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國軍少將陶德淵率部起義,解放後多部門任職

2021-01-09 騰訊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解放軍18兵團在賀龍率領下由陝甘南下入川,形成對胡宗南南北鉗形攻勢,打開了四川的北大門,兵臨廣元縣城。

1949年12月13日,18兵團180師538團、540團攻入廣元。同年12月16日,國軍少將、廣元縣自衛總隊副總隊長陶德淵率部起義,為建立新政權立下了功勳。

年輕時的陶德淵(受訪者供圖)

陶德淵,號乾一,1903年6月生於廣元,1919年在國軍第22混成旅王鴻恩部從軍,後任29軍政治部宣傳委員、訓育部上尉科員、宣傳處少校處員、青年團中(上)校大隊長等職。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陶德淵隨第22集團軍出川,先後轉戰山東、河南、湖北等省,參加過臺兒莊會戰、贛南會戰。歷任125師上校參謀處長、代理參謀長及374團團長、成茂師管區上校主任兼補充團團長、川康綏靖公署少將參軍。1947年任廣元縣自衛總隊副總隊長。

近日,筆者經過多方打聽,找到了年逾八旬的陶德淵之子陶錦春,並從他提供的其父生前所寫的數萬字的回憶錄中,還原了陶德淵傳奇的一生……

川軍北上

出川抗日

參加臺兒莊會戰

七七事變後,34歲的陶德淵從仁壽趕到成都請戰,任22集團軍45軍125師少校參謀。

1937年10月,45軍由川陝公路徒步北上,全軍到達西安已11月了,川軍武器裝備極差,穿著單衣和草鞋,但士兵們愛國熱情很高,沒有半點怨言。不久,韓復榘放棄山東潰逃,125師奉命到津浦路布防。部隊到達滕縣,參加臺兒莊會戰,受到地方的熱烈歡迎和款待。

1938年3月,日軍突然發起進攻,125師予以還擊,日軍幾次衝鋒未逞,遂以主力越過我軍左翼向滕縣猛攻。125師決定回援守城部隊,陶德淵不顧敵炮彈在附近爆炸,率通訊兵守機聯繫各團交替撤回,堅持等收完電線才追上師部,到滕縣西四五裡許天已黑,聞城內已無抵抗,估計滕縣業已失陷。

臺兒莊戰役

滕縣失陷後,敵我兵力競相向滕縣以東集結,在費縣、臨沂一帶展開大戰,125師駐守徐州西北九裡山一線,不久又奉命挺進到運河以北,在全線左冀布防。

陶德淵回憶錄記載:在戰爭中,我軍對陣亡官兵,必備棺木,壘墳立碑,至少也立木標。敵人則多用馬馱,有時搬不走,則連同死屍用汽油焚燒,非常殘忍。

這期間,374團團長譚尚修腹部負傷住院,陶德淵曾代理團長。當時戰地文娛生活貧乏,於是各團會唱川戲的官兵自發組織了一個川劇團,很受戰士們歡迎,川劇團曾赴374團駐地演出,官兵們在空地上搭了個戲臺,除全團官兵外,還請了一些地方知名人士。

胡宗南

組團赴漢中

向胡宗南要槍

1947年,奉四川省政府之命,廣元成立了自衛總隊,總隊長由縣黨部書記周椿生出任,陶德淵任副總隊長。

因為縣裡無法解決武器裝備,縣參議員劉汝楫原在胡宗南部幹過事,他建議到西安找胡宗南要槍。兩人商定以地方政府慰問為由,得到了縣黨政要員的贊同,胡宗南派駐廣元的少將高參王宇君也答應一同前往,並向胡宗南拍發了電報,胡宗南正欲為退守四川拉攏地方勢力,於是欣然回電錶示同意。

慰問團由雷選煦、周椿生、侯元坤、陶德淵、汪良臣、劉汝楫、蘇文華等人組成,攜帶川鹽20包和繡制錦旗一面,上書「秦蜀屏障」四字,上款是獻給陝西綏靖主任胡宗南,下款是廣元縣政府機關法團。

川軍在行進中

慰問團一行由王宇君帶領,搭車赴漢中。在漢中招待所辦的宴會上,王宇君向胡宗南一一介紹慰問團成員,胡宗南挨個握手,陶德淵向胡匯報曾在贛南會戰中受他指揮,二弟曾在306師當過團長。胡宗南連說好好,並拉他同席。

笫三天,陝西綏署派了小車供他們遊覽,看了石門摩崖曹操寫的「袞雪」,相傳是三國時期曹操的手跡。有一次,曹操乘竹船渡過浪花翻滾的褒河水,來到褒斜道石門南一塊凹凸不平的巨石前,揮筆寫下「袞雪」二字。這兩個字,筆觸圓潤,柔中有剛,綿裡裹針,極富動態。

