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培養專門人才促進就業

2020-12-11 搜狐網

新華社柏林訊  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後,歐元區深陷衰退泥沼,高失業率尤其是年輕人高失業率,成為歐元區各國亟待解決的問題。但相比其他國家,德國25歲以下年輕人失業率僅為7.6%(2013年3月),在歐盟國家中最低。德國未來工作研究所勞工市場政策主任希爾馬·施耐德認為,德國年輕人失業率低主要歸功於德國特有的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

德國60%青少年選擇雙軌制職業教育

德國人才培養主要通過兩條途徑實現。一條是小學--文理中學--大學,這是一條直接升學的道路,主要培養從事科學和基礎理論研究的研究人員;另一條途徑是小學--普通中學或實科中學--職業學校,這是一條直接就業的道路。小學生上完四年級後就要被分流,根據每個人的綜合情況升入更高一級的學校。尤其是作為學徒,或者說某些專門職業的培訓,開始學習的時間越早就越能夠更好地掌握技巧。

所謂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就是學生一半時間在職業學校學習,一半時間在企業實習工作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體系可以讓學生學習聯繫實際,學前與企業籤訂協議,學習期間同時獲得工作經歷,還可掙到實習工資。

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的優勢在於,一方面可以使企業根據自身需要更有針對性地培養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可以確保較高的學員聘用率。

在德國,上大學並不是青年人成材的必由之路。德國聯邦政府數據顯示,每年有60%的德國青少年選擇接受雙軌制職業教育。據統計,2010年初,德國國家認可的職業培訓種類達348種,共有170萬青少年選擇了職業教育,其中最受學員歡迎的職業培訓是工商類職業培訓,佔49%;其次是手工作坊類職業培訓,佔38%;其他領域的職業培訓,包括農業、公共服務、自由職業、家政服務以及航運等。

企業承擔雙軌制職業教育的大部分開支

在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的主要經費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歐盟以及企業、工會、行業協會、私立機構等共同承擔,其中企業承擔職業教育學制的較大部分開支。這樣,學生從十五六歲開始便進入就業體系,一定程度上節約了國家教育經費。學校方面的開支主要來自聯邦州和鄉鎮的稅收收入。企業還負責承擔學生在企業進行職業培訓的所有費用,並向學生支付一定的生活津貼。

聯邦政府在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中扮演"指揮棒"的角色,制定統一的職教法律法規,規範職教機構資質和管理;同時採取各種激勵措施,吸引更多企業參與進來。各州政府負責學校的內部事務,包括課程安排、教師培訓等。地方政府負責學校的外部事務,包括校舍興建、教學資料購置等。

終生進行崗位培訓

崗位培訓是德國終生教育體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崗位培訓,可以極大地緩解新技術領域人才短缺的矛盾,為更多有專長、有抱負的青年人提供繼續深造和施展才能的機會。

對所有年輕人保證足夠的職業培訓和技能培訓是德國聯邦政府的既定目標,這不僅針對表現出色的年輕人,也針對一般人。德國政府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德國對技術工人的需求。因此,德國政府和企業界各大聯合會從2004年6月開始聯合實施"德國培訓和專業人才新生力量國家契約"。在"開發所有潛力"的口號下,德國政治、經濟和社會合作夥伴聯合起來,努力促進青少年從學校到培訓或就業的過渡。

在該契約框架下,聯邦政府制訂計劃並採取措施,確保有足夠的職業培訓崗位和培訓機會。這些計劃包括:"畢業和連接--通向職業資格的教育鏈""VerA--預防放棄培訓的情況""工作啟動器--促進更多培訓崗位的資助計劃",以及"邁向職業資格--降低年輕人無資格畢業率"等。

以"畢業和連接--通向職業資格的教育鏈"倡議為例,"在企業間職業訓練中心和比較職業訓練中心的職業指導方案"是該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該方案,德國七年級學生可獲得一份個人能力評估預測分析報告,以及一次至少在三個工作領域、為期兩周的車間實踐體驗經歷。

針對不少年輕人在第一年就中斷職業培訓學習的情況,2008年底,德國高級專家組織與企業界各大聯合會聯手推出"VerA--預防放棄培訓的情況"倡議,並得到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贊助。通過這一倡議,德國高級專家組織遇到挫折的年輕人與富有經驗的資深專家坐在一起,交流其特長和方向性問題。高級專家中的培訓夥伴可以一對一地幫助年輕人,回答他們專業問題,陪同一起做專業實踐練習,幫助備考,促進年輕人的社會技能和學習動力,加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信任關係。

