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光——第六章:四護衛業處

2021-02-13 菩提音

第六章:四護衛業處

 

一、慈心修習(Mettā Bhāvanā)

 

以個人為對象的慈心禪那

 

今晚將為大家講解四種護衛的業處,即:慈心修習(編按:有些人喜歡依北傳的「五停心觀」,將慈心修習(Mettā-Bhāvanā)訛稱為「慈心觀」。然而,根據上座部佛教,培育慈心業處屬於止而不是觀。其巴利語的正確譯法為「慈心修習」或「培育慈心」)、佛隨念、不淨修習及死隨念。

 

欲修習慈心時,首先必須知道那一類人是適合作為禪修對象,以及那一類人是不適合作為禪修對象。當只取一人作為禪修對象時,是絕對不可以採用異性的。所以,女性禪修者不可只取一位男性作為修習慈心的對象,同樣地,男性禪修者亦不可單取一位女性作為修習慈心的對象。倘若單取一位異性來修習,貪慾(rāga)就可能會生起而障礙禪修。然而,在修遍滿慈心時,譬如散播慈愛給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男人、一切女人等(sabbesattā,sabbepāṇā,sabbe purisā,sabbāitthiyo...)時,則可以把異性包括在內。

 

此外,死人亦不可作為修習慈心對象,因為這是不可能證得禪那的。

 

在剛開始修習慈心的階段,有幾種人是不適合作為禪修對象的,即:

一、你極親愛的人,因為這有可能會導致傷感(編按:不忍極親愛者有少許痛苦故);

二、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因為在開始階段,以這種人作為對象會有些困難;

三、你討厭的人,因為在開始階段,是不易對你討厭的人產生慈心的。

 

所以在開始階段,你應先對自己散播慈愛,然後選一個你敬愛又與你同性的活人作為主要修習慈心的對象。

 

此時,若你已熟練於白遍第四禪的五自在,你就能輕易成就慈心,證得慈心禪那(mettājhāna)。這是由於白遍第四禪的親依止力(upanissaya satti,近依止力)加強了慈心的效率,因為不同的禪那能以親依止力來互相支助。因此,你應當再次進入白遍第四禪,直到禪定之光變得明亮時,再以下列四種意念來對自己培育慈愛:Ahaṃ avero homi,abyāpajjohomi,anīgho homi,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āmi.——

「(一)願我沒有仇敵;

(二)願我沒有內心的痛苦;

(三)願我沒有身體上的痛苦;

(四)願我愉快地自珍自重。」

 

即使修行了一百年,你還是無法以自己為對象而達到慈心禪那。那麼,為什麼一開始就要對自己修行慈心呢?這不是為了達到近行定或安止定,而是因為培育對自己的慈愛之後,你就能推己及人地設想:正如你想得到安樂,不願受苦,想得到長壽,不願死亡,其他一切眾生也同樣想得到安樂,不願受苦,想得到長壽,不願死亡。如此,你的心就會變得柔軟、和善、寬容及能為別人著想。之後,你就可以開始培育對其他人的慈愛。

 

把禪定之光照向一位你敬愛又與你同性的活人,然後如下地向他散播慈愛:

Ayaṃ sappuriso averohotu,abyāpajjho hotu,anīghohotu,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atu.——

「(一)願此善者沒有仇敵;

(二)願他沒有內心的痛苦;

(三)願他沒有身體上的痛苦;

(四)願他愉快地自珍自重。」

 

以這四種方式散播慈愛三、四遍後,選出其中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方式。假設你最喜歡的方式是:「願他沒有內心的痛苦」,那麼你就應趁禪定之光照向那位你敬愛的人時,緊接著以這種方式向他散播慈愛,心中默念:「願此善者沒有內心的痛苦。願他沒有內心的痛苦。」應取他沒有內心痛苦且面帶微笑的影像,而當你能夠極專注於該影像時,那已經接近禪那了。在此有一點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當禪定之光照向該人時,無論他(或她)是坐著或站著,都應選擇他正處於快樂狀態的姿勢。另者,慈心的目標並非究竟法,而是有情的概念(satta paññatti)。

