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街外有賣花之聲,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覺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綠水,白鳥紅花,楊柳垂綠,桃梅堆錦。仰望白雲如絮,俯視碧草如氈……未幾,炊煙四起,紅輪欲墜,乃步行而回,就燈下而記之。」 ——民國初年小學生作文《春郊遊記》
此文讓無數中文系的大學生都感到汗顏。這篇文章情真意切,童趣盎然的同時,又不失文筆上的優美和詩意。曾引發網友一片感嘆聲,有網友寫道:
「寥寥幾筆,優雅、生動!」
「那時候的小學生太有文化了,即使成人看到了也汗顏!」
感嘆之餘,我們不禁要問,為何當代學生寫不出如此文筆優雅而生動的作文呢?問題的關鍵,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就寫不出優美的詞句。
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就是多讀多背,最大程度地積累語言材料。這種「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之所以能持續兩千多年,就是因為它非常符合兒童學習語文的規律。任何語言學習都離不開語言材料的積累,只有積累豐富語言材料,可以為學生終身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現代腦科學研究,兒童在3-9歲是全腦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9歲之後特別是12歲以後,其腦部神經功能逐步開始分化,語言學習功能逐步轉移到右半腦,因而其語言學習效果不如9歲之前的全腦學習。按照兒童腦部神經功能的發育規律,小學階段重視語言材料的積累,無疑可以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而豐厚紮實的語言積累可以有效促進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語言材料積累,包括生字、詞語、句子的積累,通過大量規範的書面語言材料的輸入,可以大大地豐富提高學生語感水平。豐富紮實的語言積累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
當學生通過日積月累,有了豐厚的語言材料,才能「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
為了豐厚學生語言積累,老師必須重視,也要巧妙引導,教給學生方法。
我的做法:
我從小學二年級起(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三》小學階段首次出現了讓學生摘抄詞語的內容。)就讓學生準備「採蜜集本」,每日積累兩三個詞語。小學生對學習用品的特點是「喜新厭舊」的,所以給小學生準備「採蜜集」本子,不要太厚,一年都寫不完,那樣學生就逐漸喪失興趣。「採蜜集」本一定要精美漂亮,但不要太厚,一個月用完最好,學生始終用新本子,可以保持積累積極性。
老師將要積累的詞語做成PPT,每個詞語積累分四步:
1.講解詞意;(PPT出示,學生齊讀)
2.舉例造句運用;(PPT出示,學生齊讀)
3.引導學生造句運用;(學生口頭造句,師生點評)
4.工整抄寫在「採蜜集本」上;(學生工整抄寫)
5.在「每日寫話」中,生活中運用。
除了老師課上領學生集體積累詞語外,鼓勵孩子在讀書過程中發現好詞,及時積累,很多孩子做的都是非常棒的。
下面舉個我某一天積累內容,大家可做參考。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
河流流水不停止。
形容行人、車馬等象水流一樣連續不斷。
例句:大街上,車輛來來往往川流不息,好不熱鬧!
依依不捨:[ yī yī bù shě ]
依依:依戀的樣子;舍:放棄。
形容捨不得離開。
例句:天漸漸暗了下來,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公園。
中外聞名:聞,聽到。
形容事物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非常
有名。
例句:早聽說壺口瀑布中外聞名,暑假裡,爸爸媽媽專程帶我去參觀壺口瀑布。
每日抽出三五分鐘,老師領著孩子們一起積累兩三個好詞,日積月累,集腋成裘,積沙成塔。積跬步以至千裡,孩子們的詞彙會越來越豐富。豐富的詞彙是孩子們準確生動表達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