此外,德國政府還啟動了"開發職業教育與培訓學分體制"的試驗活動。該行動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學分轉換:職業準備培訓和雙軌制職業培訓之間的學分和資格轉換;"雙軌制"內某一職業領域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資格轉換;"雙軌制"和全日制學校職業教育和培訓之間的學分轉換;"雙軌制"與職業繼續培訓之間的學分轉換等。這一教育政策的目的是開發和測試職業教育與培訓中的學分轉換機制。這意味著教育和培訓途徑將更加開放和多樣,並更具滲透性,同時它也有利於促進不同學習方式的相互銜接以及不同教育機構之間的合作。

(記者馮玉婧)

 

learning.sohu.com true 沙沫兒 http://shaxmoer.i.sohu.com/index.htm report 2722 新華社柏林訊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後,歐元區深陷衰退泥沼,高失業率尤其是年輕人高失業率,成為歐元區各國亟待解決的問題。但相比其他國家,德國25歲以下年輕人失業率僅為7

");}

相關焦點

  • 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值得借鑑 中國試水德式職教
    他對中高級技術人才的緊缺感受深刻。他說,在製造業發達的江浙一帶,面臨中高級技工「招工難」的中小企業不在少數。而人社部一項統計也顯示,我國僅製造業高級技工缺口就達400餘萬人。中國職教出現不匹配問題,一出在體制。張德江委員長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報告時指出:「一些現行政策和制度不利於我國職業教育與實際需求的對接,人才培養難以落地。
  • 雙軌制教育是如何讓德國在全球屹立不倒?
    人口不過8,300萬的德國,創造了2,300多個世界品牌,制定了全球製造業中的25萬多個標準。德國製造能享譽全球離不開德國特有的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德國的雙軌制教育其實並非是現代教育領域的產物,早在文藝復興之前就從「城市學校」進一步的剝離,為滿足工商手工業從業人員實用性教育的需求,創立私立學校。
  • 德國製造崛起的關鍵,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引領職教系統化發展!
    19世紀末,德國製造是當時價廉質劣的產品代名詞,英國議會甚至通過商標法規定所有德國進口的商品都必須註明「德國製造」,以此和優質的英國產品進行區分。21世紀的今天,德國製造反而成為德國的一張名片,贏得大家的信賴。德國製造能夠取得如此大的進步,離不開德國成熟的職業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德國特有的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
  • 德國 六成中學畢業生選擇雙軌制教育(職業教育在國外)
    原標題:德國 六成中學畢業生選擇雙軌制教育(職業教育在國外) 在這裡,有著德國目前十分稀缺的老年護理專業。該專業學生十分搶手,就業前景很好。在學習階段,企業支付的工資就達到了每月1000歐元左右,高於很多其他行業,一些企業還願意支付更高的工資。本報記者來到這所公立健康護理學校,一探究竟。   德國實行雙軌制職業教育模式,老年護理專業也不例外。所謂「雙軌制」職業教育,是指學生在學校裡面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在企業中接受技能培訓。
  • 德國職業教育在教育體系中佔主要地位 堪稱世界模板
    縱觀世界雙軌制教育模式,德國的雙軌制職業教育堪稱世界模板。德國的職業教育非但沒有淪為高等教育中的二等公民,還成了德國教育的中流砥柱,為德國各個行業源源不斷地提供大量優質人才。5職業學校寬進嚴出,培養方案相當嚴格職校好進,但並不代表可以輕鬆學習、輕鬆畢業,德國職業學校的培養方案相當嚴格。德國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課程安排、教材內容全國統一,學校和教師都無權改變。教學計劃科學地協調了素質和技能、專業課與公共課、理論與實踐、學校與企業的關係。
  • 德國《世界報》:中國嘗試德式雙軌制職業教育
    參考消息網7月3日報導 德國《世界報》網站7月1日發表題為《中國複製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的文章,作者為約翰尼·埃爾林。文章稱,2011年,擁有1400萬人口的中國西南部大都市成都將6所中專學校整合,成立了成都市工業職業技術學校。它將幫助滿足中國西南部6個省份對技術工人不斷增長的需求。
  • 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 促進複合型人才培養 - 遼寧省人民政府
    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 促進複合型人才培養 省內145所院校開展「1 X」證書制度試點 發布時間:2020年11月28日  信息來源:遼寧日報
  • 德國在全球屹立不倒的原因,與其教育模式相關,已經延續幾百年
    德國統一後,各個行業都是百廢待興,1872年10月德國制定新的教育法令《普魯士國民學校和中間學校的一般規定》。這部法令幾乎是奠基德國雙軌制教育的開端,對工商業儲備人才的培訓給予肯定,極大的促進德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 職業教育,德國、日本、波蘭、比利時等國政府持續發力
    完善的職教體系為日本培育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也對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日本的職業教育體系主要包括學校教育和社會培訓兩大類。為保障職業教育長效運行,日本設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在校園教育層面,從上世紀四十年代後期開始,日本政府陸續頒布《教育基本法》《私立學校法》《學校教育法》等,規定在義務教育階段設立職教課程,並建立了國立、公立和私立等不同性質的專門職教機構。
