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自己的責任,才能深刻感受《陽光普照》

2020-12-10 張飛解說電影

「人生百態、人性幽微,犯罪成因有千百種。以本件而言,小兒子阿和出監後,3年來日夜顛倒的兼差工作,又算是一個剽悍的人,為什麼會受朋友菜頭的要脅,去民代服務處開槍、交毒品給黑道?情義?愧疚?我看不出其合理性在哪裡,人活在這個社會不是這麼無助的!」

以上疑問,是我在第56屆金馬獎頒獎典禮結束,特地跑去看最佳劇情長片《陽光普照》後,所產生的最大困惑。

朋友幫我解了惑!有朋友回應我說:「可能很多人不知如何處理,尤其智識/資訊不足」;桃園地方法院主任少年調查保護官王以凡則表示:「我想是虧欠感」、「那些小孩很重義氣」、 「大兒子阿豪的過世,讓爸爸阿文想法開始轉變,我想他或許也後悔那時不該對賠償案置之不理,這賠償的事情衍生出後面的愧疚。」

以處理觸法少年事務為本業的王以凡說的沒錯,阿和或許是因為虧欠感,才二度冒險幫忙出獄後的菜頭。而這部電影所要談的主題:「家庭的崩解與和解」其關鍵也在於砍人所應負的責任、以及阿和因為虧欠感而再度涉案,並引發阿文為救兒子而犯下罪行。

當我們談「責任」,我們談的是什麼?

無論是砍人後所需面對的,還是「兄弟」基於義氣或虧欠感而去犯罪,都涉及責任問題。而所謂的「責任」,指的是:一個人去做某事或表現某種行為的本分或義務。一般來說,承擔應負的責任會帶來獎勵或好處,沒有履行則會遭受某種懲罰或不利結果。

人活著,難免擔負著各式各樣的責任。按照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出版、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編譯的《超級公民—責任》一書的說明,責任的來源可能包括:教養、承諾、指派、任命、職業、法律、習俗、公民原則、道德原則等。因而,在《陽光普照》中,我們看到了各種態樣的責任,例如:

阿和因為被黑輪欺負,找上菜頭一起持刀砍傷黑輪,自應負起法律上責任。於是,兩人因此被關進了少年輔育院,並須對黑輪負起損害賠償責任。

少年輔育院原是考慮到少年犯與成年犯的不同,為幫助誤入歧途的兒少健全發展、順利回歸社會而設。但法務部始終沒有盡到政府機關對少年矯正教育的責任,教育部也成為局外人;從電影中我們看到的輔育院與監獄沒什麼兩樣,而且據說目前實際上是八人一室,並不是電影中的五人一室。

再者,小玉的阿姨或許基於教養,或出於承諾,或秉於自己認知的道德原則,在小玉的父母雙亡後,認養了小玉,卻也因而誤了自己的青春,不敢走入婚姻世界。

阿和進入輔育院後,他的媽媽琴姐才被告知年僅15歲的小玉懷了阿和的小孩。琴姐可能基於教養,或出於自己認知的習俗和道德原則,收留了離家出走的小玉,並安排她與阿和在輔育院內結婚。

黑輪的父親邱先生依照法院的判決,要求阿文為阿和賠償黑輪斷掌所受的損害150萬元,阿文卻表示持刀砍傷人的是菜頭,不是阿和,堅持一毛錢也不賠。當邱先生乘機進入教練車,被駕訓班學員及阿文開車載到山裡的墓地時,阿文竟不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原則,將邱先生單獨留在山上,害他費盡心力才回到家。

當盛怒的邱先生來到阿文任職的駕訓班大鬧,老闆介入協調時,阿文表示僅願意負起道義責任,賠償20萬元了事。問題是阿和、菜頭共同持刀殺人,依法負有共同侵權行為人的責任,而阿和砍人時是未成年人,阿文依法也必須負起法定代理人的連帶賠償責任,而不僅僅是道義責任而已。電影中法院僅判菜頭跟他的奶奶要負責,不符法律規定。

阿和出獄後,阿文不知如何教養,無法與自己的兒子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竟把駕訓班當成了家。老闆提出了質疑:「你這樣有盡到父親的責任嗎?」說得好!

