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唱響年輕幹部培養「主題曲」
全鏈條式培育濟南教育再攀新高的熱血尖兵
「希望大家分享的內容能夠增強思辨性,更多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我給大家的建議是『選好礦、深挖井、精冶煉』,真正總結、提煉出對教育發展有參考價值的內容。」……11月27日下午,市教育局優秀年輕幹部培養工程跟崗研修圓桌論壇暨成果交流座談會舉行,60位教育系統青年才俊交出了自己的跟崗研修「答卷」,並現場接受了專家團的點評指導。
新穎的交流形式、滿滿的乾貨分享、精準的專家指導,無不讓與會人員大呼過癮。自今年6月啟動實施優秀年輕幹部培養工程以來,市教育局遴選了60位優秀年輕幹部作為培養對象,制定了精選、細育、嚴管、善用的「四步走」戰略,通過實施集中培訓、跟崗研修、實踐鍛鍊、課題引領、結對幫帶、聯盟培養等「六大舉措」,引領廣大年輕幹部發揚「政治堅定,心存敬畏,事不避難,快幹實幹」的濟南教育精神,力爭通過2至3年的努力,鍛造一支政治過硬、結構合理、梯次接續、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年輕 「鐵軍」隊伍,為濟南教育再攀新高培養熱血尖兵與開路先鋒。
浸潤式跟崗研修「乾貨滿滿」
累計撰寫感悟20餘萬字
「此次,威海之行,除了剛才我們組『同學』的收穫外,我覺得威海與高校聯合育人的做法值得借鑑;威海新型數位化學校建設快,做到了『最強的技術與最合適的教育教學管理相融合』值得參考;學校辦學自主權改革紮實推進值得學習……」優秀年輕幹部培養工程人選、市教育局基教處副處長劉慶華代表威海組總結髮言言簡意賅,既得到了組員們的一致認可,也到了專家們的高度讚揚。
11月8日至21日, 60名學員分成15個組,分赴煙臺、濰坊、淄博、威海的15所學校,進行了為期兩周的浸潤式跟崗研修。研修過程中,成員們聽講座50個,座談160次,聽課600餘節次,每人累計學習90小時,每人撰寫感悟3000字餘字,累計20餘萬字。11月27日下午,他們趁熱打鐵、再次集結,開起「圓桌論壇」,共同分享此次跟崗研修的所感、所悟、所獲。
記者在現場看到,學員們的發言縱貫各學段,思想充分碰撞,話題縱橫交錯。大家圍繞辦學理念、校長成長路徑、學校文化、課程建設、新學校建設等話題,進行了多維度、全視角的思辨,對各地市及學校的先進經驗做到了兼容並包,兼收並蓄,最終實現了「為我所用」,可謂乾貨滿滿。
與傳統形式的成果交流不同,現場還特地邀請了教育部教師培訓專家工作組專家、山東省中小學師訓幹訓中心主任畢詩文;市教育局原副局長劉堃、山東省中小學師訓幹訓中心副主任劉文華、中國教育報山東記者站站長魏海政、市教育局組織人事處處長林鐘、濟南一中校長逄坤敬、濟南外國語學校校長劉新利和濟南三十四中校長房濤作為專家團,市教育局局長、黨組書記,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王品木、市教育局副局長、黨組成員,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方輝、市教育局副局長、黨組成員蘇旭勇同志及相關處室負責人作為指導團,對學員代表的分享進行現場點評。
專家點評後各位學員還可以就相關問題和各位專家進行現場互動,通過圓桌論壇、專家互動、導師跟進,多種形式有機結合,綜合運用互動式、體驗式、研討式等方法,實現教學相長,此次跟崗研修也真正實現了效果深化、成果內化和理論升華。
「聽了大家的分享,能夠深刻感受到優秀年輕幹部們通過集中培訓和跟崗研修,實地體驗了各地名優學校的辦學理念、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等做法,體驗並學習名校長成長路徑,有了更多的反思與思考,拓展了教育視野,為濟南教育的新發展匯集了智慧,積累了經驗,凝聚了力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畢詩文表示。
「選、育、用、管」全鏈條培養
全方位築牢年輕幹部成長根基
「大學畢業之後,我就進入了市教育局工作,對教育的理解偏理論性知識多一些。這次年輕幹部培養,讓我有了更多接觸一線的機會,讓我對基層教育有了更多地認識與了解,為我今後更好的服務基層打下了堅實基礎。」作為此次優秀年輕幹部培養工程中唯一一名「90後」,市教育局國際交流與合作處三級主任科員黃曉蕾直言自己短短幾個月便有了一種「脫胎換骨」的成長。
讓人欣喜的是,優秀年輕幹部培養工程啟動短短幾個月時間,一批像黃曉蕾一樣的年輕幹部迅速成長起來。