  • 職業教育,提升人才競爭力
    各國順應時代潮流,不斷調整方向,完善職業教育體系瑞士 約2/3中學畢業生選擇職業教育精工細作的鐘表、匯集數十種功能的軍刀、享譽世界的酒店管理……這些都是瑞士的標誌性「名片」。這些閃亮的「名片」背後,一套運行成熟的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機制功不可沒。瑞士的職業教育起源於中世紀的師徒制。
  • 德國職業教育的做法和經驗
    二、用法律來保證職業教育的實施貫徹  我們重點考察了德國關於職業教育的法治情況。據了解,兩德統一後,仍實行原西德的教育制度。德國對教育的管理、監督、組織實施,主要採用立法的形式來保證。他們堅持依法治教,頒布了許多職教法規,形成了一套內容豐富、互相銜接、便於操作的法律體系,有力地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
  • 職業教育給德國貼上成功標籤(經濟透視)
    不過,德國在歐元區國家中算是例外。據德國政府1月7日公布的數據,去年12月德國失業率為6.5%,青年人失業率7.4%,為歐元區中最低。對於該國年輕人的就業率「神話」,德國總理默克爾認為,雙元制職業教育為德國社會經濟貼上了成功的標籤。
  • 布局職業教育 看各國如何培養未來「工匠」
    各國政府都高度重視和支持職業教育。在工業化發展最為迅速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儘快培養專業人才,日本於1961年提出「高等專門學校法案」(簡稱「高專法案」),明確將高專學校區別於大學,此案在日本國會獲高票通過。日本的高等專門學校相當於中國的職業高中,以「傳授深入的專業知識,教育必要的職業能力」為學習宗旨,學制一般為5年。
  • 現在的教育屬於國家教育事業,在培養人才方面實行「雙軌制」罷了
    只有重視教育事業,提升尊師重教的氛圍,招聘具有教育事業心的應用型人才,讓教師們安於樂教,積極投身於祖國教書育人的事業中去,才能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一、弄清教育的實質,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教育"是以知識為工具教會他人思考的過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擁有的創造更高的社會財富,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
  • 職業教育的國外經驗與中國之路 | 新錦成視野
    雙元制(Dual System,又稱雙軌制)是源於德國的職業教育模式,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擔負培養人才的任務。「雙元」指的是學員必須經過兩個場所的培訓學習,其一是職業學校,主要職能是傳授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其二是企業或公共事業單位等校外實訓場所,主要職能是讓學生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
  • 借鑑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 培養職業技術人才
    (原標題:借鑑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 培養職業技術人才) 4月13日,
  • 人才培養要向重點製造領域傾斜
    除了擴大企事業單位招聘規模、給予民企就業補貼、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外,專業引導十分迫切而必要。而從長遠看,改變扭曲的人才結構必須提上日程。比如,製造業人才結構性過剩與短缺並存,領軍人才和大國工匠緊缺;大學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製造業生產一線職工社會地位和待遇整體偏低、上升通道不暢等等。
  • 德國雙元制教育如何培養出優秀的應用型人才?
    在德國,選擇「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學生比例較高,根據2018年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出臺的報告,2017 年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學生比例為51.7%。2017年德國共完成52.33萬份培訓合同,並有新生提交60.35萬份職業教育感興趣的學生中,65%選擇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15%的學生選擇尚不明確,另有10%的學生選擇全日制中學教育。
  • 濰坊科技學院實施多元融通人才培養助力職業教育新高地
    這僅是濰坊科技學院實施「多元融通制」職業教育改革中「初中-本科」貫通培養的一個案例,除了初中起點的本科層次貫通培養外,學校還有「3 2」、五年一貫制等高職層次的貫通培養,以及不同管理主體、辦學主體、辦學類型、評價主體,不同教育類型、教育層級、教育形式、教育內容、人才標準等的多元化融合貫通人才培養,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適合的教育」,有效地提升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
  • 職業教育,各國政府持續發力
    日本在精細化方面下足功夫,比利時既重視現代教育又保留古老傳承,德國牢牢守住雙元制模式,波蘭多管齊下加快發展一度沉寂的職業教育……各國政府持續發力,不斷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就業  日本  職業培訓面向所有勞動者  走在日本各城市街頭,烹飪、設計、護理等技能培訓課程的廣告牌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