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李娟:所有記憶最深的事都已經寫出來了 | 文學青年

2020-12-14 鳳凰網讀書


(鳳凰網讀書頻道「文學青年」第16期:李娟專號)

李娟訪談錄

受訪者:李娟

訪問人:唐玲 嚴彬

訪問時間:2015年7月6日

李娟,女,籍貫四川樂至縣,1979年出生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七師123團(位於塔城地區烏蘇市車排子鎮),1999年開始寫作。曾在《南方周末》、《文匯報》等開設專欄,並出版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請放聲歌唱》、《羊道》三部曲、《冬牧場》及數部繁體字版散文集。曾獲「人民文學獎」、「上海文學獎」、「花地文學獎」、「天山文藝獎」、「朱自清散文獎」等。


文學青年周刊:今年李陀、北島先生出版了一本《給孩子的散文》,選取現代文學以來的經典散文,其中選入你的《河邊洗衣服的時光》,你應算其中最年輕的作者,你對自己作品的"經典化"有什麼看法?

李娟:討論這種問題好像自己已經承認了這種「經典化」。雖然私心也覺得自己寫得蠻好的,但清楚,所謂的經典,並不是在某一段時期或某一個年代裡的流行,而是得經得起很多年,甚至很多年代的閱讀考驗的文字。

文學青年周刊:從散文集《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到《走夜路請放聲歌唱》、《羊道》、《冬牧場》等,一路上諸如王安憶、梁文道、柴靜等都對你的散文譽有加,特別是你作品中的天然、樸素、生機、純潔被很多人熱捧。如果讓你選5-10個詞語來形容你的作品,你會選哪些?這樣的寫作風格是你自覺有意識的選擇嗎,中間有過流變嗎?

李娟:我不太考慮這些問題。雖然內心也有對自己文字的清晰判斷,但不是幾個詞彙就能講清的。寫作上當然也會有計劃和經營,但不會去迎合讀者的口味。也有過許多變化和調整,大致方向卻沒有偏過。

文學青年周刊:你曾說:"我的寫作沒有離開身邊手邊的微小之事",同時你也提到"我的寫作只與我的個人生活有關,很多讀者的讀者質疑這樣的寫作能維持多久,我也有些迷茫",對於這個問題你還迷茫嗎?就你而言,如今寫作與生活是怎樣的關係呢?

李娟:迷茫和信心一直存在。我想這是正常的前行狀態。至於寫作和生活,直到如今,我的文字仍然離不開個人經歷和個人觀察。我缺乏脫離現實架空寫作的能力。

文學青年周刊:李敬澤在前不久一次關於散文的研討會上提到"散文難談,如今散文已經成為一個過於龐大的東西或者就是一種沒有難度門檻的書寫行為",同時呼喚"散文創作的難度",對此提法你怎麼看?

李娟:散文似乎等同於隨筆,隨筆的字面意思似乎就是「隨便提筆」……於是流水帳、情緒渲瀉之類的文字統統往這個概念之下堆積也難免。但是,並不是說散文沒有明確的界限,就成了垃圾桶,能包容一切亂七八糟的東西。它與小說、詩歌等其它文學體裁一樣,有審美上的基本要求。

文學青年周刊:你也曾說,讀者看你的《走夜路請放聲歌唱》覺得有些感傷,你說反而這本書寫得最順暢,很多別人看來很輕鬆、幽默的文字,你寫得很艱難。最終促使你選擇寫得"順暢"還是寫得"艱難"是什麼原因?

李娟:我想說的問題是,是要取悅他人還是取悅自己?是依賴別人的判斷還是偏執自我?直到現在都沒有答案。可能兩者並沒有對錯之分,兩者都是自己的真實需求。順暢的文字,像是在敞開自己的門窗。艱難的文字,像是在鑿開別人的門窗。我需要被得知,也需要得知他人。