在這一過程中,市教育局邊思考邊探索,以「優秀年輕幹部培養工程」為切入點,努力構建「選、育、用、管」的全鏈條培養機制。「市教育局以看似微小的切口,撬動了年輕幹部隊伍建設這盤大棋,激活整個幹部群體,值得讚賞。」 市委組織部幹部隊伍建設規劃辦公室主任張永康告訴記者。
特別是在培訓環節中,通過「集中培訓+跟崗研修+實踐鍛鍊+課題引領+結對幫帶+聯盟培養」的年輕幹部培訓模式,舉辦「市教育局首期優秀年輕幹部培訓班」,60名學員進行了五天的集中培訓,邀請教育部教師工作司、中國人民大學的知名專家作專題報告,知名校長進行了典型經驗分享。學員累計線下學習33.5小時、微分享10次,完成培訓心得感悟200餘篇,累計10萬餘字。
「集中培訓時,我們每組推選學員進行『微分享』,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工作閱歷和理想追求進行公開演講。」 黃曉蕾告訴記者,跟崗研修環節,則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討形成研修報告,並以「圓桌論壇」的形式進行交流互動, 「在實踐鍛鍊環節,將採取『項目攻堅』的方式,要求學員們以項目組形式,直接參與到教育系統正在開展的一些難點工作。」
怎樣精準識別優秀幹部一直是幹部管理中的難點,針對這一難題,市教育局探索構建立體式、全方位、系統化的培養計劃和考核體系,根據年輕幹部不同的特長和需求進行崗位匹配,給不同幹部量身定製展示才華和能力的各種舞臺,力求人人都有機會、個個都有發展的可能,避免「在少數人中選人」。
「在培訓前,市教育局成立多個專項考察組到所有推薦單位進行考察,給年輕幹部『畫像』,首批形成考察報告3萬餘字。」林鐘告訴記者,真正做到了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角度多維化、評價方式多樣化,儘可能把多方認可的好幹部選出來。
每一批培養周期持續1年左右
23人「導師天團」護航專業成長
在煙臺三中跟崗學習一周,讓來自濟鋼高中的陳志坤印象最深的是煙臺三中校長郭宏成在教學中的思考與總結能力。
「此次跟崗研修,不僅拓寬了自己的視野,更讓自己學會了用專業視角審視不同地域,不同學校發展的特色,從而更好地為我所有。作為一名普通的老師,我們也可以去凝練自己的教育理念,促使自我專業成長。」陳志坤告訴記者,此次年輕幹部培養可謂投石擊水,不僅激發了年輕幹部的工作激情,產生出更接地氣、更有效果的工作方法,而且激活了濟南教育一池活水,讓一大批優秀的年輕幹部從中脫穎而出。
正如好苗長成大樹離不開修枝剪葉、扶正防歪一樣,年輕幹部的培養離不開業務提升、從嚴監督。為此,此次優秀年輕幹部培養,市教育局設置了黨性教育、聚焦發展、業務成長、課題前沿、項目攻堅五個模塊,並精心為60名「學生」配備了20位「理論加實踐」導師與3位思政「導師」組成的「導師天團」。
翻閱導師名單,記者發現,導師中既有從教育一線成長起來的王品木、方輝等市教育局領導,還有教育部教師培訓專家工作組專家畢詩文,更有一直堅守在教育一線的郭宏成、王念強等齊魯名校長,可謂陣容豪華。
「此次,學校共有3名年輕幹部成為首批『學員』,他們都是學校的中層幹部、骨幹力量,在市教育局搭建的更大成長空間和更高成長平臺上獲得了充足生長。」逄坤敬告訴記者,此次優秀年輕幹部培養工程力度強、規模大,也從另一個層面生動展現了市教育局對優秀年輕幹部培養和濟南教育事業持續發展的重視。
「幹部培養猶如耕種莊稼,優秀年輕幹部就像一粒粒『金種子』,培育優質、肥沃的『黑土地』才能讓他們快速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我們應該提高站位、主動作為,為真正『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年輕人提供指導和幫助,創造機會和平臺。」王品木表示,優秀年輕幹部培養工程將統籌分批分類進行,每一批培養周期為1年左右。市教育局繼續堅持選好「苗子」,加強長遠規劃,搭好「臺子」,創新培養模式,指好「路子」,強化嚴管厚愛,讓年輕幹部在崗位上安下心、沉住氣,深耕基層,務實發展,真正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幹,從而為濟南教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鍛造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教育幹部人才隊伍。
來源:濟南日報
記者:史春勇 攝影
編輯:莫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