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人如何追尋「東西」的歷史

2020-12-19 澎湃新聞
什麼是物質文化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孫機先生去年出版了《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一書,堪稱博物館界的「大事」。孫機先生曾從沈從文先生學習中國古代服飾史,又從宿白先生研究漢唐文物,在文物研究領域堪稱大家。書中後記談到,全書是將作者各次講座內容整理、編排,集成一書,使得文中內容輕鬆可讀。

全書分為十章,從「衣食住行」到「科學技術」一應俱全,全面介紹了中國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讓讀者重新了解中國古代歷史。博物館人眼中的歷史和一般讀者心中的歷史有一些差異。讀者眼中的歷史往往是唐玄宗和李白、錢謙益與柳如是,但是,除了這些以外,李白寫詩所用的紙、唐玄宗梨園做戲所用的道具、錢謙益的拙政園和柳如是的書畫同樣也有各自的歷史;而這些紙張、戲曲道具、園林和書畫背後,還有更多的脈絡——這些就叫「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聽上去是個挺玄妙的術語,我們聽慣了「非物質文化」(簡稱「非遺」),對「物質文化」反而有些陌生。其實這是一個來自考古學的術語。人類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文化則是人類適應環境的產物。比方說,一個熱帶居民學會利用動物毛皮製作禦寒衣服,用泥土砌好厚厚的房子和土炕,下面生好火堆,就可以在寒冷地區生活。衣服、房子、土炕這些有形的部分,就叫「物質文化」(通俗地講,就是「東西」)。而怎樣做衣服、蓋房子以及生火取暖的過程,叫做「非物質文化」,這兩方面合在一起就是文化。甲方請乙方做衣服,乙方幫甲方蓋房子,甲方、乙方感情深厚,締結婚姻紐帶,繁衍後代,這種互動的過程就構成了我們一般意義上的歷史。

我們所關注的歷史記錄往往充滿英雄氣概、激情浪漫;但做衣服、蓋房子、種糧食、造工具……才是歷史上絕大多數時候發生的事情。一個世紀之前的研究者多關心文字記錄的「帝王將相」的歷史,沒興趣也沒能力關注「衣食住行」的歷史,隨著考古學的進展和博物館的出現,我們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從「東西」的角度來重新省視歷史。孫機先生的這本《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就是對這些平凡歷史的一次出色研究實踐。

怎麼研究「東西」的歷史

話說回來,「東西」的歷史就不如「人」的歷史那麼好研究。古人幹了什麼,「二十四史」說得還算詳細,但物質的歷史就不好說了。博物館裡陳列的都是許多年前人類活動留下的「東西」,有的出自墓葬,有的來自遺址,共同點是它們都比曾經的使用者更加「長壽」。人沒了,東西還在。通過考古發掘,我們還能看到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但當時人是怎麼用它們的,就完全不知道了,比如我們把好多東西都稱作「禮器」——這等於是說:「我們也不知道這是幹嘛的!」

讓這些不會說話的物質文化「開口」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正因為不容易,才更顯難得,體現出研究者的智慧和豐富積累。拿第一章的「農業與膳食」來說,雖然在「衣食住行」中排在第二位,但正如書中的排序一樣,吃飯問題其實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飯的「傢伙」就包括耒、耜這些最原始的農具,還有犁這類高級些的農具。考古發現許多石質、骨質的農具遺存,但是這些農具上可能只剩下石質的尖端部位,原先用於綑紮的繩子和木柄這些有機物都隨著歲月風蝕了。那麼這些農具的真實用法和安裝方式就需要研究者上下搜求了。

首先,文獻是少不了的,從甲骨文中找找有沒有「犁」的原型,《國語》《論語》等文獻爬梳一下最早提到犁的文字,比如「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馬耕字子牛」等成了最早用牛拉犁的證據。這些文獻方法我們都知道,因為歷史學科也都在用,「故紙堆中」爬梳,說的就是這種功夫。但「物質文化」研究還有哪些獨門技藝呢?

除了文獻記載,第二個重要的工具來自圖像,古代墓葬之所以有價值,大多數人都認為墓中隨葬品都是「寶貝」。但對考古工作者來說,哪怕一座古墓被盜掘一空,如果剩下的墓室牆壁上還能留下未被毀壞的壁畫,那麼,這座古墓的價值至少就保留了一半以上。壁畫大多記錄了墓主人生前和死後想像的生活,源於當時日常生活場景。通過仔細比對,從這些圖像中,就可以看到漢代時期用牛犁地的情景,從中復原當時農具的真實用法。這種方法就叫做「圖像志」研究,是考古學和藝術史學科都經常用到的工具。此外,除了壁畫,我在孫先生這本書中約略翻看了一下,還用到了(早期時代)地磚上的銘文,漆器彩繪、青銅器物圖像銘文,以及(晚期時代)史上流傳繪畫作品、古書雕版插頁等。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繪畫作品的價值,固然在於從古至今流傳之不易,以及出於名家手筆之罕見。但在考古研究者看來,畫中一人一物、一屋一宇,哪怕一石一雀都是難得的研究材料,這些具體的事物組合或者反映了日常生活的細節,或者體現了繪畫者內心的時空觀、宇宙觀,而通過具體圖像重建物質文化的使用細節,也徹底避免了僅憑文字對物質遺存使用方式的不切實際的想像。

