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義起義,將領不滿卻不敢表現,石覺大哭:不能再為校長盡忠了

2021-02-13 溫柔說歷史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古往今來在中國歷史上總是有許多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的經典事例。比如在解放戰爭時期,就有許多國民政府的高級將領在最後關頭能夠認清楚局勢,自覺站到人民的這一邊來。

這其中傅作義將軍起義,就非常值得一提。傅作義將軍起義,不僅加快了戰爭勝利的步伐,還避了千年古都北京毀於戰火之中,功勞不可謂不大。

可是,在傅作義將軍起義的過程中也是十分不容易的,在起義過程中,傅作義將軍統帥的部隊裡面有不少是蔣委員的嫡系部隊。

這些蔣委員的嫡系部隊不僅人數將近佔了傅作義統帥部隊的一半,還裝備十分精良。在傅作義統帥的蔣委員嫡系部隊中有不少人是蔣委員的學生,他們受到蔣委員的迷惑十分嚴重,對蔣委員的倒行逆施並沒有放在心裏面。

因此,對傅作義將軍的起義行動造成了很大的幹擾。甚至在起義過程中,當傅作義將軍宣布起義後,國民政府的一個兵團司令官居然在會場上大哭起來還大喊不願起義。

後來,傅作義將軍為了儘快完成起義計劃,特別允許蔣委員在北平嫡系部隊師長及以上將領可以專門乘坐飛機返回南京,但他們的部隊必須留下來接受改編,就這樣北平才得以和平解放。

這位在會場上不願起義還大哭大喊起來的兵團司令官就是晚年官至二級上將的石覺,為何石覺就是不願參加和平起義呢?晚年又為何能官至二級上將?在這背後究竟有不少不為人知的故事。

一、我軍的老對手

20世紀初的時候,石覺出生在廣西桂林的一個小山村裡面。後來,離開了家鄉到了廣州報考孫先生創辦的黃埔軍校,自此成了蔣委員的學生,後來逐漸成為蔣委員的鐵桿粉絲。

在參軍早期的時候,石覺也曾經是一個愛國青年,為北伐戰爭做出了一定貢獻,不過後來就逐漸因為蔣委員的錯誤方針和政策而越陷越深,逐漸成為了我軍的仇人和老對手,為什麼說是我軍的仇人和老對手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石覺很早就和我軍"打交道"。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石覺就曾經多次帶領部隊參與進攻蘇區的圍剿,並且十分積極賣力。

二是,石覺與我軍結下了很深的血債。在中原大戰後,石覺率領部隊參與進攻方志敏同志所領導的紅軍部隊,在激戰之中,方志敏同志不幸被俘,最後光榮犧牲。

三是,石覺是蔣委員比較信賴的學生將領。石覺一直在蔣委員的嫡系部隊之中歷練,從基層軍官做起,最後成為二級上將,與蔣委員的提拔與信任是分不開的。

蔣委員用人素來比較信任浙江人,石覺作為非浙江人出生卻能夠在晚年官至二級上將不能不是一種信任。所以,石覺自然就成為蔣委員的鐵桿粉絲了。石覺不僅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就是我軍的老對手,到解放戰爭後,又一次充當了開路急先鋒的角色。

二、起義會議上大哭,晚年官至二級上將

抗戰勝利以後,石覺已經是國民政府王牌軍軍長了,當時正意氣風發地指揮著自己的部隊開赴華北去乘坐著美國人的軍艦到華北受降。

在受降結束後,石覺就露出了對我軍兇狠的爪牙,率領著自己的部隊先後攻佔了我軍的一些重要據點。後來,又指揮部隊接連在華北地區與我軍多次交手和激戰,對我軍造成了不小的困擾。也正是他的這一份"功勞"為他爭取到了兵團司令官的高職。

石覺升任兵團司令官以後,就率領部隊進駐到了北平一帶。一方面是防備我軍的進攻,另一方面其實也有暗中監視傅作義將軍的意思。

石覺就這樣信心滿滿地到北平上任了。可惜好景不長,一場戰役後,國民政府在華北的部隊都遭到了殲滅或打擊,剩下的部隊也只能被圍困在北平一帶了。

傅作義將軍為了和平和促進國家統一,毅然決然的選擇走和平起義的道路。傅作義將軍為了確保和平起義,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先將北平的警備任務交到自己的部隊手中,石覺等人的部隊則被分配到了郊外,同時還給每一個蔣委員部隊的將領派了隨同人員以便監控。

二是,傅作義在起義前以召開軍事會議為藉口召集石覺等將領,開會的時候立即派兵將他們包圍起來,向他們宣布和平起義的消息。雖然這些將領心有不滿,但都不敢表現出來。只有石覺居然當場大哭了起來,還大喊說:以後不能再為校長盡忠了!

