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習大大學跨文化交流

2020-12-14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作者:王小文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我們與其它國家的接觸也愈加頻繁,怎樣與另一個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進行友好交流顯得尤為重要。習大大自上任後一直專注於同各個國家建立友好關係,經常會在報紙上發表署名文章以示友好,或者在對方國家發表演講,這兩種方法都是促進跨文化交流和兩國關係友好發展的有效途徑。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習大大是怎麼做的吧!

提起中華文化,大家下意識就能想到八個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寶藏,有言簡意賅富的諺語、俗語;有朗朗上口的古詩;還有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習大大善於運用這些來豐富文章內容,不僅使文章更有吸引力,而且還加快了中華文化「走出去」。下面,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今年1月16日,習大大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業儀式上致辭,呼籲大家共同努力促進亞投行發展時說道:

「眾人拾柴火焰高。亞投行是各成員國的亞投行,是促進地區和世界共同發展的亞投行。亞投行要取得成功,需要各方團結協作、形成合力。」
「As the saying goes, the bonfire burns higher when everyone adds firewood to it. The AIIB belongs to all its member states. It is designed to facilitate common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and the world at large. To succeed, it needs to count on the solidarity, cooperation and synergy of all sides.」( From Xinhua News)

「眾人拾柴火焰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一句諺語,比喻人多力量大。放在此處,不僅讀起來鏗鏘有力,而且語義上十分連貫,可謂點睛之筆。

今年初訪問伊朗時,習大大在《伊朗報》發表題為《共創中伊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文中在描述兩國人文交流情況時寫道:

「兩國人文交流十分密切,『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兩國人民友誼已經成為中伊友好關係發展的重要動力。」
「Our two countries have also enjoyed very close people-to-people and cultural ties. As a Chinese saying goes, good friends feel close even when they are thousands of miles apart. The friendship between our peoples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driver of the friendly relations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From Xinhua News)

「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一句出自張九齡的《送韋城李少府》,指的是知己無遠近之分,即使相隔萬裡也可如近鄰一般。喻指中伊兩國雖地理空間相隔甚遠但並不會阻礙兩國密切的交往。

以上就是習大大直接將我國古詩諺語用到演講或文章中的實例,除了直接引用我們自己的文化,習大大還善於用對方文化中的名言佳句使讀者或聽眾產生共鳴。這一點在跨文化交往中很重要,可以最大化拉近對方與自己之間的距離。我們來看看習大大是怎麼用的。

今年1月21日,習大大在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發表題為《共同開創中阿關係的美好未來》的演講,其中講到:

「有一位阿拉伯詩人曾說:『當你面向太陽的時候,你定會看到自己的希望。』中東蘊含希望,各方要在追求對話和發展的道路上尋找希望。」
「An Arab poet once wrote, when you turn to the sun, you will see hope. There is hope in the Middle East, and all parties should look for it by pursuing dialogue and development.」( From Xinhua News)

用聽眾自己的文化去說服聽眾,成功的機率會大大提升,同時這也體現了對對方文化的尊重,表達了我國與阿拉伯國家合作的真誠願望。

看了以上兩點是不是很佩服習大大高超的語言技藝,別急,還有一招。我們先來看例子。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L) holds talks with Serbian President Tomislav Nikolic in Belgrade, Serbia, June 18, 2016. [Photo/Xinhua]

 

6月16日,習大大在塞爾維亞《政治報》和新南斯拉夫通訊社發表題為《永遠的朋友 真誠的夥伴》的署名文章,文中寫到:

「塞爾維亞人講:『先跨越,再言語』,中國人常說『行勝於言』。中國高度重視發展同塞爾維亞的關係,珍視兩國深厚的傳統友誼,願深入挖掘互利合作潛力,實現優勢互補,推動兩國關係行穩致遠。」
"The Serbian people believe that 'prvo skoci, pa reci hop' (walk the walk, then talk the talk) while the Chinese people believe that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China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its relations with Serbia and values the profound tradition of China-Serbia friendship. China is ready to tap the potential of win-win cooperation by utilizing our complementarity so as to achieve steady and sustained growth of our relations."(From Xinhua News)

6月17日,習大大在對波蘭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在《共和國報》發表題為《推動中波友誼航船全速前進》的署名文章,文中寫道:

「中波兩國都有一句諺語叫『患難見真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兩國人民彼此同情、相互支持,結下深厚友誼。」
"Both the Chinese and the Poles believe that 'true friendship stands out in difficult times.' This was borne out during the WWII when our two peoples sympathized with and supported each other, forging a deep friendship." (From Xinhua News)

我們發現,在以上兩個例子中,習大大並用兩國諺語表達同一個意思,這樣就指出我們兩國文化的共同點,強調了我們思想上有共同性,使得兩國之間的距離進一步縮進,更有利於深層次合作。

其實,這幾個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大家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多多關注習大大出訪期間的署名文章和講話,向習大大學習妙語連珠!

