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武漢江夏區一中九年級一學生因被母親扇耳光跳樓,送醫後宣告不治,令人惋惜。當天下午,該同學因與另兩名同學玩撲克牌被請家長,後在五樓走廊被母親扇了兩耳光後乘人不備跳樓。
父母無不愛其子女,但家人之間的相處方式也值得認真思考,不要說傷感情的話,更不應因小事釀成大禍。
蔡朝陽:開學後家長焦慮在所難免,爹媽最好能在自己身上克服
開學第一天我接到了好幾個家長的求助信息。一個家長問我,孩子新入學一年級,不想去學校怎麼辦。另一個則抱怨,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不夠,學習總是不夠主動,問我該如何引導。與此同時,我所在的一個以小學生家長為主的微信群裡,大家正在激烈地吐槽學校家庭以及孩子的學業等各種問題。一旦有一位家長開頭,大家紛紛前來附和,表示深有同感。簡而言之,這就是一次焦慮的大爆發。
我作為一個新初三的家長,當然很理解家長的感受,也就參與了一下,表達了「孩子的成長欲速則不達」的道理。不過呢,眾說紛紜之下,聽我的人不多,他們之中很多都被一個每一科都優秀的牛娃的故事吸引了,紛紛要求加到牛娃的媽媽所在的微信群裡。這也帶給我小小的挫敗感。
但我理解這就是所謂的「開學焦慮」。這個詞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固定搭配的詞組了,用以形容孩子們開學之前的緊張情緒。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現在家長的「開學焦慮」似乎比孩子們還嚴重。
當然,也會有人說,這是一個焦慮的時代,焦慮成了爹媽的標配。原因一,一開學,作息時間緊繃起來,突然告別暑假的休閒模式,家長孩子都會有壓力。原因二,對於一些高年級的孩子而言,入學之初就會面臨考試,分數揭曉的時候,也是家長孩子壓力最大的時候。為孩子的未來計,家長能不揪心嗎?
我家的娃娃菜蟲開學的頭兩天就是「回頭考」。考完那天傍晚,我在校門口接孩子,遇到一個相識的家長(孩子也是初三,在兒子的隔壁班)跟我談她女兒的考試分數、班級名次,擔心能不能考進重點高中。她臉上寫滿焦慮。我在想,你這麼焦慮,你的孩子恐怕也會感同身受。史鐵生在《我與地壇》裡說,孩子的痛苦在母親身上會加倍的。我想說,爹媽的焦慮也會在孩子身上被放大。爹媽要是處理不好自己的焦慮,對孩子的學業怕是會起到反作用。
當然,像我這樣的父親恐怕也不多見,因為我相識的那位家長,她對自家孩子的分數和名次如數家珍。問起我,我居然張口結舌。兩天考了幾門、孩子分別考了幾分,居然一問三不知。看來我真是一個「不稱職」的家長。
不過分關注孩子的分數和名次,這也是我作為家長對自己的要求。孩子的學業,那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長不必越俎代庖的。歸根到底,考試是孩子自己考的,你又不能替代他去考。即便可以替代,恐怕也未必考得過孩子。我看過菜蟲的語文試卷,我覺得像我這樣當了20年高中語文教師的人,也考不到幾分,那還這麼著急幹嗎呢?
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真的也不容易。我們都知道孩子的事情得由孩子自己去完成,但有時候看著不爽,還是要越界的。這裡所謂的越界,就是代替孩子去做。小時候,孩子不會吃飯,那就餵;孩子不會收拾玩具,那就媽媽收拾;孩子不能早起,那就爹媽直接把孩子從床上拎起來……這些事都可以替代,唯有學習替代不了。
但是,在一直以來的越俎代庖之中,孩子已經被養育成了一個不能主動自我安排的孩子了,還怎麼讓他有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呢?這就是今天問我「孩子不主動學習」的媽媽所焦慮的問題癥結之所在——你不能其他事情都包辦,但是唯獨學習讓他自己來。
今天,菜蟲的一個課外補習老師來找我聊天,聊天過程中,他跟我說了對菜蟲的看法:「菜蟲這個孩子跟我接觸過的別的孩子都不一樣。其他的孩子,都是爹媽逼著學習,只有菜蟲,是興趣驅動的。」作為菜蟲的家長聽到這些話,我是很開心的,因為,這是我多年來一直堅持的教育原則。
我堅持的教育原則的核心是信任孩子,讓孩子自我管理。當然,話說出來很簡單,要實現也不容易。比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跟爹媽自己身上的焦慮作鬥爭。焦慮在所難免,重要的是,作為爹媽,最好能在自己身上克服這種焦慮。
我有時候也會伸長手臂,突破父子之間的邊際,但反躬自省,明白到邊界所在,就會及時縮手。給予孩子信任,爹媽不再越界,孩子自然學會自我管理,學習這件事也就漸漸成為他自己的事,爹媽可能就不用那麼操心了。
家長該逞強的時候要逞強,尤其是跟叛逆期、青春期的孩子。逞強的時候要有智慧,有選擇,要在確實能逞強的地方逞強,要用一些他能服你的方法。
孩子不吃蔬菜,如果我們直接教訓他,他除了頂嘴大概就是沉默、扭著脖子不愛聽。如果說營養或健康知識,他學校裡都學過,不會當回事。
家長坦承自己沒懂的事情,我就把它總結為這個叫「示弱」。在跟這些孩子溝通的時候,家長要給孩子表達的機會,讓孩子有一個當老師的機會。對青春期的孩子,尤其不要不懂裝懂,他們很能分辨出來。如果家長不懂裝懂,很容易激起孩子的憤怒、輕蔑、敵對。
對小小孩,家長有時候也可以通過「示弱」,鼓勵孩子來說話。記得我小學一二年級時,回家後,有時候父親問起學校講了什麼,他會假裝不懂,讓我解釋一番。那時我還挺得意的,很喜歡給父親講功課。當然,三年級這招就不靈了。
這方面我先生做得也很好,很用心,尤其是這一兩年。他非常不吝惜地勇敢地誇讚孩子,當然不是盲目地誇,而是每當孩子做了一個什麼事,他發現確實很好,就會像朋友一樣由衷地佩服。
他有一個比較複雜的護腰,沒有找到完全正確的佩戴方法。迪迪拿著玩,一戴就戴好了。我先生就特別佩服說:「真不錯!這個東西我怎麼戴都不順暢。原來應該像你這樣戴。」
娃爹是真心誇孩子,不是應付。從他的眼神、語氣上都能感知到。小孩一天天大了,雖然我經常會說要把孩子當成朋友,可是能不能真的做成朋友,還是要看父母的表現。
我們跟朋友相處也是一樣的。如果朋友做的比我們好、懂的比我們多、修正了我們的建議、指出了我們言行中的一些漏洞給了指導,我們應該是什麼態度?講真,現實生活中,許多成年人道理都明白,卻做得不夠好。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說了很多年,真正能不能做到,還是要看自己。總之,家長面對青春期的孩子,要敢於逞強,也要敢於示弱。「逞強」的前提一定是家長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示弱」是以真誠、平等心與孩子相處。
(原標題:痛心!初三男生被家長扇耳光跳樓身亡,網友關注孩子的自尊心)
流程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