 

若能夠以「願此善者沒有內心的痛苦」的方式專注於有情的概念超過一小時,尋、伺、喜、樂、一境性五禪支就會很清晰地呈現於心,即已證得初禪。這時候,若你曾修習白遍至第四禪,那是很容易更進一步證得慈心第二禪的。只要除去初禪的尋、伺,即能證得第二禪;若再進一步除去第二禪的喜,即能證得只擁有樂與一境性兩個禪支的第三禪。修習慈心是不能夠證得第四禪的。為什麼呢?當心在希望別人「沒有仇敵,沒有內心的痛苦,沒有身體上的痛苦」時,是否能夠安住於舍(upekkhā)呢?是不可能的。因此修習慈心只能夠證得第三禪。以「願他沒有內心的痛苦」的方式證得第三禪後,再繼續逐一地用其他三種方式來修,直到都證得第三禪。

 

成功後,再選另一個你敬愛的人作為對象,以同樣的四種方式逐一向他散播慈愛,直到都能證得第三禪。過後再選換其他人作為對象,修習至採用了四、五位,且能向他們每人散播慈愛,直到證得第三禪。

 

接著,轉向對你親愛又與你同性的人散播慈愛,如父親或母親、兄弟或姐妹,或同性的親戚。修至對你敬愛與親愛的人的慈愛達到平等。此時,這兩種人已成為同一種人,即:你喜愛的人。

 

過後,再選用四、五位你對他們無好惡感的人,逐一地對他們散播慈愛,直到證得第三禪。成功後,再轉向對你討厭的人散播慈愛。這只是對有討厭的人的禪修者而言,若你沒有的話則可省略這點。

 

對你討厭的人修習慈心

 

對於你討厭的人,又應先以那一種作為對象來散播慈愛呢?應先散播慈愛給自己對他只有少許瞋念的人,把你極恨者留在最後。

 

在實修時,你應先散播慈愛給你敬愛的人、你親愛的人及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直到慈心變得強有力時,再把禪定之光照向你討厭的同性者,然後散播慈愛給他:「願此善者沒有仇敵,願此善者沒有內心的痛苦,願此善者沒有身體上的痛苦,願他愉快地自珍自重。」選任何一種方式修習,直到證得禪那。若無法證得禪那,則應以《清淨道論》裡所述的種種方法省察。(三編按:對於這些省察法,參考帕奧禪師《去塵除垢》修訂版.p.18-31。)

 

當人用膳時,他會丟棄不吃的骨頭,只吃自己喜歡吃的肉。而每個人都會有某些可愛或可敬的優點,在此你不應理會你討厭的人任何醜惡或卑劣不堪的缺點,而只是省察他的優點,然後再散播慈愛給他。

 

若如此修行還是無法證得禪那,那就轉用另一種省察法。佛陀在《無始相應》(AnamataggaSaṃyutta)(《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二(十四‧p.236以下))裡說:在過去無始的漫長輪迴裡,很難找到一個眾生彼此之間未曾互為父母、子女、兄弟或姐妹等眷屬關係。你應省察:「現今我們可能會互相憎恨,然而在過去世,他或她可能是我非常親愛的兒子或女兒,或我是他的兒子或女兒。」如此省察後,再散播慈愛給他,這樣就可能證得慈心禪那。

 

若運用這方式省察後還是不能證得禪那,那麼你就應該激起對你討厭的人的悲心。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眾生皆逃不過老、病與死。若人還是凡夫(puthujjana),那他就還未脫離惡道(apāya),所以一切眾生皆極可憐愍。如此省察後再散播慈愛給你討厭的人,這樣即能證得禪那。

 

