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四護衛業處
一、慈心修習(Mettā Bhāvanā)
以個人為對象的慈心禪那
今晚將為大家講解四種護衛的業處,即:慈心修習(編按:有些人喜歡依北傳的「五停心觀」,將慈心修習(Mettā-Bhāvanā)訛稱為「慈心觀」。然而,根據上座部佛教,培育慈心業處屬於止而不是觀。其巴利語的正確譯法為「慈心修習」或「培育慈心」)、佛隨念、不淨修習及死隨念。
欲修習慈心時,首先必須知道那一類人是適合作為禪修對象,以及那一類人是不適合作為禪修對象。當只取一人作為禪修對象時,是絕對不可以採用異性的。所以,女性禪修者不可只取一位男性作為修習慈心的對象,同樣地,男性禪修者亦不可單取一位女性作為修習慈心的對象。倘若單取一位異性來修習,貪慾(rāga)就可能會生起而障礙禪修。然而,在修遍滿慈心時,譬如散播慈愛給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男人、一切女人等(sabbesattā,sabbepāṇā,sabbe purisā,sabbāitthiyo...)時,則可以把異性包括在內。
此外,死人亦不可作為修習慈心對象,因為這是不可能證得禪那的。
在剛開始修習慈心的階段,有幾種人是不適合作為禪修對象的,即:
一、你極親愛的人,因為這有可能會導致傷感(編按:不忍極親愛者有少許痛苦故);
二、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因為在開始階段,以這種人作為對象會有些困難;
三、你討厭的人,因為在開始階段,是不易對你討厭的人產生慈心的。
所以在開始階段,你應先對自己散播慈愛,然後選一個你敬愛又與你同性的活人作為主要修習慈心的對象。
此時,若你已熟練於白遍第四禪的五自在,你就能輕易成就慈心,證得慈心禪那(mettājhāna)。這是由於白遍第四禪的親依止力(upanissaya satti,近依止力)加強了慈心的效率,因為不同的禪那能以親依止力來互相支助。因此,你應當再次進入白遍第四禪,直到禪定之光變得明亮時,再以下列四種意念來對自己培育慈愛:Ahaṃ avero homi,abyāpajjohomi,anīgho homi,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āmi.——
「(一)願我沒有仇敵;
(二)願我沒有內心的痛苦;
(三)願我沒有身體上的痛苦;
(四)願我愉快地自珍自重。」
即使修行了一百年,你還是無法以自己為對象而達到慈心禪那。那麼,為什麼一開始就要對自己修行慈心呢?這不是為了達到近行定或安止定,而是因為培育對自己的慈愛之後,你就能推己及人地設想:正如你想得到安樂,不願受苦,想得到長壽,不願死亡,其他一切眾生也同樣想得到安樂,不願受苦,想得到長壽,不願死亡。如此,你的心就會變得柔軟、和善、寬容及能為別人著想。之後,你就可以開始培育對其他人的慈愛。
把禪定之光照向一位你敬愛又與你同性的活人,然後如下地向他散播慈愛:
Ayaṃ sappuriso averohotu,abyāpajjho hotu,anīghohotu,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atu.——
「(一)願此善者沒有仇敵;
(二)願他沒有內心的痛苦;
(三)願他沒有身體上的痛苦;
(四)願他愉快地自珍自重。」
以這四種方式散播慈愛三、四遍後,選出其中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方式。假設你最喜歡的方式是:「願他沒有內心的痛苦」,那麼你就應趁禪定之光照向那位你敬愛的人時,緊接著以這種方式向他散播慈愛,心中默念:「願此善者沒有內心的痛苦。願他沒有內心的痛苦。」應取他沒有內心痛苦且面帶微笑的影像,而當你能夠極專注於該影像時,那已經接近禪那了。在此有一點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當禪定之光照向該人時,無論他(或她)是坐著或站著,都應選擇他正處於快樂狀態的姿勢。另者,慈心的目標並非究竟法,而是有情的概念(satta paññatti)。
