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對孩子來說是第一個集體生活的新環境,在幼兒園中孩子會見到許多陌生的同齡人和老師。毫不誇張的講,幼兒園是一個「小社會」。
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適應新環境,還能成功交到好朋友。
有時候家長去幼兒園接孩子,總能看到孩子孤零零的,一個人在角落看著其他孩子玩兒。
面對這種現象,大多數家長可能覺得過兩天就好了。
但事實上,孩子這種融入不進群體、拒絕加入新群體的表現中存在很大問題。家長們如果不重視,對孩子的性格、社交能力、情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
有幼兒園老師告訴我:當孩子們出現以下四種表現時,說明孩子不合群,很難融入集體,家長們別不當回事。
不合群的孩子,大多有這4種表現:
一、沉默寡言、內向怯懦
不愛說話,內向孤僻是很多孩子初入幼兒園的真實寫照,這其實與孩子的家庭有關。
一般是因為父母在家管教過於嚴厲,讓孩子做什麼都畏手畏腳,過於擔心做錯事而帶來的懲罰。
孩子會刻意迴避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在別的小朋友玩的時候,這種孩子大多都只是在旁邊看著,不敢上去。
二、自來熟、頤氣指使
有的孩子看起來很自來熟,對誰都是一副親近的表現,但實際上完全不顧對方的感受。
並且總是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跟其他同齡人玩的時候總是指揮他人。這類孩子雖然看起來很活潑,但是這種傲慢的態度會讓很多小朋友厭煩。
三、熱衷炫耀、拒絕分享
玩具一直是孩子們拉近關係最快的東西,因為處於幼兒園時期的孩子,他們的好奇心正處於最旺盛的階段。
有的孩子炫耀:「這是我最喜歡的玩具」,自然會吸引其他孩子的好奇心,然而有的孩子拒絕分享,只給看但不給其他孩子玩。
這就會讓其他孩子下意識疏遠他,時間長了就會導致孩子被排斥在群體外。
四、小題大做、情緒易變
孩子之間難免出現一些小矛盾,例如:拿錯吃飯的勺子、把水灑在了別人身上、被搶了一顆糖果。這些小事經常發生,情緒不穩定的孩子就會頻繁找老師「告狀」,一來二去次數多了,不僅會讓老師厭煩,也會在其他孩子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有的孩子在玩耍的時候很容易情緒變得激動,原本只是玩鬧,但卻演變成了打架等惡性事件。
如何幫助孩子更好融入群體?
1、幫助孩子鍛鍊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吃飯不用老師督促、知道什麼時候去廁所等等,這不僅是讓老師省心也是為孩子好。
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家長就要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2-3歲時手把手的教孩子穿衣服,每次家長幫忙穿一半,剩下的一半讓孩子自己嘗試穿上;吃飯時先讓孩子用勺子,慢慢教孩子筷子與勺子一起練習使用,避免孩子上幼兒園後吃飯不會用筷子。
2、提升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很多孩子動不動就哭,有點小事就會大哭不止,老師們對待這種孩子很苦惱,其他孩子也會下意識避開愛哭的孩子。
3-6歲是孩子培養情緒管理能力的關鍵期,家長們可以從情緒認知、理解情緒、教會孩子正確處理情緒的方式,來提升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讓孩子用平和的方式應對各種事情的發生,不要總是以哭來面對。
3、讓孩子學會分享
好吃的糖果、有趣的玩具、漂亮的繪本,這些都是孩子打入群體的「通行證」。
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多以生理需求為主,糖果、玩具都很好的契合了孩子們的喜好。當孩子初到幼兒園時,拿出一些糖果和玩具分給大家,讓其他孩子產生好感,從而更好地融入新群體。
這種「分享」也是社會中最常用融入群體的方法,讓彼此之間擁有共同的事物,拉近雙方之間的關係。
上幼兒園之前,家長們可以帶孩子去幼兒園提前看一看,或者給孩子準備與幼兒園有關的繪本。
讓孩子提前了解幼兒園的環境、老師、如何與小朋友相處、在幼兒園遇到問題該如何解決等等,可以幫孩子快速融入幼兒園小群體中,比如這套《孫小聖成長記 我上幼兒園了》就很不錯。
包含如何幫助孩子解決挑食、自理、人際交往、安全教育等問題。
這套書的作者是北京師範大學,大腦與認知研究所的邊玉芳教授團隊傾力打造,她有著三十多年的教育經驗,一直從事兒童青年發展、心理健康等研究。
整套書的內容安全可靠。
自從買了這套書,在孩子上幼兒園的前半年裡我一直陪孩子看,裡面的孫小聖各種趣事讓孩子覺得感同身受,從孫小聖的故事中孩子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上幼兒園也比較期待。
上幼兒園後出現的問題也比較少,孩子很快就適應了。我心裡竊喜這套書真的買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