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隨想/梁晶晶

2021-02-22 弓 弦 syer

戳上面的藍字關注我們哦!



高考隨想(一)

文/梁晶晶

    

    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束了,但是對於那些剛剛參加完高考的莘莘學子來說,他們的心仍然懸著,心裡一直等待著6月24號,高考出成績的這一天的到來。

    

    我今年代著高三畢業班,可以說高三這一年我是陪著學生們一起走過來的,目睹了他們每一天的學習生活。清晨5點多,當人們還在睡夢中時,這些孩子早已坐在教室裡了,在朗朗的讀書 聲中開始了新的一天的學習。經過一整天后,一直到晚上10點多,孩子們才會帶著疲憊匆匆離開教室,就這樣回到宿舍後有些同學還會在床上的小檯燈下挑燈夜戰,一直到深夜。古話說得好,「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些話真的在這些孩子們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第一排右一為作者梁晶晶與孩子們在一起)

    在這樣忙碌而又緊張的學習生活中,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已經到了臨近高考,一進入五月份老師就提示孩子們不用再在知識上下太多的功夫了,因為在知識的積累上基本已經定格了,更重要的是要調整好心態,輕輕鬆鬆迎接高考。但是有好多的孩子並不甘心,面對自己的弱課,繼續努力著。繼續啃著難啃的數學、英語。甚至有些孩子就連課間上廁所都是一路小跑,急著趕回教室繼續學習。

    那是有一種信念在支撐著他們,這個信念就是「升學」。看著他們這樣的累並快樂著,作為老師的我覺得很欣慰,但同時不免又有些心疼。在高考前的最後一節課上,我自己掏腰包給孩子們買了咖啡,我對他們說:「孩子們,今天我請大家喝咖啡,喝完之後我們提起精神準備迎戰啊!」孩子們笑了,笑得那麼開心,其實我也就是想緩解一下他們的心理壓力。

  

    高考結束一個星期了,我和我的學生們一樣,同樣在等待著6月24號高考揭榜的日子。在這裡我想對孩子們說,不管結果如何,你們曾經拼搏了,這就是好樣的。這些日子你們要做的就是好好吃、好好睡、好好玩,把緊張的神經好好放鬆放鬆。                                                        

             

高考隨想(二)

文/梁晶晶

    今年的高考結束了,每年的高考對於不少參加過高考的和即將參加高考的人來說,感覺真的是一件大事。就拿我來說,一到每年高考的時候總會有一種特殊的感受,總會想起十八年前我的高考。真的印象太深了,那個場景甚至曾經多次出現在我的夢境中。

    我是在平遙縣襄垣中學上的高中,那時候上高中不像現在按成績從高到低擇優錄取,而是按片來劃分的,也就是像洪善、襄垣等鄉鎮的學生,考不上一中和二中實驗班的話就只能按片上襄垣中學了(離城近的地方的學生可以上平遙二中,但我們不能)。所以當時候襄垣中學也有不少成績不錯的學生,整體學習環境和氛圍都是不錯的,升學率也可以。當時候的我滿懷信心,因為大有升學的希望。在老師的悉心教導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中,我度過了高一和高二的學習生活。

    然而,就在準備步入高三的時候,縣教育局做出決策,要對農村高中進行改革,將襄垣中學、東泉中學、段村中學這三所學校進行合併,要拿我們這屆學生搞試驗,把文科設在東泉中學,把理科設在襄垣中學,當然從縣局來說,大膽創新搞改革的思想是不能否認的,因為任何事物向前發展都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都得有部分人充當改革的試驗品和犧牲品。所以自然我們這一屆的學生們就成為了這次改革的試驗品了。記得那是1999年的暑假,就在開學前不久,學校通知說開了學讓我們文科生全部去東泉中學上高三,當時候一聽到這個消息,老師和同學以及家長都一致反對,感到措手不及,畢竟再有一年時間就準備高考了,在這個關鍵時候如果換了環境,換了老師,得全部重新適應,再說當時東泉中學的教學質量比起襄垣中學來差了很多。看著孩子們這樣,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們一直找校長理論,甚至找到了教育局和那些領導們理論,大家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改革的試驗品,不想因此而影響孩子們的前途。但最終還是胳膊拗不過大腿,畢竟這是縣局的決策。