若還是不行的話,分別諸界是另一可實施的方法,省察:「我是生氣他的哪一個部分?我是生氣他的頭髮嗎?還是他的體毛?還是他的指甲?他的皮膚?肉?腱?骨?骨髓?」等等。應逐一地省察三十二身分。若還是無法消除怨恨,那麼再分別他的四界:「我是生氣他的地界?水界?火界?還是風界?」通過省察四界,怨恨就會平息。若你已經修習過四界分別觀,這種省察法就很容易。或者,若你已熟練於辨別名色或五蘊,在以智辨別五蘊之後,你可以省察:「我是生氣他的哪一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還是識蘊?」如此省察後,怨恨就會平息。

 

若還是不行,你即應省察修習慈心的十一項益處(功德),以此來訓誡自己,反省:「若要通過修習慈心來獲取它們的話,怎麼可以再對自己討厭的人生氣呢?」如此省察後,再懷著欲獲得那些益處的心散播慈愛給你討厭的人,如此你就會成功證得慈心禪那。

 

成功之後,你應逐一地更換慈心的對象,直到能夠成功地對極恨的人散播慈愛,直到證得第三禪。

 

破除界限

 

過後,你應更進一步修習破除界限(sīmāsambheda)。sīmā是界限,sambheda則是破除。什麼是界限?若能散播慈愛給某個人,但對另一人卻不能,那麼即是還有界限。

 

為了修至心境平等無分別,以破除人際之間的界限,你應輪流地散播慈愛給四種人,即:自己、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再次言明,散播慈愛給自己是不可能證得禪那的,這只是用來推己及人而已。先思惟:「願我沒有仇敵,沒有內心的痛苦,沒有身體上的痛苦,願我愉快地自珍自重」三、四次,以此作為標準再思惟:「如我願自己沒有仇敵,他人亦希望他們自己沒有仇敵。如我願自己沒有內心的痛苦,他人亦希望他們自己沒有內心的痛苦」等等。如此思惟三、四次後,再以四種方式散播慈愛給你喜愛的人,直到都證得第三禪。然後同樣以四種方式散播慈愛給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直到都證得第三禪。只有如此之後,才以同樣的四種方式散播慈愛給你討厭的人,直到都證得第三禪。

 

接著,重新散播慈愛給自己,給另一個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散播慈愛給每一種人直到證得第三禪。成功之後,你應如此一再重複地對每一種人培育慈愛。如此修習直到慈心極強時會有什麼現象產生呢?慈心將會變成對你自己、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四者都平等,而不會再對任何一種人有偏愛。此時,你即已破除了界限。《清淨道論》提及一個比喻:若有人叫你從這四者之中選出一人來殺掉(以便保全其他三人的性命),而你又還能選得出來的話,那麼你的慈心還未達到平等。然而,若你對每個人的慈愛都平等,而無法選出任何人,那麼你已破除了界限。

 

無制限與有制限遍滿慈

 

只有在破除界限之後,你才可轉修五種「無制限遍滿慈」(anodhisopharaṇamettā)及七種「有制限遍滿慈」(odhisopharaṇa mettā)。在還未破除界限時,若你以「願一切有情„„」的方式來散播慈愛是不能證得慈心禪那的。

 

五種無制限遍滿慈的對象是:一切有情(sabbesattā)、一切有息者(sabbepāṇā)、一切生物(sabbebhūtā)、一切個人(sabbe puggalā)及一切有生命者(sabbe attabhāvapariyāpanna)(中譯按:這五種雖有不同的名稱,卻都是泛指一切眾生)。

 

七種有制限遍滿慈的對象則是:一切女人(sabbāitthiyo)、一切男人(sabbe purisā)、一切聖者(sabbe ariyā)、一切凡夫(sabbeanariyā,一切非聖者)、一切天神(sabbedevā)、一切人(sabbe manussā)、一切惡道眾生(sabbe vinipātikā)。在此,「制限」(odhiso)是指限定哪一類眾生。

 

