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地區之間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全球環境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加,一場無硝煙的生態戰爭——「外來物種入侵」悄然在世界各地上演,它所造成的生態災難,正在嚴重威脅著各國的經濟發展和全球生態安全。
那外來物種是什麼呢?
舉例來說:南美有一種植物,叫「水葫蘆」,也叫「鳳眼蓮」,在引進中國時,它是家畜的飼料,後來成了一種觀賞植物,而且,還用它來淨化水質。這種植物生命力極強,不用多久,就成為華北、華東、華中及華南大江大河湖海水塘的霸主。
雲南滇池曾經引進這一物種,結果不好,本來是用來淨化水質的,結果卻導致原來的本地水生物種瀕臨滅絕。水葫蘆的出現可以說是打破了生態平衡。外來者,簡單的理解就是,如果沒有一定的「幫助」,它自己就不能大範圍地繁殖。
同時,外來物種也需要藉助直接、間接甚至人為的幫助才能大面積繁衍,比如這款水葫蘆,它屬於外來入侵種,被「引進」後就泛濫成災,直接破壞了本地的原生生態環境。
下一步,我們將研究我們國家的一些外來物種。我國幅員遼闊,生境類型眾多,生態系統多種多樣,大多數外來種在我國都能找到適宜的生境,這也使我國更易受到外來種的入侵。
生態環境部曾發布相關數據,目前全國已發現的外來入侵物種有600多種,其中「非有意引進」的外來入侵物種,往往是國際貿易的「夾帶品」,如楊樹花病毒,可隨苗木或插條一起「混入」中國。了解國際貿易的人都很清楚,假如有「木製託盤」隨貨同行,一定要附有「燻蒸證明」,其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在木製品中夾帶「未知物種」。
其中,以植物為主的入侵物種數量最多,超過半數,其次為動物,約為三分之一,其餘為菌類、原核類和原生生物。一些外來物種,是日常佳餚,深受食客喜愛,但它卻能以頑強的生命力介入生態環境。例如:野茼蒿,它來自非洲,對於我國的土著人溼生植物來說,它是一種「非法入侵者」,肆意地侵犯這些土著人植物的生存地。
外來入侵物種侵略性強,繁殖能力強,擴散速度快,很快成為某一地區的單一物種,最終導致當地生物多樣性的消失,生態環境迅速惡化。
所以,外來物種的具體危害是什麼呢?
外國入侵物種對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受外來入侵物種危害最大的國家。通過對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調查,發現入侵物種215種,可以說,入侵物種造成的危害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生態破壞
紅火蟻起源於南美洲,2004年出現在廣東湛江,目前已蔓延到300多個縣區。紅火蟻的侵略性太強,會攻擊昆蟲,鳥類,甚至鳥蛋,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稻草被用來改善環境,用於防風護堤,同樣其繁殖力過強,繁殖迅速,很快就擴散開來,在沿海地區很快成為「單一」物種,直接導致當地生態環境越來越脆弱。
生物汙染
紫莖澤蘭,原產於南美墨西哥,最初引進時是作觀賞用的,現在卻多了個「全球入侵品種」的標籤,在我國最早公布的外來物種入侵名單上,它名列前茅。
其危害實在太大了,所到之處都可以用「橫掃」來形容,原來的樹和莊稼都無法再生長了,更嚴重的是,它還會產生毒素,導致牛馬得喘氣,這對於畜牧業來說就是災難了。它是生物汙染的典型代表,而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尚無更有效的方法來對付紫莖澤蘭。
威脅糧食安全
荒漠蝗蟲危害毋庸置疑,四千萬蝗蟲(大約一平方公裡)每天吃掉的糧食相當於三萬五千人一天的口糧。
另外草原貪夜蛾,2019年入侵我國,它原來是美洲出生的。今天,它在全國25個省1500多個縣市都可以看到,入侵面積已達1500萬畝以上。可說,其危害程度不亞於荒漠蝗蟲,如不及時防治,玉米田塊將面臨絕收。這些動物同時食用蔗糖,花生和香蕉。引進作為養殖品種的外來種,同樣會給糧食安全帶來威脅,如:福壽螺,嚴重者可導致水稻絕收。
當今世界貿易往來頻繁,旅遊業蓬勃發展,許多物種被無意或有意地引進,此外,跨境電商、國際快遞等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也使得入侵渠道更加多樣化,這將增加生態安全的風險。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當今的生態環境呈現出一種退化的趨勢,外來入侵物種之所以造成巨大的危害,是因為缺少天敵,脆弱的生態系統會放大外來入侵物種的危害。
同樣對人類健康有害的外來物種,引起人類花粉過敏的主要病原,是一種名為豚草的植物花粉。起源於北美洲,1935年發現於中國杭州,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華中、華東。對禾木科、菊科等具有抑制和排斥作用的惡性雜草。除使人對花粉過敏外,花粉還會迅速形成單一優勢群落,造成原有植物群落的衰敗和死亡。
因此,除了國家加強對外來入侵物種的管理之外,個人也要認識到其危害,為保護自己家園的生態多樣性,人人都應盡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