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4《陽光普照》|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2020-12-15 陸漫漫MT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阿德勒

《陽光普照》是由鍾孟宏執導的劇情片,由陳以文、柯淑勤、巫建和、劉冠廷、許光漢、尹馨、溫貞菱、吳岱凌主演。在56屆金馬橫掃5項大獎,其中包括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可以說重量級的獎項全被包攬。

影片講述了一個平凡的四口之家,父親阿文(陳以文飾)和母親琴姐(柯淑勤飾)育有兩個兒子,叛逆的小兒子阿和(巫建和飾)與好友菜頭(劉冠廷飾)砍傷人進了少年輔育院,但阿和的女友小玉(吳岱凌飾)卻帶著身孕來家裡。

琴姐不顧阿文反對,將小玉留下來照顧。此時,被砍傷者家屬也來找阿文求取巨額賠償,阿文受不了總是帶來麻煩的小兒子,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資優生大兒子阿豪(許光漢飾)身上,卻不知道溫暖善良的阿豪卻最終以跳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阿和在得知哥哥的死訊後幾近崩潰,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道出了多年來對哥哥優秀的怨恨。

他想努力地去重新生活,一切卻在菜頭出獄後戛然而止。多次的糾纏下,阿和一次次地被逼就範,做著一些違法的事情,而阿和的父親為了保護他,在一個雨夜開車撞向了菜頭。

在敘事技巧方面,影片運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展現了哥哥阿豪和弟弟阿和的不同人生軌跡;在人物塑造上,通過豐富的鏡頭語言,以小人物的生活寫照,譜寫了中國家庭的普遍詬病與傷痛;在隱喻內涵方面,影片著手於各個細節,如畫面場景、故事引用、情節設計等留給了觀眾更大的思考空間。本文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三個方面分析《陽光普照》作為一部成功影片的讀到之處。

01 故事的敘述技巧:平行蒙太奇手法

影片採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展現哥哥阿豪與弟弟阿和的不同人生軌跡。

蒙太奇(Montage)是音譯的外來語,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 經常用於三種藝術領域,可解釋為有意涵的時空人為地拼貼剪輯手法。最早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後來逐漸在視覺藝術等衍生領域被廣為運用。 平行蒙太奇,也稱作「並列蒙太奇」,又被稱為「花開兩朵,各表一隻」,指的是以上不同時空或地城發生的兩條情節線同時發展,並列發現,鏡頭在這些平行發展的線中來回切換,互相補充、共同促進情節的發展,最後歸向同一個結果。

1、身處陽光中的阿豪

過度的愛是傷害。——《教書育人》

在本片中,阿豪是父親引以為傲的孩子,從小成績好、長相好、性格好。父親剛剛在法院那場戲中,親手把小兒子送進去改造,現在來到補習班看望大兒子,給他送去學費,督促他好好學習。

父親的差別對待,讓阿豪也倍感壓力,雖然他也期望父親的認可,但是當父親幾乎把所有的愛與關注都給了他之後,他感到無法承受。

直到後來他的生命戛然而止,我才從別人的回憶裡看到了另一個阿豪。劇中阿豪的畫面並不多,但是他自殺之後,出現在別人回憶的片段裡,才拼湊出來了一個漸漸完整的形象。

在弟弟的回憶裡,哥哥是一個完美的存在,什麼都好,家裡人都喜歡哥哥。他優秀到沒考上第一志願都要重考,優秀到這輩子只做錯過一件事,就是從那麼高的地方跳下來。

在好友曉真的回憶裡,阿豪是一個把所有的好都留給別人的人,似乎都沒留一點給自己。

2、身處陰暗中的阿和

尊重孩子,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論。——盧梭

電影一開場,雨夜、摩託車、砍刀。阿和因為受了黑輪欺負,想叫好友菜頭幫忙出頭,誰知菜頭卻一下子砍斷了別人的手。那隻斷手在滾燙的湯中萎縮,仿佛也預示著他們人生的萎縮。