首先以「願一切有情沒有仇敵,沒有內心的痛苦,沒有身體上的痛苦,愉快地自珍自重」這四種方式培育慈愛。義注提及一個如何熟練於慈心的比喻:當農夫要耕田時,他會先犁中間的一小塊地,然後再漸漸地越犁越闊,直到犁完了整片田地。同樣地,應先向附近的眾生培育五種無制限遍滿慈及七種有制限遍滿慈,然後才慢慢地擴大範圍。例如:可先從一間寺院的範圍開始,取該範圍裡的十二組眾生作為禪修對象。

 

在這十二組當中,先取屬於「無制限遍滿慈」的首五組作為禪修對象。把白遍第四禪的光照向整座寺院,以便能夠看到在該範圍裡的眾生:天神、動物、人類及惡道的眾生都包括在內。往該範圍的地底裡看,若有地獄的眾生存在,他們也包括在內。以光照見他們,再向他們散播慈愛,如:「願一切有情沒有仇敵」,直到證得第三禪。由於你已成功破除界限,此時是很容易證得慈心禪那的。以「沒有仇敵」的方式修到第三禪後,再逐一以「沒有內心的痛苦」、「沒有身體上的痛苦」及「愉快地自珍自重」三種方式修到第三禪。你必須逐一地用四種方式散播慈愛給: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生物、一切個人及一切有生命者。如此培育的慈愛名為「無制限慈」,因為它沒有以指定的眾生作為禪修對象。

 

成功修完這五組之後,再進一步修習七種有制限遍滿慈:一切女人、一切男人、一切聖者、一切凡夫、一切天神、一切人、一切惡道眾生,包括一切阿修羅、餓鬼、動物及地獄的眾生。逐一地以上述四種方式散播慈愛給他們,直到都證得第三禪。

 

對於五種無制限遍滿慈與七種有制限遍滿慈,每一種都有四個散播慈愛的方式。因此,對這寺院範圍裡的眾生,一共有四十八個散播慈愛的方式。如此修行成功之後,你可以把範圍擴大至二或三間寺院(在這寺院的附近還有其他寺院),同樣以四十八種方式來散播慈愛。成功後,再漸次地把範圍擴大至一個村子,兩個村子,一個市鎮,兩個市鎮,三個市鎮等等。之後再擴大至整個國家,整個地球,三十一界(cakkavāḷa),乃至無邊世界(ananta cakkavāḷa)。一組的三十一界即是一個世界,而世界是無數的,所以應以四十八種方式把慈愛散播至無邊世界。

 

這遍滿無邊世界一切有情、強有力的慈心稱為「遍滿」(vipphāra),又名為「無量」(aparimāna),即慈無量心。「他對此有情有慈愛,對彼有情卻無慈愛」的界限已被破除。若你常住於這極強的無量慈,如毗舍佉尊者一般,人與天神都會喜愛你。

 

把慈愛散播至無邊世界後,再修習把慈愛向十方散播,即「方向遍滿慈」(disāpharaṇa mettā)。先把光照向東方的無邊世界,然後以四十八種方式把慈愛散播至東方無邊世界的一切眾生。之後再以同樣的方法把慈愛散播至西方、北方、南方、東南方、西北方、東北方、西南方、下方與上方的無邊世界。如是,一共有四百八十種依十個方向散播慈愛的方式。前面已提及四十八種無指定方向地把慈愛散播至無邊世界的方式,所以一共有五百二十八種散播慈愛的方式。對於能夠如此系統地修習五百二十八遍滿慈的禪修者,若他要更進一步地根據《慈愛經》的方法修習慈心(三編按:《慈愛經》中的方法是對眾生不分組、分為兩組及分為三組地散播慈愛。不分組的對象即是一切有情。分為兩組即是把眾生分為:弱與強(指阿羅漢);可見與不可見;住在遠處與近處;不會再生(指阿羅漢)與還會再生。分為三組即是把眾生分為:長、中、短;大、中、小;胖、中、瘦。),他是會成功的。這即是四護衛禪之一的慈心修法(三編按:如今帕奧禪師通常也教導修習悲、喜及舍無量心)。

