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是決定生死而是一種選擇:孩子的生命教育不能缺失

2020-08-28 baba有道

北海市海景大道的高德大橋上就疑似有學生墜海,事件發生在高考結束的當晚。至今尚不清楚具體身份及原因。

回想以前還在讀書時,父母們將高考形容是萬人同擠獨木橋。現在很多人將高考視為人生命運的轉折點,讓人痛心的是,個別學生卻以高考來決定生死。

而四川綿陽一名高考生在接受採訪時笑著回答:感覺不行,明年你還能採訪到我。並說可以留個聯繫方式。如此心態真好!

在直面生與死的問題上,美國學者傑·唐納·華特士於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理念:人們要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學會積極的生存、健康的生活與獨立的發展,並通過彼此間對生命的呵護、記錄、感恩和分享,由此獲得身心靈的和諧,事業成功,生活幸福,從而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

著名心理學專家李玫謹教授曾說過,在撫養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亦要及早將生命的意義告知孩子。告訴孩子生命是父母給的,懂得珍惜並學會感恩;告訴孩子生命雖有限的,但可以創造無限;告訴孩子成長路上總有風雨,經歷過後便是彩虹。



試問,是不是無形中都在渴望孩子依著我們心目中的劇本來成長?只是憑什麼要求孩子去做我們都做不到的?

作為父母的我們,是時候要反省反省了。


01 孩子,不能承受父母之重。

我們的父母經歷了太多的苦難,於是將家庭甚至家族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只是忙於生計的我們,和孩子的溝通又有多少?我們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麼?我們沒有實現的就非要強加到一個或許心智尚未健全的弱小軀體上麼?

老師學校的各種激勵警示,可曾為孩子們進行過充分的心理輔導?

哪一天,沒有了高價炒作的學區房,沒有互相攀比的輔導班,沒有了警車護考、夾道送考、升學宴謝師宴,社會給學子們徒增的壓力都消失了,我們的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裡學習成長才是健康的。



02 父母,給孩子多一點空間。

既然我們暫時改變不了社會的大環境,但家庭的小氛圍還是可以有選擇的。

社會飛速發展,知識更新迭代迅猛,作為父母的我們都需要時間來消化學習,何況是孩子。未來的生活不以我們大人的意願所左右,而是孩子們去創造出一片新天地。我們能做的不應是如何安排他們,而是提供更多的支持。

經濟是生活的基礎,但我們不要因此就剝奪了孩子成長最需要的精神食糧。多陪伴一下孩子,孩子在學習,我們也要在旁邊學習。我們小時候不也是喜歡下課後和小夥伴們一起寫完作業再回家麼?那我們也可以做孩子最信任的成長夥伴。



父母的行動帶給孩子的觸動,遠比語言上的鼓勵要有效得多。父母是孩子初期人生路上最好的嚮導,可以有意識地帶孩子去體驗生命的樂趣。

一、走得遠,才是贏家。生命的本義在於活著,健康地活著。與其強調智力發育,而忽視了體力鍛鍊,只能是頭腦發達四肢無力的結果。社會競爭猶如馬拉松賽場,沒有頑強的意志力,難以想像可以堅持到終點。意志力培養的最好方式便是體能鍛鍊。

二、學會付出與承擔。人不是個體的存在,需要在某個環境中與他人共處。所以人是環境的產物。父母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性格及優勢,適時帶領他們去參與一些社會性群體活動。


孩子有機會主動去結識新夥伴,同時也有機會去表現自己。當孩子們有了自己的小團隊,這往往就是他們可以主動付出或者承擔的時候。

古人有說:逆子而教。自己的孩子有時並不願意聽父母嘮叨,但同樣的話在其他人那說出來,孩子也許就樂於接受。

三、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再小的個體,也有其不可替代的貢獻。讓孩子懂得哪怕是弱小的微光,也會帶給他人光明和希望。


生命的意義在於活出自己的價值。自己的價值來自面對挫折困難時的不服輸,來自於在他人需要時自己可以給予一定的幫助,來自於發現自己的獨特才能為社會及他人帶來歡樂及希望。

父母要及時幫助孩子認識自己,這樣他才會感覺得到成長的快樂。



條條大道通羅馬,但世界不只是一個羅馬。人生路上有許多轉折點,並不只有一條出路。站在十字路口上,最重要的是,沉住氣靜下心來,聽聽內心的聲音,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再做出自己的選擇。

孩子終歸要離開父母去遨遊世界,與其讓孩子背負太多期望,不如輕裝前行,因為他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只要希望在,夢想還在,一切都還在。因為我們的生命不是向著終點而去,是夢想驅使著我們在奮勇前行。


