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臨沂10月10日訊 10月10日上午,「魯南新動能·奮進新時代」全國媒體聚焦「改革開放40周年暨魯南製藥集團建廠50周年」大型採訪活動正式啟動,在活動啟動儀式上,科技日報記者就創新問題進行了提問,魯南製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張貴民作了回答。
科技日報記者:我作為一個科技日報的記者,明白每一項科技進步獎後邊意味著什麼,您在魯南製藥工作近30年,應該是經歷了魯南製藥發展的主要階段,您覺得創新在魯南製藥崛起的過程中意味著什麼?在面對下一個50年的發展,如果說魯南製藥要繼續保持青春活力,重點要抓哪些東西,請您給介紹一下。
張貴民:非常感謝,我從1993年畢業一直到2014年,一直從事研發工作,在研發上幹了20多年。其實我也希望員工能這樣,一輩子呆在一個企業,特別是研發人員,能不能一個產品做30年?其實像我們的好多產品,研發的路程都是非常漫長,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大家能夠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地做一件事情,做一個產品。
我們的很多產品都是經過十幾年的研發才上市。魯南欣康從研發到上市,現在已經30多年了,但是今天我們依然在對這個產品的好多指標進行攻關,現在攻什麼?其實重點是在環保。能不能在零排放上下功夫?其實這兩年魯南欣康的一個主導方向,就是在質量之外的能源、環保等更寬的領域去轉型高質量發展。
另外,對於智能化生產,在2010年前後,魯南製藥已經在環保、金融、智能製造上提前部署。應該說魯南製藥在政府提出高質量發展之前就已經對很多產品的落後產能進行淘汰。這些產品並不是落後產能,他們為魯南製藥貢獻了非常好的效益和利潤,但就是因為環保壓力大,從2010年開始,把很多環保壓力大的項目全停了,2015年我們又關停了最後一個大項目,就是3000噸的7-ADCA,當初這個產能在世界、國內我們都是第一。項目停了之後,其實也很好的削減環保的壓力。
對於智能製造,大家可以到魯南貝特25車間去看一看。原先我們的批次量大體在100到200萬,現在我們的批次已經到了1000萬,並且是全部自動化。生產人員從原先一個車間兩三百人,到現在可能一個車間只有幾十人,人員只剩了原先的1/10,但是它的產能是原先的十倍。新車間極大提高了質量、效率,因為它對質量管控的手段非常多,每個環節都非常先進。
在新舊動能轉換,特別是智能製造方向,我們也做了很多嘗試。現在我們的智能製造雖然自動化程度非常高,但它還不是全自動,是半自動的智能化,完整的智能製造一定是從設計階段就開始的,將來真正設計好之後,整個生產線是不需要人的,這個需要給我們一定的時間。
這兩年,魯南製藥與很多做智能製造的廠家做對接,這個對接其實是非常嚴苛的。對於人員、投資、設施要重開爐灶,系統設計。我想五年或者十年之後,魯南製藥會提供這樣的樣板車間給大家。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對工業的轉型要有耐心,確實要在創新上下大功。這種創新,要捨得投入,如果不捨得投入,創新就是空話。
我們經營的最高目標是培養和造就人才。其實,整個民族工業的崛起、人才的培養、成長和壯大是離不開的。沒有人什麼事情也做不了,有錢沒有人也不行,踏踏實實地做事,這是要靠人來實現的。
再過十年,我非常希望在我們整個企業團隊的努力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我們魯南能夠達到千億規模。其實這個規模並不大,折成美元才140多億美元,現在大的企業已經過了千億美元。我希望,魯南製藥有這個實力能夠跨越150億美元,這也是我們的一個小目標。
閃電新聞記者 李春曉 谷會媛 丁振年 臨沂報導
[責任編輯:楊凡、梁延菊、李春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9-8025117,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9-8025117,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