同日,王宇君捎來胡宗南送的禮品,慰問團人手一把新左輪手槍,子彈各100發;發漢陽造步槍50枝,子彈10000發。此後,汪良臣、蘇文華與漢中袍哥大擺香堂,陶德淵則把一捆貶值的法幣換了5個銀元。晚上胡宗南接見了侯元坤、陶德淵、汪良臣。胡宗南說,槍還有,但尚待修理,以後還可以再發。

1949年11月,60軍脫離一野建制南下

走向光明

率部起義獲新生

1949年下半年,胡宗南為了加強對廣元的控制,委任「紅幫」大爺蘇文華、「青幫」大爺姜東為反共救國軍司令,並派張雲林接任廣元警察中隊長。當時,城內特務頗多,謀圖破壞大華紗廠、西北製造廠等重要工業設施。

同年12月14日晨,陶德淵之弟陶德厚(漢壽鎮小學教師),向解放軍報告了自衛總隊情況,並表示願意出城去說服陶德淵起義。同日,解放軍540團從北門攻入縣城,廣元宣告解放。第二天,馬鳳岐、張隆德在代理縣長李林枝的授意下,給陶德淵寫了一封信,規勸其帶領隊伍起義回城。陶德淵之妻,時任漢壽鎮小學第一分校校長宋惠珍也捎去親筆信一封,介紹了廣元解放後的情況。

16日下午,陶德厚終於追上了自衛總隊,遂將廣元的情況面告陶德淵。此時,馬鳳岐和宋惠珍的兩封信也被送到。陶德淵開始了解黨的政策,並得知解放軍進城後,紀律嚴明,社會局勢穩定,而且代理縣長李林枝叫他帶領自衛總隊回城後到縣治安委員會工作。陶德淵深明大義,決定率部起義,即召集全隊宣讀來信,曉以利害,多數隊員表示願意跟他起義回城。

賀龍元帥指揮解放大西南

然而第三中隊長吳興隆和一些隊員鳴槍示威,意圖將部隊拖到蒼溪九龍山去打遊擊。途中也有30名隊員丟槍逃離。陶德淵耐心向全隊講明利害關係,說明只有回城才有前途,在外必無出路,隨即克服各種困難,帶領隊伍回到廣元城。

陶德淵19日回到廣元城後,見了代理縣長李林枝。李林枝對他說:「縣委已決定,把你作為團結爭取對象,希望你站在人民一邊,為新政權服務。」陶德淵感動地流下了眼淚。

自衛總隊四個中隊共繳步槍150支,子彈萬餘發,機槍和手槍9支及子彈800餘發,82迫擊炮彈120餘箱,全隊被帶到了下西壩整編,後編入縣大隊。

陶德淵還按李林枝的指示給河西、大灘自衛隊寫信,這兩個自衛隊也放下了武器。

陶德淵一家(受訪者供圖)

廣元解放後

多部門任職

廣元解放後,陶德淵歷任廣元縣人民政府治安委員會委員、支前委員會糧秣組組長、徵糧委員會副主任、人民法庭審判員、土改委員會委員等職。他認真學習黨的方針政策,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努力完成黨交給的任務。

1950年,陶德淵任廣元縣第一屆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1955年至1969年先後任廣元縣政協第一、二、三屆委員,並當選為廣元縣第二屆、第三屆人大代表。

1950年3月,陶德淵到南充開會,受到了川北行暑主任胡耀邦的親切接見。1950年12月,陶德淵任廣元縣人民政府工商科長,1954年改任衛生科長。

晚年的陶德淵,先後撰寫了數萬字的回憶錄,回顧了他的抗戰經歷,以及參加自衛總隊和起義的由來。

1985年,83歲的陶德淵因病辭世。

(圖片除署名外均來自網絡)

