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海景大道的高德大橋上就疑似有學生墜海,事件發生在高考結束的當晚。至今尚不清楚具體身份及原因。
回想以前還在讀書時,父母們將高考形容是萬人同擠獨木橋。現在很多人將高考視為人生命運的轉折點,讓人痛心的是,個別學生卻以高考來決定生死。
而四川綿陽一名高考生在接受採訪時笑著回答:感覺不行,明年你還能採訪到我。並說可以留個聯繫方式。如此心態真好!
在直面生與死的問題上,美國學者傑·唐納·華特士於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理念:人們要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學會積極的生存、健康的生活與獨立的發展,並通過彼此間對生命的呵護、記錄、感恩和分享,由此獲得身心靈的和諧,事業成功,生活幸福,從而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
著名心理學專家李玫謹教授曾說過,在撫養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亦要及早將生命的意義告知孩子。告訴孩子生命是父母給的,懂得珍惜並學會感恩;告訴孩子生命雖有限的,但可以創造無限;告訴孩子成長路上總有風雨,經歷過後便是彩虹。
試問,是不是無形中都在渴望孩子依著我們心目中的劇本來成長?只是憑什麼要求孩子去做我們都做不到的?
作為父母的我們,是時候要反省反省了。
我們的父母經歷了太多的苦難,於是將家庭甚至家族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只是忙於生計的我們,和孩子的溝通又有多少?我們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麼?我們沒有實現的就非要強加到一個或許心智尚未健全的弱小軀體上麼?
老師學校的各種激勵警示,可曾為孩子們進行過充分的心理輔導?
哪一天,沒有了高價炒作的學區房,沒有互相攀比的輔導班,沒有了警車護考、夾道送考、升學宴謝師宴,社會給學子們徒增的壓力都消失了,我們的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裡學習成長才是健康的。
既然我們暫時改變不了社會的大環境,但家庭的小氛圍還是可以有選擇的。
社會飛速發展,知識更新迭代迅猛,作為父母的我們都需要時間來消化學習,何況是孩子。未來的生活不以我們大人的意願所左右,而是孩子們去創造出一片新天地。我們能做的不應是如何安排他們,而是提供更多的支持。
經濟是生活的基礎,但我們不要因此就剝奪了孩子成長最需要的精神食糧。多陪伴一下孩子,孩子在學習,我們也要在旁邊學習。我們小時候不也是喜歡下課後和小夥伴們一起寫完作業再回家麼?那我們也可以做孩子最信任的成長夥伴。
父母的行動帶給孩子的觸動,遠比語言上的鼓勵要有效得多。父母是孩子初期人生路上最好的嚮導,可以有意識地帶孩子去體驗生命的樂趣。
一、走得遠,才是贏家。生命的本義在於活著,健康地活著。與其強調智力發育,而忽視了體力鍛鍊,只能是頭腦發達四肢無力的結果。社會競爭猶如馬拉松賽場,沒有頑強的意志力,難以想像可以堅持到終點。意志力培養的最好方式便是體能鍛鍊。
二、學會付出與承擔。人不是個體的存在,需要在某個環境中與他人共處。所以人是環境的產物。父母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性格及優勢,適時帶領他們去參與一些社會性群體活動。
孩子有機會主動去結識新夥伴,同時也有機會去表現自己。當孩子們有了自己的小團隊,這往往就是他們可以主動付出或者承擔的時候。
古人有說:逆子而教。自己的孩子有時並不願意聽父母嘮叨,但同樣的話在其他人那說出來,孩子也許就樂於接受。
三、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再小的個體,也有其不可替代的貢獻。讓孩子懂得哪怕是弱小的微光,也會帶給他人光明和希望。
生命的意義在於活出自己的價值。自己的價值來自面對挫折困難時的不服輸,來自於在他人需要時自己可以給予一定的幫助,來自於發現自己的獨特才能為社會及他人帶來歡樂及希望。
父母要及時幫助孩子認識自己,這樣他才會感覺得到成長的快樂。
條條大道通羅馬,但世界不只是一個羅馬。人生路上有許多轉折點,並不只有一條出路。站在十字路口上,最重要的是,沉住氣靜下心來,聽聽內心的聲音,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再做出自己的選擇。
孩子終歸要離開父母去遨遊世界,與其讓孩子背負太多期望,不如輕裝前行,因為他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只要希望在,夢想還在,一切都還在。因為我們的生命不是向著終點而去,是夢想驅使著我們在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