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戰火紛爭的戰場上,有時怕的不是實實在在的敵人,而是躲在暗處的對手,正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最怕的是從背後靠近的陰謀。
在戰爭中,躲在暗處的便是「情報戰場」,那些從事情報工作的人,則是「特工」。
01
通常情況下,特工不會和敵人正面交戰,平時儘可能地讓自己「隱身」,秘密地執行任務。抗日戰爭期間,軍統特務曾做出貢獻,剷除掉了不少的漢奸。然而解放戰爭時期,軍統便從面對敵人,轉身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
比如國軍中的鄭蘊俠,在抗戰期間還曾率領部隊投身過臺兒莊戰役,尤其在敵人攻勢威猛的藤縣守城戰中,在援軍到來之前無論如何他都一直在苦撐,直到見到援軍的那一刻,他才一身血汙地掩護傷員,進行突圍。
而在目睹抗日名將王銘章壯烈犧牲後,此時他還一腔悲憤激昂地改寫嶽飛《滿江紅》,且強烈表達自己抗日的決心。
不想,抗戰結束後他,他成為了一名特務,並便迅速轉變了態度,選擇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潛伏在大陸,對共產黨人進行了迫害。像歷史上影響重大的「滄白堂事件」、「較場口血案」,都是由他參與及指揮。
他兇殘到了什麼地步?像震驚中外的「較場口血案」,就是他帶領著一群特務,對民主人士進行毆打,就連歡慶群眾也不放過,還把郭沫若、章乃器等人60多人打傷,導致許多人或失蹤或被抓捕,相當心狠手辣。
過了幾年後,那時候的國軍已全線潰敗。嗅到了不對的苗頭,也很清楚自己許多罪行,當即四處逃亡,憑藉超強的生存技能,在改名換姓之下,尋找安全的地方潛伏。
02
作為一名特工,顯然四處隱匿是他的拿手活,所以要想抓住他,並不簡單。一開始他四處躲藏逃亡,後經過一番摸索,跑到了貴州務川縣濯水鎮,發現那是一個很好的藏身之地,就藏匿在了那裡。
濯水鎮的人口很少,全鎮加起來不到2000人,且貴州屬於邊境地區,那時候路也不通,四處都是山,也很落後,向濯水鎮也就只有那麼一條丁字石板街,人口流動性不大,鮮少與外界有聯繫。
鄭蘊俠到那之後,改名為「劉正剛」,為了避免地當人的懷疑,把自己偽裝成走街串巷的雜貨郎。平時他會賣一些火柴、針線之類的東西,這樣能夠很好的隱藏身份,讓他看上去就是個毫不起眼的小販。
那個年代這種走街串巷的小販也是常見的,還真沒人會懷疑他。而他一直都很小心,並按照這個身份去生活,後來還和流浪到濯水鎮的邵春蘭結成了夫婦,而邵春蘭一直都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還以為他就是個不起眼的串巷小販。這樣一來,他就在那安穩的生活了好幾年。
幾年後全國開始搞對私改造合作化,由於他到處走過見識多,就被派到縣裡去學習。偽裝成串巷小販時,他還把自己偽裝成一個不識字的文盲,誰知他見到領導後順嘴就說出了「不翼而飛」這個成語,因此被領導留意。
03
一個不識字的文盲還會說成語!就這樣他被監視了,經常被邀請到縣裡「學習」,後也許是他受不了了,終於主動交代自己的真實身份,同時承認了自己以前犯下的罪惡。
鄭蘊俠受到的懲罰是15年刑期,而出獄後,他這個走上過嚴重錯誤道路的人,還被安排做了教書育人的老師,就在他逃亡時曾隱匿在的貴州務川,在縣城二中教高中語文,還有世界地理。
不過他這時候倒也反省了自己,並懂得感恩這份安排,所以之後一直辛勤工作,且筆耕不輟,寫出了不少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章,發表在了各類文史刊物上。
此外,他還把自己所經歷過的歷史整理成了書,出版了部自傳。2009年7月,這位將軍、特務、逃亡者、囚犯、教師……涉著極端的人生,帶著極為組雜的身份和,走完了102歲的人生。而臨終前,他曾寫下了最後的一段話:
「自己還有最後一個心願沒有實現,就是回校場口看看。他想站在歷史面前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