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少女自殘!青少年抑鬱症別被忽視

2020-12-13 健康界

引發全網關注的「初三男生被家長扇耳光跳樓身亡」事件將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再一次帶到了大眾視野。

青少年時期本應是有夢想、有活力、對世界充滿好奇的花樣年華,但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悲劇卻開始頻繁地刺痛我們的眼球。其中,青少年抑鬱症尤為高發。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心理諮詢師劉歡歡提醒,青少年抑鬱症的表現往往比成人抑鬱症更具有隱蔽性,產生的負面情緒以及導致的嚴重後果卻容易被忽略,家長一定要有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識,注意儘早識別孩子心理狀況的異常,學會與他們相處的正確方式。

14歲少女用刀割自己才能緩解痛苦

「人們總說少年不知愁滋味。但如果你和我一樣看到了小君(化名)手臂上那一排細密的刀疤,你可能就不會再輕易地相信上面那句話了。」心理諮詢師劉歡歡表示,對當代青少年而言,他們的煩惱和壓力一點不比成年人少,甚至更多。

一個月前,14歲的小君走進珠江醫院心理諮詢室,滿臉愁容地坐在劉歡歡對面,還沒說幾句話,就開始止不住地流淚。小君左手的小臂上,一排細密的刀疤清晰可見。她哭訴說:「我實在是太痛苦了,只有用這種方法才能讓我從那種痛苦中暫時地解脫出來!」

小君曾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就讀於市重點中學,從小聽話懂事,學習成績優異。可自從六年級爸媽離婚,她跟著媽媽搬到另一個城市,一切都變了。

小君開始厭學,慢慢地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不想跟任何人交流,脾氣也變得暴躁,很容易對身邊的人發怒。直到母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帶小君看醫生,才發現孩子已經患有抑鬱症。

數據:抑鬱症是青少年致病致殘主因

據《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披露,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高達到2.1%。在很多人的眼裡,「抑鬱症」是承受工作、戀愛、家庭多重壓力的成年人才會患上的心理疾病。其實不然,世界衛生組織在2014年發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問題》報告中指出,在10至19歲的青少年中,抑鬱症是致病和致殘主要原因。

有數據顯示,我國抑鬱症患者數量呈上升趨勢,而且年紀越來越低。每年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療的人群中,青少年約佔四分之一。

然而結合臨床經驗來看,這個比例可能更高。心理諮詢師劉歡歡表示,在2020年過去的三個月(7-9月)中,珠江醫院精神心理科青少年個案時數佔所有心理諮詢個案時數的48.7%,佔比將近一半;在這些青少年諮詢個案中,屬於抑鬱情緒問題的比例高達31.1%。

臨床表現:比成人抑鬱更具隱蔽性

雖然青少年抑鬱症越來越高發,但長期以來並沒有引起足夠多的關注與重視。心理諮詢師劉歡歡表示,一方面是因為青少年抑鬱閏的表現往往比成人抑鬱症更具有隱蔽性。

說起抑鬱閏的表現,很多人就會想到情緒低落、悲傷萎靡,「但國外學者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鬱症前兆未必如此,而可能是煩躁、易怒、無端怨恨等。」劉歡歡表示,他們常因為一點小事發脾氣,尤其是在家裡。

他們還經常表現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與同伴交往減少、對以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自尊心和自我價值受損、行為衝動偏激,有的甚至離家出走。

更嚴重的,會在痛苦和煎熬中選擇用傷害自己身體的方式作為反抗或者暫時的解脫,甚至覺得活著沒意思,產生自殺的念頭乃至行動。

另一方面,父母和老師對青少年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缺乏認識也是重要原因。

由於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警惕,意識不到孩子內心的掙扎、煎熬以及可能導致的後果,也容易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前段時間新聞報導中,一名初三男生被家長扇耳光跳樓身亡。當眾被扇耳光,可能只是扣動扳機的最後一下;而長久積壓的負情情緒才更可能是促使孩子走向極端的真正原因。

