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個別化」教學落地,看這5位優秀老教師的教學案例

2020-12-16 騰訊網

【寫在前面】把學生看作「樹」與看作「材」是不一樣的教育觀。看做樹,是希望學生按照他自己應該長成的樣子生長;看作材,是將學生朝著教師期望的用途方向栽培。

樹也是各種各樣的,既有參天大樹,也有低矮灌木;既有挺拔如橡樹,也有嬌小如文竹。個別化教育,不能把灌木往喬木方向培育,也不能指望文竹像橡樹一樣粗壯。雖然生長在同一片林子裡,但要讓各種各樣的樹各得其所。

這是曹書德老師對「個別化教學」的一個形象比喻。這要求教師們在同一課堂時間內,面對不同需求的學生進行有差別的授課。分享幾位優秀老教師的教學案例,幫助大家早日駛入個別化教學的快車道。

01 班內形式,分層分類

因材施教,就是要針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首先,我們可以把發展水平和學習基礎相近的學生歸為一類或一層,將全班學生區分為若干層次。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既面向全班,又面向小組;既有統一活動,又有區別對待,是一種較為適當的教學策略。

進行班內分層不是簡單地對學生進行分層處理,教學目標、學習任務以及評價方式也應分層。可以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將班級劃分為三個層次——

A層為通過自主學習就可以完成任務的學生。課堂上,他們主要完成教師布置的拓展性任務;C層為學習能力暫時較為落後,需要教師手把手幫助的學生。課堂上,他們主要跟隨教師的進度;B層是介於A層和C層之間的學生。可以考慮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解決課堂上教師布置的主要任務。

教學案例

英語學科的王魯豫老師較早就嘗試推進班內分層,並且成效頗為明顯。

當下,初中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比較明顯。不少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已達到高中水平,有些學生的詞彙量甚至達到了大學四級、六級水平。但與此同時,有些學生在小學時是按部就班學習英語的,他們的水平就是初中應該有的水平,還有的學生卻連音標、字母書寫等基本知識都不紮實。

面對這種情況,進行班內分層非常必要。以英語閱讀課為例,王魯豫老師將教室分為三個區域。第一個區域叫「DIY」區,即自學區。第二個區域是「 Follow me」區,這個區域裡的學生需要接受教師的指點。「 Group work」區是喜歡小組合作和討論的同學所在的區域。三個區域使用三種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生自由選擇,並且使用iPad輔助教學。

開始上課的前3分鐘,王老師首先激活學習的話題。在接下來的18分鐘裡,王老師先到「 Follow me」區,幫助學生突破閱讀的障礙。其他區域的學生則在iPad的幫助下進行閱讀,偶爾與同伴交流,有時候也會聽教師的講解。「 Group work」區的孩子通常是一邊閱讀一邊討論,有爭議時先拿iPad印證,如不能解決則記下來等待「救援」。

接下來的10分鐘,「 Follow me」區的學生進入自主閱讀,有的時候會藉助iPad;「Group work」區繼續閱讀、繼續討論,偶爾會關注一下老師在幹什麼。這時,王老師會待在「DIY」區,學生們會就剛才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發問,老師進行解答;沒有問題的時候,老師會檢查學生對文段或者句意是否真正理解了、是不是有盲點、有沒有達到能運用的程度。

接下來的10分鐘,「 Follow me」區的學生依然藉助iPad進行閱讀,偶爾會求助;"DIY」區的學生自主閱讀;教師則待在「 Group work」區,為學生解決有爭議的問題。

最後幾分鐘,王老師會進行課堂總結,或是分享三個區的學習成果。

02 教學內容,分層設計

個別化教學的內核是教學內容的再設計一一在形式變革中突出學科內涵,由此帶來的融合才是我們教學真正的邏輯起點。

新教師在整合教學內容時需要注意課堂任務。課堂任務需要形成梯度,在分析學情的基礎上為學生量身定製難度不同的任務,分配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使用,真正實現個別化教學。

教學案例

數學學科的丁玲老師將班內學生動態劃分為三層,分別為援助層、合作層和自主層。每次上課時,學生根據課前布置的任務單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層次分層學習。課堂的前15分鐘,學生討論、總結學習成果;丁老師觀察每位學生參與的情況和暴露出的問題,及時點撥。

中間的15分鐘,學生分享討論結果、評價或質疑其他組的講解;丁老師適當進行答疑、啟發。

最後15分鐘,學生進行課堂診斷反饋;丁老師分析數據,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並及時調整教學方案。

