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影片《陽光普照》獲得56屆金馬獎11個獎項,不僅因為導演鍾孟宏用緩慢平和的鏡頭語言講述了一個不平凡的家庭故事,悠緩的敘事節奏背後圍繞主題性的深入,就像影片名字一樣充滿著治癒系的迷惑,實則殘酷的剖析著真實生活,細雕著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疏離。
對於兩個孩子不同溫度下成長軌跡,「陽光和陰影」在人的心中到底意味著什麼?。導演鍾孟宏想帶給觀眾的是一個宏大而無解的人生命題。
阿豪只在電影的前半部分出現,在這個四口之家中,他顯得格格不入,成績優異、性格溫和、彬彬有禮、長相清秀,趨於完美的陽光人物,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心傷,在一個夜晚跳樓自殺,家人都不知道這個給予他人陽光的少年到底心裡想的什麼。
今天,我從阿豪的視角下解讀整部影片圍繞的「陽光普照」和整個家庭的關係。
01、平緩的敘事節奏下暗藏悲劇元素,折射出現代家庭關係的疏離。
電影《陽光普照》在家庭現實故事設定下,向著犯罪心理的內核深入,看似普通尋常的四口「家庭關係」,下沉到與「死亡」和「犯罪」的沉重方向上,用家庭現實記錄片敘事形式,難得誠實地討論一些在正與邪、親與疏、生與死的問題。
這部故事片片名《陽光普照》但事實上全片僅用了一句臺詞核心推動情節,除此之外與「陽光」再無關係。
這種看似無法歸屬傳統家庭故事片範疇的電影,其實側面印證的是家庭與社會,個體與群體的咬合關係。阿豪的角色如蜻蜓點水般並未展現出任何家庭矛盾下,突然性的自殺身亡,觀眾也許會有水土不服感,甚至覺得是故弄玄虛。
而如果聯繫「陽光」和「陰影」的主題,再去思考阿豪的角色矛盾,這部電影有了不同的敘事質感。對於現代家庭關係的情感的探討才是電影的主旨,表面上「陽光普照」的阿豪,實際上一直活著「昏暗」的家庭關係裡。
①父愛強權的期待
阿豪作為家庭當中的大兒子,從小到大受到父母的誇讚,身上除了「優秀」的標籤,似乎找不到任何特質,他連自己的喜好和性格都很疑惑。
而這個家裡卻暗天黑日,弟弟阿和惹禍不斷,越是混亂不堪,這個家每個人越是怒氣衝天,每個人都有不得已的痛楚,無法冰釋矛盾的癥結。
父親是駕校老師,沒見他笑過,家裡二兒子的叛逆疏離,文化水平和眼界的局限,讓他把生命寄託放在大兒子阿豪的身上。每當他人問起有幾個孩子,他都會漠然的說:「一個」,內心越是拒絕小兒子阿和的「存在」,表現越是濃烈的對大兒子阿豪的「期待」。
②母親弱勢的漠然
母親在阿豪生命角色是一個弱勢的女性,沒有主動的噓寒問暖和關心,而是一味的寡言。阿豪和母親唯一的鏡頭,是剛上完補習班的阿豪,回到家看到母親獨自神傷的抽菸,阿豪詢問發什麼了什麼事,母親用「沒什麼」拒絕溝通。而阿豪的善意陽光之心,又一次放棄自己,照亮他人,為母親排憂解難。
母親在阿豪心裡並沒有起到被關愛的依靠,阿豪在自殺前一周已經沒有上課,朝夕相處的母親並沒有發現任何異樣,而是從他人口中得知阿豪最近的苦悶和近況。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近在咫尺並沒有注視到一顆渴求母愛關懷的內心。
③弟弟自卑的抗拒
阿和惹事生非,一直不受父親待見,因外滋事被判到少年輔育院受教育三年,父親在法官面前陳詞:希望關他一輩子別放出來。這一句話是阿和在父權家庭中審判,一直不被認可被嫌棄,因為有一個從出生就有對比優秀的哥哥。
善良的阿豪好意帶著阿和未婚先孕的女友去少年輔育院看弟弟,卻因為隔著的玻璃窗被陽光的哥哥告知自己成為了出不去的父親。阿和失控,責怪哥哥:為什麼是你來告訴我?