 

二、佛隨念(Buddhānussati)

 

成功修完慈心之後,你能夠輕易地轉修佛隨念。再次以白遍培育第四禪的定力,當光變得明亮時,把它照向一尊能激起敬意的佛像,這就好像在修習慈心時,把光照向你要散播慈愛者一樣。讓該佛像的影像出現於距離你六至九尺之處,不太遠也不太近。首先,視它為真實的佛陀來修習。若你於近期的過去世裡曾遇見佛陀,佛陀的相貌就有可能會浮現出來。若出現的話,可取它作為目標。

 

為什麼在修行佛隨念的開始階段需要取佛陀的像作為目標呢?因為在《旌旗頂經》(DhajaggaSutta)裡,佛陀說:「在遭遇厄難時,應當只想起我,然後憶念:世尊的確是阿羅漢、正等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者、天人師、佛陀、世尊。」

(Mamevatasmiṃsamayeanussareyyātha:Iti'piso bhagavā arahaṃ sammāsambuddho vijjā-carana sampanno sugato lokavidū anuttaropurisadammasārathī 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 buddho bhagavā'ti.)

因此,在開始修行佛隨念時,必須先觀佛陀的像,不然的話我們怎麼能夠知道阿羅漢等特質是誰的呢?佛陀時代的人當然可以觀佛陀真正的相貌,但現在佛陀已入滅了,所以我們只能觀佛像,以它來代表佛陀。

 

在此有個問題:不以觀佛的色相(rūpa)修佛隨念好不好呢?對此有幾種論點。無論如何,「世尊(Bhagavā)」此項特質有六個定義,其中之一是具足一切祥瑞(sirī),即祥瑞與可敬的色相,因此以佛陀祥瑞色相作為目標亦是佛隨念。有人可能會問:若在過去世根本不曾遇見佛陀,或是雖曾經遇見但距離今生太遠,以致沒有過去佛的色相出現於心中,那該怎麼辦呢?其實,他還是可取一尊自己最尊敬的佛像作為目標,過後才轉觀佛陀的某一項功德。

 

於佛陀的九項功德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項開始。事先了解功德的含意是必要的。若選擇「阿羅漢」(arahaṃ)這項功德,你就必須清楚、明白它的五種定義,然後再選其中自己最喜歡的一種定義。假設你所選的定義是「他應受到人與天神尊敬,因為他的戒、定與慧是獨一無二的,所以稱為阿羅漢」,你即應取此功德作為禪修目標,在心中默念:「阿羅漢、阿羅漢」。當心能專注於「阿羅漢」此項功德時,佛陀的色相可能會消失。若果真消失了,不要去找它,只需繼續保持心專注於功德。

 

當心專注於功德大約一小時後,若你去辨明心所依處,你就會看到尋、伺、喜、樂與一境性五個近行定的禪支。這是取「阿羅漢」此項功德作為目標修習佛隨念的方法,對正等覺者(Sammāsambuddho)、明行足(Vijjā-caraṇa sampanno)等其餘功德的修法亦是如此。

 

三、不淨業處(Asubha Kammaññhāna)

 

修成佛隨念之後,你可轉修不淨業處。不淨業處有兩種修法:

一、止禪的不淨業處,

二、觀禪的不淨業處。

修行止禪的不淨業處時,女性禪修者必須只觀想女屍,男性禪修者則必須只觀想男屍,因為這是取屍體為目標,以便證得初禪的禪法,而在近行定的階段,當心專注於屍體似相時,屍相可能會變得稍微漂亮,若是取異性的屍體,貪慾就可能會因此而生起。為了不讓禪修受到貪慾破壞,因此只可觀想與你同性的屍體。然而,在修觀禪時,觀不淨並非為了證得禪那,而只是為了觀「過患」(ādīnava),因此不論是男是女皆可。

 

《清淨道論》裡對於修習不淨的指示是針對還未證得任何禪那的禪修者。然而,對於已修證白遍第四禪者,他們可以藉助第四禪的力量修習不淨。

 