當老闆看到阿文心情失落,要阿文休息一個月時,阿文誤以為要他辭職;老闆馬上義正辭嚴地說:「這種話傳出去,我在這個行業還能做嗎?」的確!這不僅是一個承諾、職業倫理或道德原則,更是僱主該負起照顧勞工的法律上責任。

無論承擔或逃避,都有逃不開的代價

由以上的說明可知,人生面對著各式各樣的責任,有些是我們自願承擔,或該勇於承擔的,有些則可能是別人、社會制度強加在我們身上的。我們必須好好思辨、隨時檢視,清楚分辨承擔責任後有什麼好處?得付出什麼代價?

以這部電影為例,當阿和與輔育院同學一起在教室用餐,突然從廣播中聽到阿和即將出獄之際,一群人自動自發,齊唱〈花心〉的畫面,多麼感人肺腑,也讓人見識到情義的美好!

至於阿文所說的「道義責任」,指的是:道德良心上所認為該做的事情;而人所受的教養千差萬別,不同的社會環境也發展出相異的習俗、道德原則。因此,風俗或道德原則所生的「責任」,往往因人、因地而異,更會隨著環境、時代的變遷,或法律制度的變更而改變。

例如,在早期的臺灣社會,馬路上發生「大撞小」事件(汽車撞機車、機車或自行車撞行人),縱使大車沒有過失,很多人還是認為大車該負起道義責任,該賠償「弱勢者」因此所受的損害;但隨著交通管理法令對「路權」的強調,現在審判實務上對於這類責任的認定,完全以「路權」歸屬來判斷。而其他傳統習俗上認為天經地義的事,如父債子還、子女對父母負有扶養義務等,也隨著《民法》的修訂,有了鬆動的例外情形。

話說回來,阿文本該賠償黑輪,卻僅願意負道義責任,以致孑然一身的菜頭奶奶,因為房子被拍賣而被送進安養中心。於是,出獄後的菜頭憤慨不滿,理所當然的認定阿和、阿文虧欠他,才接連強逼阿和去做違法之事。因而引發阿文為保護阿和所做的救贖行為,但阿文卻因此必須擔負刑責;縱使他的罪行始終沒有被人發現,他躲得了自己良心譴責的煎熬?

負責任不是「做與不做」,而是先承認人是有限的

人生如果可以重來,我想阿文會願意負起對黑輪的賠償責任。而阿和基於愧疚感受迫去從事犯罪前,如果能夠尋求社會支援系統(例如家人、警政、社福、司法等機構)的協助,或好好分辨、評估所面臨的兩難困境──基於愧疚感為菜頭去從事犯罪,如果被查獲而再度入監時,勢必無法盡到對小孩的教養責任、愧對為人夫者對小玉所負的相互扶持義務──或許會做出比較妥適的取捨。

不只是阿和、阿文,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意識到:盡責任不是非黑即白的做或不做,而是必須承認人的有限性,可嘗試尋找替代方案,找出第三路來走。不然的話,像阿豪這麼品學兼優的好兒子、好學生,就有可能因為「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承載了過多的責任,最後讓自己走上了絕路。

總之,人間世沒有絕對的公平,正如歌曲〈花心〉所描述的:「黑夜又白晝,人生悲歡有幾何。」太陽讓人們有白天與黑夜,就是要讓人們都有該奮發之時,卻也告訴我們必須適度的歇息。因而,無論是基於承諾或其他的責任來源,我們都必須善加思辨、妥適取捨;如此或許才能深刻感受陽光普照的明亮溫暖,可以因而過著比較幸福快樂的日子。