若能夠以「願此善者沒有內心的痛苦」的方式專注於有情的概念超過一小時,尋、伺、喜、樂、一境性五禪支就會很清晰地呈現於心,即已證得初禪。這時候,若你曾修習白遍至第四禪,那是很容易更進一步證得慈心第二禪的。只要除去初禪的尋、伺,即能證得第二禪;若再進一步除去第二禪的喜,即能證得只擁有樂與一境性兩個禪支的第三禪。修習慈心是不能夠證得第四禪的。為什麼呢?當心在希望別人「沒有仇敵,沒有內心的痛苦,沒有身體上的痛苦」時,是否能夠安住於舍(upekkhā)呢?是不可能的。因此修習慈心只能夠證得第三禪。以「願他沒有內心的痛苦」的方式證得第三禪後,再繼續逐一地用其他三種方式來修,直到都證得第三禪。
成功後,再選另一個你敬愛的人作為對象,以同樣的四種方式逐一向他散播慈愛,直到都能證得第三禪。過後再選換其他人作為對象,修習至採用了四、五位,且能向他們每人散播慈愛,直到證得第三禪。
接著,轉向對你親愛又與你同性的人散播慈愛,如父親或母親、兄弟或姐妹,或同性的親戚。修至對你敬愛與親愛的人的慈愛達到平等。此時,這兩種人已成為同一種人,即:你喜愛的人。
過後,再選用四、五位你對他們無好惡感的人,逐一地對他們散播慈愛,直到證得第三禪。成功後,再轉向對你討厭的人散播慈愛。這只是對有討厭的人的禪修者而言,若你沒有的話則可省略這點。
對你討厭的人修習慈心
對於你討厭的人,又應先以那一種作為對象來散播慈愛呢?應先散播慈愛給自己對他只有少許瞋念的人,把你極恨者留在最後。
在實修時,你應先散播慈愛給你敬愛的人、你親愛的人及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直到慈心變得強有力時,再把禪定之光照向你討厭的同性者,然後散播慈愛給他:「願此善者沒有仇敵,願此善者沒有內心的痛苦,願此善者沒有身體上的痛苦,願他愉快地自珍自重。」選任何一種方式修習,直到證得禪那。若無法證得禪那,則應以《清淨道論》裡所述的種種方法省察。(三編按:對於這些省察法,參考帕奧禪師《去塵除垢》修訂版.p.18-31。)
當人用膳時,他會丟棄不吃的骨頭,只吃自己喜歡吃的肉。而每個人都會有某些可愛或可敬的優點,在此你不應理會你討厭的人任何醜惡或卑劣不堪的缺點,而只是省察他的優點,然後再散播慈愛給他。
若如此修行還是無法證得禪那,那就轉用另一種省察法。佛陀在《無始相應》(AnamataggaSaṃyutta)(《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二(十四‧p.236以下))裡說:在過去無始的漫長輪迴裡,很難找到一個眾生彼此之間未曾互為父母、子女、兄弟或姐妹等眷屬關係。你應省察:「現今我們可能會互相憎恨,然而在過去世,他或她可能是我非常親愛的兒子或女兒,或我是他的兒子或女兒。」如此省察後,再散播慈愛給他,這樣就可能證得慈心禪那。
若運用這方式省察後還是不能證得禪那,那麼你就應該激起對你討厭的人的悲心。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眾生皆逃不過老、病與死。若人還是凡夫(puthujjana),那他就還未脫離惡道(apāya),所以一切眾生皆極可憐愍。如此省察後再散播慈愛給你討厭的人,這樣即能證得禪那。
若還是不行的話,分別諸界是另一可實施的方法,省察:「我是生氣他的哪一個部分?我是生氣他的頭髮嗎?還是他的體毛?還是他的指甲?他的皮膚?肉?腱?骨?骨髓?」等等。應逐一地省察三十二身分。若還是無法消除怨恨,那麼再分別他的四界:「我是生氣他的地界?水界?火界?還是風界?」通過省察四界,怨恨就會平息。若你已經修習過四界分別觀,這種省察法就很容易。或者,若你已熟練於辨別名色或五蘊,在以智辨別五蘊之後,你可以省察:「我是生氣他的哪一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還是識蘊?」如此省察後,怨恨就會平息。
