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將領3人被授予上將,傅作義功勳卓著卻未獲授銜,這是為何?

2021-01-09 趣侃文史8

1955年大授銜時,有3098位起義軍官被授予了軍銜。

在這3098位被授予軍銜的軍官中,被授予將官的有10人,其中有三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在當時反映很大,彰顯了新中國領袖們廣闊的胸襟。

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三位將領是陶峙嶽、陳明仁和董其武。

陶峙嶽將軍

陶峙嶽戎馬一生,少年從軍,參加過護國護法戰爭,因軍功擢升為湘軍第一師上校團長。到了北伐戰爭期間,又因軍功晉升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二師第三旅少將團長。

大革命時期,他已擔任師長,參加過中原大戰,也參加過對蘇區的歷次圍剿。抗日戰爭期間,率部參加淞滬會戰。

陶將軍棄暗投明是在1949年,當時,他是新疆警備總司令、西北行政長官公署副長官。他採取拖延戰術,避免新疆駐軍被調到關內參加內戰,於1949年9月25日,率領十萬駐疆官兵通電起義。為和平解放新疆立了大功。

起義部隊改編後,陶峙嶽被任命為解放軍第22兵團司令員、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

在國民黨軍隊裡,陶峙嶽的最高軍銜是中將。

陳明仁將軍

陳明仁,在國民黨軍隊中赫赫有名,黃埔一期。他出名特別早,那是在1925年東徵中,他率敢死隊攻城,第一個衝上城牆。慶功會上,老蔣親自呼號「向陳明仁致敬」,他成為東徵英雄。

他在國民黨軍長第二次聲威大震,是解放戰爭中的四平血戰,他率部抗擊林彪對四平的進攻,在丟失五分之三市區、傷亡慘重的情況下,拼死堅守,等來了援軍,林彪不得不撤兵而去。

為此,主席說「林彪打仗就不如你」說的就是這次戰事。

1949年2月,任華中軍政長官官署副長官兼長沙警備司令,後又被任命為湖南省主席、省綏靖總司令,與程潛一道率部通電起義。所部改編為解放軍第21兵團,陳明仁被任命為兵團司令。

陳明仁在國民黨軍隊中,也是中將軍銜。

董其武將軍

董其武,20歲時,考入閻錫山學兵團學習,走上了從軍之路。大革命時期參加了著名的北伐戰爭,當時是先遣總隊支隊長。

抗日戰爭中,任65軍1010師師長,參加了由傅作義指揮的包頭戰役、綏西戰役和五原戰役。

在他的軍事生涯中,跟傅作義聯繫緊密。1946年,董其武任綏遠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在天津北平相繼解放後,他審時度勢,接受了和平解決綏遠問題的主張,在傅作義的幫助下,率領四萬官兵起義。

新中國成立後,被任命為綏遠省主席、綏遠軍區副司令員、23兵團司令。

董其武在國民黨軍隊中,也是中將。

在1955年評軍銜時,董其武得知自己將被授予上將軍銜後,專門寫信要求降銜,覺得評的高了,認為跟他在國民黨軍隊中軍銜持平也就夠高的了。他說,自己根本不能跟解放軍將領相提並論。陶峙嶽將軍也說「評高了」。

但,最終,他們還是被授予上將軍銜。

傅作義將軍

當時,有人提議,給傅作義將軍也授予上將軍銜。傅作義在起義將領中,功勞無疑是最大的,他是北平解放的功臣,其他人確實無法相提並論。

在起義將領中,能稱為軍事家的,也只有他一人。授予傅作義上將軍銜,任何人都不會有異議。

但是,最終,傅作義並沒有獲授軍銜,這是為什麼呢?

普遍的說法是,傅作義起義後,沒有擔任軍職,在1955年授銜時,他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兼水利部部長。

而當時的口徑要求是轉到地方工作的,不授銜。但實際上,並非是一刀切這樣執行的,何況,作為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授予軍銜是不存在問題的。

其實,傅作義沒有獲授軍銜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在國民黨軍中就是上將,而陶峙嶽、陳明仁和董其武都是中將,而且,董其武還是傅作義的老部下。

如果授予傅作義上將軍銜,確實是不妥的。對於這個問題,主席曾經說過:「授予宜生上將,對他來說不是光榮,而是委屈!」

從這句話中,我們已經清楚其中的原因了。而從行政級別上來看,也是如此,傅作義當時是行政四級,而上將是行政五級。

不知朋友們對傅作義未授銜是如何看待的?