阿和自認為和哥哥生活在兩個世界,哥哥是陽光,他是陰影,只有躲在媽媽的身後才敢直視陽光的溫暖。弟弟的抗拒感是阿豪內心最後的絕望,在這個家庭中,都在發洩他們的欲望和情緒,卻始終沒人詢問過一句他的心情和內心。
阿豪,戲份不多的角色,猶如他的人生,在這個分崩離析的家庭中,優秀的讓人「忽視」。他毫無徵兆的「死亡」和散落的內心「臺詞」,其實是整部影片的主題落腳點;每個人都「向陽而生」,因為太陽代表著溫暖和光明,而身處陽光之下的暴曬的少而孤獨,直到自我毀滅,也得不到大家的理解。
02、影片中的多種隱喻,暗含著是「陽光暴曬」下阿豪的「尋我」心理痛疾
在整個影片中,阿豪的故事線只存在於上半部分,並且並沒有詳細展現阿豪自殺的真正原因,這也是這部影片的深度所在,採用紀實性拍攝和對白,引起讀者自己的好奇與猜想。
①司馬光尋缸的隱喻
整部影片阿豪講了一個司馬光的故事,司馬光和一群孩子玩捉迷藏,找到所有孩子後,司馬光執意還有個孩子沒找到,最後在一個水缸中看見躲藏的孩子,就是司馬光自己。
這個故事出現的有些唐突,莫名其妙,其實這個故事出自臺灣作家袁哲生的小說《寂寞的遊戲》:
「 司馬光也洋洋得意地笑了;不過,他的笑聲只維持了一下子。藏在水缸裡的小男孩狼狽地從地上站起來,當他把臉上的汙泥抹掉時,所有的笑聲都戛然而止。赤裸的小男孩面無表情地看著前方,露出一雙空洞的眼球,他長得和司馬光一模一樣。所有的人好像看見鬼魂一樣開始四下逃散,只剩下司馬光一個人怔在原地,不知該如何面對自己……」
這部小說意在探討真實的「自我」,而袁哲生在39歲時自殺身亡,他的作品擅長用少年的視角揣摩成年世界的疏離和孤獨,而這部影片的阿豪引用這個故事,意在暗指阿豪的孤獨寂寞,精神上的匱乏欲想尋躲避的解脫。
②陽光普照尋陰影的隱喻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了一半,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的所有動物都受不了,他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我有一種說不清楚模糊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阿豪所說的「陽光」有兩重含義,第一重是父母帶給他的強烈暗示,尤其是父親含蓄卻露骨的「你是爸爸的驕傲」,是父親內心嚮往的標語「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的驕傲託舉。第二重含義是阿豪的「自我感受」24小時持續發光發熱,終將耗盡能量,消失殆盡。
③「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的隱喻
影片裡父親和阿豪唯一一次同框,是父親到補習班特意送帶有「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的筆記本,背景是紅色的排名榜單,手裡的筆記本上是父親信奉的箴言,別無他話,特殊的時間是弟弟在審判席等待父親的出息。
阿豪離世後,母親收拾房間才發現父親送的筆記本已達十幾冊,一年一本的饋贈,每一本都沒有用過,嶄新如初。
「把握時間、掌握方向」只是父親浮於外部的生命箴言,表明上是對兒子的期許,更像是一語成讖,阿豪這麼多年來的孤獨,內心失去方向,迷失在精神世界找不到歸途,「空白」是兒子對父親無聲的反抗。是影片諷刺那些拼命於口號的,卻沒有真心過問過孩子的父母。
三段隱喻故事,是阿豪帶給觀眾的蛛絲馬跡,也是家人能夠尋到他自殺的不解之因。陽光不間斷的普照在他的身軀之上,他也不間斷地為別人發光發熱,可有光與有影是劃等號的,外在的表象就是故事裡的那個缸,而他就是砸缸的司馬光,在鏡中看到了那個一直處在陰影中的自己,看到了沒有一絲裂痕容許陽光照進的內心,最終被愈發強大的陰影吞噬。
03、影片的現實意義:家庭唯有「愛與關懷」才能重回「陽光普照」
①家庭關係需要真實的「看見」與「被看見」
阿豪戴著優秀的孩子「人格面具」與他人相處,虛偽的掩蓋自己,最後找不到「自我」而絕望。父母在孩子面前的絕對支配地位,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步入取悅父母的節奏,然後壓抑自己內在的真實感受,長大後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心理學上叫做「假性自體」。
假性自體的概念最早由溫尼科特提出,它聽上去像一個社會概念,仿佛存在於日常和外界的互動中,但其實並非如此。
我們時常可以看到一些成功者,尤其是年輕的成功者,出現無法解釋的自殺傾向。許多這樣的人都伴隨著假性自體長大,他們內心的抑鬱是隱藏的。
阿豪就是一個迎合所有人期而待成長的少年,當「假性自體」覆蓋到已經無法感知真實的「自我」,就會陷入無助的精神痛苦的邊緣。倘若每一個人在和阿豪的對視時,能夠有一次真正「看見」阿豪的孤獨無助,就會砸開「水缸」救助禁錮蹲守在黑暗裡的孩子。
②中國式含蓄情感下缺乏家庭溝通能力
執拗不善言辭的父親和兩個兒子之間無法正確的表達,是這部影片最直接的悲劇之一,然而母親對於家庭成員的不聞不問更是隱藏的悲劇助推。
整個家庭中父母不善表達,漠視彼此的需求和情感,這樣環境成長下的兩個孩子,各自走上了不可逆的殊途,一個個誤解源自一次又一次面對面摯愛親人的失語錯失。
阿和沉默了婚前行為,母親沉默了阿和孩子快要出生的事實,阿豪沉默了自殺的原因,父親沉默了暗助兒子的犯罪行為......
美國首席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個人和經歷也有著難以割斷的聯結,一個人的不快樂可能是因為兒時未被滿足的期待。
「每個人與生俱來就對父母和世界有強烈的渴望———渴望被愛、渴望溝通。但是,這些渴望卻並非都能一一滿足,便被我們壓抑起來。日積月累,連我們自己都已忽略的渴望,卻成為我們不快樂的根源。」
良性的家庭溝通模式,就像進入一個暗黑的房間,當打開電燈,黑暗就消失了。我們所做的只是增加了光量,並沒有消除任何東西。
很多成年以後出現的問題都不是成年所生存的環境造成的,而要追溯童年時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響。 我們所面對的壓力或情緒困頓、或任何容易挑起我們情緒的事件,甚至我們的堅強、脆弱…所有的反應,都可以在家庭的溝通中找到答案和開解。
寫在最後
看完《陽光普照》最遺憾的便是阿豪的離去,他代表著「陽光」這個詞充滿了生命力,那麼溫暖那麼令人嚮往,甚至可以作為一種美好的願景。然而卻以含蓄的表達著精神上的難捱、困苦和無助,向著另外一個極端揚長而去。
之所以太陽是公平的,是因為太陽給予每個人溫暖,生存的能量。與此同時灼烈的日光之下,每個人都經受著同樣的痛苦,不偏袒任何一個人。
作者介紹:榮榮
低速緩行,尋找生存的「縫隙」,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