阿和入獄時的場景,一個長鏡頭跟隨著他的背影一直到牢房,同時伴著看管人員的審判聲音,畫面最後落在了他的編號條上。

在輔育院的日子當然不好過,被刁難、被排擠、被威脅,但是他還是的生存下去。陰暗的氣壓一直縈繞在阿和的生活中,直到哥哥的去世,他終於爆發了。當心理醫生問他,是哥哥的事情嗎?他才終於開始釋懷,反省自己的人生。

他一直以為心裡是恨著哥哥的,因為他的存在,別人都看不到自己。當哥哥去世之後,他才明白哥哥在自己心裡的分量有多重。哥哥去世後,他成了家裡唯一的孩子,這時候的他似乎明白了哥哥的感受,也默默決定要承擔起家庭的責任。

直到阿和孩子的出世,他和小玉在輔育院登記結婚,氣氛同樣是沉悶的。雖然是一件喜事,但是卻沒有尋常婚禮的歡聲笑語,就連登記人員的禮花慶賀都顯得那麼格格不入。

出來後的阿和也找不到什麼好工作,別人一聽他是從輔育院出來的就委婉拒絕了,最後他只能找一些上晚班的工作。於是他的鏡頭依然大多是在黑夜中,在黑夜中努力,在黑夜中摸索。

當他覺得就這樣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走向陽光的一面時,菜頭出獄了。在菜頭一次次的逼迫下,他無力反抗,只能一次又一次的遊走在犯罪的邊緣。他原本看到的曙光又變成無盡的黑暗,直到聽到菜頭的死訊,他奔跑在陽光下,終於臉上有了笑容。

我們可以看到,在阿豪的畫面中,大多是明亮乾淨的,阿豪因為沒有考上第一志願,所以選擇了復讀。阿豪在補習班的場景和弟弟阿和在輔育院裡的場景也形成了鮮明對比。補習班的牆上掛滿了考上名校的同學相片,這也象徵著光明美好的未來。

畫面在明亮與黑暗中交替,哥哥充滿陽光的生活和弟弟陰暗的畫面形成了反差。我們雖然看到了阿豪生長在陽光下,但是卻能感受到的是陽光的灼熱而不是和煦。

02 從人物塑造解讀

本片通過豐富的鏡頭語言,細膩的表現形式,突出了「阿豪」、「阿和」、「菜頭」的成長曆程,以及他們背後的傷痛和無奈。

一、阿豪

有心理研究表明:聽話懂事的孩子,會習慣於服從成人的命令,會把父母(外在)的期望和要求內化為自己(內在)的期望和要求,希望成為父母和老師心中的好孩子。這本來也是好事,但是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嚴,期望太高,那就會導致孩子過於苛求自己,太過嚴格要求自己,向自己施壓。一旦孩子努力了也達不到自己定的目標時,就會產生因為成不了大人心中的好孩子的內疚感和自責心理,甚至形成強迫型人格障礙。

從小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爸爸媽媽喜歡,鄰居老師誇讚,如果他能因此變得桀驁不馴,睥睨他人,也許他可能會走上一條多為自己著想的道路。

但是偏偏沒有,他努力學習,勤奮向上,沒有辜負別人對他的關愛,而且儘自己的所能去關心體貼別人。在與他人相處時,他選擇了那個承擔更多的那一個。 從他自殺前發給曉真的那段信息可以看出,他的壓力已經大到無法承受。

他寫到:「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維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夜的時間都各佔一半,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得所有的動物都受不了,他們都想方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我有一種說不清模糊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包括你、我弟、甚至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最後這個陽光的大男孩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縱身躍下,終於找到了自己陰影的角落。

二、阿和

美國佛羅裡達大西洋大學的研究團隊對1400多名13~15歲青少年進行跟蹤調查,發現嘲弄式教育會對孩子造成極大傷害。所謂嘲弄式教育是指家長使用批評、諷刺、羞辱的方式同孩子打交道,在情感上或身體上強迫孩子。觀察發現,在這種教育方式下,青少年極易表現出壓抑的怒火,而這通常也是情緒控制不住的跡象,可引發負面情緒、敵意以及言語和肢體上的攻擊行為等。