供稿作者: 何廣華 何明圓/文

值班編委:程朱榮

相關焦點

  • 1955年授銜時,有多少投誠國軍將領被授予了軍銜?誰的級別最高?
    解放戰爭中,貌似強大的數百萬國軍徹底失去了民心,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被我軍打得落花流水,僅被俘的將軍以上級別人員就達上千人,不可謂不慘!在國軍潰不成軍的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國軍將領,在決定歷史走向的緊要關頭,做出了正確選擇,及時棄暗投明,陣前起義,回到了人民的懷抱。據權威統計,在整個解放戰爭期間,共有1400餘名國軍將領率部起義投誠,接受我軍改編。
  • 國軍將官軍銜泛濫:在南京還是首都的時候,民間流行一句俗語「少將多如狗,中將滿街走」
    一般觀點認為,國軍當中將官多如牛毛,師長是少將以上,旅長是少將,甚至有的團長也是少將。在南京還是首都的時候,民間流行一句俗語「少將多如狗,中將滿街走」,來形容當時國軍的將官不值錢。但事實卻與一般觀點有很大出入。據國軍新編第7軍副軍長史說所寫的《國民黨陸軍制度述略(續)》一文中描述:銓敘廳辦理任命手續的將官職級人員,由銓敘廳發金質(銅合金)領章,背面編號。
  • 抗日名將董其武,率部起義後成開國上將,他的子女如今怎樣了?
    不久後,綏遠抗戰爆發,時任218旅旅長的董其武率部駐防紅格爾圖,偽軍頭目王英在日軍飛機的配合下,出動4000多人向董部進犯,激烈的戰鬥一直打到黃昏時才停止。當天夜間,董其武決定對敵人發起夜襲,他親率王雷震的422團和李作棟的436團,於18日凌晨兩點多點鐘的時候向敵人發起了襲擊,許多偽軍來不及抵抗就已經被擊斃。
  • 史上著名的「廖氏三兄弟」,先後兩次率部起義,建國後待遇如何?
    史上著名的「廖氏三兄弟」,先後兩次率部起義,建國後待遇如何?安徽省鳳臺縣有一個廖家灣,廖村素來忠實文化教育,世代遵奉孔孟之道,崇尚民族起義,讀書為國為民,以天下為己任。在近代歷史上,這裡還出現了3個國民黨將軍,他們是廖運澤、廖運周、廖運升。其中,廖運周是中共臥底。
  • 國軍中將劉萬春:49年綏遠起義後任36軍軍長,後因何被關押26年?
    1949年1月,經過與國民黨華北「剿總」傅作義將軍的多次會談,終於達成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協定;隨著傅作義在協定上的籤字和所部25萬餘部隊開出北平城,接受解放軍改編,北平終於和平解放。北平和平解放的,傅作義將軍的老部下,時任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的董其武將軍立即表示了和平起義的意願;隨著中共華北局和傅作義的協助,至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將軍率領所部6萬餘官兵宣布脫離國民黨集團,和平起義,接受解放軍的改編,綏遠和平解放。
  • 山西唯一吳姓開國將軍,生於晉商之家,曾活捉國軍中將黃正誠!
    據2014年國家相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吳姓人口總數約為3300萬人,排名第8位。吳姓有36位開國將軍,有一些史書上也有38人一說,筆者研究發現,湖北的吳傑將軍原名伍書普,江西贛縣石蕪潭的吳保山將軍原名巫寶山。山西唯一的吳姓開國將軍是誰?誰又是黃正誠?小編一一和你道來!
  • 他是陳誠系重要將領,49年老蔣讓他保衛四川,兩月後他卻率部起義
    但是在兩月之後,羅廣文卻選擇了棄暗投明,率部起義的正確道路,讓老蔣直罵「娘希匹」,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羅廣文是重慶忠縣人,1905年生,家境富裕,早年留學日本,先後在東京高等師範學校、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回國後進入黃埔軍校任教,後任第十八軍任炮兵中校營長,治軍嚴明,訓練有方,深為得陳誠的賞識,從此成為陳誠系的重要將領。
  • 第一個起義的國軍高級將領,高樹勳結局如何?毛主席親自「保人」
    高樹勳他是有史記載的第一個起義反蔣的國軍高級將領,早在1945年10月30日,他率領國民黨軍新編第8軍,在今天邯鄲市的馬頭鎮,正式宣布「火線起義」,毛主席親自批示,「馬頭鎮距邯鄲很近高樹勳的「邯鄲起義」,在國內當時引起了很大轟動,因為他是第一個倒蔣的國軍將領,又正值重慶談判剛結束,我黨正號召反對內戰,因此毛主席對這件事非常關注,起義後僅三天,1945年11月2日,毛主席、朱總司令親自發了賀電:「建侯吾兄勳鑑:聞兄率部起義,反對內戰,主張和平,凡屬血氣之倫,莫不同聲擁護
  • 解放戰爭中,國軍起義的5位陸軍二級上將都是誰?建國後結局怎樣