(編輯:Helen)

相關焦點

  • 【醉中國·學習經典】跟習大大學中國「德」文化
    【醉中國·學習經典】第十三期——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系列(七)跟習大大學中國「德」文化「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國文化對人的啟迪,總是以最為形象的比喻,引申出最為經典的理論。比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用松柏樹木的耐寒,來歌頌人性品格的韌性;又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用江河滔滔奔流不息,來形容時間如流水的白駒過隙。樹木、山水,這都是中國文化講述人生道理時經常採用的自然界形象。
  • 跟習大大學中國「德」文化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系列(七)  跟習大大學中國「德」文化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中國文化對人的啟迪,總是以最為形象的比喻,引申出最為經典的理論。比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用松柏樹木的耐寒,來歌頌人性品格的韌性;又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用江河滔滔奔流不息,來形容時間如流水的白駒過隙。樹木、山水,這都是中國文化講述人生道理時經常採用的自然界形象。
  •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對「新」的重視是中華民族固有的一種文化心理,也是能使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思想源泉(可參考閱讀「學習經典」系列解讀之「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在國家層面,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價值理念;在社會層面,有「日新之謂盛德」的價值追求;在個人層面,有「溫故而知新」的價值目標。  「在親民」,就是要求人通過追求光明、彰明德善而成為更好的自己,更新自我、刷新成就。
  • 全國首家跨文化交流研究院在南開大學成立
    人民網天津7月5日(朱虹、張軼帆)全國首家跨文化交流研究院在國家漢語國際推廣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家漢辦」)的支持下日前於南開大學成立。該院負責人由包括南開大學常務副校長陳洪,美國卡爾頓大學亞洲研究系主任、南開大學客座教授趙啟光等在內的在跨文化交流領域卓有建樹的知名專家、學者擔任。
  • 偏見、交流與跨文化:法國人類學家與中國哲學家的十封信
    作為歐洲跨文化研究院主席,從1988年研究院成立至今,樂比雄堅持不懈地推動和促進跨文化交流。用其好友、中國哲學家趙汀陽的話來說,他「一直致力於在歐洲、非洲以及中國、印度之間創造一種具有『跨主體性』的跨文化」。樂比雄對於跨文化交流的興趣得益於他接受的人類學教育,而他對於人類學的興趣又得益於童年期間跟隨父親在當時的法屬殖民地越南生活的經歷。
  • 英語+手抄報 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
    原標題:英語+手抄報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 4月14日,2019雙語手抄報大賽在廣州華美英語實驗學校啟動。大賽將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主題背景,廣邀全國各地中小學生,以各地、各行業、各領域 「追夢人」的角色,用手抄報的形式記錄時代變遷、描繪幸福生活、暢想美好未來。
  • 電影,打動中日兩國民眾心靈的跨文化交流
    中日之間的電影交流,是兩國民眾跨文化的心靈交流,其影響深厚而長遠。」《人民中國》雜誌總編輯王眾一,近日在參加「第12屆SGRA中國論壇:中日電影交流的可能性」研討會上表示。  在研討會上,東京大學刈間文俊教授和《人民中國》雜誌總編輯王眾一共同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國電影交流的歷史,暢談了中日兩國電影對兩國民眾的影響。
  • 福州大學:中泰文化因交流更美,大學生陸鑫婭跨文化交流記實
    希望各位同學回到泰國以後可以將自己的所見、所感、所聞,分享給身邊的每一位朋友、同學、老師,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唐院長最後還表示,經管院永遠是素大學子在中國的家,記得常回家看看。唐院長的深情的講話,由我用英語同聲口譯,傳遞給素大學子。
  • 「壹周」海納百川,廣學內外——記「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碰撞:案例...
    2019年5月28日上午10:00,由中央財經大學教務處與文化與傳媒學院合辦的美國人文社科教授2019夏季系列講座之「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碰撞:案例分析」主題講座在沙河主教407教室正式開講。魯老師用「什麼是文化」、「什麼是交流」、「什麼是跨文化交流」這三個問題引入他今天的講座內容,之後通過講述他自身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和所取得的成果來為同學們解答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存在的差異和問題。魯老師主要從五個方面解答了這些問題,分別是自我展示、溝通方式、聊天場合、聊天內容、話語結構。