阿和是那個從小不被父親看到的孩子,他無論如何努力都趕不上哥哥的腳步,索性他尋找另外的一條路。

可是追逐哥哥的那條很苦,另外選擇的更苦。媽媽在回憶阿和小時候時,說到只是覺得他不太愛讀書,問他是不是在學校發生什麼,他又不說。

他習慣了被忽視,在父親心中一直不願承認這個不成器的孩子,在跟妻子提到他時,用的「你兒子」,父親不願意面對阿和,就像他不願面對他自己有缺陷的一面。直到阿豪的離開,父親才漸漸地開始看見這個小兒子。

阿和一直想走近父親和哥哥那親密的連接中,但是他走不進去,所以他更貼近媽媽。從媽媽的回憶裡可以聽出,阿和讓媽媽騎兩三個小時的單車,這樣就可以一直抱著媽媽,如若不然,晚上就吵得你別想睡覺。他的心裡太渴望被愛,被看見。

從小到大,哥哥的存在,讓他總是相形見絀。跟哥哥一對比,似乎他總是更頑劣一些,父親也不喜歡他。小的時候他打架,只是不希望別人再欺負自己。他也想像哥哥一樣,好好讀書、乖巧懂事,但是哥哥太難超越了,他只有走向另一個極端。

三、菜頭

很多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都有一個童年被虐待的經歷,被忽略或者強行離開照料或者愛護自己的親人。 童年遭受到情緒極不穩定的父母的影響,導致人格的部分分裂,無法將好與壞兩極融合,無法對世界產生統一和綜合的觀念。從而,對於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絕對好和絕對壞的期待,而這兩者都不是現實的,只好在這兩極震蕩——形成一種極其不穩定的人格。

在這部戲裡,菜頭其實是一個性格有缺陷的人,偏執而且極端。小時候和奶奶相依為命,從未體驗過所謂的家庭溫暖,所以當阿和出現的時候,他覺得阿和不受家裡待見,似乎是和他一樣的人。

當阿和提出要他幫忙嚇一下黑輪時,他二話不說拿著開山刀就衝過去了,沒想到一刀下去,砍斷了別人的手。在審判時,他孤身一人,看著對面坐著的阿和一家人,他明白,他和他終究是不一樣的。但是他不甘心,因為傷人情節嚴重,他比阿和多關了三年。

出來之後,他第一時間就是要找到阿和。當他看到阿和找到自己的工作,又有自己的老婆孩子時,他的心裡更加的不平衡,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去找阿和麻煩。

曾經的他為了義氣,幫兄弟出頭,結果最後進監獄的卻是自己。因為家裡窮,沒法賠償,唯一的房子都被拿去抵押,相依為命的奶奶也被送到了養老院。而所謂的兄弟,也從來沒有探視過自己,到頭來,他才是那個一無所有的人。

03 從隱喻內涵解讀

隱喻內涵即通過鏡頭或場面的對列進行類比,含蓄而形象地表達創作者的某種寓意。這種手法往往將不同事物之間某種相似的特徵突現出來,以引起觀眾的聯想,領會導演的寓意和領略事件的情緒色彩。

1、片名

這部戲的中文名是《陽光普照》,聽起來積極向上,但是阿豪就是在這樣的陽光普照中無處可躲。這部戲的英文名《A Sun》,諧音是「A Son」,寓意著父親一開始心目中只有阿豪一個兒子,一語成讖,最後父親就只剩下阿和這一個兒子。

2、補習班的場景

補習班外面貼滿了高中的名校的學子,預示著光明的前途和未來。但是當阿豪在午休中起身那一下,整個教室就只剩下他一個人,有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味,也象徵著沒有一個人了解他心裡的感受。

他看似一切都那麼完美,充滿希望,但是他是那麼地孤獨。只是一晃之間,教室裡坐滿了,幻想終究抵不過現實。

3、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不同於我們經常聽到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電影中的故事源於袁哲生在《寂寞的遊戲》中提及過一個不同於人們所熟知的司馬光的故事,稱之為脆弱的故事。

阿豪向曉真講述的那個故事,其實是在隱喻自己。一群小孩在玩捉迷藏的遊戲,司馬光來負責找,當所有小孩都已經出來了的時候,司馬光堅持還有一個小孩沒有找到。大家拗不過他,直到來到一個大水缸前,司馬光拿起石頭砸過去,水缸破了卻沒有流出水。他走近一看,在黑暗中有一個小孩,那個小孩就是他自己。

