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市教育局首期優秀年輕幹部培訓班學員分享跟崗研修成果。濟南報業全媒體記者梁大磊 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提升眼界與視野,讓好經驗好做法為我所用,是優秀人才自我成長的一種能力。2020年11月,濟南市教育局讓首期優秀年輕幹部培訓班的60名學員走出去,分赴煙臺、濰坊、淄博、威海等城市15所學校進行跟崗研修。研修一結束,市教育局的「圓桌論壇」就搭建了起來,讓學員們把所學所悟及時匯聚、碰撞,為「濟南教育樣本」梳理出脈絡。
學員與導師、專家面對面多角度探討「真問題」
「今天,這裡沒有『局長』,就是老師和學生,大家該問就問。」11月27日,濟南一中的體育館變身「濟南市教育局優秀年輕幹部跟崗研修圓桌論壇暨成果交流座談會」會場,在會議開始前,主持人先定了調子,讓與會者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提真問題,學真本領。
會議現場,有剛結束跟崗研修的學員,也有導師、專家實時點評、碰撞。
所處的崗位不同,每個人的視角也不一樣。在煙臺三中跟崗學習一周,讓來自濟鋼高中的學員陳志坤最觸動的是「邊工作邊總結」的意識。陳志坤提到,煙臺三中的校長深耕教育十幾年,他不是只埋頭幹,還在辦學過程中思考、總結、提升,提出了「復光教育」的理念,變成了學校的符號與品牌。「作為一名普通的老師,我們也應該去凝練自己的教育理念,促使自我專業成長。」陳志坤說,他根據教學實踐,把「尊重教育」作為個人「創牌子」的方向,並應用到教學中:「讓教育觀念引領,考慮如何作為一名班主任去實施,如何在課堂上去運用。」
同樣在煙臺三中研修過,在市教育局處室工作的黃曉蕾更關注教育管理,如何讓教師專注教學、學生專注學習是她在研修時預設的問題,通過跟崗,她也有了接地氣的答案:「幸福教育」讓師生眼中有光、心中有愛。
60名學員聽課600餘節次新視野帶動新思考
相互碰撞下,思維被激活。「新學校如何建設?」「多元課程如何開展?」「如何推動學校內涵發展?」……現場,從辦學理念、學校文化、課程建設,再到校長成長路徑、新學校建設等,學員們不同維度的所思所想被牽引了出來。
今年11月,60名學員根據培訓活動安排,進行了為期兩周的跟崗研修。學員分成15組,分赴煙臺、濰坊、淄博、威海等城市15所學校,共聽課600餘節次,聽講座50個,座談160次,每人累計學習90小時。
年輕化是學員們的特點之一。記者了解到,學員以「80後」為主,也不乏「90後」,其中,黃曉蕾就是出生於1991年的學員。年輕幹部們吸納的新理念也讓資深教育工作者們有新思考。
在分享中,不少學員都提到了一所學校中校長所起到的作用,坐在臺下的濟南一中校長逄坤敬說,這更讓他體悟到了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的含義與深意。「一名好校長,身上承載的品質有很多,對我來說,是教育人的情懷與擔當。」
在學員中,有3位來自濟南一中,伴隨著他們走出去,濟南一中也同步啟動了學校的幹部培養方案:從老師中選取了4位年齡在35歲以下的人選,讓這些「85後」們到級部、到團委去跟崗學習,為學校的管理後備力量蓄能。
五大模塊構建「全過程培養」每批培養周期1年
跟崗研修是市教育推進「優秀年輕幹部培養工程」的一環。2020年上半年,市教育局啟動「集中培訓、跟崗研修、實踐鍛鍊、課題引領、結對幫帶、聯盟培養」的年輕幹部培訓模式,選擇首批優秀年輕幹部培養人選60人,舉辦「市教育局首期優秀年輕幹部培訓班」,設置黨性教育、聚焦發展、業務成長、課題前沿、項目攻堅五個模塊,採取學習成長共同體的培訓方式,撬動年輕幹部隊伍建設。每批培養周期為1年左右。
目前,第一批培養人選已經完成第一次集中培訓和跟崗研修。10月份,完成了第一次為期5天的集中培訓,培訓由齊魯師範學院承辦,邀請教育部教師工作司、中國人民大學的知名專家作專題報告,還邀請省內在教育管理綜合能力方面知名的校長進行典型經驗分享。下一步,將繼續推進「實踐鍛鍊、課題引領、結對幫帶、聯盟培養」等培訓項目。
「力爭通過2至3年的努力,鍛造一支政治過硬、結構合理、梯次接續、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年輕幹部隊伍,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和組織保證。」濟南市教育局局長王品木說,「優秀年輕幹部培養工程」是一個切入點,通過構建「選、育、用、管」的全鏈條培養機制,激活整個幹部群體,進而在「服務社會、服務學生、服務家長、服務經濟」上精準施策。 (濟南報業全媒體記者趙世彩)
原標題:一張「圓桌」連接起60個研修成果 走訪15所學校,市教育局首期優秀年輕幹部培訓班的「答辯」來了
值班主任:田豔敏
【來源:舜網-濟南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