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柏林訊 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後,歐元區深陷衰退泥沼,高失業率尤其是年輕人高失業率,成為歐元區各國亟待解決的問題。但相比其他國家,德國25歲以下年輕人失業率僅為7.6%(2013年3月),在歐盟國家中最低。德國未來工作研究所勞工市場政策主任希爾馬·施耐德認為,德國年輕人失業率低主要歸功於德國特有的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
德國60%青少年選擇雙軌制職業教育
德國人才培養主要通過兩條途徑實現。一條是小學--文理中學--大學,這是一條直接升學的道路,主要培養從事科學和基礎理論研究的研究人員;另一條途徑是小學--普通中學或實科中學--職業學校,這是一條直接就業的道路。小學生上完四年級後就要被分流,根據每個人的綜合情況升入更高一級的學校。尤其是作為學徒,或者說某些專門職業的培訓,開始學習的時間越早就越能夠更好地掌握技巧。
所謂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就是學生一半時間在職業學校學習,一半時間在企業實習工作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體系可以讓學生學習聯繫實際,學前與企業籤訂協議,學習期間同時獲得工作經歷,還可掙到實習工資。
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的優勢在於,一方面可以使企業根據自身需要更有針對性地培養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可以確保較高的學員聘用率。
在德國,上大學並不是青年人成材的必由之路。德國聯邦政府數據顯示,每年有60%的德國青少年選擇接受雙軌制職業教育。據統計,2010年初,德國國家認可的職業培訓種類達348種,共有170萬青少年選擇了職業教育,其中最受學員歡迎的職業培訓是工商類職業培訓,佔49%;其次是手工作坊類職業培訓,佔38%;其他領域的職業培訓,包括農業、公共服務、自由職業、家政服務以及航運等。
企業承擔雙軌制職業教育的大部分開支
在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的主要經費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歐盟以及企業、工會、行業協會、私立機構等共同承擔,其中企業承擔職業教育學制的較大部分開支。這樣,學生從十五六歲開始便進入就業體系,一定程度上節約了國家教育經費。學校方面的開支主要來自聯邦州和鄉鎮的稅收收入。企業還負責承擔學生在企業進行職業培訓的所有費用,並向學生支付一定的生活津貼。
聯邦政府在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中扮演"指揮棒"的角色,制定統一的職教法律法規,規範職教機構資質和管理;同時採取各種激勵措施,吸引更多企業參與進來。各州政府負責學校的內部事務,包括課程安排、教師培訓等。地方政府負責學校的外部事務,包括校舍興建、教學資料購置等。
終生進行崗位培訓
崗位培訓是德國終生教育體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崗位培訓,可以極大地緩解新技術領域人才短缺的矛盾,為更多有專長、有抱負的青年人提供繼續深造和施展才能的機會。
對所有年輕人保證足夠的職業培訓和技能培訓是德國聯邦政府的既定目標,這不僅針對表現出色的年輕人,也針對一般人。德國政府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德國對技術工人的需求。因此,德國政府和企業界各大聯合會從2004年6月開始聯合實施"德國培訓和專業人才新生力量國家契約"。在"開發所有潛力"的口號下,德國政治、經濟和社會合作夥伴聯合起來,努力促進青少年從學校到培訓或就業的過渡。
在該契約框架下,聯邦政府制訂計劃並採取措施,確保有足夠的職業培訓崗位和培訓機會。這些計劃包括:"畢業和連接--通向職業資格的教育鏈""VerA--預防放棄培訓的情況""工作啟動器--促進更多培訓崗位的資助計劃",以及"邁向職業資格--降低年輕人無資格畢業率"等。
以"畢業和連接--通向職業資格的教育鏈"倡議為例,"在企業間職業訓練中心和比較職業訓練中心的職業指導方案"是該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該方案,德國七年級學生可獲得一份個人能力評估預測分析報告,以及一次至少在三個工作領域、為期兩周的車間實踐體驗經歷。
針對不少年輕人在第一年就中斷職業培訓學習的情況,2008年底,德國高級專家組織與企業界各大聯合會聯手推出"VerA--預防放棄培訓的情況"倡議,並得到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贊助。通過這一倡議,德國高級專家組織遇到挫折的年輕人與富有經驗的資深專家坐在一起,交流其特長和方向性問題。高級專家中的培訓夥伴可以一對一地幫助年輕人,回答他們專業問題,陪同一起做專業實踐練習,幫助備考,促進年輕人的社會技能和學習動力,加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信任關係。
此外,德國政府還啟動了"開發職業教育與培訓學分體制"的試驗活動。該行動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學分轉換:職業準備培訓和雙軌制職業培訓之間的學分和資格轉換;"雙軌制"內某一職業領域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資格轉換;"雙軌制"和全日制學校職業教育和培訓之間的學分轉換;"雙軌制"與職業繼續培訓之間的學分轉換等。這一教育政策的目的是開發和測試職業教育與培訓中的學分轉換機制。這意味著教育和培訓途徑將更加開放和多樣,並更具滲透性,同時它也有利於促進不同學習方式的相互銜接以及不同教育機構之間的合作。
(記者馮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