河北安平逯家莊東漢壁畫墓中室車馬出行圖(局部)

文獻和圖像志,是孫先生進行物質文化研究最常用的兩種工具。全書十章內容的分析中,這兩種工具始終得到了紮實應用,這也是具備博物館背景的學者研究「物質文化」的最大優勢。博物館人常會自豪地表達,自己比起純粹歷史(文獻)研究者略勝一籌的方面,是可以「接觸到實物,我們可以『上手』」,這種路徑在孫先生的著作中得以充分體現。所謂「上手」很大程度上就通過獨一無二的圖像志分析呈現出來——因為相比其他研究者只能通過「肉眼」推敲已經發表的材料、推測日常生活的細節,博物館研究者能更多藉助顯微鏡、光譜儀以及掃描電鏡等技術手段,使表面無奇的「物質遺存」提供更豐富的信息。

如何看到「隱形」的文化

說到更豐富的信息,在物質文化研究領域中,還有兩種在孫先生的作品中出現較少的方法。第一種就是已經提到的成分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深入的微觀分析。比如在「文具、印刷、樂器」一章中,孫先生提到了當代研究者用「石脂、白礬、滑石粉、胡粉、牡蠣、鹽、滷、醋等」物質還原「泥活字」製作的模擬試驗,這代表了當代技術考古的最新進展。

其實,由於當代技術的發展,這項技術的反向運用也能給我們提供更多視角。一方面,光譜分析手段不但可以讓我們分析出一種壁畫、繪畫作品中採用的顏料成分(這種技術在實踐上能幫助我們辨別文物真偽),另一方面,也能通過對物質遺存的成分來辨明其產地。比如,我們通常認為的商周青銅器原料來自中原一帶,但通過「鉛同位素」考古技術可知,這些銅礦原料來自中國西南地區。這類研究不但開闊了我們對青銅器本身的認識,更重要的是,也反過來幫助我們極大地拓寬了對古代中國文化、物質交流方面的認識。這種研究通俗地說,就是「分析成分以判斷產地」,在國外相關領域中,它已經越來越多地超過文獻和圖像志研究,成為物質文化的主流。其原因就在於成分分析所依賴的科學手段,能提供文獻和圖像無可替代的(時間和來源上的)準確性,同時,也將不同時空中的生產者、製作者、運輸者以及使用者聯繫起來,為物質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全新維度。

第二種孫先生較少提到的方法是「民族考古學」,也就是孔子所說的「禮失求諸野」。我們今天已經難以捕捉古人的物質生活,但是,所謂「難以捕捉」只是局部意義上的,許多發達地區找不到的傳統工藝,在交通不便的山區或民族地區仍可較好地保留。這種方法的好處,就在於使出土文物中失去「非物質」一面的「物質文化」得以復活。比如,在「紡織與服飾」一章中,孫先生提到了晉寧石寨山出土貯貝器上銅質人像呈現的「踞織」技術。其實,這種技術在海南黎族地區仍有使用,如果能引入對當代踞織機紡織技術的分析,將能更全面地考量古代紡織者的生產效率、生產原料,以及產品再分配等方面。

此外,「民族考古學」方法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幫助我們修正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在「交通工具」一章中,作者提到了浙江鄞縣出土銅鉞上的「競渡紋飾」,並以此批駁了「認為圖中四個泛舟者頭上戴的羽冠是『原始的風帆』」的說法。孫先生的看法確是真知灼見,因為民族考古學也可證明,「古代獵頭者頭戴羽冠」的風俗,是環南中國海文化的普遍現象,在整個華南和東南亞都可找到。因此,民族考古學確實有助於我們對物質文化遺存作出準確判斷。

怎樣看得更遠

通過《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一書,我們可以看到,孫機先生作為博物館中的「物質文化」研究者,為我們呈現了另一個不同於「歷史文獻」路徑的古代中國。他用圖像志結合考古發掘材料,對古代文獻中的物質生活作出了全面的敘述,描繪一種更真實也更「接地氣」的古代生活。也讓我們對古代中國的物質成就,有了非常細膩和直觀的認識。當然,如果吹毛求疵的話,在技術分析和民族考古學方面的糅合,或許會為我們呈現更豐富的文化維度。

