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勵志當美女的W。我目前在兩財一貿讀本科,是一個各方面都超級普通的學生。成績排名在年級倒數50%(甚至30%),專業課學得亂七八糟(實在是不感興趣),也因為生病休過學。
我在大二就確定了畢業即就業的道路,並且把重心都傾斜到了實習和實踐當中。我的實習經歷跨越知名NGO、市場研究公司、四大諮詢部門、4A諮詢部門,還在網際網路公司做了近八個月的用戶研究。今年夏天拿到了美團商業分析的暑期實習資格,秋招正式留用。
經歷過大大小小面試,我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我把我的面試經驗分為三個part:
自我介紹
關於過往經歷(實習/項目)
對於行業/公司/崗位的了解
tips:面試之前根據自身經歷梳理一份思維導圖。這個方法可以讓自己快速回顧之前的履歷,也讓面試的思路和表達更加有條理。(這是滴滴一個產品經理教我的辦法,目前看來是超級好用的)
基礎部分是對於自己和過往經歷的概括,從經歷中提取自己的優勢和成長展示給面試官;
為什麼投遞可以從過往經歷、優勢和個人興趣切入。
🌰一個慄子:
……我來自xx大學xx專業,之前在xx公司用戶研究部門實習了7個多月,主要會做一些xx、xx類型的項目,比較熟悉用戶調研方法,具有很強的用戶同理心。目前在xx做商業分析實習,主要做xxx類分析,正在學習拆解問題和數據分析的能力,擅長使用excel和sql……
之所以投遞這個崗位是因為,首先我對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很感興趣,又希望在分析之後可以做到策略落地…xxx…
這個部分在面試當中一定會被cue到,所以要提前複習,有疑惑和重要的細節都多思考。
這個部分是講,實習遇到這個case/項目,整體的思路是什麼?一個很重要的能力是拆解問題。
譬如我們去做某社區團購平臺的流失用戶調研,首先會思考四個問題:
* 流失用戶是誰?
* 流向了哪裡?
* 為什麼流失?
* 如何召回?
一層一層拆分,用戶是誰,我們會去看大盤數據匹配用戶的基本屬性譬如年齡、性別,地區;從行為數據看用戶的類型譬如新人用戶、近七天活躍用戶.
流失方向是線下還是線上,是直接競品還是間接競品?為什麼流失,是有哪些不滿意的因素還是遇到了無法改變的客觀原因(譬如疫情影響)?這些都是需要細緻拆分和思考的地方。
(通常我們把流失原因分為受挫流失、自然流失、剛性流失等類型)
執行過程我們要去思考,在實習中我究竟做了什麼事情,我有怎樣的貢獻?這裡我有一個小建議,可以堅持寫實習的日報、周報,記錄自己做過的事情,以及做這件事情的背景和目的是什麼,以便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
通常面試官也會在意,在實習中遇到了什麼困難,通過什麼方法解決的?以及,你在這段實習中有什麼收穫?可以是硬性的技能,也可以是軟性的文化、性格,這些問題都要在面試之前準備好答案。
可以從JD中看到崗位具體職責、需要掌握的技能以及任職要求。準備簡歷和面試的時候都會更有針對性一點,也可以大概看出自己和崗位的匹配程度。
本公司的產品有什麼特點?使用感受如何?有什麼可以吐槽的點可以提出?公司文化如何?可以結合上文「為什麼投遞這個職位」說明。
在使用競品1、2、3之後有什麼體驗?競品有什麼特點?和本品相比競品有什麼做得好的地方嗎?我更喜歡使用哪一個?為什麼?
在了解完行業&產品&競品後,我對公司/產品的發展趨勢可以有什麼建議?
🌰譬如使用資訊類產品,我希望內容可以更加精煉、聚焦,可以根據目標人群的不同去升級和推出不同產品.
1.直接體驗,2.間接認識。資訊時代,網上消息和評論都很多,大家善用信息,這點不用多說。
校招被拒往往有兩個原因:
我在申請暑假實習和秋招的時候也經歷過很多次挫敗,簡歷、筆試被掛,面試甚至是終面被掛都有經歷過。沒有人是一帆風順的,大家都在申請過程中經歷過各種各樣的失敗,不要隨便benchmark別人。可以傷心,但是不要沉溺在負面情緒裡面走不出來。秋招/實習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也許很多年之後回頭看,我們會發現這段時間的掙扎和迷茫只是一生中最不起眼最沒有影響力的一個小灰點,永遠都有新的選擇新的機會出現在我們眼前。
我一直以來有一個信條:every experience matters,所有經歷的事情,失敗也好、彎路也好,累積在一起,我才成為了我。
祝大家申請季offer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