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與隨想》作者:(俄)赫爾岑 譯者:項星耀 版本:後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年7月
朱嶽 編輯、小說家,現為後浪文學部主編
致敬辭
赫爾岑的一生是鬥爭的一生。二十幾歲時他因呼籲革命而被判流放,後又被迫成為流亡者。然而,即便遠離祖國,他的鬥爭依然在繼續。在流亡期間,他完成自傳《往事與隨想》,用忠於事實又具有藝術概括力的文字,記錄下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展示了一個真正知識分子心靈的成長之路,又把個人放置進宏大的歷史進程中,以個人映射歷史,讓本書成為十九世紀俄羅斯政治與生活的編年史。這部經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巴金便是其中之一,他因對《往事與隨想》的熱愛,決心翻譯此書,以學習,以致敬。
今天,當它再次出版,我們依然致敬它。我們致敬書中展現的鬥爭精神,致敬書中充溢的自由之光輝,同樣,我們致敬作者赫爾岑,致敬他巨大的勇氣和絕對的真誠,為我們記錄了一段歷史,而在某種意義上,歷史即是現實。
這個人
發誓反抗沙皇專制的暴政
赫爾岑出身貴族家庭,但在他十三歲時,便受到十二月黨人起義影響,發誓反抗沙皇專制的暴政。可以說,後來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切,皆源自對此誓言的堅守和履行。亞歷山大死後,尼古拉一世繼位。這位沙皇可謂書中頭號反派人物,他大概也是文學家們最為著名的對頭,因為他不僅流放過赫爾岑,後來還流放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雖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流放歷程遠比赫爾岑艱苦,但是赫爾岑對於沙皇的反抗卻要比陀氏徹底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赫爾岑始終是一個無神論者,他反對神權、君權和父權,但他也是一個感性的人,他不是那種將政治理念放置在情感之上的人。他雖然堅決,但一點也不冷酷。所以,他接受了父親的神像,而這僅是出於親情。
限於篇幅,他後來的遭遇,在這裡只能簡短截說:赫爾岑經歷了九個月的羈押,然後是流放,這期間出現了全書的另一個主題,也就是愛情主題,他與他的堂妹私奔、結婚。
1840年他終於回到莫斯科。但仍在嚴密監視下,不久再次遭到流放,1842年才獲準在莫斯科居住。赫爾岑並未放棄鬥爭,1847年他離開俄羅斯,來到巴黎,見證了1848年革命,經歷了許多悲喜劇。再以後,他幾經輾轉流亡到倫敦,與來自各國的流亡者相聚,創辦了「自由俄羅斯印刷所」,向俄羅斯傳播進步思想。1870年,他在巴黎去世。
這本書
俄羅斯文學與心理學天才的偉大紀念碑
赫爾岑出生於1812年,拿破崙當時正入侵俄羅斯,《往事與隨想》作為一部回憶錄,即從這一時期寫起。赫爾岑的父親曾被迫覲見拿破崙,並為他轉交沙皇亞歷山大一封勸降信。這件事或可為全書定調,家庭逸事與歷史事件交融一處,歷史人物以格外鮮活的面貌粉墨登場。
《往事與隨想》寫了十五年,敘述、批判了錯綜複雜的歷史與思潮,同時充滿真摯的感情,尤其對各色人物的描摹刻畫妙趣橫生。以賽亞·伯林稱讚此書是「俄羅斯文學與心理學天才的偉大紀念碑之一,堪與屠格涅夫及託爾斯泰的偉大小說並列。」
巴金先生曾翻譯《往事與隨想》,但未能完成,後由臧仲倫先生譯完。在這期間,項星耀先生獨立完成了本書的另一譯本,也就是我們所再版的這個版本。這個譯本得到了巴金本人的認可和廣泛好評。《往事與隨想》是一部不朽的巨著,我們相信,在任何時代,將其重新出版,都將給予讀者深刻的啟示和文學上的享受。
答謝辭
《往事與隨想》是我編輯生涯中編得最厚的一部書。這是一部反對沙皇專制,尋求自由的書,我在四十歲這個年紀,閱讀此書,仍感深受教育,甚至可以說,再一次受到了啟蒙和激勵。以賽亞·伯林曾說,《往事與隨想》是俄羅斯文學與心理學天才的偉大紀念碑之一,堪與屠格涅夫及託爾斯泰的偉大小說並列。我想,在今天,我們再版它是很有意義的。
在這裡,我首先要感謝貢獻了精彩譯本的老一代翻譯家項星耀先生。他讓本書的思想性與文學性都獲得了最佳呈現。另外,要感謝我的同事,也是本書的策劃人,馬國維老師,給我編輯此書的機會。最後,感謝新京報書評周刊,以獨到眼光,選擇此書,授予我們這個獎項。
項星耀(1924-1997),江蘇蘇州人,曾任新聞記者。1949年後,先在蘇州文聯工作,後至上海師範學院、福建師範大學等校任講師、教授,講授外國文學。主要譯作有《平凡的北極帶》《謝德林寓言選集》《英雄艾文荷》《一位女士的畫像》《米德爾馬契》《往事與隨想》等。
口述/朱嶽 採寫/新京報記者 張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