記得幾年以前,大英博物館出版過一本《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用一百件珍藏文物講述世界歷史故事。這同樣是一本出色的「物質文化」研究作品,它用物質呈現脈絡,用文物展現世界的思路,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站在一個全球化的歷史階段,中國的「物質文化」正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影響著世界,用世界的眼光來看中國,用中國的實踐來回應世界。結合前輩提供的學術積澱,這或許是我們新一代物質文化研究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深入運用各種新技術、新思路,審視中國和世界古老聯繫的當代表徵的新契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探秘醋文化博物館 追尋恆順香醋180年歷史
    鎮江,一座美得讓人吃醋的城市。說到醋,鎮江人都會將它和恆順聯繫在一起。
  • 為什麼大阪歷史博物館,能讓人流連忘返?原來是這樣!
    參觀這裡方式是由最高層開始,往下逐層走一圈,這裡的展品很多都精緻小巧,不過有些不允許拍照,比起大阪城公園,這裡對歷史的講解比較深入,整體而言我會推薦對日本歷史有濃厚興趣的人去。這個博物館的位置就是在一千多年前日本天皇在此建立皇宮難波宮遺址上,特別這個博物館參觀動線要從頂樓往下參觀,在頂樓看到難波宮遺址面積這麼大,就在大阪市中心,當地人民與政府願意把它保留下來不做開發,大阪人尊重歷史的態度是讓參觀的人尊敬。
  •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主題活動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主題活動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主題活動」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大家向臥碑敬獻花束。本版圖片均由遼瀋晚報首席記者查金輝攝遼瀋晚報記者朱柏玲報導 9月3日,「銘記歷史開創未來眾館聯動守望和平」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主題活動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
  • ...歷史博物館舉行「銘記歷史 開創未來 眾館聯動 守望和平」紀念...
    為了銘記抗戰歷史,弘揚偉大精神,凝聚起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由中共瀋陽市委宣傳部、瀋陽市文化旅遊和廣播電視局、瀋陽市教育局主辦,瀋陽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承辦的「銘記歷史 開創未來 眾館聯動 守望和平」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主題活動,於2020年9月3日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
  • 抗戰勝利日,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響起國歌聲
    為了銘記抗戰歷史,弘揚偉大精神,凝聚起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由中共瀋陽市委宣傳部、瀋陽市文化旅遊和廣播電視局、瀋陽市教育局主辦,瀋陽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承辦的「銘記歷史 開創未來 眾館聯動 守望和平」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免費開放 探秘申城歷史更多好去處
    據樂遊上海,佔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3月26日起正式全面對外開放啦!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場館的建築是1934年重建的原上海跑馬總會大樓,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是上海市中心城市最重要的近代建築之一。
  • 《大君有命 開國承家——小邾國歷史文化展》 在山東博物館開展
    魯網10月12日訊 2018年10月12日至2018年12月31日,《大君有命 開國承家——小邾國歷史文化展》將在山東博物館3樓19號展廳展出。本次展覽由山東博物館、棗莊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共展出包括棗莊市博物館、山東博物館以及大韓村、橫嶺埠出土文物共計140件套。此次展覽是山東古國系列展的第二個展覽,是山東博物館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追尋厚重齊魯文化根脈的又一次探索。
  • 國家級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
    國家級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地址:西安市雁塔區小寨東路91號門票:憑有效證件換票免費參觀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全天開放。周一閉館。語音導遊租賃費用和請專業講解員的費用現場有通知。但是壁畫館的票價確實有點高,個人認為如果不是歷史迷或者壁畫迷啊或者專家學者之類的,可以不用去壁畫館。基本館和珍寶館真的足夠震撼了中國首批AAAA級景點,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館區佔地 6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
  •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經營經驗
    原標題: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經營經驗 可問題是「不是所有博物館都是羅浮宮和故宮」。   難道除了門票、IP文創或者餐飲零售,博物館就沒有其他辦法創收了嗎?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簡稱NHM)的探索實踐也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發。
