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各種壓力接踵而至,成人所接觸的各種壓力勢必會間接的影響到孩子。社會對「心理衛生健康」如此不重視,是短見的行為,是思想落後的表現。人們依然認為CT檢查到的才是病,心理問題是「矯情」,是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是吃飽了撐的無病呻吟。有人得了強迫症要死要活,不堪折磨,那是他太「作」,不想好好過日子;有人因為抑鬱症自殺了,那是他命數已盡,該去閻王殿報導了……你要隨機採訪下:「你看過心理醫生嗎?」,對方會立馬回你一句「你才需要看心理醫生」
我們還要愚蠢到什麼時候?
在美國,有30%的人定期看心理醫生,80%的人會不定期的去心理診所,很多家庭還有自己的心理醫生或心理顧問。
1879年馮特就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1905年法國心理學家比納和西蒙編制了第一個診斷異常兒童智力的測驗,即著名的「比納-西蒙量表」;20世紀40年代,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哈撒韋(S·R·Hathaway)和麥金利(J·C·Mckinley)編制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1955年韋克斯勒(D.Wechsler)編制韋氏成人智力測驗;1965年美國杜克大學教授W.K.Zung開發抑鬱自評量表……
我們已經落後很多了,但就是不想追趕。
鄰居家有個高中生,聽說我是老師還是心理諮詢師,找到我說想心理諮詢,還怯生生的問多少錢一個小時。我忍不住笑了,不收錢。當我們聊到結束的時候,我隨口問了一句:「你們學校不是有心理諮詢室嗎?」他嘆了口氣說:「有心理諮詢室,但沒有心理諮詢師。」我們相視而笑。
不記得哪一年下的文件,全國每一所學校,從小學到大學,從山村到城市,都必須配備心理諮詢室。於是,一夜的時間,全國的學校就都有「心理諮詢室」了,名字還很講究,叫「陽光小屋」、「心情驛站」「虹橋」……兩夜的時間,心理諮詢室內的各種器材就一應俱全了。與此同時,各班班主任老師搖身一變就成了「心理諮詢師」。
那段時間流行這個,上級領導下來巡視也就看這個。於是乎,一夜間好幾年的「心理諮詢檔案」整整齊齊的擺放在了心理諮詢室的檔案櫃裡。從檔案上看,什麼心理問題的學生都有,只要世界上有這個案例名稱,學校就有學生具備這個問題。
這股風颳完了,有的學校,心理諮詢室只剩下門牌了,有的私立學校的牌子掛在了門衛室,「看門大爺」儼然成了心理諮詢師。有的學校,學生有割腕的、有跳樓的,但依然不重視心理衛生保健。學校只是一個縮影,整個社會對「心理衛生保健」都重視不夠。
教育需要從娃娃抓起,別讓學校的「心理諮詢室」空閒了,可以對外開放,免費對村民使用。心理衛生保健,不等於心理問題,不要談「心理」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