這種上課方式使得援助層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逐步增強;合作層的學生則通過小組討論進一步探究出更加深入的方法,激發創造性;自主層的學生研究問題比較從容,除了探討題目解法外,還會思考可能出現的質疑和應對策略。

如此,每個學生都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著學習。從課堂診斷的情況看,這樣的課堂是非常有效的。當然,學科、年級不同,教學內容再設計也不一樣,但核心精神是一樣的,就是要按照不同的學情,深入挖掘學科內涵,設置不同的階梯,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跑道。

教學案例

數學學科的屈楠老師採用大單元教學,把整個單元內容處理成眾多比較小的問題。例如,「因式分解」這塊內容,屈老師將模塊內容分為40個「例題湯圓」,學生可以散開「吃」。

如果學生能力比較強,就可以一節課「吃」很多;如果能力不強,或是沒有預習,這節課可能就「吃」得少。教師只要把「湯圓」捏好,學生在量的選擇上就會有差別。

這樣一來,課堂的容量就有了彈性,不同的學生進度就會不一樣。課前已經「武裝到牙齒」的學生可以一口一個先「吃飽」,而「毫無準備」的學生則可以慢慢「吃」。

隨著課程難度的增加,屈老師還將同一問題分解為難易兩層,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每個例題屈老師都會給出兩個小問題。第一個小問題是比較簡單的問題,是課程的基本要求,需要所有學生都掌握。第二個小問題比較難,是拔高的要求,不要求所有學生都掌握,但能力強的學生在一定時間內能掌握。

總之,分層教學內容,對學習內容進行不同處理,使課堂變得有彈性,真正實現了為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而個性化設計。

03 過程性評價也要個性化

在做過程性評價時,應做到因事評價。一是指明此次評價的內容,二是記錄在此次課堂或活動中該生的具體表現。這樣不僅有利於我們反思教學設計,在課堂中發現問題,更有利於學生知道自己的具體表現如何,到底是哪個點做得好、哪個點做得不好。

因此,學生能就此了解自己的學習弱項、自己的比較優勢究竟在哪裡,以及自己的學習風格。這些都應該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因為只有通過具體的反饋和評價,才能發現真正的問題,並找到解決之道。

教學案例

英語學科的石紹湘老師認為,做過程性評價需要重視技巧。例如,在談某學生的英語學習時,「單詞量不夠」「不喜歡記單詞」「不會用單詞」之類的話都不具體,無益於解決問題。

「不喜歡記單詞」到底是學習單詞的方法不對,還是本身就對英語不感興趣,還是對某些類別的單詞不喜歡,亦或是沒有掌握英語詞彙的派生規律等。「不會用單詞」究竟是名詞不會用,還是時態出了問題,還是拼寫錯誤,亦或是單詞的搭配學不會。

同時,不能只單純地記錄學生的考試分數。如果只記錄分數,那麼學生和老師就只知道分數的高低,而不知道具體的問題在哪。因此,教師務必具體記錄學生的問題和優點,並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

這裡需要重點提示的是,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具體問題,並去解決它。

04 診斷性試題,告別經驗性評價

日常教學中,我們常常憑藉主觀印象來判斷、評價學生的學科學習情況,說這名學生學科素養很高,那名學生學科能力一般。

「素養很高」具體高在哪裡,「能力一般」具體表現在何處,這是不清楚的。這時,就需要通過題目診斷並分析學生的問題:學生的問題是什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問題?如何解決這種問題?如何避免這種問題?

教學案例

學生作為個性化服務的主要對象,最想從成績裡得到什麼信息?

「我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最近的學習狀態好不好?」

「每門學科在年級中處於什麼水平?」

針對第一個問題,餘彩芳老師把學生們每次考試的成績整理起來,形成完整的體系,實現對學生學習軌跡的積累,為學生提供一個「和自己比」的平臺。

同時,除了提供每次考試的各學科成績和總分排名外,還增加每個學科的排名,把對學生總成績的關注細化到每一具體的學科,讓問題更清晰。每個學生的成績單裡還配了一張變化曲線圖,便於直觀分析。

只有成績的變化曲線還不足以體現教育信息化的特點,數據還可以提供更多「人」的信息。於是,成績單裡又增加了最近兩次成績變化的柱狀圖,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近期在各科學習上的狀態,方便學生及時調整各科學習方法,均衡分配各科學習時間。