  •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如何進行IP文創開發的?
    博物館IP要滿足消費者與日俱增的文化體驗性消費訴求專訪陝西歷史博物館文化產業部副部長李博雅陝西歷史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171萬件,僅次於故宮博物院。作為中西部地區文物資源最豐富、規模最大的博物館,在IP打造方面,陝歷博動手較早,已經打造出了頗有人氣的IP,例如「唐妞」「花舞大唐」等。因此我們特別專訪了陝西歷史博物館文化產業部副部長李博雅女士,向我們傳授陝歷博的授權秘訣。Q: 能否介紹目前陝歷博的授權業務狀況?包括近年來的業務規模和增長速度等。
  • 「對話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活動在雲南省博物館舉行
    「對話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活動近日在雲南省博物館舉行。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對外合作執行總監克萊爾·馬特森、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國際合作處處長布拉德·艾爾文、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生命科學部總監克萊爾·瓦倫丁,與雲南省博物館代表及現場觀眾分享了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發展歷史,並就如何不斷豐富體驗活動、迎接數位化需求、吸引親子家庭和年輕人群體等話題進行了交流。「我用的是故宮文創手機殼,我還有大英博物館的文創粉底。」
  • 從黨的誕生地出發,追尋淮海紅色歲月的歷史印記
    7月11日,淮海中路街道攜手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和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充分挖掘和利用淮海街道豐富的紅色遺蹟遺址、歷史建築、時尚文化等各類資源,共同舉辦「從『心』出發,追尋淮海紅色歲月的歷史印記
  • 在上海鐵路博物館追尋辛亥革命史跡
    中新網上海9月29日電(陸應果)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前來上海鐵路博物館參觀的人群絡繹不絕,數量較往年猛增。他們當中有本地的中小學生和懷舊「老人團」,也有來自日本、韓國和歐洲等地的外國遊客團。金秋時節,筆者跟隨參觀團走進了這座博物館,瞻仰辛亥革命史跡,緬懷辛亥革命時期在滬寧鐵路和滬杭甬鐵路上發生過的那些「大事件」。
  • 去博物館學歷史!把五個世界著名博物館裝進一本書裡是什麼感受
    一個人所掌握到的歷史的寬度,決定了這個人日後成就的廣度,還決定了這個人和其他人,和現代文明成果的連接程度。畢竟世界觀價值觀在一起的人,才能有比較自如的溝通以及交流。而且,以史為鏡能讓孩子學到面對挫折應該毫不氣餒,「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能讓孩子學到如何面對選擇「三顧茅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全美七大值得一去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圖)
    【環球網綜合報導】當大多數人想到自然歷史博物館時,首先浮現腦海的無疑是美國最負盛名的三大古生物中心:位於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位於華盛頓的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以及位於芝加哥的菲爾德博物館。但是,一些沒有籠罩在盛名光環之下的博物館,卻被遺落在人們的視野範圍之外。
  • 科大衛:每個人的歷史都是一座博物館
    本文來源為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由俞詩逸採寫。缺少文獻,是否能做歷史研究?走進田野,如何觀察研究對象?面向未來,歷史人類學又有怎樣的前景?2017年4月22日上午,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舉辦「民間記憶、地方文獻與中國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同時舉行民間記憶與地方文獻研究中心揭牌儀式。
  • 自然歷史博物館:萬物殿堂
    但無論如何,一座源於大英博物館,後來又獨立於大英博物館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成為歐文爵士最重要的遺產。人們之前也曾有過計劃,將不同類別的展品分別送到不同的地方:將化石藏品送往皇家外科醫師學會,將礦物藏品送往經濟地質學博物館,所有植物樣本則送往倫敦郊外的邱園(Kew Garden)。
  • 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侯寧彬:文博人要敬畏、嚴謹、熱情
    商周青銅器、歷代陶俑、漢唐金銀器、唐墓壁畫……陝西歷史博物館擁有許許多多的館藏珍品,是一座重要的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有著數十年文博從業經歷的侯寧彬是陝歷博現任「掌門人」,這位經驗豐富的老文博人曾先後主持了秦鹹陽城大遺址考古、西安神禾塬戰國秦陵園
  • 「觸摸」上海的歷史 歷史博物館首日觀眾6200餘人
    每一件展品都講述著上海故事/晨報記者 何雯亞  成立於1953年的上海歷史博物館,幾十年來幾經易址,終於選址在南京西路325號,以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雙館合一的面貌呈現在觀眾眼前。截至閉館,開放首日共接待了6200餘人。  館方表示,按照習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指示,歷博的展陳體系以故事線挖掘歷史文物內涵,敘述上海故事,在體驗區注重新媒體及視覺技術的應用,在與觀眾虛實互動中呈現歷史,通過網際網路建設以大數據數字展示為核心的永不落幕的智慧博物館,致力於打造一座上海的新概念歷史博物館。
  • 國家博物館:中國歷史文化的坐標
    一走進面積8000平方米的藝術長廊,頓時給人豁然開朗之感。頭頂上,368個層層上升的藻井有序排列,每個都有2.5米的寬度,令人嘆為觀止。西大廳和中央大廳、東大廳串聯而成長達200米的東西軸線,南北長達330米的藝術走廊和兩側的樓梯猶如寬闊的肩膀,仿佛國博正敞開胸襟,迎接八方來客。2000平方米的中央大廳,是舉行各種大型活動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