若還是不行,你即應省察修習慈心的十一項益處(功德),以此來訓誡自己,反省:「若要通過修習慈心來獲取它們的話,怎麼可以再對自己討厭的人生氣呢?」如此省察後,再懷著欲獲得那些益處的心散播慈愛給你討厭的人,如此你就會成功證得慈心禪那。
成功之後,你應逐一地更換慈心的對象,直到能夠成功地對極恨的人散播慈愛,直到證得第三禪。
破除界限
過後,你應更進一步修習破除界限(sīmāsambheda)。sīmā是界限,sambheda則是破除。什麼是界限?若能散播慈愛給某個人,但對另一人卻不能,那麼即是還有界限。
為了修至心境平等無分別,以破除人際之間的界限,你應輪流地散播慈愛給四種人,即:自己、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再次言明,散播慈愛給自己是不可能證得禪那的,這只是用來推己及人而已。先思惟:「願我沒有仇敵,沒有內心的痛苦,沒有身體上的痛苦,願我愉快地自珍自重」三、四次,以此作為標準再思惟:「如我願自己沒有仇敵,他人亦希望他們自己沒有仇敵。如我願自己沒有內心的痛苦,他人亦希望他們自己沒有內心的痛苦」等等。如此思惟三、四次後,再以四種方式散播慈愛給你喜愛的人,直到都證得第三禪。然後同樣以四種方式散播慈愛給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直到都證得第三禪。只有如此之後,才以同樣的四種方式散播慈愛給你討厭的人,直到都證得第三禪。
接著,重新散播慈愛給自己,給另一個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散播慈愛給每一種人直到證得第三禪。成功之後,你應如此一再重複地對每一種人培育慈愛。如此修習直到慈心極強時會有什麼現象產生呢?慈心將會變成對你自己、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四者都平等,而不會再對任何一種人有偏愛。此時,你即已破除了界限。《清淨道論》提及一個比喻:若有人叫你從這四者之中選出一人來殺掉(以便保全其他三人的性命),而你又還能選得出來的話,那麼你的慈心還未達到平等。然而,若你對每個人的慈愛都平等,而無法選出任何人,那麼你已破除了界限。
無制限與有制限遍滿慈
只有在破除界限之後,你才可轉修五種「無制限遍滿慈」(anodhisopharaṇamettā)及七種「有制限遍滿慈」(odhisopharaṇa mettā)。在還未破除界限時,若你以「願一切有情„„」的方式來散播慈愛是不能證得慈心禪那的。
五種無制限遍滿慈的對象是:一切有情(sabbesattā)、一切有息者(sabbepāṇā)、一切生物(sabbebhūtā)、一切個人(sabbe puggalā)及一切有生命者(sabbe attabhāvapariyāpanna)(中譯按:這五種雖有不同的名稱,卻都是泛指一切眾生)。
七種有制限遍滿慈的對象則是:一切女人(sabbāitthiyo)、一切男人(sabbe purisā)、一切聖者(sabbe ariyā)、一切凡夫(sabbeanariyā,一切非聖者)、一切天神(sabbedevā)、一切人(sabbe manussā)、一切惡道眾生(sabbe vinipātikā)。在此,「制限」(odhiso)是指限定哪一類眾生。
首先以「願一切有情沒有仇敵,沒有內心的痛苦,沒有身體上的痛苦,愉快地自珍自重」這四種方式培育慈愛。義注提及一個如何熟練於慈心的比喻:當農夫要耕田時,他會先犁中間的一小塊地,然後再漸漸地越犁越闊,直到犁完了整片田地。同樣地,應先向附近的眾生培育五種無制限遍滿慈及七種有制限遍滿慈,然後才慢慢地擴大範圍。例如:可先從一間寺院的範圍開始,取該範圍裡的十二組眾生作為禪修對象。
