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應注重對真正意義「人」的培養。引導兒童讀好文,做好人,寫好文。
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教師心靈的疆域才會更寬廣。
——特級教師 王愛華
王愛華,江蘇省第八批小學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語文教研員,南通市小語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江蘇省小語會理事。教育部「國培計劃」課程專家,首批江蘇省小學語文鄉村骨幹教師培育站主持人,第二批、第三批導師。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江蘇省第四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江蘇省教研先進個人」「南通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愛 的 光 華
王愛華很普通,很平常。她生長在長江邊的一個農家小院裡,初中畢業考入中師,畢業後到一所偏僻的村小任教。但她很好強,打桌球,她總跟比自己強的人對抗;自學考試,別人考兩門,她考四門,考完大專再考本科。她靠自己看書、摸索,獲得微機等級證書,並自己製作課件。她愛教育工作,愛那些活潑可愛的孩子。為了教好課,她頑強地練寫、練說、練舞、練唱,甚至訓練自己在講臺上的一舉手、一投足,連執掌教鞭的姿勢都不放過。漸漸地,她從和她不相上下的教師中顯露出來。
從鄉村小學到區實驗小學, 從村小的教桌到省級的講臺, 從普通教師到全國優秀教師, 再到特級教師,一路汗水,一路艱辛,王愛華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了過來。
兒童潛能發展的喚醒者:因材施教,讓學生的智性得到最大的發揮
在王愛華老師的課堂裡,每位學生都會得到格外的關愛。她的教學,會顧及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她認為,課堂教學雖然是集體進行的,學生的學習卻是個別化的,只有在個別化的學習過程中,有差異的學生才能調節學習的速度,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略。語文新授課,優等生通過課前預習已基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因此教學中她常常先解決這部分學生需要驗證的問題,然後他們自己上臺當小老師,或者在下面輔導其他同學。小組學習是王愛華常用的教學形式,通過講授與討論的結合,採用「小組協作問題解決法」「集體幫助個人法」「共同學習法」等方式,使學生的個體學習與群體學習得到統一。
在王老師的課堂裡,學生們敢想敢說,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教《圓明園的毀滅》,她先讓學生介紹自己找來的有關圓明園的資料圖片,再學習課文,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情感;教《撈鐵牛》,課後的作業是讓學生設計俄羅斯核潛艇「 庫爾斯克」 號的打撈方案, 並說要將這些方案寄給普京總統,學生們一個個非常認真,有的自己上網查詢,有的自己翻閱資料,有的向家長請教,一個個方案,充滿新奇而大膽的設想。學生們都喜歡做王老師的作業,因為她的作業是彈性的,給人許多選擇的機會、做多少作業,做哪些作業都由學生自己確定,要求是做自己會做的和經過思考能做出來的作業。無論是好學生還是後進學生, 都能得到王老師給的滿意的分數。王愛華是採用鼓勵分、給予進步分、暫不打分等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評價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前進的動力。
不管智商如何,不管基礎怎樣,經過王愛華的教育,學生會最大限度地獲得成功。在王愛華十六年的教學生涯中,共有200多位學生獲獎,其中在市、省乃至全國比賽中獲獎的就有60多人。
兒童生命成長的欣賞者:「 自我實現」 教育法,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學生是老師的一面鏡子。每次,學校舉行各類活動,王愛華班上的學生常常會有新奇的創意,或打出一條特別的標語,或設計一個新奇的舉措,而這些往往都是學生自己設計、自己組織、自己製作的。學生自己能做的事,王愛華從不包辦代替。練習本上的「 班級姓名」,她讓學生自己寫;新學期開學,她讓學生舉行包書比賽;《小學生素質發展報告書》上的「 任課老師寄語」一欄,她讓學生自己挑選任課老師填寫。主體意識的增強,學生的創造欲望特別強烈。班上的「小蜜蜂行動」朗讀擂臺賽,有人增加了動作,有人增加了表演,有人還戴上自己設計製作的頭飾,「朗讀賽」變成了「表演賽」。
在王愛華班上,每個孩子都能獲得成功。她有一個「 自我實現」 教育法,每星期讓學生自己為自己訂一個目標,諸如寫好字、讀好書、不說粗話等,一星期後再讓他們自己給自己打分。王愛華在班上還推行了「 值日小組長制」,各小組第一個到班委處背誦課文的人,就是這一組今天的值日小組長,負責全組的各項事宜。你古詩背得好,你就是班上背古詩的小老師,他體育有特長,他就是班上的體育教練。誰有「 一技之長」,就能在班上找到施展的天地。
王愛華有厚厚一疊學生的來信,有向王老師求助的,有訴說自己煩惱的,有檢討自己過錯的,有讓老師評理的,有說自己學習體會的,有告父母及同學「 狀」的,有對班集體建設提建議的,甚至有指出老師的過錯的……為了加強與學生心靈的交流,王愛華專門在班上設立了「 王老師信箱」,學生們都爭著向王老師這位「 知心朋友」傾訴心中的一切。王愛華非常看重這些孩子的來信, 一一給這些孩子回信,或鼓勵,或開導,或排憂。看王老師的回信,是一種享受,和王老師生活在一起,童年生活五彩斑斕。
三味課堂的倡導者:研究實踐「三味課堂」,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王愛華主持的省級重點課題「三味課堂」,指的是富有語文味、兒童味和家常味的生態課堂,它著眼於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體現語文學科本質,引導兒童主動品味、積累、運用語言,充分進行語言實踐,讓兒童的語言實踐與思維、精神和審美同生共長。