阿豪似乎是一個沒有缺點的孩子,被周圍人的期望包裝地太完美,以致於他十分渴望自己能像司馬光一樣,砸掉那包裝的外殼,他想要別人看見處在陰暗的自己。

4、菜頭的死

在影片最後,父親在面對母親對他的質問中,他坦白了自己為了不讓阿和再受到菜頭的騷擾,親手把菜頭殺死,並拋屍。本來阿和是父親不願面對,不願看到的一個兒子,但是當他失去了阿豪後,他不想再失去阿和,所以寧可犧牲自己,也要保全兒子。這是對阿豪都不曾有過的付出。

菜頭死的那晚,下了很大的雨,在雨水的衝刷下,掩蓋了父親的犯罪真相。當阿和得知菜頭死後,在橋上奔跑,第一次他感覺到了陽光的味道。

5、筆記本

寫有「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的筆記本,片中多次出現,一開始父親把筆記本送到兒子阿豪的手中,表達著自己對他的期許。在臨近結尾處,我們看到母親和弟弟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翻出了幾十本這樣的筆記本,這是對父親的隔離以及保留。他沒法全然地接受父親的愛,因為這份愛讓他不堪重負。

04 總結

最後我們再來梳理一下,本文從電影情節出發,通過平行蒙太奇的表現手法,來變現阿豪和阿和的不同人生悲劇。

通過人物的塑造的不同手法,重點分析了不同家庭環境下的阿豪、阿和以及菜頭的人物形象,他們的成長曆程和背後不為人知的傷痛。

最後通過隱喻內涵的解讀,進一步的剖析了電影中一些隱晦的指代,進一步地走進了鍾孟宏導演所譜畫的現實場景。在這部影片中,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個普通家庭背後的傷痛與牽扯。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個人成長,這部影片都留給我們太多的思考空間。

《陽光普照》提醒我們被陽光曬得昏沉的人,需要在陰影下躲一躲。那些以親情為名的捆綁也請早點停止,孩子的人生才能真正的「陽光普照」。

作者:陸漫漫,85後二胎寶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想用文字記錄所思所想,原創不易,侵權必究!喜歡點個關注啊~