你應取自己見過最可厭的同性屍體作為目標。你不需要到墳場觀取死屍。為什麼呢?因為白遍第四禪的光極明亮時,你可以該光照向曾見過最可厭的同性屍體。在照見時,若你曾位於屍體的頭部觀看,如今你也能在同樣的位置以光看它;若以前是位於屍體的左邊、右邊或腳邊觀看,現在你也能夠在同樣的方位看它。只有在該屍相變得清晰時,才以智觀想「厭惡、厭惡」或「不淨、不淨」。

 

有些禪修者可能會遇到某些困難,如不曾見過同性的死屍。若你是如此,就必須去取同性死屍的不淨相(asubha nimitta)。在此情況下,由於你早已熟練於進入白遍第四禪,所以你可從第四禪出定後,張眼觀取死屍,如此就會很容易地取得屍相。若沒有足夠的時間進入白遍禪那,你也可只以肉眼看死屍,取它為目標,在心中默念:「不淨、不淨」。

 

當你回座修禪時,通過第四禪的定力,你可以在短暫的時間內輕易地取得不淨相。當不淨相清晰時,再令心專注於它,觀想「不淨、不淨」。觀想時,不要觀照死屍的未來階段,否則死屍的相就可能會變成骨頭,再變成骨灰。但並非每個屍相都會如此,只有你見到該死屍是很久以前的事,而如今它又已變成了骨灰時,這種現象才會發生。所以切勿令心朝向未來觀想。

 

由於白遍第四禪的親依止力,多數的禪修者都能在一次的坐禪時間裡就證得禪那。若還不行的話,就如此修習兩三次。當心專注於不淨的屍體大約一小時之後,再以智辨明心所依處,如此就能夠觀察到五禪支,即:

一、尋,把心投向於(屍體的)不淨;

二、伺,令心持續專注於不淨;

三、喜,喜歡不淨;

四、樂,體驗到不淨相的樂受;

五、一境性,心與屍體的不淨成為一境。

 

在此有個問題:在觀想骨頭或死屍時,喜與樂受怎麼會生起呢?這是因為禪修(bhāvanā)的力量而導致喜與樂生起。譬如你們常吃的「雅比」(ngapi)(中譯按:緬甸語ngapi在馬來西亞稱為峇拉煎,是一種魚醬或蝦醬)是極不淨的,但把它炒過之後就不覺得不淨了。同樣地,當心專注於屍體的不淨達到近行定的階段,不淨的屍體似相就可能暫時變得漂亮,此時由於禪修的力量,喜及樂禪支就會生起。

 

四、死隨念(Maraṇānussati)

 

證得不淨業處的初禪之後,你可以輕易地轉修死隨念。佛陀在《大念處經》(MahāsatipaññhānaSutta)裡說:

Soimameva kāyam upasaṃharati`Ayampikhokāyoevaṃdhammoevaṃbhāvīevaṃ anatīto'ti.

——「他以智將自身比較(該屍):『我身亦有如是(不淨)性,必當如是,無法超越此(不淨)』」(初編按:原文缺譯,今據巴利文補入)。當你觀想自己成為一具死屍,如:「我肯定會死,死亡是必然的,我無法逃脫死亡;此不淨肯定會發生,我無法避免此不淨」時,若腐爛相出現,就專注於它,觀想:「我的死亡是必然的;我的生命確實不定」(Maranaṃ me dhuvaṃ,jīvitaṃme adhuvaṃ)或「我生命的終點即是死亡」。

 

你必須先專注於自己不淨的屍相上,過後才轉觀屬於究竟法的命根(jīvitindriya)之終結。若心能夠專注一小時,當你去辨明該專注的心時,五禪支就會出現,但這些禪支並非安止定的禪支,而只是近行定的禪支。這是修習死隨念的方法。

 

結語

 