只關注自己的成績變化還不能達到學生對自我成績水平的客觀認識,他們從成績單中獲得的信息和動力還可以更多。針對第二個問題,餘老師把個人成績和年級成績的關係反映到了成績單上,把個人成績低於年級平均成績的分數標註出來,也把個人學科成績排名低於總分排名的學科標註出來,方便學生認識自己每個學科的特點,從而科學管理自己的學習。

最終,一份信息豐富、色彩斑斕的成績單誕生了。

通過診斷和分析,學生會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有相應的判斷,教師會診斷出每名學生的學習優勢和不足,真正做到個別化教學。

05將個別化教學上升為一種職業信念

樹立個別化教學觀念,既需要努力學習相關知識,又需要在自己的課堂中不斷堅持實踐與總結經驗,在實踐中反覆強化自身個別化觀念,並最終形成自身的教育觀念。

個別化教學是進行真正的一對一交流,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可套用,最重要的是教師進入角色,擺正姿態,發現學生個體的不同,利用各種契機,進行有意義的交流。

相關焦點

  • 個別化教學案例及反思
    個別化教學徵稿進行一段時間了,小編收到了很多篇投稿,非常開心~在這裡非常感謝老師們的支持與認真參與。從今天開始,小編會不定期分享一些優秀的稿件,歡迎各位老師閱讀並提出問題參與討論。今天分享的是江蘇省聽力語言康復研究中心張瑞老師的一篇投稿。最後再備註一下,我們的投稿會繼續進行哦,歡迎還沒有投稿的老師多多分享!
  • 個別教學與個別化教學的比較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教學組織形式這一知識點是一個重要考點,對於每個教學組織形式的特點要掌握。但是,很多同學都有一個誤區或迷惑,認為個別化教學就是個別教學,在這裡,老師給同學們做一個細緻的比較。個別教學,即個別教學制,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教學組織形式,古代中國、埃及和希臘的學校大都採用個別教學形式。
  • 教師招聘:教育公共基礎中個別教學與個別化教學的比較
    教師招聘考試:北京人事考試網提供教師公共基礎知識考試資料,包括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試題,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答題技巧,公共基礎知識考試題型,備考指導。本文介紹教育公共基礎中個別教學與個別化教學的比較。
  • 個別化教學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基礎知識》知識點|常考考點匯總個別化教學是指為了適合個別學生的需要、興趣、能力和進度而設計的教學模式,具體的個別化教學模式有:1.程序教學(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 現代教育技術在個別化教育教學的作用
    現代教育技術還能夠給不同的學生展示適合他們 的教學內容,讓他們根據自身基礎和愛好進行學習。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實現個別化教育的環節有三個,下面分別進行探討[4-5]1.用現代教育技術課前促學課前也是重要的學習時段,教師要將課前時間抓住。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 師一般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通過閱讀課本解決預習案上的問題。
  • 2020年聽障兒童個別化教學規範及康復電子檔案使用規範培訓班圓滿...
    為幫助提升我省聽障兒童個別化教學工作質量、促進聽障兒童康復電子檔案規範使用,省聽力語言康復中心於7月20日-25日舉辦了一期「2020年聽障兒童個別化教學規範及康復電子檔案使用規範培訓班」,來自全省13個市州聽力語言定點康復機構的30名康復教學專業技術人員參加。
  • 個別化教學技巧和方法.
    個別化教學是一種以適應並發展學生的差異性和個別性為主導的教學策略與設計。
  • 個別化教學常見四個問題
    無論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個訓、單訓,還是AVT聽覺口語法,其實都屬於個別化教學的範疇,解決的都是聽障兒童的特殊個性需求。那麼,聽障兒童的個別化教學應該怎麼教呢?記得在一次「個別化教學」培訓中,一位講師提到個別化教學中四點常見的問題讓我尤為感慨:強調技能,忽略能力;自由成分多,計劃成分少;與集體教學目標脫節;教學目標缺乏家庭延伸。下面,我們就這四點一一展開探討。■ 強調技能,忽略能力。
  • 了解一下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定,單訓課的教學效果會更好~
    相較於正常兒童而言,特殊教育對象由於障礙類別、障礙程度、發展過程以及所處環境等諸多因素不同,其身心發展水平表現出較大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因此,在制定和實施教育計劃時,就要明確兒童的個別差異,採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將個別化教育落到實處。而這一過程的實現,需要一個專業化、規範化的操作體系來保障。
  • 全國STEM優秀教學案例在滬展示,樂高教育助力創新教學