追因:看似無憂無慮的年齡為何頻發抑鬱症

為什麼青少年看似無憂無慮的年齡,反而抑鬱症頻發?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自我意識的急劇發展以及學業等各方面的壓力,本身就容易誘發情緒的巨大波動。具體而言,結合臨床經驗,心理諮詢師劉歡歡分析,原生家庭、學業壓力以及同伴關係都是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

一、原生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導致兒童青少年抑鬱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青少年抑鬱症是由於童年創傷、不良家庭關係或者父母教養方式問題而造成的。


有研究表明,成長於不良家庭關係和家庭環境中的中學生表現出較多的抑鬱症狀[5]。青少年抑鬱與父母婚姻關係破裂之間存在明顯相關,與男孩相比,女孩更容易受父母離異的困擾而出現抑鬱情緒。

此外,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的抑鬱情緒也有重要影響[6]。父母嚴厲懲罰、過度幹涉和保護、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等等,這些都可能引起青少年抑鬱症狀。

相反地,父母對孩子給予更多的關注理解和情感上的溫暖,能夠減輕青少年的抑鬱症狀或減少其患抑鬱症的概率。

二、學業壓力過大

去年年底,一篇石家莊13歲女孩因學業壓力大患上抑鬱症,吞食100多顆藥片自殺的報導引起了廣泛關注。


孩子們的壓力究竟有多大?


2019年發布的《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顯示,我國60.4%的兒童參與課外班,中小學生睡眠不達標率為78.30%。

作業多、課外班多、睡眠不足幾乎成了中學生的常態。很多家長表示除了周末,孩子很少在晚上11點前上床睡覺。

再加上在很多家庭裡,父母望子成龍心切,不斷給孩子施壓,孩子唯一的任務就是學習。一旦學習不好,孩子會產生嚴重挫敗感,無法接納自己。

如此「高壓」之下,孩子產生情緒問題在所難免。


三、同伴關係不良

青少年對人際關係比較敏感,良好的同伴關係對於其健康成長非常重要。

同伴處在同年齡階段,有共同的發展任務,會遇到相似的危機和困難,交流和溝通可以給他們歸屬感、安全感和力量。

在他們面臨挫折時,和諧穩定的同伴關係可以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安慰與幫助,能夠消除個體的孤獨感,有效地避免抑鬱情緒的產生和惡化。

相反地,同伴關係較差的青少年與具有良好同伴關係的青少年相比,更易患抑鬱症。


建議:學會和孩子形成平等的交流關係

如何儘早識別孩子心理狀況的異常,如何正確與他們相處,提前預防青少年抑鬱症?劉歡歡提醒廣大家長及老師,如果發現孩子出現情緒上的明顯低落、易怒等,同時伴隨成績下滑、睡眠問題,建議帶孩子儘快到精神心理科就醫。醫生專業的診斷和治療是幫助孩子應對抑鬱症的最有效方法。


但是,只有醫生的治療是不夠的,還需要家長的日常配合。


(1)做學習型的父母

學習與青少年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了解他們在每個發展關鍵階段的心理需求。開放正確地看待心理健康問題,抑鬱症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完全可以治癒,不要迴避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指責,不要諱疾忌醫。

樹立主動求助的意識,能夠主動向專業的精神科、心理科醫生尋求幫助,幫助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2)嘗試與孩子做朋友

要多和孩子保持溝通,並以開放的心態傾聽他們所說的一切,確保孩子願意談論任何事情。

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需要堅定地表達出家長會給予支持,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如果父母覺得他們的感受聽起來不合理,那可能是他們並不信任你沒告訴你全部實情,也可能是你沒有站在ta的位置上感受ta的感受。