一共有四種護衛禪,即:慈心修習、佛隨念、不淨修習與死隨念。你應該每天都以一切有情作為禪修的目標修慈心禪一次,把慈愛散播至整座寺院、村子、直到無邊世界。這是為了令自己在修禪時不會遭遇到厄難。修習佛隨念亦可使自己不遭受厄難,保護不受夜叉、鬼神等的幹擾,也可使心清晰,因此當心不清晰時亦應修佛隨念。當悚懼感(saṃvega)退失及心攀外緣時,則應修習死隨念,以激發精進力。當貪慾(raga)生起時,更應該修習佛陀教導作為斷除貪慾之法的不淨業處。

相關焦點

  • 《密室逃脫23迷失俱樂部》第六章怎麼過 第六章圖文通關攻略
    密室逃脫23迷失俱樂部攻略第六... 在第五章我們來到了城堡,我們在城堡發現了過去的故事,發現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邪惡的魔王有著自己的邪惡計劃我們不僅要救出約翰同時要摧毀魔王的計劃!一起和豬豬探尋真相吧!
  • 魂之刃巨龍城堡第六章介紹 第六章冥界玩法說明
    魂之刃巨龍城堡的第六章終於與大家見面了,本次就為大家帶來了魂之刃巨龍城堡第六章介紹,包括第六章冥界玩法說明,還不了解的朋友可以參考,希望能幫到大家
  • 道家的處世智慧:光而不耀!
    作者:葛榮晉 「光而不耀」是道家「中和之道」的一個重要辯證法命題。這一命題是老子依據「道法自然」原則,從太陽光的強弱給人的感受中領悟出的人生智慧。在老子看來, 無光或過度弱光不利於人生,過度強光也不利於人生,只有「中和之光」才有利於人生。他以暗淡無光比喻人的逆境,以光彩照人比喻人的順境。
  • 戀與製作人第六章怎麼過 第六章三星通關攻略
    導 讀 戀與製作人第六章叫做真相覺醒,而且難度也不小,想要通關手裡的卡可不能少,而且等級也不能太低。需要四星SSR+四星SR+三星SR。
  • 和諧之光
    和諧是世界和生命的圓滿第五章時空和諧,天地和諧,萬物和諧,生態和諧,生命和諧,人類和諧,世界和諧,文明和諧,文化和諧,宗教和諧,國家和諧,人民和諧,政治和諧,經濟和諧,民族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和諧,工作和諧,生活和諧,身心和諧,生理和諧,心理和諧,精神和諧,思想和諧,情感和諧,心靈和諧,行為和諧,語言和諧,自然和諧第六章和諧,是化解矛盾衝突的最佳途徑
  • 光莆攜智慧醫養整體解決方案亮相第六屆中國國際物聯網博覽會
    12月11-13日,2020物聯中國年度盛典暨第六屆中國國際物聯網博覽會在廈門隆重開幕。作為技術先導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光莆股份本次以「物聯網賦能大健康智慧醫養」為主題,集中展示了以AIoT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智慧醫養、健康校園、健康生活等場景化的解決方案。
  • 《兒童指導》第六章 大自然的課本
    兒童指導CG - Child Guidance (1954)第六章
  • 開啟智慧的聖經箴言卷 之惡人的路和義人的路!(第三章)
    箴言其實就是提供這樣的智慧,就是幫我們思考上帝的話,而且去真正的實踐出來,從而感受到上帝賜給我們的智慧,以及經歷他賜給我們的應許。我們接著看一下箴言的1章8節到9章18節當中,出現了把智慧擬人化為女士的方式,來邀請我們加入智慧的行列。如1章 20~21節,智慧在街上呼喊、在寬闊處發聲、在熱鬧的街頭喊叫,在城門口在城中發出言語,8章1~4節智慧豈不呼叫?聰明豈不發生?
  • 第六章(四)左宗棠如願實現陝甘分闈,造福隴上得人心