三是,傅作義將軍在宣布起義後,為了儘快只能掌握住中央軍的部隊,特別允許中央軍師長及以上將領可以坐飛機回到南京。

傅作義將軍的這些舉措為北平的和平解放做出了重大貢獻。回到南京後的石覺後,因為他的"忠心"而被蔣委員繼續委以重任。

後來到了臺灣之後,石覺還是繼續充當蔣委員的忠實鷹犬,可能正是因為他的這一份"忠勇之心",最後在晚年時候才能被授予陸軍二級上將的軍銜。雖然石覺一生當中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與我軍做鬥爭,但是石覺在抗戰時期的功勞也是他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抗戰中頗有功績

抗戰爆發時,30歲不到的石覺已經是國民政府主力部隊的旅長了,在抗戰初期的時候,曾經多次與日寇血戰,打出了中國軍隊的精氣神。

後來又轉戰大江南北,先後參加過多場重要會戰,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因此在抗戰後期就已經是主力軍軍長了。

當時,石覺的部隊是國民政府軍隊內少有的美式部隊,不僅人數眾多,裝備也十分精良。後來石覺的部隊,在廣州集合準備北上接受日軍投降。

可想而知,在當時中國眾多部隊之中,能夠有幸擔任受降部隊是多麼榮幸的一件事情,而石覺正是這支受降部隊的主官。

可惜的是,解放戰爭中,石覺繼續站在蔣委員的陣營之中,不能夠認清局勢,即使明明有參加和平起義的機會也不知道好好珍惜,還大喊:以後不能再為校長盡忠了!

不得不說,石覺真的是他們校長的鐵桿粉絲啊!不管在什麼時候,都還能想著他們的校長。石覺的這一番"忠心"也沒有白白付出,最後在晚年終於被授予二級上將的軍銜,達到他軍事生涯的一個頂峰。