    開學後,我們來到了東泉中學,開始了我們的高三生活,記得當時為了照顧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襄垣中學和段村中學還各派了一位老師跟隨去了東泉中學,跟我們一起去的是現在已退休好多年的趙雲老師(一位很和藹的老師)。去了東泉中學的我們對環境根本不適應,再加上有一點逆反心理,所以每天的心思都不在學習上,特別是那年的冬天,由於對那邊的氣候不適應(地形高,比較冷),很多學生接二連三的生病,趙老師的任務變成了不停地照顧生病的學生,這個好了那個就又病了,真是一個接一個。就這樣,渾渾噩噩地度過了我們的高三,這個本應該是揮灑汗水,刻苦努力的高三。當然最後的高考成績也是可想而知的。同時這一切也證明了一個事實:縣教育局的這次改革是失敗的,這一決策是失誤的。後來便不再實施這一決策,我的下一屆學弟學妹們就不用再像我們一樣了,他們可以繼續待在自己的學校襄垣中學好好讀書。(這個並不成熟的決策直到十多年後的2011年,也就是在我大學畢業工作後的第六個年頭才真正具備了實施的條件,幾個中學合併為現在的平遙三中。所以說當時候根本不具備改革的條件,而受害的只有那一屆的學生們。)

    那一年我們班除了個別同學考上大學以外,其餘同學都落榜了。當時看著自己的高考成績,我的內心有一個聲音在不斷地提醒我:「不甘心,絕不甘心就這樣,我不能讓決策的失誤而斷了我的升學路,我要上大學,我做夢都是想上大學的。」

    為了實現我的大學夢,為了父母對我的殷切希望,我擦乾眼淚,選擇了復讀,我要把我高三落下的知識全都補回來。就這樣,2000年的夏天我來到了平遙二中復讀,當時的平遙二中正值輝煌時期,特別是在文科方面,更有它獨特的優勢,甚至超過了平遙一中。它有一支強有力的教學隊伍,複習班的教師那更是數一數二的。來到這裡的我,很快地融入到了這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中了,特別是我們的班主任張建國老師(現在平遙一中,退休後被返聘),那更是一位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老師,總是能夠把學生們的學習勁頭給鼓的足足的。在這些老師們的教導下我每天如饑似渴地學習著,不捨得浪費一丁點時間。在我的印象中,那一年我在學校食堂打飯的次數總共超不過十次,因為每次等從教室學習完出來時早已錯過了飯點,所以每次都是買校門口的碗禿、熱面、涼麵、大米、燜面、餅子來吃,根本顧不的考慮它的衛生狀況了。跟前總擺放著一個灌滿熱水的水壺,渴了的時候一直是白開水解決。至於休息嘛,都沒有享受過宿舍的燈光,每次都是早上摸黑就起床到教室了(特別是冬天,更是摸黑),晚上宿舍熄燈後才回來休息。以至於到現在我都有一套「摸黑」的本領,我可以摸黑把被子疊的整整齊齊,把臉洗得乾乾淨淨,把頭梳的利利索索。

    在這樣的摸爬滾打中一年很快過去了,迎來了2001年的高考。這一年的高考可不同於上一年了,心理上有了很大的壓力,心裡感到特別緊張,總覺得這次機會一定得抓住,因為我自己認為像我這樣的農村孩子想要跳出農村,升學這條路是最好的選擇。懷著這種複雜而又緊張的心情我參加了當年的高考。高考結束了,儘管成績不算是太好,沒有實現了我那個時候的「英語夢」(我學生時期特別熱衷於英語),但最終的結果還算是比較滿意的,被一所師範院校錄取了。

