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解放軍18兵團在賀龍率領下由陝甘南下入川,形成對胡宗南南北鉗形攻勢,打開了四川的北大門,兵臨廣元縣城。
1949年12月13日,18兵團180師538團、540團攻入廣元。同年12月16日,國軍少將、廣元縣自衛總隊副總隊長陶德淵率部起義,為建立新政權立下了功勳。
年輕時的陶德淵(受訪者供圖)
陶德淵,號乾一,1903年6月生於廣元,1919年在國軍第22混成旅王鴻恩部從軍,後任29軍政治部宣傳委員、訓育部上尉科員、宣傳處少校處員、青年團中(上)校大隊長等職。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陶德淵隨第22集團軍出川,先後轉戰山東、河南、湖北等省,參加過臺兒莊會戰、贛南會戰。歷任125師上校參謀處長、代理參謀長及374團團長、成茂師管區上校主任兼補充團團長、川康綏靖公署少將參軍。1947年任廣元縣自衛總隊副總隊長。
近日,筆者經過多方打聽,找到了年逾八旬的陶德淵之子陶錦春,並從他提供的其父生前所寫的數萬字的回憶錄中,還原了陶德淵傳奇的一生……
川軍北上
出川抗日
參加臺兒莊會戰
七七事變後,34歲的陶德淵從仁壽趕到成都請戰,任22集團軍45軍125師少校參謀。
1937年10月,45軍由川陝公路徒步北上,全軍到達西安已11月了,川軍武器裝備極差,穿著單衣和草鞋,但士兵們愛國熱情很高,沒有半點怨言。不久,韓復榘放棄山東潰逃,125師奉命到津浦路布防。部隊到達滕縣,參加臺兒莊會戰,受到地方的熱烈歡迎和款待。
1938年3月,日軍突然發起進攻,125師予以還擊,日軍幾次衝鋒未逞,遂以主力越過我軍左翼向滕縣猛攻。125師決定回援守城部隊,陶德淵不顧敵炮彈在附近爆炸,率通訊兵守機聯繫各團交替撤回,堅持等收完電線才追上師部,到滕縣西四五裡許天已黑,聞城內已無抵抗,估計滕縣業已失陷。
臺兒莊戰役
滕縣失陷後,敵我兵力競相向滕縣以東集結,在費縣、臨沂一帶展開大戰,125師駐守徐州西北九裡山一線,不久又奉命挺進到運河以北,在全線左冀布防。
陶德淵回憶錄記載:在戰爭中,我軍對陣亡官兵,必備棺木,壘墳立碑,至少也立木標。敵人則多用馬馱,有時搬不走,則連同死屍用汽油焚燒,非常殘忍。
這期間,374團團長譚尚修腹部負傷住院,陶德淵曾代理團長。當時戰地文娛生活貧乏,於是各團會唱川戲的官兵自發組織了一個川劇團,很受戰士們歡迎,川劇團曾赴374團駐地演出,官兵們在空地上搭了個戲臺,除全團官兵外,還請了一些地方知名人士。
胡宗南
組團赴漢中
向胡宗南要槍
1947年,奉四川省政府之命,廣元成立了自衛總隊,總隊長由縣黨部書記周椿生出任,陶德淵任副總隊長。
因為縣裡無法解決武器裝備,縣參議員劉汝楫原在胡宗南部幹過事,他建議到西安找胡宗南要槍。兩人商定以地方政府慰問為由,得到了縣黨政要員的贊同,胡宗南派駐廣元的少將高參王宇君也答應一同前往,並向胡宗南拍發了電報,胡宗南正欲為退守四川拉攏地方勢力,於是欣然回電錶示同意。
慰問團由雷選煦、周椿生、侯元坤、陶德淵、汪良臣、劉汝楫、蘇文華等人組成,攜帶川鹽20包和繡制錦旗一面,上書「秦蜀屏障」四字,上款是獻給陝西綏靖主任胡宗南,下款是廣元縣政府機關法團。
川軍在行進中
慰問團一行由王宇君帶領,搭車赴漢中。在漢中招待所辦的宴會上,王宇君向胡宗南一一介紹慰問團成員,胡宗南挨個握手,陶德淵向胡匯報曾在贛南會戰中受他指揮,二弟曾在306師當過團長。胡宗南連說好好,並拉他同席。