  • 【跨文化專題】做好跨文化傳播, 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必須從文化傳播交流和發展合作的高度出發,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整合優化資源,形成發展合力,以更好地實現沿線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傳播。要以多種有效手段為基礎,建立高層次、深領域、全方位的跨文化傳播和交流的大格局,提高跨文化傳播的整體水平。
  • 留學問答:英國哪所大學有跨文化交流專業
    2、她個人比較喜歡的,我們家庭的知識背景和人脈資源方面也比較有優勢的專業,是「跨文化交際」。根據目前資訊,似乎謝菲爾德大學和紐卡斯爾大學開設有這個專業。您知道還有開設該專業或類似專業的學校嗎?3、因為學完肯定是要回國的,國內這邊比較講究學校的名氣,所以希望您能推薦近年來排名比較高的學校,基本上不要低於前40吧。期待您的回覆!
  • 中醫與芳香療法的跨文化交流 | HAA跨年峰會紀實
    2019年12月27至29日,主題為「中醫與芳香療法跨文化交流」的「HAA整全芳療協會跨年峰會」在河南鄭州隆重召開。大會由HAA整全芳療協會中國區執行主席兼秘書長孫浩然主持。
  •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跨文化交流專業好申請嗎?學習內容有什麼?
    如今的紐大有著十分出色的教學實力以及科研水平,每年都會吸引很多學生來學校繼續學習深造,那麼你了解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跨文化交流專業嗎?這個專業申請難嗎?專業課程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紐卡斯爾大學跨文化交際碩士課程涵蓋了對文化與人類行為本能的互連的理解方法,您將接受以溝通為重點的培訓並發展自身在跨文化交流的專業知識。
  • 學習經典 跟習大大學中國「德」文化
    跟習大大學中國「德」文化「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德者,本也。」中國文化對人的啟迪,總是以最為形象的比喻,引申出最為經典的理論。比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用松柏樹木的耐寒,來歌頌人性品格的韌性;又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用江河滔滔奔流不息,來形容時間如流水的白駒過隙。樹木、山水,這都是中國文化講述人生道理時經常採用的自然界形象。
  • 黃友義:讓翻譯事業更好地為跨文化交流服務
    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黃友義發言(中國網 李異濤攝)翻譯工作作為跨民族、跨文化、跨語言交流的紐帶,是文化傳播的必經之道,是決定文化傳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礎條件,從某種角度講,也是一個國家對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環境建設的具體體現。今年8月初,在北京奧運會舉辦之際,第18屆世界翻譯大會將在上海召開。
  • 跟習大大出訪(5):如何請到習大大彭麻麻來做客?
    原標題:【獨家】跟習大大出訪(5):如何請到習大大彭麻麻來做客? 寫在前面 很多人都給習大大寫過信,但怎樣寫才能讓大大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今年5月,塔斯馬尼亞州的16個小學生用稚嫩的漢字給習大大寫信。
  • 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外語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世界
    (原標題:留學生的「第二課堂」—— 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外語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世界)
  • 跨文化,這個能力不能缺
    通過跨文化培養,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與他人、本國與他國、本土文化與其他文化的共性與差異,增強國際理解和跨文化能力,才能自如行走在不同文化之間,進行國際交往和文明對話。中國已躍升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和第二大消費市場,隨著改革開放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未來中國與其他國家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合作將會更加深入。
  • 2020國(境)外專家系列學術講座之十一:跨文化交流
    11月10日,建築工程學院邀請紐西蘭懷卡託理工學院駐金華經理馬特·坎貝爾博士作「跨文化交流」主題線上講座。講座現場講座中,坎貝爾首先介紹了懷卡託理工學院的名稱由來、招生歷史等信息,並由此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向在座師生介紹了學院所在地——紐西蘭的地理位置、行政區劃、人口民族、特色產品、文化體育、中新外交等內容,增進在座同學對紐西蘭這個國度的認知。
  • 有獎調查丨留學生參與跨文化交流活動調查問卷 Fill in the questionnaire and get a prize!
    為了讓留學生欣賞中國的河山風光,領略中國的文化魅力,感知中國的發展變化,辦公室每個學期都會組織3至5次豐富多彩的跨文化交流活動。為了幫助辦公室進一步改善工作,組織更多有趣、有意義的跨文化交流活動,留學生管理辦公室及國際漢學院學工組設計了一份針對留學生參加跨文化交流活動的調查問卷,共有10道選擇題,全部答完不會超過三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