如果孩子一開始將你拒之門外,也不要放棄。因為對青少年來說,談論抑鬱症這一話題本身就非常困難。因此在尊重孩子的同時,還要強調自己願意去關心和傾聽,給予孩子最大限度的耐心和陪伴。要理解並接納他們的情緒,接受其正在經歷的痛苦和無助就能讓他們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3)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要有敏銳的洞察力,注重孩子的情緒及行為的變化,善於發現孩子生活中的暴躁、低落情緒;行為怪異的苗頭。孩子一旦表現出與以往的明顯不同,一定要高度重視,要及時溝通及時就醫解決。

最後,劉歡歡特別提醒廣大家長,青少年雖然表現得叛逆抗拒,但其實內心非常渴望得到關注和尊重,渴望在痛苦時能得到支持與幫助。父母要學會和孩子形成一種平等的交流關係,給予孩子自由探索的一定空間,這樣孩子的內在人格才會長成一棵茂盛的大樹,才會成為一個健康成熟的人。


相關焦點

  • 花季女孩自殘暑假心理別忽視
    經歷了超長寒假及短暫復學的兒童青少年群體,在這個暑假不免有一些情緒的失衡。據精神科專家描述,門診就醫的兒童青少年人群較之前有顯著增加。有研究證實,14%~21%兒童青少年人群的情緒障礙伴有自傷及自殺行為。在不久前的復學潮中,小麗的故事就十分具有代表性。
  • 從道醫角度談談青少年抑鬱症的成因
    大家好:自從我在一篇關於兒童抑鬱症的文章,留言發表了自己對抑鬱症的看法後。很多朋友紛紛私信留言諮詢我。我今天從道醫的角度談談青少年抑鬱症的成因。抑鬱症比較典型的症狀是情緒低落、思維遲鈍、焦慮失眠、社交恐懼。嚴重的對生活失去信心,有悲觀厭世自殺的傾向。其實,還有被人忽視的幾個特點。那就是白天疲憊乏力,晚上有精神,睡覺說夢話,還有很多有夢遊症。近年來抑鬱症發病率越來越高,特別是青少年的發病率上升很快,引起的社會的關注。
  • 被忽視的青少年抑鬱症 | 家長多留意,孩子才不會太「矯情」
    據統計,有接近75%的青少年抑鬱症患者未得到適當的治療,其中在10至19歲的青少年中,抑鬱症是致病、致殘的主要原因。在國內,兒童青少年抑鬱障礙發病率高達4.8%—22.8%,近年來,青少年抑鬱症呈現患病率上升且發病年齡下降的趨勢。
  • 慢新聞 | 周新雨:全球首創「驗血」辨別抑鬱症 他要重啟青少年...
    而這隻手臂,屬於一個14歲的花季少女,內心的無助讓她只能用自殘的方式來發洩情緒,甚至不停地自殺數十次,女孩的父母在不解和迷惑中,一次次的心碎。這,就是抑鬱症,一個自殺者的專屬疾病。它不同於大部分疾病,兒童、青少年是高發人群,危害極大卻被廣泛「忽視」。即使放眼全球,也鮮見專門針對青少年抑鬱症的系統研究。原本無憂無慮的孩子,煩悶、躁狂、絕望,卻找不到出口和盡頭。
  • 紅網調查|青少年抑鬱症:正在慢慢被看見
    如今,胡果已21歲,這道手腕上淺紅色的刀割痕,依舊依稀可見。她在2018年才被確診為重度抑鬱,但從初一開始,自我傷害的行為已持續了10年。2020年9月1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確定了試點地區到2022年的工作目標,任務中特別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像胡果這樣患有抑鬱症的青少年,正在慢慢被看見。
  • 14歲少女損害身體來緩解痛苦!這種心理疾病在青少年群體愈加高發
    ,近年來,青少年抑鬱症尤為高發,其表現往往比成人抑鬱症更具有隱蔽性,產生的負面情緒以及導致的嚴重後果卻容易被忽略,因此呼籲家長一定要有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識,注意儘早識別孩子心理狀況的異常。14歲少女用刀割自己才能緩解痛苦一個月前,14歲的小君(化名)走進珠江醫院心理諮詢室,滿臉愁容地坐在劉歡歡對面,還沒說幾句話,就開始止不住地流淚。小君左手的小臂上,一排細密的刀疤清晰可見。她對醫生說:「我實在是太痛苦了,只有用這種方法才能讓我從那種痛苦中暫時地解脫出來。」