    那次高考經歷到現在已經過去十八年了,每每回想起這一切來,總是記憶猶新,宛如發生在昨天一樣,那其中有過失敗的淚水和心酸,也有過辛勤的努力和付出,還有過收穫的喜悅和甜蜜。這也許就是生活吧,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免不了會有些坎坷和波折,關鍵要看怎樣去面對。我們只要懷揣夢想,對自己有信心,不氣餒,用一顆堅強的心來面對,終究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2019.6

相關焦點

  • 「十佳輔導員」梁晶晶:傾聽春蠶的聲音
    「十佳」輔導員之一——理工學部的研究生輔導員梁晶晶老師如是說道。梁老師告訴記者:「我所帶的2013級研究生,是學部合併後招來的第一批學生,專業多,實驗室分散。為了改變以往研究生管理鬆散的狀況,我借鑑本科管理經驗,在與學部領導商議後,將所有學生分成三個班級,每班設立班主任,定期聯繫研究生導師,在這種三方管理模式下,研究生的歸屬感和凝聚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 高考「考砸」了要復讀嗎?
    來源:廣州日報隨著高考錄取工作的開展,很多高考考生都已收到了心儀高校的錄取通知書。但也有一些考生,高考成績並不理想。是背水一戰復讀一年再考,還是去讀一所低於預期的高校?近年來,也有不少高分考生選擇復讀,這種現象是喜是憂?圍繞復讀這個話題,日前記者採訪了各方人士。
  • 高考「考砸」了 要復讀嗎?
    隨著高考錄取工作的開展,很多高考考生都已收到了心儀高校的錄取通知書。但也有一些考生,高考成績並不理想。是背水一戰復讀一年再考,還是去讀一所低於預期的高校?近年來,也有不少高分考生選擇復讀,這種現象是喜是憂?
  • 人文主義大作家蒙田與他的《隨想錄》
    對盲目的信仰提出了懷疑,反而表達了更多的真理,他的《隨想錄》標誌著散文正式進入了文學領域。1533年2月28日,蒙田出生於佩裡戈爾家鄉的古堡中,其父彼埃爾埃康是一位富有的商人,曾經擔任過波爾多市的法官和市長。他受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研究過新的教育體系,並以新的方法讓蒙田學習拉丁文。
  • 《往事與隨想》永恆的鬥爭精神與自由之光輝
    在流亡期間,他完成自傳《往事與隨想》,用忠於事實又具有藝術概括力的文字,記錄下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展示了一個真正知識分子心靈的成長之路,又把個人放置進宏大的歷史進程中,以個人映射歷史,讓本書成為十九世紀俄羅斯政治與生活的編年史。這部經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巴金便是其中之一,他因對《往事與隨想》的熱愛,決心翻譯此書,以學習,以致敬。
  • 散文丨劉翔:我珍藏的巴金《隨想錄》「特別版本」
    他在晚年撰寫的《隨想錄》是其創作生涯中極其重要的一部著作。2020年,正值巴金的《隨想錄》第一集在中國大陸出版發行40周年,在我收集的各個時期出版的《隨想錄》版本中,尤為珍貴的是一本珍藏了40年的「特別版本」的巴金《隨想錄》第一集。之所以說這本《隨想錄》是「特別版本」, 因為它不僅是在大陸出版的第一個版本,並且還是一本不公開發行的出版物,而是由南京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以《文教資料簡報》形式編印的。
  • 中國首部中英文版白酒文化著作《米蘭隨想》隆重首發
    據了解,《米蘭隨想》為五糧液集團公司總經理、股份公司董事長劉中國所作。金東資本(華澤集團)董事長吳向東表示,相信劉中國董事長《米蘭隨想》這本書會給宜賓這座城市發展帶來一定思考,也會給我們酒業從業人員帶來更多的思考。
  • 他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隨想錄》是他的「遺囑」
