、《羊道》三部曲、《冬牧場》及數部繁體字版散文集。曾獲「人民文學獎」、「上海文學獎」、「花地文學獎」、「天山文藝獎」、「朱自清散文獎」等。
文學青年周刊:今年李陀、北島先生出版了一本《給孩子的散文》,選取現代文學以來的經典散文,其中選入你的《河邊洗衣服的時光》,你應算其中最年輕的作者,你對自己作品的"經典化"有什麼看法?
李娟:討論這種問題好像自己已經承認了這種「經典化」。雖然私心也覺得自己寫得蠻好的,但清楚,所謂的經典,並不是在某一段時期或某一個年代裡的流行,而是得經得起很多年,甚至很多年代的閱讀考驗的文字。
文學青年周刊:從散文集《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到《走夜路請放聲歌唱》、《羊道》、《冬牧場》等,一路上諸如王安憶、梁文道、柴靜等都對你的散文譽有加,特別是你作品中的天然、樸素、生機、純潔被很多人熱捧。如果讓你選5-10個詞語來形容你的作品,你會選哪些?這樣的寫作風格是你自覺有意識的選擇嗎,中間有過流變嗎?
李娟:我不太考慮這些問題。雖然內心也有對自己文字的清晰判斷,但不是幾個詞彙就能講清的。寫作上當然也會有計劃和經營,但不會去迎合讀者的口味。也有過許多變化和調整,大致方向卻沒有偏過。
文學青年周刊:你曾說:"我的寫作沒有離開身邊手邊的微小之事",同時你也提到"我的寫作只與我的個人生活有關,很多讀者的讀者質疑這樣的寫作能維持多久,我也有些迷茫",對於這個問題你還迷茫嗎?就你而言,如今寫作與生活是怎樣的關係呢?
李娟:迷茫和信心一直存在。我想這是正常的前行狀態。至於寫作和生活,直到如今,我的文字仍然離不開個人經歷和個人觀察。我缺乏脫離現實架空寫作的能力。
文學青年周刊:李敬澤在前不久一次關於散文的研討會上提到"散文難談,如今散文已經成為一個過於龐大的東西或者就是一種沒有難度門檻的書寫行為",同時呼喚"散文創作的難度",對此提法你怎麼看?
李娟:散文似乎等同於隨筆,隨筆的字面意思似乎就是「隨便提筆」……於是流水帳、情緒渲瀉之類的文字統統往這個概念之下堆積也難免。但是,並不是說散文沒有明確的界限,就成了垃圾桶,能包容一切亂七八糟的東西。它與小說、詩歌等其它文學體裁一樣,有審美上的基本要求。
文學青年周刊:你也曾說,讀者看你的《走夜路請放聲歌唱》覺得有些感傷,你說反而這本書寫得最順暢,很多別人看來很輕鬆、幽默的文字,你寫得很艱難。最終促使你選擇寫得"順暢"還是寫得"艱難"是什麼原因?
李娟:我想說的問題是,是要取悅他人還是取悅自己?是依賴別人的判斷還是偏執自我?直到現在都沒有答案。可能兩者並沒有對錯之分,兩者都是自己的真實需求。順暢的文字,像是在敞開自己的門窗。艱難的文字,像是在鑿開別人的門窗。我需要被得知,也需要得知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