相關焦點

  • 授銜時,一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什麼軍銜
    那麼,第一野戰軍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五五授銜時分別授予什麼軍銜呢?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總,在解放戰爭中臨危受命,率部在連續擊敗胡宗南,穩住了西北的局勢。自榆林戰役、沙家店戰役後,我軍開始在西北戰場轉入戰略反攻,牢牢掌控了西北戰場的主動權,將胡宗南、馬家軍打得狼狽不堪,一敗塗地,最終順利解放了大西北。1955年,彭老總被授予元帥軍銜。
  • 授銜時,這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在38名正兵團級將領中,有35位被授予上將軍銜,其他三位中,徐立清中將是主動要求降銜,否則的話也是上將,而許光達和王樹聲甚至是大將軍銜。所以說,正兵團級別,是開國上將的一個重要標準。 但是在57位開國上將中,卻有多達22位並非正兵團級幹部,這是為什麼呢?首先來說說兩位無軍隊級別者:烏蘭夫和閻紅彥。
  • 傅作義起義,將領不滿卻不敢表現,石覺大哭:不能再為校長盡忠了
    比如在解放戰爭時期,就有許多國民政府的高級將領在最後關頭能夠認清楚局勢,自覺站到人民的這一邊來。這其中傅作義將軍起義,就非常值得一提。傅作義將軍起義,不僅加快了戰爭勝利的步伐,還避了千年古都北京毀於戰火之中,功勞不可謂不大。可是,在傅作義將軍起義的過程中也是十分不容易的,在起義過程中,傅作義將軍統帥的部隊裡面有不少是蔣委員的嫡系部隊。
  • 授銜時,二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什麼軍銜
    後來,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編為中原野戰軍,三大戰役後,進一步改編為第二野戰軍,浩浩蕩蕩渡過長江,風捲殘雲般席捲反動軍隊,一舉解放了大西南,建立了赫赫功勳。那麼,二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都是誰?他們在授銜時的軍銜又是什麼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
  • 1955年授銜時,有多少投誠國軍將領被授予了軍銜?誰的級別最高?
    1955年9月,按照建設現代化正規化軍隊的總體部署,我軍開始實行首次軍銜制,新中國第一次為現役軍人授予軍銜,共有159名起義投誠的國軍將領被授予共和國軍銜。其中,被授予上將軍銜者3人,被授予中將軍銜者3人,被授予少將軍銜者5人。
  • 1955年,有九大軍區司令員被授予上將軍銜,他們分別是誰?
    建國初期,全國設有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和西南六大軍區,這一體制僅存在了五年之久。到了1955年,全國軍區重新劃分,原有的六大軍區改為十二大軍區(1956年又增設福州軍區)。這十二大軍區司令員都參加了1955年的授銜儀式,其中有九位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那麼他們分別是誰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 57位開國上將,為何有兩位是後來單獨授予的?他們分別是誰?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共有57人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這些開國上將,大部分都是正兵團級將領,資歷和戰功極高。但很少有人知道,1955年授銜時,只有55人被授予開國上將,還有兩位是在1956年、1958年單獨授予的,這是為何呢?這兩人又是誰?我們接著往下看。
  • 蔣介石首次舉行授銜儀式,共有8位將領授予一級上將,他們都是誰
    然而,作為老對手,老朋友的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首次舉行授銜儀式是在1935年。其實在這之前,蔣介石領導的國軍集團的將領們的軍銜等級十分複雜,有孫中山時期廣州政府授予的,也有各地軍閥自己授予的,還有少數是北洋政府授予的軍銜等級。可以說,軍銜等級並沒有統一。 還是在蔣介石贏得了北伐戰爭,中原大戰勝利後,在國家得到了形式上的統一。
  • 紅一方面軍參加長徵的24位師級將領,後來分別授予啥軍銜
    那麼這十二個師的師長、政委都是誰?後來又分別授予什麼軍銜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 五個軍團分別是紅一軍團、紅三軍團、紅五軍團、紅八軍團、紅九軍團,分別由林帥、彭老總、董振堂、周昆、羅炳輝擔任軍團長,共下轄1、2、3、4、5、6、13、15、21、22、23、34共12個師。