相關焦點

  • 史航談李娟:阿勒泰的魚缸 | 《文學青年》李娟專號
    今年十月,我在臺北誠品書店,深更半夜地挑書買書,然後選到了李娟的散文集《離春天還有二十公分的雪兔》。因為這句話裡要提到李娟,所以我沒採用通常的用詞,沒說午夜什麼的,我就直接說深更半夜了。李娟就是一個這樣的有意思的姑娘,她的存在,讓你下意識地樸素起來,你要過濾掉很多詞,很多平時寫文章用廢了的詞。
  • 當你感到黑暗,走夜路請放聲歌唱:李娟最珍視的隨筆集|一日一書
    走夜路請放聲歌唱作者: 李娟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出版年: 2015-9-1簡介|《走夜路請放聲歌唱》是「阿勒泰」系列散文作家李娟最最珍視的隨筆集,不僅書寫了遙遠空曠的阿勒泰,更展露了自己豐饒遼闊的內心世界。
  • 初探新疆女作家李娟教我們如何寫散文
    讓故事從筆尖流出來,就像河從樹林裡流出來——初探新疆女作家李娟教我們如何寫散文文/香樟成林李娟,女,中國當代作家,中國實力散文家。從此,無窮的遠方和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李娟用文字向我們訴說,所有的文字都在訴說著距離,所有的文字都在強調他們的與眾不同。我們完全被吸引了!寫作小貼士1: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異彩紛呈的世界,挑你最熟悉的那一款寫,粉牆黛瓦或者大漠孤煙,都一樣有觀眾。
  • 作家李娟:我寫著寫著就「找」到命中注定的句子了
    「東莞事件」後,突然有感就寫出來了,像是還了債一樣輕鬆,因為當年那條新聞對我的觸動實在太強烈。其實,這類參與公眾話題的文字以前也有寫過,只是沒被關注罷了。相比之下,大家更喜歡我筆下偏遠異趣的阿勒泰,這也是人之常情。羊城晚報:你在博客上還貼了詩歌《火車快開》,這是什麼時候寫的?今後會不會多寫詩歌?李娟:這首長詩是近期的作品,但此種情緒已經持續多年了。
  • 阿勒泰本地作家李娟:臨摹記憶寫我所愛體現文藝創作的民族特色
    阿勒泰新聞網訊:(記者 閆雪潔)每次見到李娟的時候,她總是害羞地笑著,尤其是她伸手推眼鏡的時候,總給人一種親切感。此次見到李娟是十月初的一個下午,她的短髮已經是披肩發了,就像一陣風一樣出現在記者的面前,讓人一陣欣喜。
  • 李娟成名作《我的阿勒泰》:慢慢地寫啊寫啊,才成為此刻的自己
    01 李娟信筆為之的文字,是我們的寫作初衷,也是心底裡對於寫作最深的嚮往李娟文字明淨,質地純粹的作品《我的阿勒泰》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純淨的文字,單純地記錄和敘述美好,給人心靈以陶醉,就是發揮文字的力量感召、影響和啟發人們。
  • 李娟對我來說新疆已經包含了整個世界
    羊城晚報記者 何晶李娟說自己從小的願望就是當一名作家,於是不斷地努力。但又覺得自己挺懶的,愛睡覺,如果不是因為寫作有樂趣,可能早也懶得寫了。起初,李娟的文字被新疆作家劉亮程最早發現,2000年,李敬澤選了她的文章《九篇雪》發表在《人民文學》上。隨後,在劉亮程的促成下,李娟的第一本散文集《九篇雪》於2003年面世。
  • 李娟:哪有比阿勒泰更遠的地方?
    眼前這個老漢顯然不像是文化人,他果斷地給李娟的文風定下了基調,「怪怪的」。「劉亮程也比較怪。」他補充說。新疆有大小兩個李娟,都是作家,我們採訪的是小李娟,這兩年她在文藝青年中挺紅的,或許是因為阿勒泰——這個天邊一樣遠的地方,帶著異域的神秘,現在還有幾個作家真正住在鄉下呢?何況是一個得過人民文學獎的作家,每天還要給牛擠奶,餵雞趕羊。
  • 李娟:最開始
    編者按:去年七月,在由文匯報「筆會」、上海作協、新疆作協等聯合主辦的「李娟作品研討會」上,發言者討論重點多集中於李娟的文字與性靈,只有來自新疆的劉亮程指出她的「來歷」。
  • 阿勒泰的李娟是怎麼「煉」成的?
    不過,光有豐富曲折的經歷、想要表達出來的強烈意識,並不足夠。想想,還有很多豐富生活經歷的人,他們也不乏寫作記錄下來的雄心壯志,但是並不能都成為作家,更不是都能成為李娟這樣的作家。還缺什麼?還必須有寫作的高超能力,尤其是獨一無二的表達能力。最近,已經在新疆烏魯木齊購房安居的李娟,出了一本新書《遙遠的向日葵地》。
  • 作者李娟:一個人面對整個的山野草原
    不久前,評論家李皖在微博上寫下這樣的文字:有個叫李娟的新疆作者,堪稱天才。我今天得到了她第一個集子,《九片雪》,才發現它居然是2003年就出版了的。慚愧啊,一個作者出來真難,即使是這麼優秀的作者。
  • 新時代新青年|李娟 「斷翅小鳥」的電商創業路
