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加爵事件,舉國震驚。它以極端的方式再一次拉響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道德建設對於整個國民素質的警報。而事實上,近些年來層出不窮的青少年傷害事件及心理出軌現象一直在向人們敲著一聲聲的警鐘:
浙江金華中學生徐力殺母;湖南衡陽一名初三學生李毅(化名)毒翻全家;清華大學劉海洋把硫酸潑向了動物園的黑熊;浙江教育學院周英民用裁紙刀殺害同學洪某並將同學石沉西湖;貴州安順市兩名16歲孿生姐妹將6瓶鼠藥放進稀飯裡,毒死親生父母; 還有重慶一女大學生在接到碩博連讀通知書前四天突然失常;瀋陽一高考狀元因未能填寫清華大學志願而變瘋-------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年至少有25萬人自殺,青少年是其中的高危人群,而且心理問題越來越低齡化,焦慮、抑鬱情緒在中小學生中普遍存在,還有青少年迷戀網絡和屢見不鮮的逃學出走現象等等。
何以造成這種現象,是貧富差異的刺激?是環境媒體的影響?是應試教育的重負?是家庭教育的高壓?是社會缺乏關愛?是學校缺乏引導?這些都是理由,但不是決定孩子成長之樹發病的根源,就像周身之癢,總撓不到真正的癢處,就像遍體之痛,怎麼治,都消不了真正的痛點。
教育之「癢」,癢在哪裡?
一次偶然的機會,記者被一本書名為《打造孩子一生幸福的幼兒教育》的專著深深地吸引,書中令人深省的觀點促使記者幾番周折找到了該書的作者---浙江知名的兒童教育問題專家、「王曉燕兒童教育工作室」主任王曉燕,在深入的訪談中探尋青春生命"失水"根源和改變途徑。以下是記者和王老師之間的專訪記錄:
命運從人生第一個行為開始播種
記者(以下簡稱記):王老師,你是研究兒童教育的,你認為現在社會上出現這麼多青少年犯罪傷害和心理出軌現象,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王曉燕(以下簡稱王):現在的青少年心理問題之多,馬加爵等人的事件僅僅是冰山一角。何以造成這種現象,應試教育、父母高壓、貧富差異雖然都是其中的原因,但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空氣、風雨和養分,不是根源。雖然從教育改革、家長諮詢、心理輔導、扶貧救助等途逕入手可以有效地改善孩子的現時成長環境,可以避免許多現時悲劇的發生,但並不能從根本上去解決整個社會"不斷出現落水者"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的產生根源不在現在,不在孩子自身,而在於他小時候的生活體驗積累,在於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背景,在於一直伴隨他成長的父母和老師。惟有不斷關注孩子周圍的人,關注對孩子的行為產生深刻影響的成人,我們才能夠真正為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更加適宜的心理與物質環境。
有一位哲人說過,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這一段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比如馬加爵一案,從報載的情況來看,在這件事發生以前,馬加爵並沒有在同學中表現出兇殘、暴戾的一面,為什麼他竟然會為打牌的小事而對朝夕相處的同學連下毒手,在殺人後他居然與死者同居一室而鎮定自若毫不畏懼呢?許多人對他的犯罪成因作出了種種分析,有的認為是家境貧窮造成的自卑,有的認為是應試教育種下的惡果,有的認為是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忽,應該說這些都是造成馬加爵及其他一些青少年犯罪或出軌的充分條件,但都不是必要的條件,唯一必要的條件便是性格,是性格造就了這些孩子成為"屠夫" 或"病夫"的命運。
記:你的意思是說正是因為這種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性格中的「心理毒素」,使得像馬加爵事件這樣的悲劇成為必然?
王:是的。青春期是自我意識急劇膨脹、心理衝動特別激烈的時期,以馬加爵、徐力、劉海洋等人的這些性格分析來看,如果這些不能在外力的作用下順利地化解這些心理毒素、幫助他們跨越這一心靈的"危險地帶",那麼任何一根導火線都會把他們推向理性的深淵,只是因導火線的不同,當事者性格類型的不同,事件爆發的時間、內容和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有的會採取在別人或別的東西上施暴的方式洩恨,有的會用自我傷害的方式以求解脫,如果既不去傷害別人也不傷害自己,便會走向自我爆發、精神失常。
也就是說,他們的犯罪或出軌事件本身是偶然的,但這種性格在外力不斷施壓之下,導致走上這樣那樣的犯罪或出軌之路卻是必然的。
記:你認為這種性格是怎樣形成的呢?