相關焦點

  • 陽光普照與當眾孤獨——《寂寞的遊戲》書評
    這種痛苦主要源於兩個方面,其一是,他的文字多為感覺的描述,而非具象的表達,它需要讀者靜下心去感受,稍不留神就會同好不容易建立起連接的文字再次錯開,需要重新找回感覺,遠非像讀一般文章一樣可以一目十行,爽感猶在;另外則是,因為需要更多的專注,那種從文字裡流露出的孤獨、寂寞會讓讀者同樣感同身受,痛苦異常。
  • 《陽光普照》:一位在「陽光暴曬」下的少年,帶來的家庭教育啟示
    電影《陽光普照》在家庭現實故事設定下,向著犯罪心理的內核深入,看似普通尋常的四口「家庭關係」,下沉到與「死亡」和「犯罪」的沉重方向上,用家庭現實記錄片敘事形式,難得誠實地討論一些在正與邪、親與疏、生與死的問題。這部故事片片名《陽光普照》但事實上全片僅用了一句臺詞核心推動情節,除此之外與「陽光」再無關係。
  • 陽光下的陰影:《陽光普照》空間敘事研究
    電影《陽光普照》嫻熟地駕馭空間敘事元素,通過鮮明的空間對比、外部空間的塑造、心理空間的建構等手段,賦予了影片更加深刻的情感震撼力,且更加立體地展現了臺灣底層真實的社會生態。 一、陽光和陰影———被規訓的私域空間 《陽光普照》中的哥哥阿豪,有一段關於「陽光和陰影」的表述,他說: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
  • IME影評《陽光普照》:光影斑駁
    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電影《陽光普照》是一部關注家庭與個人,圍繞一家人展開的劇情片,該片於2019年9月6日在第44屆多倫多電影節「當代電影世界單元」 首映,2019年11月1日在中國臺灣上映。《陽光普照》由鍾孟宏執導,陳以文、柯淑勤、巫建和、許光漢主演。影片刻畫出了一個家的模樣,在平平淡淡的敘述中展現出了家裡每一個人物形象的個人魅力。
  • 豆瓣評分8.4,陽光普照下,看得見的只有向陽面
    但是,凡是這樣想的每一個老大也都明白,自己在某一天被另一幫勢力砍死在地上之前,是永遠不可能安心地閉上雙眼的。這世上,欠下的債,未繳的帳,哪可能一句放下就湮滅灰飛。《陽光普照》就是講述了這樣一個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更真實一點兒的故事。
  • 探析《陽光普照》的「對立統一」思想
    《陽光普照》圍繞「太陽」這一核心意象,設置了三個角色:阿豪、阿和和菜頭。 阿豪是太陽的象徵,是善良的、正面的。《陽光普照》中,家裡亂成一鍋粥時,阿豪會主動幫母親琴姐帶小玉去產檢,又主動提出帶小玉去輔育院看阿和,了卻小玉心願。如同影片中郭曉真所說:「他把所有的好都給了別人,忘了留一點給自己。」阿豪這個角色是一個單一「好」的人物形象,是扁平人物。
  • 《陽光普照》:關於父親的隱喻
    近作《陽光普照》在去年年末甫一亮相便被眾聲喧譁地推崇為2019年最重要的華語電影,金馬獎更是拿到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內的5項大獎和6項提名。全球疫情期間《陽光普照》上線Netflix,終於共享更多的影迷,值得推薦。《陽光普照》片長155分鐘,繼承了臺灣電影娓娓道來的風格,不動聲色地講述了一個承受喪子之痛的家庭從2013年到2018年的一段艱難經歷。
  • 他們在佛法和藝術的氛圍中感受陽光普照,感受雨露滋潤
    抄寫佛經等於向佛學習、向覺者學習,借著抄經、安頓自心,一步一步向佛的境地邁進,亦即向著自己開智慧、覺悟生命宇宙真諦之道邁進。 寫經或抄誦佛經,是佛教修行法門之一,其最大的功效在於「禪定」功夫的養成,而非止於功德的福報。
  • 奧利安東,陽光普照美麗心
    紛亂的人群,嬉鬧的城市,怎樣才能不迷路?    一個女人,奔向成功的路不比男人好走。你需要氣場,我需要氣質。做女人要懂得愛自己,只有懂得愛,才值得被寵愛。女人要把保持美麗、優雅、氣質作為一生永恆不變的追求。
  • 從《陽光普照》的隱喻,探討荒原意識下家庭關係的現實意義
    這是電影《陽光普照》中的爸爸阿文對駕校學生說的一段經典臺詞,也是這部電影的靈魂所在。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往無前毫無障礙的,但是現實生活並不一定都如願。如果人們遇到人生困境渺茫時,應該怎麼辦?該停停,該走走?
  • 臺灣金馬獎電影《陽光普照》:生活如密林,迷失處光影交疊
    正如片名,在生活麻亂的叢林中,我們亦步亦趨卻並不篤定前行的方向,而那普照的陽光究竟是一種恩賜嗎? 熒幕上那一張張稚嫩的臉飄蕩在深情的歌聲中,「黑夜又白晝,人生悲歡有幾何」一種年輕又滄桑的複雜感受瀰漫於影片中,他們誰又不是活在陰影裡不敢抬頭渴望陽光的可憐人呢。