  • 臺兒莊大捷的首功將領,1949年配合傅作義起義,後為何病死監獄?
    今天繼續來介紹一個臺兒莊大捷的功臣,而且他應該說是首功將領了,之後還被蔣介石頒發了青天白日勳章。1949年的時候,他還積極地配合傅作義將軍起義,按照道理這樣的將領應該是立下功勞,可是為何1955年他卻病死獄中呢?  他就是抗日名將池峰城將軍,就在1938年的3月24號,日軍開始派重兵進攻臺兒莊,此時國軍駐守臺兒莊的是池峰城指揮的第二集團軍31師,雖然這支31師還是十分勇猛的,但是面對日軍如此猛烈的炮火攻擊,確實也是傷亡慘重。
  • 此人有12年的抗日生涯,主席:別人可不授上將,他必須是上將!
    這所學校共成立12個年頭,共有5000多人從這裡畢業,大都充實到閻錫山的晉軍。其中有一人可以算是這些學員中的佼佼者,卻一直沒有成為閻錫山的部下,但此人卻是一位擁有12年抗日生涯的抗日名將,建國後還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個人就是董其武。
  • 傅作義起義前,放走的唯一一個實權軍長,最後結局如何?
    他雖然號稱還有二十多萬部隊,卻大多數都是蔣介石的嫡系,當時在北平城內,聽蔣介石的人要比傅作義多,為了極可能的減少阻力,傅作義在起義前放走了一些反對起義的高級將領,其中只有一個是實權的軍長,這就是第16軍的軍長袁樸。
  • 同樣是國民黨起義將領,他為何相差甚遠,建國後只擔任農場副廠長?
    同樣是國民黨起義將領,他為何相差甚遠,建國後只擔任農場副廠長? 1949年,國軍接連敗退,人心向背,大批國民黨將領紛紛起義,我們熟悉的包括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嶽,他們後來被授予上將軍銜,孔從洲、韓練成、曾澤生被授予中將軍銜,有些沒被授銜的將領也都受到了優待,但是唯有一個人比較特殊,他在建國後只擔任了一個農場的副廠長,同樣都是起義將領,為何他的差距這麼大呢?
  • 蔣介石的愛將,率部起義後授銜開國上將,主席給予11個字高度評價
    1955年新中國首次授銜授勳典禮上,55名將領被授予開國上將,有一位上將格外引人注目。毛主席還曾給予他11個字高度評價,「我看林彪打仗就不如你喲!」這位將領就是原來國民黨將領、蔣介石的愛將陳明仁。1947年6月的四平之戰,這是陳明仁軍旅生涯的巔峰之戰,也是林彪恥辱一戰。戰鬥打響前,蔣介石訓導陳明仁「四平乃東北要地,如失守則東北難保矣!斯時為吾弟成功成仁之際,望砥礪三軍,嚴行防禦。」作為七十一軍軍長的陳明仁,「以少數兵力守了四十多天,巷戰十九晝夜」,最終頂住了東野大軍的進攻,堅持到援軍抵達,這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
  • 這位將領身在國外,依然被授予上將軍銜,回國後任北京軍區司令
    1955年是我國首次實行軍銜制度的第一年,當時能夠被授予軍銜的將領,都是為革命戰爭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跟著貢獻的大小進行授銜,級別最高的是元帥,最小的是士官。按理來說,授銜是一個很重要的儀式,作為被授予的對象肯定會出現在授銜大堂上,等待授銜。
  • 五五授銜時,有八位將領的授銜偏低了,你知道他們是誰呢
    五五授銜時,有八位將領的授銜偏低了,那麼他們是誰呢?授銜過低的原因又是什麼呢?且聽本人慢慢道來。第一位是蕭克上將,蕭克曾經在革命歲月中做過紅六軍團軍團長、紅二方面軍的副總指揮,抗戰時又是八路軍120師副師長。
  • 解放戰爭中,國軍起義的5位陸軍二級上將都是誰?建國後結局怎樣
    解放戰爭中後期,國民黨軍由於戰局越發嚴峻,起義部隊及高級將領開始增多,尤其是中央系之外的地方部隊將領,1949年後紛紛起義投誠。在國民黨起義將領中,軍銜為陸軍二級上將的多達5人(不包括湖南程潛,程潛為一級上將),他們都是誰呢?後來結局如何?第一位,傅作義。
  • 兩次授銜的2位「五星上將」名單一覽
    在建國後的1955年,是我國首次實行軍銜制度時,當時共有57位將領授予開國上將軍銜。跟著當時的標準,元帥服裝擁有五顆星,大將服裝是四顆星,上將服裝是三顆星,中將服裝是兩顆星,而少將就是一顆星,這樣一來,就一眼就能分別出級別的大小。
  • 57位開國上將的軍事學歷如何?9人黃埔畢業,3人蘇聯伏龍芝畢業
    董其武、陳明仁、陶峙嶽3位是國民黨起義將領,他們思想轉變之後,積極投身於祖國現代化建設,功勞頗豐。那麼57位開國上將的軍事學歷如何?其中9人黃埔軍校畢業,3人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1955年授銜的57位開國上將中,就有3人畢業於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他們分別是劉亞樓、楊志成、李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