相關焦點

  • 陽光下的陰影:《陽光普照》空間敘事研究
    電影敘事作為一種以電影語言為表達工具的敘事活動,影像產生過程本身就天然包含了一定的容納行動的空間環境。在電影的敘事構成中,空間敘事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影片中大量的表意功能都需要藉助空間手段來實現。因此,也有很多人將電影畫面稱為「完美的空間能指」。
  • 《陽光普照》:關於父親的隱喻
    近作《陽光普照》在去年年末甫一亮相便被眾聲喧譁地推崇為2019年最重要的華語電影,金馬獎更是拿到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內的5項大獎和6項提名。全球疫情期間《陽光普照》上線Netflix,終於共享更多的影迷,值得推薦。《陽光普照》片長155分鐘,繼承了臺灣電影娓娓道來的風格,不動聲色地講述了一個承受喪子之痛的家庭從2013年到2018年的一段艱難經歷。
  • 豆瓣評分8.4,陽光普照下,看得見的只有向陽面
    陽光普照下,看得見的,也只有向陽面。時間一天一天一天的走,汗一滴一滴一滴的流,有一天我們都老,帶妻子一起,浪子回頭。這是19年末爆紅的一首歌《浪子回頭》,講述了幾位少年從年少瘋狂至年邁再聚的心路歷程。故事看得多了,會發現這樣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更多的故事會更加努力地去塑造一個壞人轉變為正義的角色,而這樣故事和人物也更容易打動聽者和觀眾。也曾有人為此抱不平:善人修成正果需要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而惡人想要從良只需放下屠刀,即可立地成佛。
  • 豆瓣8.4《陽光普照》:人人渴望陽光,但也熱愛陰影
    2019年11月1日,《陽光普照》在臺灣上映,同年入圍了金馬獎的11項提名,最終斬獲5項大獎,「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陽光普照》聽起來是一個很治癒的名字,加之被一些網友的評論誤導,說電影結局是一個圓滿的和解向,直到看完,才意識到打開電影時的潛意識是多麼的不靠譜,治癒?應該是致鬱才對。用導演鍾孟宏之前監製的電影《大佛普拉斯》中一句臺詞來形容:「現在已經是太空時代了,人們可以搭乘太空船到達月球,卻永遠無法探索人們內心的宇宙。」
  • 解析懸疑劇《隱秘的角落》:主題隱喻與敘事技巧
    原標題:《隱秘的角落》的主題隱喻與敘事技巧最近熱播的懸疑網劇《隱秘的角落》,既無流量明星,更無高調宣傳,卻憑藉精良的內容逆勢而順、以隱而顯,備受好評。從紫金陳的原創小說《壞小孩》,到改編劇《隱秘的角落》,故事主線都可以表述為「三個小孩在一個暑假目睹了一起殺人案」。
  • 《陽光普照》:一位在「陽光暴曬」下的少年,帶來的家庭教育啟示
    臺灣影片《陽光普照》獲得56屆金馬獎11個獎項,不僅因為導演鍾孟宏用緩慢平和的鏡頭語言講述了一個不平凡的家庭故事,悠緩的敘事節奏背後圍繞主題性的深入,就像影片名字一樣充滿著治癒系的迷惑,實則殘酷的剖析著真實生活,細雕著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疏離。對於兩個孩子不同溫度下成長軌跡,「陽光和陰影」在人的心中到底意味著什麼?。
  • 從《陽光普照》的隱喻,探討荒原意識下家庭關係的現實意義
    陽光普照,暗含深意,從陰影中走出來,迎接明媚的陽光「陽光普照」字面意思是日照充分,普遍,每個地方都被陽光照到了。引申意思是某種思想滲透力強大的意思,表達了人們的一種美好的願望:希望世界上黑暗與罪惡的東西存在。
  • 《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或許導演是背負了三年前《一路順風》的金馬失利,想藉由《陽光普照》帶出更穩重的步伐和口吻與觀眾重逢。這次觀眾看到的是對個體、家庭關係的赤裸隱喻。這次鍾孟宏的《陽光普照》,從悲劇日常進入,將觀眾漸漸推進冰冷絕望,比《一路順風》的暗流湧動更讓人細思極恐。
  • 探析《陽光普照》的「對立統一」思想
    《陽光普照》從形式到內容,處處都透露著「對立統一」的思想。 一、扁平人物與圓形人物:角色設定 17 世紀英國小說家福斯特在其著名的文學批評著作《小說面面觀》中說道:「我們可以將人物分為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扁平人物是指具有單一性格特徵的人物。圓形人物是指具有複雜性格特徵的人物,具有多變性和多義性。
  • 我看過的十部感人至深的日本治癒系電影,豆瓣評分都在8.0以上!