    現在的她不但做起了電商,而且還帶動周圍貧困戶和殘疾青年一起創業脫貧。不久前,李娟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並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自從記事起,李娟的左手就沒辦法伸直,走路時常不穩,有時容易摔跤,但她和家人都沒有太在意這件事。初中時,李娟作文寫得不錯,並且喜歡畫畫。
  • 李娟:處理好生活,才能處理好寫作
    向日葵地歷經黃羊啃食、毀了再種,種了又毀、三次補種,又接連遭遇乾旱、蟲害,直至收穫,中間是微弱的希望和漫長等待……「當我在葵花地生活的時候,我就覺得我總有一天要把它寫下來,就一直是這個想法,然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段記憶就越來越深刻,如影相隨,耿耿於懷的。然後過了十年的時間,我就慢慢開始寫,第一篇我記得寫的是《繁盛》,後來慢慢就一篇一篇出來了,就成了一本書。」
  • 新民晚報數字報-李娟:希望成為普通人喜歡的作家
    寫寫停停,總不時起身做些別的事。  2003年春天,李娟從烏魯木齊結束打工生活回到家。當時她的外婆已九十多歲高齡,還跟著在牧場上過動蕩的生活。李娟迫切需要一個工作,有穩定的生活和穩定的收入,以便能帶著外婆進城生活。機緣巧合,在幾位朋友的幫助下,她很順利地成為地委宣傳部的辦事員,做些辦公室的服務性工作。機關裡上網很方便,並自此開始了網絡寫作。
  • 李娟書寫的新疆鄉土
    而李娟的散文稱得上好散文。完全不同的邊緣生活,完全新鮮、奇異的天地和感受,李娟把這種現代社會中最畸形的,或者說匿名已久的生活講了出來。別人道聽途說的也能講,但絕不可能講到她這樣,因為她是這生活的主體,她的生命投入在裡面,她在寫這些文字的時候,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地。
  • 李娟:樸素與童真
    仿佛是突然之間,這個出生於1979年的小姑娘就冒了出來,而她的寫作完全與那些「80後」偶像作家不同,她既不以高調的叛逆姿態引人注目,也不以莫名感傷的青春期情調來吸引粉絲。這位成長於新疆哈薩克民族居住地的漢族姑娘,一出手就讓人為之讚嘆,而且她的創作猶如不竭的噴泉,咕咚咕咚地湧現出了一大批令人賞心悅目的文學作品。
  • 世界文學維度下,青年作家寫什麼
    「以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學為例,幾乎所有1970年代末80年代初進入寫作的作家都有重回世界文學寫作的過程,比如餘華、蘇童、格非、馬原這些先鋒作家,經歷的則是面對二十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震驚感。後來他們回憶各自的個人寫作史,對從寫作的蒙昧時代、至暗時刻,到忽然被現代主義文學照亮記憶深刻。」如今,青年作家成為當代文學現場中的重要力量。
  • 李娟 躲在文字背後的貓
    像一隻突然暴露在人群中的貓,39歲的作家李娟披著及腰的黑長髮,戴著黑框眼鏡,穿著黑色尖頭細高跟,坐在人群最前面的高腳凳上,緊張得臉抖了起來,「其實全身上下都在抖」。主持人拿著提綱不斷拋出問題,但李娟的回應讓她挫敗——「這個問題好難回答」、「好吧,就這樣」……儘管已經出版了11本書,這還是李娟的第一場讀者見面會。   4天後,李娟在酒店房間接受《人物》記者採訪。
  • 超人氣作家李娟養成記!
    在李娟的筆下,一切都是那麼清新爽朗,仿佛是另一個為人所不知的「文字天堂」。她的創作之路是一個被人慢慢發現的過程。這一路有讚揚,也有質疑,但是這都改變不了她寵辱不驚的心態。在這期間,她背著母親和鄰居,寫了許多小紙片(記錄日常生活),這些小紙片越積越多,匯成了後來的散文集《九篇雪》。《九篇雪》寫的是在李娟在少女時代跟隨家人在新疆阿勒泰山區生活的故事,向世人展現了一幅幅不為人知的阿勒泰生活面貌。這些古老而又富有尊嚴的真實生活,充滿靈性,寧靜而又厚重,是一部令人如痴如醉而又深藏原始野性的西域牧歌。
  • 文學青年訓練營薦讀大使劉醒龍:文學創作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
    文學青年訓練營推出之時正值新冠疫情全球爆發之勢,中國全民抗疫也已到決勝收尾時刻,在逐漸有序復工復產的大背景下,以廣大校園文學愛好者、青年潛力作家為主要服務對象,文學青年訓練營為大家帶來為期一個月的公益薦書讀書活動,帶領大家閱讀現當代文學經典著作,用文學記錄我們自身的生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