  • 14歲少女損害身體來緩解痛苦!這種心理疾病在青少年群體越來越高發
    14歲少女用刀割自己才能緩解痛苦一個月前,14歲的小君(化名)走進珠江醫院心理諮詢室,滿臉愁容地坐在劉歡歡對面,還沒說幾句話,就開始止不住地流淚。抑鬱症是青少年致病致殘主因在很多人的眼裡,「抑鬱症」是承受工作、戀愛、家庭多重壓力的成年人才會患上的心理疾病。
  • 14歲少女損害身體來緩解痛苦!這種心理疾病在青少年群體越來越高發……
    一個月前,14歲的小君(化名)走進珠江醫院心理諮詢室,她左手的小臂上,一排細密的刀疤清晰可見。小君對醫生說:「我實在是太痛苦了,只有用這種方法才能讓我從那種痛苦中暫時地解脫出來。」歲少女用刀割自己才能緩解痛苦小君曾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就讀於市重點中學,從小聽話懂事,學習成績優異。
  • 紅網調查|青少年抑鬱症:正在慢慢被看見
    如今,胡果已21歲,這道手腕上淺紅色的刀割痕,依舊依稀可見。她在2018年才被確診為重度抑鬱,但從初一開始,自我傷害的行為已持續了10年。2020年9月1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確定了試點地區到2022年的工作目標,任務中特別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像胡果這樣患有抑鬱症青少年,正在慢慢被看見。
  • 隱秘在角落的痛 昆明青少年抑鬱症調查報告
    被忽視的痛苦抑鬱症是一種情緒問題的腦疾病,會伴有身體上某一部位或多個部位的持續疼痛、不舒服,這在醫學上稱作「軀體化症狀」,此類症狀常常是青少年抑鬱症的早期表現。今天的孩子物質世界豐富,生活環境安定,是什麼讓他們感到痛苦?是因為他們更脆弱嗎?
  • 【祝卓宏專欄】千萬不要忽視兒童抑鬱症
    原因或許是國家衛健委相關部門或文件起草專家對兒童期抑鬱症認識不足;或許是目前沒有合適的篩查工具。 這讓我有些憂慮。我們千萬不要忽視兒童抑鬱症。 有調查表明,從小學五、六年級開始,學生自殘、自傷、自殺率便開始攀升,到初中後達到最高值,高中次之。中小學生自殘自傷、自殺現象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美國一項研究表明:抑鬱症在兒童青少年中的發生率為1.5%~2%;重性抑鬱患者中,75%首發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 只有25%首發於成年期。
  • 我國青少年抑鬱症發病率逐年上升 國家衛健委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預計現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卻只有不足一半的患者接受有效治療。作為一種常見病,抑鬱症已成人類第二大「殺手」,而社會對精神疾患的歧視是影響治療的因素之一。 提起抑鬱症,我們似乎總聽到這樣的評價:「現在的人,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差。」「生活已經夠好了,還是太矯情。」所以這次,我們就來聊聊被誤解的抑鬱症和被忽視的青少年抑鬱症。
  • 英國近五分之一的少年有過自殘,然而他們並不是想吸引眼球....
    大部分自殘行為都發生在青少年時期,和20歲出頭的時候。在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中,通過調查英國6000個15歲的少年少女,發現5人中就有一人,曾經有過自殘經歷。『我第一次自殘的時候是13歲,那時我處在一個非常古怪的『兒童-青少年』階段。我很疑惑自己到底是誰,我想成為誰。我太小了,但我的心告訴我,我必須搞清楚這些問題。