王:任何一種性格或一種思維方式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習得的,更不是突如其來的灌輸結果,它是一個一個行為不斷強化形成習慣、一次一次習慣不斷積累成為品性的這樣一個長年累月潛移默化、不斷滲透浸染的結果。也就是說,任何一種命運、任何一種性格都是從第一個行為開始的。就拿說謊的品性來說吧,沒有一個人生來習慣於說謊,它肯定是在某個時刻因為某種目的,比如為了逃避責備或為了獲得利益而採取了說謊行為,當他在第一次使用這種行為卻達到了目的,那麼他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使用這種行為,到後來便養成了說謊的習慣,這種習慣如果得不到有力的糾正,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他的穩定的性格特徵。現在的孩子普遍比較任性,大多數都是因為孩子小時候一哭鬧父母便就範的習慣養成的。當然,這種行為的反覆強化是性格形成的一個方面,在這個原因的背後有更為重要的環境同化和模仿。也就是說,即使不去有意地強化這樣的行為,環境本身便會對人的行為產生制約作用。比如,從國外回來的人會非常自覺地遵守銀行的一米線,在城市裡生活慣了的民工便會自然而然地變得整潔有禮,這就是環境同化的作用。
要知道,一個人不管他成長後的境遇如何,家庭都是他性格著色的第一個染缸,父母家人都是他行為塑造的第一任教師。我們常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女必有其母,這不僅僅是指的生物遺傳的問題,而是日宣月染的必然結果。如果每天孩子在家裡看到的是暴力解決問題的父母,孩子學到的便是攻擊和怨恨;如果每天孩子在家裡看到的是相敬如賓的父母,孩子學到的便是尊敬和關愛。在家庭環境中形成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就漸漸演變成日後的性格,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了未來的生活中。
就拿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交流來說吧。如果孩子第一次遇到困難或煩惱時來與父母訴說,父母能夠耐心地傾聽並且細緻地給予分析引導,那麼孩子的這種主動交流行為就會得到鼓勵和支持,下次他還會用這樣的方式進行交流,如果這種行為反覆運用、反覆得到支持和鼓勵,孩子便自然而然地養成了這種積極交流的習慣,並遷移運用在今後生活的各種境遇之中,逐步成為能夠坦誠、大膽地與別人溝通的性格。而如果孩子一直處於不平等或被忽視的親子交往關係和狀態中,那麼就很容易因得不到父母的及時鼓勵或是因遭到父母的誤解否定而導致緘默其口、閉鎖心靈,徐力殺母、雙胞胎姐妹毒死父母等這一些事例都是因為在家庭中缺乏正向的交往模式而導致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正是因為這種在家庭土壤中留下的心理印記非常深刻,而當前的學校教育又未能提供有關人際交往、解決生活問題及如何疏解情感衝突的科學引導,因此,這些孩子便不可避免地會按照這樣自我封閉的思維方式和性格軌跡一步步滑向心靈崩潰的深淵。
早期教育認識迷茫 陷入誤區令人擔憂
記:這麼說來早期教育奠定了人生基調,那麼,在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哪個階段的環境經歷對孩子的作用最大?影響最深?
王:是嬰幼兒時期。如果把一個人的一生比作是一棵大樹的話,那麼嬰幼兒時期就是在家庭這個社會土壤中生根發芽長苗的時期,如果根扎得深、苗子長得正,那麼在長大的過程中哪怕經歷一些風吹雨打,也能夠順利地抵擋過去、順利地成長;如果把一個人的一生比作是一座高樓大廈,那麼嬰幼兒時期就是建造高樓大廈的地基,地基夯得不實,哪怕後面一層層砌得再漂亮,也很容易在歲月的侵蝕中變成危樓。
記:為什麼嬰幼兒時期的經歷會對後期產生這麼重要的影響?
王:這是由這一時期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的。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洛倫茲"印刻"實驗:小鵝從蛋殼裡孵化出來,第一次睜開眼睛,首先看見什麼動物,就把這種動物認作媽媽。這種出生後的"認母"現象,是動物智力發展中的"母親印刻期",這個短暫的時期,就叫做關鍵期或敏感期,錯過這個時期再也不能彌補。心理學家發現,孩子的智力和心理發展也存在類似情況,比如,人的感知覺發展、語言、心理、數概念、想像創造力、社會能力等方面的關鍵期都在嬰幼兒階段,如果能夠在這個時期為孩子提供豐富適宜的環境刺激,則孩子最容易習得某種行為、發展特別迅速,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這一時期的親子關係如果缺乏適宜的環境影響,便可引起病態反應,能使其情感活動受到永久性限制,影響其人格的行成。有關狼孩、熊孩的記載就說明了這一點。
記:古人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原來還是有這許多科學依據的。現在大家也開始意識到早期教育很重要,聽說全國許多地方都掀起了"早教熱",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王:我可以負責地說,我國社會現在大多數的人對早期教育缺乏科學的認識,處在一種迷茫狀態,陷入的誤區令人擔憂。歸結起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狹隘的早教觀。在一個非常熱鬧的育兒網站上我看到過這樣兩個帖子:"上星期六我帶孩子去早教了,這星期你去嗎?","你覺得是英語好還是蒙臺梭利好",當時我忍無可忍發言:"其實你每天都在早教","英語與蒙臺梭利風馬牛不相及"。 現實生活中確實有許許多多年輕的父母把早教狹隘地理解為只是把孩子送進某個機構接受特定的調教,或者利用某種方案進行專門的訓練,而沒有意識到早教其實就是父母和孩子每時每刻交流共處的影響,就是給孩子提供的每一個環境細節的薰陶引導,這樣狹隘的早教觀便很容易導致父母對於一些早教方案的盲目迷信和對於自身日常教育行為的忽視糾偏。
