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各大電商網站上出現了超便宜的牛排,89 元 10 片,算下來一片十塊錢都不到。
光便宜不說,下單還能送醬料、黃油、刀叉,甚至還有送煎鍋的!
圖片來源:電商平臺
這種牛排,月銷量高達幾十萬。引起不少網友討論,這些便宜牛排是「膠水粘的」「拼接肉」......
圖片來源:知乎
其實,這種被理解為膠水粘出來的牛排,有一個更正式的名字——合成牛排。
這種「合成牛排」在包裝上,工藝一般會標明「原肉整切」「整切調理」等,配料表也是長長長一串。而原切的牛肉,配料中只有牛肉。
但如果就因此判定「合成牛排」不是真牛排,它可就太冤了。
合成牛排,和膠水沒有關係
膠水可沒這麼大能耐。
合成牛排,實際上就是將牛不同部位的散、碎牛肉,用「穀氨醯胺轉氨酶」「卡拉膠」等食品添加劑進行粘連重組,再分切開來。雖然有些成分名字裡有「膠」,但它們跟日常用的膠水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這些食品添加劑只要符合國家規範使用,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我們拿合成牛排界,使用較為廣泛的「穀氨醯胺轉氨酶」來說。
穀氨醯胺轉氨酶可以讓不同部位的牛肉中的蛋白質進行互相交聯拼合,是非常理想的食品粘接劑。
吃下肚子後,它會被分解成胺基酸,對我們的身體沒有損傷。並且……這種酶本身就存在我們的身體當中,真心不用害怕~
除了牛排外,還有很多肉製品中也有它的存在。例如大家常吃的漢堡包中的肉餅、炸雞肉塊、火腿、魚肉腸等等,都有可能是通過它「粘合」生產的。
但為什麼合成牛肉,能賣這麼便宜?
這個道理其實也很簡單。因為碎肉品相沒那麼完美,在市場上也沒那麼受歡迎。
牛肉工業生產中,肉質相對更好的位置,都會儘可能完整地切下來,作為「原切牛排」售賣。而生產過程中餘留下來的碎、散牛肉因為大小不一、賣相不好,就沒那麼搶手。
這樣下來,供大於求。散碎牛肉的價格和其他更「高貴」的部位相比,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
但實際上肉本身沒問題的話,大家是可以放心吃的。
合成牛排的出現,無疑改變了整個牛肉產業。將本來不受歡迎的散碎牛肉,有效地利用起來,避免了浪費。
成本低,售賣價格也低,牛排變得「接地氣」,成為更多消費者的選擇。總體來說,是一件好事情。
合成牛排的營養,不比原切牛排差
雖然「原切牛排」「合成牛排」的售價上差別很大,但二者間的營養素差異卻不算大。
牛肉能給人體帶來最有價值的營養素,就是蛋白質。牛身上不同部位肉的蛋白質含量,基本都在 16~22 克 / 每 100 克的區間中。
我們在電商網站上隨手找了一款合成牛排的營養成分表,可以看到每 100 克中蛋白質的含量在 18.9 克。
對比牛肉中較高端的「上腦牛排」的 17.4 克 / 每 100 克蛋白質含量,發現區別不大。
圖片來源:電商平臺
當然,研究所也發現,大部分合成牛排的配料中都會添加「大豆蛋白」,添加目的主要是增加牛肉的持水性,讓它更加多汁;另外就是提高蛋白質含量。但大豆蛋白本身屬於優質蛋白質,對於人體也是有助益的。
而且對比一下兩者的價格差異,這點也是可以接受的啦!
其實,一直以來牛排這種食物都被賦予了太多食物以外的屬性——燭光晚餐、高端宴請……
而高端餐廳使用的原切牛排,通常是牛身上較優質的肉。這也意味著它們不論是脂肪含量,還是剪切力,含水量等,都遠超出其他部位的肉。
而反觀合成牛排,多以碎肉、小塊肉為主,這些肉雖然營養價值並不遜色,但在各方面指標上,還是無法與優質部位的肉相比較。就算經過調理改善了肉質,口感仍然會相對遜色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