    解放戰爭中後期,國民黨軍由於戰局越發嚴峻,起義部隊及高級將領開始增多,尤其是中央系之外的地方部隊將領,1949年後紛紛起義投誠。在國民黨起義將領中,軍銜為陸軍二級上將的多達5人(不包括湖南程潛,程潛為一級上將),他們都是誰呢?後來結局如何?第一位,傅作義。
  • 國軍將官多如牛毛,廖耀湘指揮15萬大軍,為何只是個騎兵上校?
    一般觀點認為,國軍當中將官多如牛毛,師長是少將以上,旅長是少將,甚至有的團長也是少將。在南京還是首都的時候,民間流行一句俗語「少將多如狗,中將滿街走」,來形容當時國軍的將官不值錢。  但事實卻與一般觀點有很大出入。
  • 國軍將官軍銜泛濫,廖耀湘指揮15萬大軍,為何正式銜只是上校?
    一般觀點認為,國軍當中將官多如牛毛,師長是少將以上,旅長是少將,甚至有的團長也是少將。在南京還是首都的時候,民間流行一句俗語「少將多如狗,中將滿街走」,來形容當時國軍的將官不值錢。但事實卻與一般觀點有很大出入。據國軍新編第7軍副軍長史說所寫的《國民黨陸軍制度述略(續)》一文中描述:銓敘廳辦理任命手續的將官職級人員,由銓敘廳發金質(銅合金)領章,背面編號。
  • 將星隕落:劉啟文少將
    1925年畢業後被分配到東北軍將領董英斌部下任連長,因其治軍嚴明,勇猛頑強,且富於愛國熱忱,深得張學良和董英斌的器重,不斷受到提拔,委以重任。 行前託人捎給家裡一封信,曰:「此次赴前方抗日救亡,是洗雪國恥之良機,我身為一介武夫,是中華兒女,決意率部英勇殺敵,已懷必死之心報效國家,你們回老家去要依靠弟弟把孩子撫養長大,我願足矣。」 1937年11月,劉啟文率部馳援上海右翼松江防線。11月8日,駐防松江縣南口陣地,狙擊金山衛登陸日軍。
  • 他是國軍陸軍總司令,手下走出8位元帥,死後兩岸共同哀悼!
    1927年,南昌起義的爆發,打響了武裝反抗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我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而在這次起義隊伍中,多年後走出我軍很多響噹噹的大人物,光是開國元帥就有六位之多,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南昌起義隊伍主要來自於同一支部隊,那就是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而方面軍總指揮就是今天所要講述的人物,他就是張發奎。
  • 五大野戰軍縱隊司令員,為什麼有5人建國後僅為少將?
    沒想到18年後,軍政委王平為上將,而軍長賀晉年僅為少將。抗日戰爭爆發後,負責留守陝甘寧邊區,任留守兵團警備第一團團長,1942年10月任警三旅旅長。抗日戰爭勝利後,受中央委派到東北工作,被委任為合江軍區司令員,1948年8月任十一縱司令員。1949年4月任第十五兵團第二副司令員兼四十八軍軍長,率部南下江西。
  • 楊姓威武,1955年開國將軍竟然這麼多,個個英姿雄發!
    二、楊得志上將 楊得志,湖南株洲人,1928年參加革命,1951年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9兵團司令員,率部參加第五次戰役和秋季防禦作戰。
  • 起義將領3人被授予上將,傅作義功勳卓著卻未獲授銜,這是為何?
    到了北伐戰爭期間,又因軍功晉升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二師第三旅少將團長。大革命時期,他已擔任師長,參加過中原大戰,也參加過對蘇區的歷次圍剿。抗日戰爭期間,率部參加淞滬會戰。陶將軍棄暗投明是在1949年,當時,他是新疆警備總司令、西北行政長官公署副長官。他採取拖延戰術,避免新疆駐軍被調到關內參加內戰,於1949年9月25日,率領十萬駐疆官兵通電起義。為和平解放新疆立了大功。
  • 志願軍50軍,第一支整軍起義的國軍部隊,抗美援朝率先打進漢城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後,雲南王龍雲立刻宣布出兵10萬人,出動壯丁30萬人,而當時雲南的地方軍隊並不多,也不過十萬之眾。龍雲迅速從法國購買了一批法式裝備,將滇軍60軍擴充到了四萬人的規模,由盧漢擔任軍長,率部開赴前線。最初這支部隊因為裝備精良,軍紀嚴明,被蔣介石派到了武漢閱兵,以鼓舞國人的抗戰熱情。1938年徐州會戰期間,60軍奉命開赴魯南地區。
  • 何基灃:35歲阻擊日軍,45歲殺日軍少將,50歲起義成傳奇
    2、殺死日軍少將,為好友報仇血恨 棗宜會戰前夕,何基灃時任179師師長,可由于贈送新四軍一批彈藥,從而開始被調查。第五戰區正遭遇日軍六個師團左右的兵力掃蕩,大戰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