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軒然大波並不斷發酵的永和豆漿「工作人員用手攪拌豆漿」事件,又有了新進展。永和食品(中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和食品」)5月13日晚間發布聲明,稱涉事門店為假冒店。由此牽出永和豆漿被仿冒嚴重進而牽連正牌門店的後遺症。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僅北京可檢索的29家永和豆漿招牌門店中,僅有8家是品牌官網備案的正牌店。經歷類似情況的餐飲品牌其實並不在少數,尤其是在近年湧現一批網紅餐飲後,催生出不少山寨甚至搶註商標事件,這也給餐飲企業敲響了重視智慧財產權的警鐘。
食安風波
5月12日,網友爆料浙江義烏一家永和豆漿的員工直接用手臂攪拌豆漿一事引發熱議。視頻顯示,一名身穿黃色上衣的工作人員正在用手臂攪拌桶內的豆漿,只見整個手臂都伸進桶內,攪拌過程中還有豆漿從桶內溢出。據了解,目前該店已被相關部門查封,案件正在進一步處理中。對此,北京商報記者嘗試聯繫永和食品集團詢問該事件相關問題,但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5月12日22:46,針對部分媒體報導浙江省義烏市「永和豆漿門店」的員工用手攪拌豆漿事宜,永和豆漿官方微博稱,系失實報導,並發布《嚴正聲明》表示,該門店是假冒的永和豆漿門店,目前永和食品(中國)股份有限公司在浙江省義烏市無永和餐飲門店。在聲明中,永和豆漿還對浙江省義烏市江東市場監管部門對該假冒門店的查封處理表示感謝。
這一回應也引起大量網友的關注和討論,不少網友直言,早已經分不清楚哪家是真的永和豆漿,哪家是假的,就連家門口開了多年的永和豆漿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事實亦是如此,僅在北京就存在大量的假冒永和豆漿,何況在全國?5月13日,北京商報記者通過點評網站搜索發現,在北京市範圍內共有29個名為永和豆漿的相關商戶,其中商戶名為永和豆漿四個字的有18家,名字中含有永和豆漿字樣的商戶有11家。但北京商報記者進一步查詢永和食品官網卻發現,北京市範圍的官網登記店鋪僅有8家,並且這8家門店多為交通樞紐門店,少數幾家非交通樞紐門店也沒有開在北京的核心商圈區域,位置相對比較偏遠。
一位不願具名的從事中式快餐連鎖經營的業內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永和食品發布聲明雖然能夠澄清違規餐廳並非永和食品旗下門店,但這些年永和豆漿被仿冒、濫用的情況已經十分嚴重,出現問題的門店也非常多,在此次事件之前登上熱搜的加盟商自曝料理包事件的品牌名稱為「和滿居永和豆漿」,可見利用「永和豆漿」的品牌之多,出問題機率之高,這些其實都是永和食品當年商標維權不力留下的後遺症。
屢被「玩壞」
翻閱永和豆漿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永和豆漿」這一商標被「玩壞」早已不是第一次。
資料顯示,永和豆漿泛指臺灣新北市永和區中正橋一帶以販賣豆漿為主的早餐店。「永和豆漿」品牌是1982年由臺灣弘奇食品有限公司創立餐飲品牌,1995年跨過臺灣海峽,來到內地發展。隨著永和豆漿品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該公司於2009年12月正式成立——永和食品(中國)有限公司,並成立了上海弘奇永和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作為永和豆漿國際連鎖事業發展的中國區餐飲總部。截止目前,永和豆漿在官網可查詢到的門店數量為281家,浙江省範圍內36家,不包括此次的涉事門店。
但永和食品的發展過程中似乎一直伴隨著商標糾紛,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永和豆漿」和「永和大王」之間的商標糾紛。據了解,臺灣弘奇公司於1995年在祖國大陸註冊了「永和及稻草人圖」商標。1996年,如今的永和大王正式出場,在上海成立了一家上海永和豆漿大王餐飲有限公司,也是經營豆漿、油條類的快餐店,掛「永和豆漿大王」牌匾。1997年,這家公司經國家商標局獲準,在第42類(餐廳、速食店、豆漿店等)成功註冊了「永和大王」商標。為此,也引發了弘奇公司與之的商標糾紛,永和豆漿大王隨即將門店牌匾改為「永和大王」並沿用至今。
當時就有律師認為,臺灣弘奇公司享有「永和及圖」商標專用權,1997年,上海永和豆漿大王公司註冊了「永和大王」商標。雖說「永和大王」是註冊在第42類上的服務商標,但其商標主要應用於中式連鎖快餐經營,與臺灣弘奇公司的經營範圍、消費對象幾乎是重合的,很容易與後者的服務和產品相混淆,而且事實上這種混淆已經達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
誠然目前永和食品與永和大王都已經成為國內知名連鎖餐飲品牌,但雙方此次的商標糾紛並沒有讓「永和豆漿」假冒門店泛濫的情況得以好轉,甚至在全國多地都出現了以「永和豆漿」命名,或者名稱中有「永和豆漿」的餐廳甚至餐飲企業,並且由於該名稱中涉及到具體品類,導致使用相關名稱的餐廳的經營品類十分相似,這也直接導致了消費者對於「永和豆漿」真假難辨。
商標後患
上述從事快餐經營的業內人士表示,永和豆漿出現年代較早,也是屬於當時為數不多的連鎖餐飲品牌,當時的市場環境以及涉及到商標的法律和規定還不夠完善,且當時市場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情況更為嚴重,永和豆漿即便在別的地方被侵權了,企業本身也很難感知,久而久之,永和豆漿四個字幾乎成為了一個品類,到處都有永和豆漿,真假實在難以分辨,對於永和食品而言維權難度也已經非常大,所以出現類似情況,永和食品出了發布澄清聲明外,都很難進一步回擊,這其實是讓很多餐飲企業都倍感無奈。
除了永和豆漿外,近兩年國內餐飲市場湧現出一批自帶流量的網紅餐飲品牌,它們中的多數都曾遇到過商標被侵權的問題。其中,從去年開始著力維權的鮑師傅此前商標被北京易尚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搶註後開始大開加盟店,但北京易尚旗下的鮑師傅加盟店時常出現食品衛生安全問題以及僱人排隊等負面消息,導致正牌鮑師傅屢受牽連。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該事件出現在永和豆漿的山寨店內,說明永和豆漿在品牌頂層設計、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以及稽查方面存在很大的紕漏。同時,在信息化的時代,假店的食品安全事件對於永和豆漿的品牌來說會帶來一定負面影響,這對於企業在以後的經營管理和品牌維護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山寨品牌的事情已經屢見不鮮,對於企業來說,關鍵在於經營主體應該健全商標保護、智慧財產權以及稽查制度,減小不法商人「鑽空子」的機會。國家也應該加強對於山寨門店的處罰力度和監控力度,同時消費者要需要提高鑑別能力,多方位同時發力才能有效的解決這類問題。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律師尹晨表示,針對網紅、知名餐飲品牌容易出現被仿冒的現狀,尹晨分析,餐飲企業需要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形成商標註冊意識,因為餐飲企業所使用的商標成為註冊商標後才能得到優先保護,法律有各種明確和完善的保護體系,智慧財產權是一種寶貴的無形資產,但餐飲等服務企業需要加強商標保護意識,否則後患無窮。
北京商報記者 郭詩卉 郭繽璐 實習記者 趙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