第二是單一的智能觀。現在大家都知道嬰幼兒時期是智力發展的關鍵期,早期開發非常重要,但在實踐過程中,卻簡單地把讀寫算的訓練簡單地等同於孩子的智能開發,孩子一生下來就教他認字、背古詩、記單詞,似乎只有這些東西才能算是早教的成果,許多媒體也紛紛報導某某小兒幾歲識了幾個字,會算多少題,這就把早教引入了另一個誤區,導致父母對於一些神奇的早教方案和神童效應趨之若鶩。
何以如此,就是因為智能觀的問題。傳統的智能觀認為人的智能主要是語言、數理邏輯和空間思維等方面,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和考試以及傳統的智力測驗基本上都是圍繞著這幾方面的能力進行,而一個人在今後工作學習生活的歷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卻遠遠不止這幾項能力,所以才會出現為什麼學習成績好的人未必生活能力強,智商高的人未必以後的成就大的現象。美國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等人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精闢的解釋。他們認為,每一位兒童都具有身體運動、自我認知、人際交往、數理邏輯、空間知覺、語言、音樂、自然觀察等多方面的智能,每一種智能都有自己的符號系統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是在發展程度上存在差異,有的這方面強,有的那方面弱。對於教育來說,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進入與這些智能相關的各個學習領域,從中發現、培育每一個孩子的智能強項,並且揚長補短,幫助每一位孩子在自己的潛能特長上建立充分的自信、並實現自我發展的價值。如果以這樣多元開放的智能觀來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為,那麼家長和和教師都不會只盯著孩子的語文數學成績而把孩子逼上成長的絕路了。
第三,是功利的育人觀。從徐力殺母到雙胞胎毒死雙親到重慶女孩在考上碩博連讀卻被學業逼瘋,這一連串的悲劇都來自於父母急功近利的育人觀。獨生子女的珍貴、望子成龍的期望、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價值觀,都使當代父母不自覺地把子女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和人生代言人,他們把自己沒有實現的人生目標、沒有滿足的虛榮願望都一齊嫁接到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為自己爭氣、希望孩子為家族爭光,他們只要孩子學得好、只要孩子出人頭地爭第一,而不在乎孩子學得開不開心、過得快不快樂。這樣的父母心理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年輕的父母們碰在一起,就會比較誰的寶寶學會的東西多,不管寶寶自己願不願意,都要把寶寶推向眾人面前進行表演,而把自己孩子和別的孩子比來比去並希望通過強化訓練使他在各方面超過別人的父母更是比比皆是。這種極其功利的育人觀便會使父母為了達到自己的教育目的而採取非常專制的高壓政策,從而使孩子在威逼之下自然而然形成"我為你而學、我為你而活"的反叛情緒和對於人生價值的迷茫感受。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孩子把對於人生的失望和怨恨之情發洩在父母雙親身上也就不足為怪了。
教育之「癢」:塑造孩子陽光般的生命感覺
記:通過上述這些談話,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出現的許多問題,其根源都在於嬰幼兒時期的家庭環境和生活經歷的影響,所以,早期教育至關重要。那麼,對於每一個教育者(包括教師、家長及其他的社會人)來說,你認為早期教育最應該教什麼?什麼才是真正影響孩子一生發展的"漁"
王:是塑造每個孩子陽光般的生命感覺。因為決定人一生發展的最核心的因素不是別人,而是他自身的主體力量,只有讓每一個孩子形成最佳的主體狀態,才能使孩子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而這最佳的主體狀態便是孩子陽光般的生命感覺,它才是影響孩子一生發展的靈魂,也是我們需要從小到大教給孩子的"漁"。前不久,中央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總書記胡錦濤在全國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上,將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上升到事關偉大民族復興的重大高度,中央如此重視,我為此感到慶幸和振奮。我個人理解,中央提出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本質內涵,就是要重視培養每個孩子陽光般的生命感覺,它撓到了我國教育真正的癢處和痛點。
陽光般的生命感覺是一種人文精神,是熱愛生活、積極面對人生的價值觀念,是一個人心靈成長的種子。它是可持續的、多元的、整體的素質。對於每一個教育者(包括教師、家長及其他的社會人)來說,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幫助孩子做好直面社會、獨立人生的種種準備。這種準備不僅僅是知識的,還有身體心理的,還有情感道德的,還有如何遵守社會規範,如何與人交往合作,如何自我調控、自我創造等等各種方面。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現在手把手教孩子是為了以後不用教,現在一步步牽著孩子走是為了以後不用牽著他就會自己走。在漫漫人生之路上,每個人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境遇,遭遇各種各樣的挫折,如果讓孩子從小形成快樂明亮的人生基調,他(她)會健康從容地打造屬於自己的美麗人生,並以自身的努力創造積極報效整個社會,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