    《導盲犬小Q》(2004),豆瓣評分8.4。《導盲犬小Q》改編自日本作家石黑謙吾的長篇小說《再見了,可魯》,在日本影壇,《導盲犬小Q》被譽為一顆重磅「催淚彈」,這條有情有義的導盲犬可以說席捲了整個亞洲影壇,成為一隻感動了一億亞洲人的狗。《借著雨點說愛你》(2004),豆瓣評分8.4。
  • 淺析電影敘事對文學敘事的承接
    摘 要:由於敘事元素相似,文學作品經常被改編為電影。但改編後的電影與文學作品相比在敘事上還會有差別。文學作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被譽為「最難鏡像化的小說」,但是李安運用巧妙的敘事技巧對其加工,取得了非常不錯的口碑和票房。
  • 從色彩和視角隱喻 看馮小剛《夜宴》裡類型電影敘事程式的引入
    2006年,馮小剛根據《哈姆雷特》和《雷雨》改編的《夜宴》上映後,他贏來的不是國內觀眾的呼聲與叫好,相反地,他引來的是前來握手相識的外國影人和一個又一個的國外獎項。而國內觀眾的喝倒彩,直接體現在豆瓣上的評分,5.6分。
  • 豆瓣8.9《失物招領》:救贖與自我救贖的故事
    該片於2017年6月16日以電影植入的方式上映。它一經發布,就引起了巨大反響。現在豆瓣得8.9分。這部短片講述了一個名叫「Lou」的小怪獸住在學校操場旁的失物招領盒子裡,而Lou一直在盒子裡靜靜地看著孩子們玩耍,守護著校園。有一天,他發現了一個惡霸,並Lou教育了這個小校霸,幫助他找到了丟失在他心中的美。這是一個關於救贖和自我救贖的故事。
  • 《完美陌生人》:從意象隱喻、封閉敘事和開放結局解讀生活的本質
    《完美陌生人》憑藉基礎紮實的文本、獨特的話題和大眾化的共鳴,在2016年一舉獲得紐約翠貝卡電影節最佳劇本獎和大衛獎最佳劇本,此後更是被多個國家翻拍,在中國、西班牙、墨西哥、法國、美國、土耳其、韓國等12個國家上映,豆瓣評分高達8.5。
  • 年度最佳,豆瓣8.4橫掃金馬獎,臺灣電影這次走在了我們前面
    我環顧四周,所有人都有陰影可以躲,可是我沒有,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陽光普照》臺灣影視劇近年發展頗好。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聚焦人性社會和犯罪,拿下9.5分高分。熱播劇《想見你》刷新了偶像劇的上限,將懸疑和愛情融合,好評無數。還有《一把青》、《浴女養成記》等高規格影片,力證了臺灣影視劇已走出灰色低谷期,迎來嶄新的黃金期。
  • 20部豆瓣高分小語電影
    NO.2《蝴蝶》2002年 | 豆瓣8.6分一個老人和一個10歲女孩共同去尋找一種阿爾卑斯山脈中的稀有蝴蝶「伊莎貝爾」,老人為了死去兒子的遺願,女孩為了尋找失去的母愛,走上同一條尋找的旅途。過程中一老一少不斷爭吵鬥嘴而漸漸親近,大段充滿童真的對白,陽光明媚的法國鄉村風光一覽無餘。
  • IME影評《陽光普照》:光影斑駁
    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電影《陽光普照》是一部關注家庭與個人,圍繞一家人展開的劇情片,該片於2019年9月6日在第44屆多倫多電影節「當代電影世界單元」 首映,2019年11月1日在中國臺灣上映。《陽光普照》由鍾孟宏執導,陳以文、柯淑勤、巫建和、許光漢主演。影片刻畫出了一個家的模樣,在平平淡淡的敘述中展現出了家裡每一個人物形象的個人魅力。
  • 豆瓣年度電影劇集榜單:《陽光普照》《1917》《想見你》評分最高
    2020年獲得豆瓣網友評分最高的前十部華語電影依次為《陽光普照》《一秒鐘》《氣球》《八佰》《熱帶雨》《金都》《叔·叔》《半個喜劇》《我和我的家鄉》《奪冠》。十部影片中有六部都是文藝片,《八佰》等四部商業片也憑藉過硬口碑躋身前十名榜單。
  • 豆瓣8.4熱度卻墊底,繼長安十二時辰後,又一部高分劇被埋沒?
    前段時候由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的《長安十二時辰》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該劇開播僅4天即在豆瓣收穫8.7的評分,可謂是好評如潮口碑炸裂!極致的大製作,畫面超高水平,服裝造型可謂是精良……無奈被劇本和主題拖了後腿,熱度沒能跟上口碑的步伐,最終只成了一部受眾不大的良心劇。這樣的結果著實令人不禁發出嘆惜的聲音。
  • 20部豆瓣高分小語種文藝電影
    NO.2《蝴蝶》2002年 | 豆瓣8.6分一個老人和一個10歲女孩共同去尋找一種阿爾卑斯山脈中的稀有蝴蝶「伊莎貝爾」,老人為了死去兒子的遺願,女孩為了尋找失去的母愛,走上同一條尋找的旅途。過程中一老一少不斷爭吵鬥嘴而漸漸親近,大段充滿童真的對白,陽光明媚的法國鄉村風光一覽無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