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輩子去做一個好產品」,山東省企業管理研究會輪值會長、魯南製藥集團董事長張貴民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
在他接手魯南製藥後,連續五年保持20%的高速增長,新增就業8000多人,上交稅金也從7億元一度增長到14億元,這份成績單分量十足。然而對研發的純粹與熱情,是他靈魂的底色。
翻開他的資料,就像下潛到新知識的海洋,被很多未接觸過的專業名詞包圍。在那裡,可以看到研究領域永無止境的探索,也能看到創新引領發展的無限活力。 在執掌魯南製藥之前,他在魯南製藥搞了21年研發。1993年福州大學畢業後進入魯南製藥,從車間幹起,一直負責產品研發。
相比被趙老親選管理的交接,不如說是兩個純粹的科研人的薪火傳承。2018年,被譽為「中國諾貝爾獎」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花落魯南製藥,正是這種根植於企業內部的創新基因,造就了魯南製藥如今百億規模的傳奇。
「做藥是個慢功夫,要有匠人精神」。 張貴民堅信「藥品即人品」,做藥不能求快。「就像玉石的打磨一樣,要充分的細節打磨。把每個細節打磨的非常精緻,整個藥品的質量才會好。」
藥品的研發周期長,國內通常需要8到10年,非常考驗企業的耐心和研發人員的毅力,有時突破一個小的限制就需要花費數年時間。曾經,魯南製藥為了研製魯南欣康,持續的投入人力和物力,前後花了18年的時間,才達到「比較理想的那種境界」。
作為研發者,他專注研究,態度嚴謹。 藥品的上市,在張貴民看來「僅僅只是個開始,是研發的一個新的起點。」魯南製藥會根據患者反饋與市場調研情況,對藥品進行持續研發與改進,以期將藥品療效做到極致。為此,魯南製藥配備了50名專職人員,負責收集、分析、評價和上報等工作。
中國如今已是國際第二大醫藥市場,但中國的醫藥創新能力依舊是一個短板。全球500強的企業裡面大概有20家是醫藥企業,在全球的臨床試驗裡面,在中國進行的臨床試驗註冊只有不到10%。
中國醫藥創新的出路沒什麼捷徑,踏踏實實在個別產品上尋求突破,而不是妄想做出全面的創新,在一些點上,在大量的點上進行創新,在單個的品種上完成自己的創新,能夠在全球佔得一席之地,然後逐步的追趕。
創新伊始,張貴民組建了「中藥製藥共性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手性製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哺乳動物細胞高效表達國家工程實驗室」等新藥研發創新平臺,並成功開發了50餘種國家級新藥,先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中國專利金獎1項、中國專利銀獎1項,發表學術論文134篇,獲授權發明專利135件。
在張貴民的帶領下,魯南製藥成為我國新藥研發創新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逐步成為我國解決藥品產業化關鍵共性技術難題的中堅力量。
對張貴民來說,魯南製藥就是穿梭於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醫學的、邏輯的,用於實驗、數據和理性構築的純淨世界,朝著珠穆朗瑪峰努力便可。 另一個世界是現實的,非邏輯的,常常要面對混亂、失序、和一雙雙將人生全部希望賭在這裡的眼睛。
醫生和疾病之間,通常是一組戰鬥的關係,那是赤裸裸的真刀實戰。而他的世界沒有手術刀和緊急救援,卻與疾病打著爭分奪秒、沒有硝煙的仗。
創新的出發點是人,落腳點亦是。「專注人類健康事業」,張貴民非常看重善意的價值觀——「人性的美好,才嫁接到你產品的美好,沒有人性的美好,你產品不可能會好。」
27年,他始終堅持自主創新。他提出「創新引領 服務推動」指導方針,用創新打磨產品質量,用療效贏得口碑,助力民族醫藥發展,積極打造「千億魯南 百年品牌」。
這是一個飛速改變進化的時代,改變來自那些不放過任何可能,勇於利用科技、創新、平臺迭代等一切機會的推動者。 他笑說自己只接觸管理五年,現在是小學生水平。未來,他繼續帶領著魯南製藥這艘大船,航行在創新的航向上,朝「千億魯南」的夢想遠航。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