  • 導演鍾孟宏如何通過《陽光普照》講述臺灣的家庭悲劇與社會失格
    片中失職的父親逐漸意識到身上的責任,以摧毀他者家庭根基與性命的方式,切斷牽引自己家庭滑向深淵的外力,但他的行為並非由以牙還牙或人性本惡決定,而是社會層面的人際情感交流模式出現斷裂,家庭對外的社交功能日益萎縮的結果——家庭或個體蜷縮在各式各樣的樓宇自成一體,是當下許多城市的基本景觀。
  • 習近平:讓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陽光普照世界
    新華網北京3月20日電 習近平說,中國將繼續積極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主張世界上的事情應該由各國人民商量著辦,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中國將繼續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讓中國改革發展造福人類。
  • 《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或許導演是背負了三年前《一路順風》的金馬失利,想藉由《陽光普照》帶出更穩重的步伐和口吻與觀眾重逢。這次觀眾看到的是對個體、家庭關係的赤裸隱喻。這次鍾孟宏的《陽光普照》,從悲劇日常進入,將觀眾漸漸推進冰冷絕望,比《一路順風》的暗流湧動更讓人細思極恐。
  • 豆瓣8.4《陽光普照》:人人渴望陽光,但也熱愛陰影
    2019年11月1日,《陽光普照》在臺灣上映,同年入圍了金馬獎的11項提名,最終斬獲5項大獎,「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陽光普照》聽起來是一個很治癒的名字,加之被一些網友的評論誤導,說電影結局是一個圓滿的和解向,直到看完,才意識到打開電影時的潛意識是多麼的不靠譜,治癒?應該是致鬱才對。用導演鍾孟宏之前監製的電影《大佛普拉斯》中一句臺詞來形容:「現在已經是太空時代了,人們可以搭乘太空船到達月球,卻永遠無法探索人們內心的宇宙。」
  • 史上最壕年會:陽光普照獎都是iPhone 6S!
    年關將至,各家公司都已經/正在/即將召開自己的年會,一年一度的土豪比拼大會也漸入高潮,獎品從和上原麻衣共度美好下午到和董明珠共進晚餐啥都有。而除了各種X等獎,一般都還會設置一個「陽光普照獎」,也就是安慰獎,獎勵給那些沒有抽中任何等級獎項的人的紀念品,都是小玩意什麼的。但是,你見過拿iPhone 6S當陽光普照獎的嗎?
  • 解讀《陽光普照》:一場親情和解的背後,是捨棄疏遠與偏見的結果
    電影《陽光普照》"您有幾個兒子?""一個,明年上醫學院。"明明有兩個兒子的駕校教練阿文面對學員八卦的提問,這樣的回答暴露了他內心對大兒子的偏愛和對小兒子的偏見。在《陽光普照》中,明明是同一屋簷下生活的一家人,卻互相誤解、偏見,從未好好了解過彼此,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成為一家人,本應是上天的緣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愛被誤解,被扭曲,慢慢演變為陌生,尷尬,這才是最可悲的事情。
  • 豆瓣8.4《陽光普照》|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阿德勒《陽光普照》是由鍾孟宏執導的劇情片,由陳以文、柯淑勤、巫建和、劉冠廷、許光漢、尹馨、溫貞菱、吳岱凌主演。在56屆金馬橫掃5項大獎,其中包括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可以說重量級的獎項全被包攬。
  • 為什麼說《陽光普照》是2019年最好的電影?好在哪兒?
    但是,我今天要推薦的另一部電影,叫《陽光普照》,這部電影被稱讚為2019年最好的華語電影。《陽光普照》看上去很文藝,不管是名字、故事還是裡面的拍攝都相當的文藝,讓人看著覺得很舒服。可是這個故事卻一點不讓人舒服,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就是講述一個家庭四口人之間的矛盾,兩代人之間的矛盾如何和解?
  • 《陽光普照》家庭真相:有人得不到陽光照耀,有人找不到陰影躲藏
    電影《陽光普照》中的阿豪就是這樣一個孩子。影片中有一幕,上一秒阿豪還是獨坐在空無一人的教室,醒來卻發現自己身邊坐滿了同學。這樣一個夢境正好呈現了他的內心世界——雖然一直身處擁擠的人群中,但他自己卻感覺十分孤獨,仿佛周圍空無一人,只有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