    上海2017年12月18日電 /美通社/ -- 12月16日,由華東師範大學教師專業發展中心主辦的全國STEM優秀教學案例展示大會在華東師範大學進行。現場,來自全國的中小學教師以STEM學科為對象,分享了自己的創新教學案例,並對如何開展STEM創新教育在中小學中的實踐,提升學生21世紀核心素養的話題進行了熱烈而深入的探討。華東師範大學開放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閆寒冰教授等多位教育專家蒞臨現場,對老師展示的教學案例進行點評並指導。
  • 優秀教學案例彙編
    隨著教研教改工作的深入推進,廣大一線教師中湧現出一批敢於探索、勇於創新的改革者,他們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從教法、學法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取得的先進教改經驗在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湖南大學MBA教學案例入尋優秀管理教學案例
    日前,在全國MBA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組織的「首屆全國百篇優秀管理教學案例」評選活動中,由工商管理學院媒體零售研究中心朱國瑋副教授指導,研究培訓生李沐航、李素娟、吳雅麗、劉彩霞、杜夢華共同參與撰寫的《快樂購——一個媒體零售企業的前四年》MBA教學案例入選全國首屆「百篇優秀管理教學案例」,這是我院MBA案例教學的又一標誌性成果。
  • 翠園中學9項案例獲評廣東省在線教學優秀案例
    複課伊始,翠園教師又獲省級大獎!廣東省「新師範」優秀在線教學案例評比大賽結果日前公布,翠園中學9位教師斬獲佳績,共獲得9項獎項。其中宋偉麗、肖佳二位教師在比賽中獲得一等獎,李琴等七位老師分獲二、三等獎。
  • 汕頭大學14項教學案例獲評省級在線教學優秀案例
    近日,在廣東省本科高校在線開放課程指導委員會主辦的兩批本科高校疫情防控階段在線教學優秀案例評選活動中,汕頭大學14項教學案例獲評省級在線教學優秀案例,其中高校類優秀案例1項,學院或專業類案例3項,教師或課程類案例10項。
  • 教學案例、案例教學設計和教案撰寫
    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在教學中整合不同的學習策略,使知識技能的學習更有效率,更具吸引力,使教學效果最優化。在宏觀上設計好一次(節)案例教學課,這一點和通常的課堂教學是一樣的。
  •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教師在線教學課程獲評省級教學典型案例
    近日,從省教育廳辦公室公布的陝教高辦〔2020〕9號文件獲悉,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基礎部韓雲娜老師講授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被認定為陝西高校疫情期間本科在線教學典型案例,我校的在線教學工作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高度認可。
  • 全國STEAM優秀教學案例交流活動舉行
    由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執行辦(以下簡稱工程辦)和樂高教育主辦,華東師範大學開放教育學院承辦的全國STEAM優秀教學案例交流活動近日在華東師範大學進行。來自全國的中小學教師分享了自己的創新教學案例,並對如何開展STEAM創新教育在中小學中的實踐,提升學生素養等話題進行了探討。通過初審,全國十二家基地推薦的十五個優秀案例在活動上進行充分展示和交流。同時,十二家基地將開展關於STEAM教育創新和STEAM教師培養的理論、方法與案例的分享活動。
  • 【在線教學案例分享】電路原理課程在線教學案例
    全體師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在線教學的工作中,「用情很深,用力很足」,留下了深刻而寶貴的記憶。在此過程中,老師們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最初的教學設計,總結有效經驗,創新教學方式。開課前,在線教學專家組的老師們曾為全校教師貢獻了一批在線教學設計案例,起到了很好的參考作用;近期,他們在百忙中回顧在線教學的實際工作經驗,再次總結整理了一組在線教學案例。
  • 幼兒教師成長之(39):如何撰寫教學案例
    因此,撰寫教學案例已經成為廣大幼兒園教師教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與幼兒園教師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少教師對如何撰寫教學案例存在不少困惑:①教學案例有沒有標準的格式?若有,標準格式是什麼?②要寫好教學案例,教師在自身素養方面要作哪些準備?③應該記錄哪些事件?怎樣寫反思?如何進行理論提升?等等。這些問題恰恰是寫好教學案例的根本性問題。
  • 一次培訓帶來的思考:個別化教學,我們應該怎麼教?
    無論是我們平時說的個訓、單訓,還是AVT聽覺口語法,其實都屬於個別化教學的範疇,解決的都是聽障兒童的特殊個性需求。那麼,聽障兒童的個別化教學應該怎麼教呢? 記得在一次「個別化教學」培訓中,一位講師提到個別化教學中四點常見的問題讓我尤為感慨:強調技能,忽略能力;自由成分多,計劃成分少;與集體教學目標脫節;教學目標缺乏家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