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我以麻醉科醫生的身份參加了保定市組織的聯合下鄉醫療隊。醫療隊的工作就是深入到農戶家裡為病人看病。
本文主人公李躍偉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位孕婦橫位難產,需要做內倒轉臀位牽引術,也就是胎兒的身體是橫著的,手先出來了,需要先把手送回去,再把兩腿拽出來牽引著,幫助胎兒娩出。這個過程必須得全身麻醉,用的藥是乙醚。
因為是在老鄉家裡的炕頭上接生,炕的面積狹小,病人的雙腿搭在炕沿兒上,我必須到炕裡邊的一個角落裡,而且必須趴在那兒,蹲著無法完成麻醉工作,還得雙手抱著病人的頭,把病人的下領託起來,當時的姿勢就像青蛙趴著。後來大傢伙兒開玩笑,戲說我會新式麻醉,還取了個名字叫「蛙式麻醉法」。實際上當時條件簡陋,但必須要想辦法完成工作。
麻醉時,用一個蒙上紗布的鐵絲網面罩扣在病人的口鼻處,然後用乙醚一滴滴地對病人進行麻醉。根據病人的狀況,特別是呼吸情況,來判斷麻醉深淺以控制乙醚的用量。在全體隊員的共同努力下,產婦終於轉危為安。由於離病人頭部太近,當時的麻醉醫生也會吸入不少乙醚。
醫療工作隊合影(後排左一為李躍偉)
當時在新城進行巡回醫療時,除了為當地的病人看病,還要做衛生健康知識普及工作。老百姓對醫療衛生的知識很欠缺,例如當時新城有一種土做法, 就是將新生兒放在一堆炒過的土裡面,或是將土裝在一個枕頭套裡, 然後直接將孩子放在枕頭上面,有點兒像今天的尿不溼。那些土事先在鍋裡炒過,相當於消過毒,但是肯定不衛生。
這種方法是很不科學的,因此當時這個地區的新生兒患新生兒破傷風(俗稱「四六風」)的比例相當高,這也是新生兒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我們就向當地老百姓進行科學知識普及,讓他們改掉這種錯誤的做法。當地老百姓對我們也非常熱情,也接受我們科學知識的引導。
李躍偉(前排左一)與患者合影
老鄉們對我們非常好,就拿我來說吧,每年到秋天的時候,我家的門口,早晨起來開門一看,不知道是誰放了很多白菜,山藥等。由於不知道是誰放的,而且經常發生,我就認為所有的老鄉都給我送過這些東西。
每年一進臘月,中午我幾乎就沒在家吃過飯,都是被老百姓請到家裡去吃飯了。特別是哪家殺了豬,就會大老遠地跑來,叫我去他家吃飯。如果不去,對人家就是一種得罪,就表明瞧不起人家,不給面子。對於老鄉來說,把醫生請到家裡來吃飯是一種好事,心裡是非常高興的。這也是老百姓對我們醫生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吧。
李躍偉獲得的「德技雙馨專家」獎盃
所以,我必須對每一個老鄉、每位病人,都十分盡心盡力地進行治療和幫助。治病救人,是做醫生的職責,更是應守的醫德,用老話說叫作醫生的本分。工作、 醫療技術能夠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認可,這是對我們做醫生的最大的安慰和鼓勵。
■文/改編自《醫路歷程——河北大學附屬醫院老專家口述歷史》(張海松 王國英 主編 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
■編輯/賈立芳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