相關焦點

  • 孩子,高考能決定很多,但永遠也不能決定你的生死
    孩子,高考能決定很多,但是永遠也不能決定你的生死!不管什麼原因,你沒有任何理由用死亡來祭奠高考?人生的路還很漫長,需要你去應對的事情還有很多,怎麼能因為一點點挫折和失意,就失去生活的勇氣呢?無論考的如何,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希望;只有活著,才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 重於泰山的生命教育,不能輕如鴻毛的放下
    ——學生G疏通我的情緒,我不是怕困難,而是缺少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學生J一句「爸爸媽媽永遠支持你」就夠了,能解決問題的只有自己,而爸媽的支持就是最大的動力與幫助。——學生K不需要你們能夠做出什麼改變,而是希望你們能夠耐心地傾聽我們的訴說,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我們的想法,認為別人的做法才是正確的。
  • 「生命教育」的意義不只解釋「生死」,而是告訴孩子生命背後的意義
    教育孩子培養良好品格,讓孩子健康成長,是每個父母都特別關注的話題。而關於「生命教育」,一直是我們所忽略的部分。「生命教育」的意義不只是解釋「生死」,而是告訴孩子生命背後的意義。「媽媽,我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大概是每個孩子都會問的。
  • 高考不是一場裸奔 | 它可以決定很多,但決定不了你的生死
    高考成績如何,也不是這一瞬間能決定的,是你過往3年的學習狀態來決定的。一定要更好地保持一種平常心。,可決定不了你的生死。每年都會有一些高考生,考完後,覺得自己考得不好;暗無天日,覺得人生無望,一衝動,就做出了無法挽回的選擇。 高考確實能夠決定很多,可高考不能決定你的生死。它也沒重要到這種地步。
  • 決定孩子高考成績de,不只是名校,而是家長
    記得有一篇出自北京的文章,孩子教育,如果追根溯源,拼的不是學區房,而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知識儲備、人脈圈。文中舉了幾個博士夫妻家庭聚會的例子,父母談論的都是原子、宇宙這類高大上的話題,普通人根本聽不懂,他們的人脈圈層也是社會頂尖,孩子在這樣的家庭與社會氛圍中長大,起點就是金字塔尖。
  • 【惋惜】又一高考生跳樓:高考能決定很多,但不能決定你的生死.
    其實,進入高三,父母就不應該再給孩子強調高考的重要性了。因為周邊環境、同學老師,所有人都在直接間接地向他傳遞一個信息:高考很重要,非常重要。孩子不是傻子,他會感受到,他心裡會有一桿秤。你再強調,往已經負載很重的孩子肩上加壓,不會讓他跑得更快,只會讓他更脆弱。
  • 生死教育:讓生命綻放得更絢爛
    但這並不意味著死亡是需要終身迴避的問題,當我們對生命有起碼的認識之後,也要恰當地理解「死」。「向死而生」本就是生命的自然過程,死體現了生的有限性,也映現了生的價值:每個人無可替代的生命都是最寶貴的。生死教育從根本上講是一種哲學教育,它喚醒人們對死亡的自我認識,開始理解何為死亡以及我們應當怎樣面對他人和自己的死亡。
  • 高考一學生撕毀兩人答題卡!孩子缺的不是教育而是戰勝困境的勇氣
    確實,我們都知道高考對一個人意味著什麼,可如此重要的考試,為何做出極其荒唐的事? 今天官方給出了回覆:這名女生一些題不會做,心理壓力過大,突然情緒失控。 當然,該女生最終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買了單,按作弊處理,取消全科的成績。 這種行為,表面上看是一種「壓力過大」的在作怪,而背後折射出的父母對孩子教育的缺失。
  • 輕生的背後,是生命教育的缺失
    大家的目光似乎都聚焦於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與老師行為的是非之上,而忽略了這些事件背後所體現的 我國生命教育的缺失。何為生命教育?1968年美國學者傑·唐納·化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友善要求我們尊重愛護其他生命;法治要求我們牢記「生命健康權是我國公民最基本的權利」;和諧要求我們形成生命道德的社會意識形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生命教育。回到近來發生的幾起學生跳樓事故,學生們的行為不正體現了他們對生命的不珍惜嗎?生死之外無大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可惜他們未能深刻意識到這些。
  • 高材生為愛殉情,揭示了生命教育的缺失
    面對貧窮的家境,年邁的父母,女友的拒絕,陳陸洋選擇縱身一躍,成就他自以為的&34;,卻留給了身後人無盡的悲痛。得知兒子跳江,陳陸洋的母親哭得幾近暈厥,親人們無法接受陳陸洋自殺的事實。而林鋒這個資助了陳陸洋長達9年的好心人,心中又該是何等的寒心。