在這十二組當中,先取屬於「無制限遍滿慈」的首五組作為禪修對象。把白遍第四禪的光照向整座寺院,以便能夠看到在該範圍裡的眾生:天神、動物、人類及惡道的眾生都包括在內。往該範圍的地底裡看,若有地獄的眾生存在,他們也包括在內。以光照見他們,再向他們散播慈愛,如:「願一切有情沒有仇敵」,直到證得第三禪。由於你已成功破除界限,此時是很容易證得慈心禪那的。以「沒有仇敵」的方式修到第三禪後,再逐一以「沒有內心的痛苦」、「沒有身體上的痛苦」及「愉快地自珍自重」三種方式修到第三禪。你必須逐一地用四種方式散播慈愛給: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生物、一切個人及一切有生命者。如此培育的慈愛名為「無制限慈」,因為它沒有以指定的眾生作為禪修對象。
成功修完這五組之後,再進一步修習七種有制限遍滿慈:一切女人、一切男人、一切聖者、一切凡夫、一切天神、一切人、一切惡道眾生,包括一切阿修羅、餓鬼、動物及地獄的眾生。逐一地以上述四種方式散播慈愛給他們,直到都證得第三禪。
對於五種無制限遍滿慈與七種有制限遍滿慈,每一種都有四個散播慈愛的方式。因此,對這寺院範圍裡的眾生,一共有四十八個散播慈愛的方式。如此修行成功之後,你可以把範圍擴大至二或三間寺院(在這寺院的附近還有其他寺院),同樣以四十八種方式來散播慈愛。成功後,再漸次地把範圍擴大至一個村子,兩個村子,一個市鎮,兩個市鎮,三個市鎮等等。之後再擴大至整個國家,整個地球,三十一界(cakkavāḷa),乃至無邊世界(ananta cakkavāḷa)。一組的三十一界即是一個世界,而世界是無數的,所以應以四十八種方式把慈愛散播至無邊世界。
這遍滿無邊世界一切有情、強有力的慈心稱為「遍滿」(vipphāra),又名為「無量」(aparimāna),即慈無量心。「他對此有情有慈愛,對彼有情卻無慈愛」的界限已被破除。若你常住於這極強的無量慈,如毗舍佉尊者一般,人與天神都會喜愛你。
把慈愛散播至無邊世界後,再修習把慈愛向十方散播,即「方向遍滿慈」(disāpharaṇa mettā)。先把光照向東方的無邊世界,然後以四十八種方式把慈愛散播至東方無邊世界的一切眾生。之後再以同樣的方法把慈愛散播至西方、北方、南方、東南方、西北方、東北方、西南方、下方與上方的無邊世界。如是,一共有四百八十種依十個方向散播慈愛的方式。前面已提及四十八種無指定方向地把慈愛散播至無邊世界的方式,所以一共有五百二十八種散播慈愛的方式。對於能夠如此系統地修習五百二十八遍滿慈的禪修者,若他要更進一步地根據《慈愛經》的方法修習慈心(三編按:《慈愛經》中的方法是對眾生不分組、分為兩組及分為三組地散播慈愛。不分組的對象即是一切有情。分為兩組即是把眾生分為:弱與強(指阿羅漢);可見與不可見;住在遠處與近處;不會再生(指阿羅漢)與還會再生。分為三組即是把眾生分為:長、中、短;大、中、小;胖、中、瘦。),他是會成功的。這即是四護衛禪之一的慈心修法(三編按:如今帕奧禪師通常也教導修習悲、喜及舍無量心)。
二、佛隨念(Buddhānussati)
成功修完慈心之後,你能夠輕易地轉修佛隨念。再次以白遍培育第四禪的定力,當光變得明亮時,把它照向一尊能激起敬意的佛像,這就好像在修習慈心時,把光照向你要散播慈愛者一樣。讓該佛像的影像出現於距離你六至九尺之處,不太遠也不太近。首先,視它為真實的佛陀來修習。若你於近期的過去世裡曾遇見佛陀,佛陀的相貌就有可能會浮現出來。若出現的話,可取它作為目標。
為什麼在修行佛隨念的開始階段需要取佛陀的像作為目標呢?因為在《旌旗頂經》(DhajaggaSutta)裡,佛陀說:「在遭遇厄難時,應當只想起我,然後憶念:世尊的確是阿羅漢、正等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者、天人師、佛陀、世尊。」
(Mamevatasmiṃsamayeanussareyyātha:Iti'piso bhagavā arahaṃ sammāsambuddho vijjā-carana sampanno sugato lokavidū anuttaropurisadammasārathī 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 buddho bhagavā'ti.)