笫三天,陝西綏署派了小車供他們遊覽,看了石門摩崖曹操寫的「袞雪」,相傳是三國時期曹操的手跡。有一次,曹操乘竹船渡過浪花翻滾的褒河水,來到褒斜道石門南一塊凹凸不平的巨石前,揮筆寫下「袞雪」二字。這兩個字,筆觸圓潤,柔中有剛,綿裡裹針,極富動態。
同日,王宇君捎來胡宗南送的禮品,慰問團人手一把新左輪手槍,子彈各100發;發漢陽造步槍50枝,子彈10000發。此後,汪良臣、蘇文華與漢中袍哥大擺香堂,陶德淵則把一捆貶值的法幣換了5個銀元。晚上胡宗南接見了侯元坤、陶德淵、汪良臣。胡宗南說,槍還有,但尚待修理,以後還可以再發。
1949年11月,60軍脫離一野建制南下
走向光明
率部起義獲新生
1949年下半年,胡宗南為了加強對廣元的控制,委任「紅幫」大爺蘇文華、「青幫」大爺姜東為反共救國軍司令,並派張雲林接任廣元警察中隊長。當時,城內特務頗多,謀圖破壞大華紗廠、西北製造廠等重要工業設施。
同年12月14日晨,陶德淵之弟陶德厚(漢壽鎮小學教師),向解放軍報告了自衛總隊情況,並表示願意出城去說服陶德淵起義。同日,解放軍540團從北門攻入縣城,廣元宣告解放。第二天,馬鳳岐、張隆德在代理縣長李林枝的授意下,給陶德淵寫了一封信,規勸其帶領隊伍起義回城。陶德淵之妻,時任漢壽鎮小學第一分校校長宋惠珍也捎去親筆信一封,介紹了廣元解放後的情況。
16日下午,陶德厚終於追上了自衛總隊,遂將廣元的情況面告陶德淵。此時,馬鳳岐和宋惠珍的兩封信也被送到。陶德淵開始了解黨的政策,並得知解放軍進城後,紀律嚴明,社會局勢穩定,而且代理縣長李林枝叫他帶領自衛總隊回城後到縣治安委員會工作。陶德淵深明大義,決定率部起義,即召集全隊宣讀來信,曉以利害,多數隊員表示願意跟他起義回城。
賀龍元帥指揮解放大西南
然而第三中隊長吳興隆和一些隊員鳴槍示威,意圖將部隊拖到蒼溪九龍山去打遊擊。途中也有30名隊員丟槍逃離。陶德淵耐心向全隊講明利害關係,說明只有回城才有前途,在外必無出路,隨即克服各種困難,帶領隊伍回到廣元城。
陶德淵19日回到廣元城後,見了代理縣長李林枝。李林枝對他說:「縣委已決定,把你作為團結爭取對象,希望你站在人民一邊,為新政權服務。」陶德淵感動地流下了眼淚。
自衛總隊四個中隊共繳步槍150支,子彈萬餘發,機槍和手槍9支及子彈800餘發,82迫擊炮彈120餘箱,全隊被帶到了下西壩整編,後編入縣大隊。
陶德淵還按李林枝的指示給河西、大灘自衛隊寫信,這兩個自衛隊也放下了武器。
陶德淵一家(受訪者供圖)
廣元解放後
多部門任職
廣元解放後,陶德淵歷任廣元縣人民政府治安委員會委員、支前委員會糧秣組組長、徵糧委員會副主任、人民法庭審判員、土改委員會委員等職。他認真學習黨的方針政策,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努力完成黨交給的任務。
1950年,陶德淵任廣元縣第一屆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1955年至1969年先後任廣元縣政協第一、二、三屆委員,並當選為廣元縣第二屆、第三屆人大代表。
1950年3月,陶德淵到南充開會,受到了川北行暑主任胡耀邦的親切接見。1950年12月,陶德淵任廣元縣人民政府工商科長,1954年改任衛生科長。
晚年的陶德淵,先後撰寫了數萬字的回憶錄,回顧了他的抗戰經歷,以及參加自衛總隊和起義的由來。
1985年,83歲的陶德淵因病辭世。
(圖片除署名外均來自網絡)
供稿作者: 何廣華 何明圓/文
值班編委:程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