  • 深度丨昆明青少年抑鬱症調查報告:隱秘在角落的痛
    被忽視的痛苦抑鬱症是一種情緒問題的腦疾病,會伴有身體某一部位或多個部位的持續疼痛、不舒服,這在醫學上稱作"軀體化症狀"。這類症狀常常是青少年抑鬱症的早期表現。每周三和周六,該科室的創立者宋慰春都會坐診,「那些高敏感、高智商、高純度的孩子更容易得抑鬱症。」宋慰春教授會為來訪者進行個人氣質方面的評估,他發現,抑鬱質的人更敏感易挫,更容易鑽牛角尖。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精神科門診中,13-18歲的青少年和55歲以上的老人居多。其中,青少年佔到了70%,最小的孩子只有9歲。
  • 我國青少年抑鬱症發病率逐年上升 國家衛健委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
    所以這次,我們就來聊聊被誤解的抑鬱症和被忽視的青少年抑鬱症。我國青少年抑鬱症發病率逐年上升,抑鬱症已經成為威脅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主要疾病之一。但誤解和忽視仍然存在,他們的症狀和個人感受也最容易被忽視。那麼,我們該如何來幫助受抑鬱困擾的青少年呢?
  • 什麼樣的青少年會裝抑鬱症?他們能成功嗎?
    青春期的少年少女們,就敢邋遢、憔悴、易怒、脆弱、不要臉給你看。於是,他只能製造一個堆滿謊言的、彼此衝突的、可憐巴巴的人設,用「抑鬱症」來解釋自己為什麼總是不爽,總是和其他人有衝突。這個青少年有抑鬱症嗎?我不覺得他有,他吃飯、睡覺都沒什麼問題,而且思維活躍,邏輯清楚,而且還有點小聰明歪腦筋,說著說著,就開始想給人下套了。只是,一旦不滿足他提的要求,他就開始犯「抑鬱症」。然而,這種青少年需要心理幹預嗎?
  • @女孩兒們 使用社交媒體時間別太長 易患抑鬱症
    美媒:研究發現女孩使用社交媒體時間太長易患抑鬱症新華社北京1月21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我們正陷於一場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而女孩們正處在危機的中心。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月19日報導,自2010年以來,男性青少年中的抑鬱、自殘和自殺率都出現了上升。
  • 杭州花季女孩消沉自殘,暑假裡,這些心理問題家長要關注
    經歷了超長寒假及短暫復學的兒童青少年群體,不免有一些情緒的失衡,據精神科專家描述,在這個暑假,門診就醫的兒童青少年人群較之前有顯著增加。有研究證實,14-21%兒童青少年人群的情緒障礙伴有自傷及自殺行為。
  • 警惕青少年抑鬱症發生的這兩類表現,讓抑鬱結束在萌芽階段
    青少年抑鬱症是一個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會導致持續的悲傷感和對生活的興趣喪失。它會影響青少年的思維、感覺和行為,並可能導致情緒以及功能身體方面的問題。儘管抑鬱症可能在生活中的任何時間發生,但很多時候都難以被發覺,從而導致錯失最佳的治療幹預時間,那麼,青少年抑鬱症發生會有哪兩類表現呢?
  • 抑鬱症「魔爪」伸向青少年
    青少年為何是抑鬱症防治的重點人群?近年來,青少年抑鬱症呈現怎樣的發展態勢?學校心理教育工作面臨哪些困難?如何織密青少年抑鬱症防治網?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我發現自己的情緒很難出現大的波動,小波動也寥寥無幾,後來我才知道這叫『快感缺少』……」這是網名為「容量瓶」的抑鬱症患者在18歲時寫下的對自己患病歷程的剖析。 青少年抑鬱症患者在具體病症上具有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