    長篇歷史小說《大河之城》-蔡磊-第六章  疆防海防 孰為輕重四  七月,朝廷下旨,晉左宗棠為東閣大學士,繼續留任陝甘總督。
  • 《小房間故事》手遊第六章怎麼通關 第六章通關技巧攻略
    導 讀 在小房間故事手遊中第六章我們將會在洞穴裡進行遊戲哦!
  • 基督教預定論 | 文字加音頻連載之四(共三十章)
    藍字為往期連結,黑字為本期連結第一章 導論第五章 神的護理 第六章 神的預知>第十三章 有效之恩第十四章 聖徒永蒙保守反對預定論常見的理由第十五章 理由一第十六章 理由二第十七章 理由三第十八章 理由四第十九章 理由五第二十章 理由六第廿一章 理由七第廿二章 理由八第廿三章 憑恩得救
  • 隱形守護者第六章怎麼過 第六章失敗結局一覽
    隱形守護者第六章怎麼過?第六章的劇情還是比較精彩的,但是也有一些難點,下面就給大家帶來隱形守護者第六章失敗結局一覽,希望能對大家在遊戲過程中有所幫助。
  • 《FGO》智慧之聖甲蟲像哪裡刷最快 智慧之聖甲蟲像需求一覽
    FGO智慧之聖甲蟲像哪裡刷最快?智慧之聖甲蟲像是FGO中的一種金色素材,奧德修斯、楊貴妃、小芬奇等新從者都需要用到。那麼在自由關卡中哪裡刷聖甲蟲比較快呢?又有哪些從者需要用到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 少女前線偏振光第二章通關技巧 偏振光第二章攻略圖文
    少女前線偏振光第二章怎麼過?偏振光第二章中有4個關卡,分別是起偏器2、起偏器3、波導管2和光譜儀2,完成這4個關卡就可以進入第三章了。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偏振光第二章通關攻略了,還沒有順利過關的小夥伴們都來看看吧!
  • 龍泉寺的智慧之光
    從此,龍泉上空升起智慧之光,進入了輝煌的發達時期。  0110前的老網蟲,對老蛋這個名字不應該不熟悉,他的名字叫劉書宏,安徽人。劉書宏是那時風靡祖國的天涯雜談的版主,他文風犀利幽默,專挑時弊,是一個有精英意識的「憤青」。他的代表作是《祖國啊,我只是擺個小攤》《關於老嫗摔掉門牙的新聞報導》。
  • 幼教女神的智慧之光
    作為一枚新時代的教育學人,帶著人民教師的使命和擔當一路走來,我遇到了很多可愛的學生和智慧的家長,但也經歷過挫敗與無奈,自覺是教育功底還不夠
  • 《閃耀暖暖》第七章光與暗全關卡通關攻略匯總
    18183首頁 閃耀暖暖 《閃耀暖暖》第七章光與暗全關卡通關攻略匯總 《閃耀暖暖》第七章光與暗全關卡通關攻略匯總 來源
  • 《南瓜先生大冒險》第六章怎麼過 第六章全關卡通關流程攻略
    導 讀 本次給大家帶來的是南瓜先生大冒險的第六章通關攻略,這章的難點很少,主要是小遊戲會比較困難,我們需要玩一個紅綠點交換遊戲
  • 《密室逃脫8紅色豪宅》第六章怎麼過 第六章圖文通關攻略
    密室逃脫8紅色豪宅第六章圖文通關攻略 進入第六章。 中間小路進到南瓜農場... 在密室逃脫8紅色豪宅手遊中這一關的難度可以說是不少小夥伴們都非常關心的,那麼想了解的話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吳怡博士《易經處變學》摘選丨坤卦之於處變學詳解
    可是上六則脫離了這個基礎,又不服六五的自處的智慧,自然會走上變的困境。老子說「魚不可脫於淵」(三十六章)因為深淵才是魚的安全的地方,脫離了淵,浮到水面上來,便會被漁夫捕獲了。魚是陰性,而淵也是陰氣凝聚的地帶。老子這話正可作本上六爻最好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