因此,在開始修行佛隨念時,必須先觀佛陀的像,不然的話我們怎麼能夠知道阿羅漢等特質是誰的呢?佛陀時代的人當然可以觀佛陀真正的相貌,但現在佛陀已入滅了,所以我們只能觀佛像,以它來代表佛陀。
在此有個問題:不以觀佛的色相(rūpa)修佛隨念好不好呢?對此有幾種論點。無論如何,「世尊(Bhagavā)」此項特質有六個定義,其中之一是具足一切祥瑞(sirī),即祥瑞與可敬的色相,因此以佛陀祥瑞色相作為目標亦是佛隨念。有人可能會問:若在過去世根本不曾遇見佛陀,或是雖曾經遇見但距離今生太遠,以致沒有過去佛的色相出現於心中,那該怎麼辦呢?其實,他還是可取一尊自己最尊敬的佛像作為目標,過後才轉觀佛陀的某一項功德。
於佛陀的九項功德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項開始。事先了解功德的含意是必要的。若選擇「阿羅漢」(arahaṃ)這項功德,你就必須清楚、明白它的五種定義,然後再選其中自己最喜歡的一種定義。假設你所選的定義是「他應受到人與天神尊敬,因為他的戒、定與慧是獨一無二的,所以稱為阿羅漢」,你即應取此功德作為禪修目標,在心中默念:「阿羅漢、阿羅漢」。當心能專注於「阿羅漢」此項功德時,佛陀的色相可能會消失。若果真消失了,不要去找它,只需繼續保持心專注於功德。
當心專注於功德大約一小時後,若你去辨明心所依處,你就會看到尋、伺、喜、樂與一境性五個近行定的禪支。這是取「阿羅漢」此項功德作為目標修習佛隨念的方法,對正等覺者(Sammāsambuddho)、明行足(Vijjā-caraṇa sampanno)等其餘功德的修法亦是如此。
三、不淨業處(Asubha Kammaññhāna)
修成佛隨念之後,你可轉修不淨業處。不淨業處有兩種修法:
一、止禪的不淨業處,
二、觀禪的不淨業處。
修行止禪的不淨業處時,女性禪修者必須只觀想女屍,男性禪修者則必須只觀想男屍,因為這是取屍體為目標,以便證得初禪的禪法,而在近行定的階段,當心專注於屍體似相時,屍相可能會變得稍微漂亮,若是取異性的屍體,貪慾就可能會因此而生起。為了不讓禪修受到貪慾破壞,因此只可觀想與你同性的屍體。然而,在修觀禪時,觀不淨並非為了證得禪那,而只是為了觀「過患」(ādīnava),因此不論是男是女皆可。
《清淨道論》裡對於修習不淨的指示是針對還未證得任何禪那的禪修者。然而,對於已修證白遍第四禪者,他們可以藉助第四禪的力量修習不淨。
你應取自己見過最可厭的同性屍體作為目標。你不需要到墳場觀取死屍。為什麼呢?因為白遍第四禪的光極明亮時,你可以該光照向曾見過最可厭的同性屍體。在照見時,若你曾位於屍體的頭部觀看,如今你也能在同樣的位置以光看它;若以前是位於屍體的左邊、右邊或腳邊觀看,現在你也能夠在同樣的方位看它。只有在該屍相變得清晰時,才以智觀想「厭惡、厭惡」或「不淨、不淨」。
有些禪修者可能會遇到某些困難,如不曾見過同性的死屍。若你是如此,就必須去取同性死屍的不淨相(asubha nimitta)。在此情況下,由於你早已熟練於進入白遍第四禪,所以你可從第四禪出定後,張眼觀取死屍,如此就會很容易地取得屍相。若沒有足夠的時間進入白遍禪那,你也可只以肉眼看死屍,取它為目標,在心中默念:「不淨、不淨」。