    要寫的八本書中,一卷《創作回憶錄》,已經完成;五卷《隨想錄》,當時已完成兩卷;兩部長篇小說,其中一部已經寫了一個開頭。長達百萬字的赫爾岑的回憶錄《往事與隨想》,第一冊(含前兩卷)已出版,第三卷也開始翻譯了……雖然五年內未必能完成,但是,依照過去巴金的寫作速度、勤奮和高產,完成這個計劃完全有望。不過,對於寫作者而言,除了知識、閱歷、修養、專業技術外,身體條件也至關重要。
  • 【疫情隨想】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不會被疫情阻斷
    【疫情隨想】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不會被疫情阻斷 2020-09-17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教師節隨想作文
    教師節隨想作文   老師的愛是看不見、摸不到的,老師像許多家長一樣也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但是這種愛同學們卻體會不到,就像我一樣,沒有體會到這種嚴格中的慈愛。我是一名淘氣的學生,上課不守紀律,、有一次音樂課上說話了,老師給予嚴格地教育,我當時很生氣。我想:不就是說兩句話嗎?能怎麼的?
  • [福建衛視新聞]紅色記憶 舞蹈隨想——福建省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
    [福建衛視新聞]紅色記憶 舞蹈隨想——福建省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舞蹈晚會舉行 紅色記憶、舞蹈隨想——福建省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舞蹈晚會舉行。
  • 國樂清音|《洪湖主題隨想曲》 演奏:許奕
    【本期薦聽】《洪湖主題隨想曲》 閔惠芬編曲  楊立青配器  《洪湖主題隨想曲》根據歌劇《洪湖赤衛隊》的音樂主題和主要唱段改編而成並多次在CCTV音樂頻道錄製並播放許奕二胡獨奏曲《喜送公糧》、《洪湖主題隨想曲》、巜寶玉哭靈》、《新婚別》、《悲歌—江河水》、《二泉映月》、《喬家大院組曲》、《引子、吟腔與快板》、《漢宮秋月》、巜慢三六》、巜絲弦五重奏》等節目。
  • 吳從惠|感恩隨想
    清風徐來歲月香2020-11-28 21:01:28感恩隨想吳從惠昨天是感恩節。有人說這是個西方的節,且來歷古怪,不要去過。
  • 智能桌布推出新功能 彈曲助興隨想隨彈
    (原標題:智能桌布推出新功能 彈曲助興隨想隨彈)
  • 兒子高考隨想
    7高考兩天,我們絕口不提考試的事。只是像小學生一樣聽從他的吩咐。
  • 賈增英朗誦《雨的隨想》
    雨的隨想 作者:汪國真 朗誦:賈增英 有時,外面下著雨心卻晴著;
  • 許鴻飛為中山大學哲學系復辦60周年活動創作《猴之隨想》紀念
    由全國政協委員、廣州雕塑院院長許鴻飛設計創作,並被中山大學哲學系收藏的雕塑作品《猴之隨想》被製作成紀念品,讓本次盛會的哲學意味深長,活動舉辦得非常成功且富有特色。這次創作《猴之隨想》被哲學系收藏及眾多紀念品製作完成,是應中山大學哲學系復辦60周年慶祝活動之約,雖然時間緊迫,仍然出色完成,充分體現了許鴻飛雕塑創作的效率。
  • 易子云:隨想一二三
    隨想一二三 易子云 一 日前,翻閱微信的時候,見到學校的一條通知:「9日9日上最後一天網課,9月10日高二年級休息一天。」
  • 《灣區隨想》全球首演!呂思清·深圳福田國際弦樂藝術周落幕
    深圳福田國際弦樂藝術周特邀中國當代作曲家方崬清先生,以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深圳為創作靈感,譜寫中國當代隨想曲—《灣區隨想》,由呂思清先生攜手深圳交響樂團在此次舞臺上公開全球首演,為深圳城市建設、為祖國交融獻禮,共赴中國夢。
  • 居日隨想——我眼中的日本和日本人
    居日隨想——我眼中的日本和日本人     初來日本的時候,遇到一些來日多年的前輩,總想打聽一下他們對日本的感受,藉以了解日本社會。而得到的回答經常是「將來自己慢慢體會吧!」如今來日已經3年有餘,不經意間偶然成了「先輩」,於是便經常被人問起這些年來在日本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