王老師指出,語文味是指語文課程性質,即語文課應該遵循語文課程的教學規律與習得。許多名師,很會討巧,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刮哪邊風向哪邊倒, 發表了很多意見,卻很少有自己的主見,語文課應回歸本質,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王老師提出的兒童味,是指語文教學應以尊重、理解、發展兒童為要義,根植於兒童的靈性之根,喚醒兒童的發展潛能, 發展兒童言語智慧,在實踐中享受精神生活,提升言語品質,具有兒童的情味。
王老師提出的家常味,指向語文課堂的情態方式。公開課、示範課畢竟很少,而且也無法像公開課示範課那樣去上每一節語文課。忽視了家常味,課堂就失去了自身,找不到語文教學的真了。
王愛華老師始終認為,語文教學不僅是傳授語言文字,更重要的是傳遞給學生精神與思想。語文要真正做到一清如水、情思湧動、有效實用。具有「語文味、兒童味、家常味」的小學語文「三味課堂」,其成果獲得南通市第十二次優秀教育科學成果課題類第二名,江蘇省第四批基礎教育成果二等獎,被收入江蘇省教育廳組織編撰的《蘇派著名特級教師思想錄》、中央教育電視臺網絡課程資源。
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培育者:照亮未來,採擷小語教學豐實的麥穗
作為南通市小學語文鄉村骨幹教師培育站的主持人,王老師深感任重道遠。在語文教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中,培育站的這群學員缺少高層引導、高遠視界、高臺展示、高位競爭、高品學習、高級交流的種種機會、機遇與機緣,他們一直匍匐在鄉村課堂,始終寂寞而平面化地重複自己。
王老師要求學員根據自身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個人研修計劃,用個人發展目標給自己「加壓」,促使每一個人穩定、持續發展。還多次為大家推薦併購買了教育理論及專業知識方面的書籍,鼓勵大家多從書中採擷教育智慧,做好摘錄,撰寫學習心得,定期結合課堂教學實踐寫下自己的閱讀啟思。
王老師尤其重視指導學員們研磨常態課堂,領悟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常態課堂的新觀念、新路徑、新舉措。為老師們創造機會,在實際的教學操練中發現問題,提供適量的競賽平臺,為後續專業發展壘好地基。通過培訓習得基本的科研能力,指導撰寫論文,進行課題研究。
培育站裡,除了每次活動撰寫活動反思編輯成報外,還經常營造「練兵場」,組織開展教學設計競賽、現場觀課議課、微講座、課堂教學等各級各類豐富的活動,為學員構建了發展和展示的平臺,同時訓練和提高了老師們的教育教學水平。
一次次培訓,就是一次次修煉,更是一次次提升。在王老師的引領與鞭策下,培育站成了學員共同的學習家園、成長家園、精神家園,大家用思想碰撞思想,用智慧啟迪智慧,在交流共享中提升研修能力。
列夫託爾斯泰說,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王老師說,小學語文教學的價值也同樣需要用研修的深度、廣度、厚度去推動和提升。未來,她將和學員們一路同行,不斷優化研修方式、調整研修策略,在建構和反思中走向適切,共同採擷小語教學豐實的麥穗。
王愛華對教學,對學生,對教師,就是愛得那麼執著, 愛得那麼痴迷, 因為她的名字叫愛華,用愛讓平凡的教育閃耀最美的光華。
王老師從教33年,堅持教「真」語文,「真」教語文,初步建構了「一真」「兩全」「三味」「四境」的小學語文教育模式。
「一真」:「語文教育要培養真正意義的『人』」,這是語文課程總體價值取向,也是她的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通過語言文字承載了人類的精神文明。語文教育實質就是「精神教育」,語言學習就是滋養、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小學語文教育就是為「終身精神發展打底」。精神是人為之人的本質。有了精神,人才可稱作人。
「兩全」:「面向全體,全面發展」,乃是她語文教育的指導思想,也是語文教育的原則及方向。「面向全體」,就是「一個都不少」,使得每一個兒童都能得到發展,而不是實行精英教育,實行貴族教育,實行放棄教育。「全面發展」,就是全面發展兒童的語文素養,使得每一個兒童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個方面得到提升,在聽說讀寫等諸多領域得到發展。只有全面發展的人,他的心靈才是健康的,精神世界才是美好的;只有面向全體的教育,才是人道的教育。
「三味」:倡導語文味、兒童味、家常味的小學語文「三味」課堂教學理念,這是實現語文教育理想的主要手段,是基於語文本體而採取的實施策略。小學語文「三味」課堂,強調學習的目標與內容,旨在讓兒童在課堂上真真正正收穫了語文的知識、能力、方法、習慣、態度等等;注重學習的主體參與,凸現的兒童主體地位,融入兒童的精神,課堂充滿童真、童趣,激勵、喚醒和鼓舞童聲、童心、童趣的真實體現,學得積極、主動、生動;強調教學的方法與手段的選擇,旨在充分地考慮到教學的可能性,是恰當的,有效的,也是經濟的;強調語文學習的方式,主要憑藉語言文字的實踐,而不是圖畫等非語文方式方法,憑藉的是情感的體驗與心靈的感悟。
「四境」:探索出了「語境、心境、物境、課境」的「四境」語文學習保障系統。語文是具體的,真實的,總是在具體、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展開,提升兒童的語文素養,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品質,保證語文學習的蓬勃生機和獨特魅力,必得有「四境」(「語境、心境、物境、課境」)的支撐。規範「語境」,為準確表達提供「範型」;調適「心境」,為自由表達提供「牧場」;優化「物境」,為快樂表達提供「溫床」;開放「課境」,為善於表達提供「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