當你回座修禪時,通過第四禪的定力,你可以在短暫的時間內輕易地取得不淨相。當不淨相清晰時,再令心專注於它,觀想「不淨、不淨」。觀想時,不要觀照死屍的未來階段,否則死屍的相就可能會變成骨頭,再變成骨灰。但並非每個屍相都會如此,只有你見到該死屍是很久以前的事,而如今它又已變成了骨灰時,這種現象才會發生。所以切勿令心朝向未來觀想。
由於白遍第四禪的親依止力,多數的禪修者都能在一次的坐禪時間裡就證得禪那。若還不行的話,就如此修習兩三次。當心專注於不淨的屍體大約一小時之後,再以智辨明心所依處,如此就能夠觀察到五禪支,即:
一、尋,把心投向於(屍體的)不淨;
二、伺,令心持續專注於不淨;
三、喜,喜歡不淨;
四、樂,體驗到不淨相的樂受;
五、一境性,心與屍體的不淨成為一境。
在此有個問題:在觀想骨頭或死屍時,喜與樂受怎麼會生起呢?這是因為禪修(bhāvanā)的力量而導致喜與樂生起。譬如你們常吃的「雅比」(ngapi)(中譯按:緬甸語ngapi在馬來西亞稱為峇拉煎,是一種魚醬或蝦醬)是極不淨的,但把它炒過之後就不覺得不淨了。同樣地,當心專注於屍體的不淨達到近行定的階段,不淨的屍體似相就可能暫時變得漂亮,此時由於禪修的力量,喜及樂禪支就會生起。
四、死隨念(Maraṇānussati)
證得不淨業處的初禪之後,你可以輕易地轉修死隨念。佛陀在《大念處經》(MahāsatipaññhānaSutta)裡說:
Soimameva kāyam upasaṃharati`Ayampikhokāyoevaṃdhammoevaṃbhāvīevaṃ anatīto'ti.
——「他以智將自身比較(該屍):『我身亦有如是(不淨)性,必當如是,無法超越此(不淨)』」(初編按:原文缺譯,今據巴利文補入)。當你觀想自己成為一具死屍,如:「我肯定會死,死亡是必然的,我無法逃脫死亡;此不淨肯定會發生,我無法避免此不淨」時,若腐爛相出現,就專注於它,觀想:「我的死亡是必然的;我的生命確實不定」(Maranaṃ me dhuvaṃ,jīvitaṃme adhuvaṃ)或「我生命的終點即是死亡」。
你必須先專注於自己不淨的屍相上,過後才轉觀屬於究竟法的命根(jīvitindriya)之終結。若心能夠專注一小時,當你去辨明該專注的心時,五禪支就會出現,但這些禪支並非安止定的禪支,而只是近行定的禪支。這是修習死隨念的方法。
結語
一共有四種護衛禪,即:慈心修習、佛隨念、不淨修習與死隨念。你應該每天都以一切有情作為禪修的目標修慈心禪一次,把慈愛散播至整座寺院、村子、直到無邊世界。這是為了令自己在修禪時不會遭遇到厄難。修習佛隨念亦可使自己不遭受厄難,保護不受夜叉、鬼神等的幹擾,也可使心清晰,因此當心不清晰時亦應修佛隨念。當悚懼感(saṃvega)退失及心攀外緣時,則應修習死隨念,以激發精進力。當貪慾(raga)生起時,更應該修習佛陀教導作為斷除貪慾之法的不淨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