  • 紀潔芳等:生死禮俗與生命教育
    筆者在大學開授生命教育課程多年,主要上課內容包括下列單元:生命意義的探索、生命價值的澄清(品德教育)、生命典範、生之喜悅、臨終關懷、悲傷輔導、生死禮俗與生命關懷、防治青少年自我傷害與生命能量引領等。本文乃探討生死禮俗與生命教育之課程內容與教學。  或許有些人會好奇,生死禮俗與生命關懷有何關係?生死禮俗乃包括:出生、成長、婚嫁及喪葬等禮儀與風俗。
  • 高考失利選擇輕生。孩子,人生不是只有高考
    每年高考中考出來成績之後,都會有幾個新聞事件,在講述學生因為高考失利跳河或者跳樓的悲劇發生。孩子輕生前留下遺書,文字裡講述自己辛苦奮鬥幾年的辛苦沒有得到成功的回報,滿是壓抑和心酸,又充滿了對父母的愧疚。
  • 「生死學與生命關懷」國際學術論壇閉幕 七場主題發表聚焦生死大事
    安寧療護是一種態度,是一種生死教育。所有安寧療護問題都指向文化,而文化又歸於宗教,安寧療護醫護人員應有善生善終的理念。死亡不是件痛苦的事情,痛苦的是不好的死亡。現代醫學無力戰勝自然死亡,科技也不能阻擋死亡。開展死亡教育,使自己更加珍惜生命,對自己人生格外負責,而對死亡的體悟是人生成熟的標誌。
  • 生死教育
    我們社會有很多新聞,如:有一個大學生,他的女朋友對他表示冷漠,他就在熱水瓶裡下毒,要讓女朋友生病,然後照顧她,看她是否能回心轉意?差點把女孩子害死,像這位男學生就是缺乏生死教育,他無法健康地處理及面對生命中無可奈何的失落。所以生死教育第一個要徑不是從哲學、文學、歷史著作來著手。而是從人的生命中間,尤其是對失落,對無法避免的一些情況的態度來著手,是怨天尤人嗎?
  • 鉈中毒與愛的教育的缺失
    又有人說,孤獨不是利刃,絕望才是利刃。還有人分析道:一個人生活在不被接納的氛圍中,是很可怕的,即阿倫特所言「不能歸屬於任何一個共同體」的「最大不幸」。    我很欽佩網友們的思辨能力,的確,做人最不能缺少的是情感維繫。想想剛剛跨進校門的大一新生,都還是大孩子啊,對剛剛離開家門走進集體生活的孩子而言,被人冷落是件挺難堪的事。但何至於施以投毒這等歹毒的報復手段?
  • 我國教育缺失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父親
    孩子的出生,成長,都是一個模仿的過程,模仿對象就是父母,如果父母不能給孩子正確的模仿(教育)方式,孩子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多麼可怕的一種現象,可是很多人並沒有發現。 就像是,每個人都知道,童年幸運是一筆財富,可是,並不會將這筆財富當做是自己的,相反是,都會拿著這句話去告訴周圍的人,然後又說著「我是為了你好」的「謊言」。
  • 每年十萬學生自殺,生命教育的缺失,讓父母悔不當初
    其實大部分原因,是生命教育的缺失,請問有多少父母認認真真的跟孩子討論過:什麼是生命?死亡又意味著什麼?《中國兒童自殺報告》指出:中國兒童自殺居世界第一,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8個自殺未遂。十萬青少年自殺,背後對應的是十萬個破碎的家庭。
  • 生命教育如何做?怎麼給不同年齡的孩子講生命的逝去
    於是,一場由「死亡」引發的生命教育正式啟動。從生死概念到是否給皮球蟲舉辦葬禮,從埋葬方式的選擇到葬禮工具的選擇,從皮球蟲故事的續寫到生命教育繪本的閱讀,幼兒園老師引導孩子們進行了一場近距離的生命之旅。於是,在日常生活中,春節和重大節日不能說「死」字,買房不買帶「4」的樓層,大部分孩子參加葬禮的時候,是躲在大人的身後,若要問爸爸媽媽關於死亡的問題總是被呵斥……所以,在我們以往大部分人的成長過程中,學校和家庭對於這三種教育幾乎都是跳過和缺失的。
  • 生命教育:父母和孩子的必修課
    我們受到傳統保守思想的影響,在孩子面前,關於死亡的話題總是避而不談,這樣很容易在孩子身上體現出兩個問題:一是孩子把生死當作兒戲,缺乏對生命的敬畏。二是對死亡極度恐懼和抗拒。比如:有個孩子問媽媽:「什麼是死亡?」媽媽說:「就是去天上,而且再也不能回到地面上來。」結果她有一次出差,當孩子知道是坐飛機,要飛到天上去,他就以為媽媽要死了。把孩子嚇得哇哇大哭,這就是錯誤的死亡教育的誤導。
  • 留學,不是高考的退路,而是高考後更好的選擇
    高考已經結束,在這個時候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需要大家關注的就是高考後的選擇!留學,不是高考的退路,而是高考後更好的選擇。而且,越是在國內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學生,對進一步爭取世界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更大,國內985高校大四畢業生的深造率整體上能達到百分之七八十了,這裡面去境外深造的又佔到約三成。北大和復旦去年的本科畢業生中每100個畢業生裡有30個選擇了留學深造,可見名校畢業生的留學熱度。其次,從學科上看,國內高校雖然進步非常大,北大、清華很多學科可以進入世界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