相關焦點

  • 傅作義起義前,放走的唯一一個實權軍長,最後結局如何?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李校長說歷史」,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有關農村的文章了。
  • 起義將領3人被授予上將,傅作義功勳卓著卻未獲授銜,這是為何?
    1955年大授銜時,有3098位起義軍官被授予了軍銜。在這3098位被授予軍銜的軍官中,被授予將官的有10人,其中有三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在當時反映很大,彰顯了新中國領袖們廣闊的胸襟。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三位將領是陶峙嶽、陳明仁和董其武。
  • 傅作義在北平起義後,他的地位如何,子女如今在幹什麼?
    不過自從1948年末開始,戰局已經相對明朗了,遼瀋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北方戰事的勝利,華北地區的蔣軍陷入了不能動彈的局面。 我軍在進攻北平前,對北平守軍傅作義部隊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勸他以人民為重,戰局已經不可避免,和平解放這座千年古都至關重要。最終經過了雙方人員共同努力,傅作義為代表的北平守軍25萬選擇起義,自此北平和平解放。
  • 都是傅作義的重兵集團,為何綏遠起義部隊能保留,北平卻被改編?
    傅作義是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在華北的最高指揮官,手下兵馬最多時不下60萬人。這麼多部隊,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和平起義的。北平起義時,25萬國軍開出城外改編,打散編入不同的解放軍部隊;而綏遠的董其武、孫蘭峰(都是傅作義愛將)兵團近10萬大軍卻保留了建制沒被打散,轉化為第23兵團,後來還獲得了參加抗美援朝的機會。
  • 臺兒莊大捷的首功將領,1949年配合傅作義起義,後為何病死監獄?
    舉報   之前我們說過了抗日戰爭中臺兒莊戰役能取得勝利,特工夏文運無疑是立下了極大的功勞,要不是他的情報,國軍根本不可能取得臺兒莊大捷的勝利
  • 平津戰役時,跟隨傅作義發動起義的四個軍長,最終結局如何?
    1949年1月的北平是很不太平的。這天,東北野戰軍和我國華北的部分軍隊將傅作義的五十萬大軍困在了北平這座城市裡。而老蔣想要用這五十萬大軍牽制我軍的軍隊,在必要時實施戰略反撲。於是,傅作義收到老蔣的命令是死守北平這座城市。
  • 傅冬:潛伏父親傅作義身邊,勸其起義解放北平,晚年結局如何?
    周笑著糾正說:「不能這麼叫,要叫周叔叔,你父親比我還大三歲呢。」從這以後,傅冬的思想表現得更為進步。從南開畢業以後,傅冬進入西南聯大外語系學習。父親傅作義雖已是高級將領,但出身普通農民家庭的他,生活一貫樸素節儉,並以此要求子女,對錢控制得非常緊。除了學習和生活極少再給其它費用,有時候郵寄不及時,傅冬不得不去給人當「家教」賺點夥食費。
  • 傅作義私藏武器電臺,為何起義兩年後才上繳?毛主席:你留著用吧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使城內的大量文物古蹟和200萬市民免遭戰火危害,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時任華北「剿總」司令的傅作義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了巨大貢獻。作為舊軍閥出身,長期主政西北的大員,傅作義對於起義改編並非心甘情願,即使解放後仍然抱有腳踏兩船的幻想。
  • 1949年,國民黨將領吳奇偉和平起義,主動留在大陸的結局怎麼樣?
    陳濟棠手下也收羅了大量的廣東籍革命將領,這些人組成了民國時期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他們統一被稱為粵系。 粵系將領的傑出代表有薛嶽、張發奎、餘漢謀等,不過這些人都沒有留在大陸,他們有的逃到香港,有的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當然也有的粵系將領深明大義,他們反對內戰,為和平主動起義,並留在大陸建設新中國,吳奇偉是起義將領的典型代表。
  • 傅作義起義,特別允許他留下一個警衛團,不料警衛團差點鑄成大錯
    1949年1月,傅作義正式起義,作為國民黨華北方面最高長官,傅作義的起義,完全是符合潮流的,使得北平,這座千年古城得以和平解放,傅作義功在千秋,2月,毛主席在西柏坡見到毛主席,毛主席稱讚他「你有功,謝謝你,你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是不會忘了你的!」聽到這話,傅作義熱淚盈眶。
  • 北平,1949,秘密戰線的起義
    歷任站長皆為資歷很老的軍統骨幹,如馬漢三、黃天邁、文強、喬家才、王蒲臣等,設六科,有近10個組、站,還有電訊支臺、潛伏組、特別站、交通支臺等下屬單位。這些站長,為保密大多住在胡同裡,一般特務並不知道站長住址。 1948年冬,平津戰役基本結束。1949年1月22日上午10時,和平解放北平協定籤字。蔣介石在之前為穩定、拉攏傅作義,想盡了各種辦法,為保華北、北平,絞盡腦汁。
  • 解放戰爭中,國軍起義的5位陸軍二級上將都是誰?建國後結局怎樣
    解放戰爭中後期,國民黨軍由於戰局越發嚴峻,起義部隊及高級將領開始增多,尤其是中央系之外的地方部隊將領,1949年後紛紛起義投誠。在國民黨起義將領中,軍銜為陸軍二級上將的多達5人(不包括湖南程潛,程潛為一級上將),他們都是誰呢?後來結局如何?第一位,傅作義。
  • 此人綏遠起義時最後一個籤字,為何名字卻在協議上排在最前面?
    1949年1月,新華社全文廣播了《關於和平解放北平問題的協議》,遠在綏遠的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董其武將軍決定,接受共產黨的和平政策,率部和平起義。 其武是傅作義的鐵桿兄弟,既然北平走了和平之路,綏遠也不能落單,況且綏遠部隊都是傅作義的嫡系。
  • 傅作義簡介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
  • 第一個起義的國軍高級將領,高樹勳結局如何?毛主席親自「保人」
    提到國民黨軍隊將領起義,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傅作義、陳明仁、董其武、曾澤生、吳化文等人,但是有一個人更值得被頌揚,就是高樹勳。高樹勳他是有史記載的第一個起義反蔣的國軍高級將領,早在1945年10月30日,他率領國民黨軍新編第8軍,在今天邯鄲市的馬頭鎮,正式宣布「火線起義」,毛主席親自批示,「馬頭鎮距邯鄲很近
  • 解放戰爭中,起義、投誠以及投降的事,這三種情況是怎麼界定的?
    起義、投誠、投降,究其本質並沒有太大區別,都是放下武器、倒向原來的敵對陣營,這也是很多人搞不清三者之間關係的一個重要原因。那麼,既然對於原屬陣營而言都是「變節」,起義、投誠和投降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何謂起義在講述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出必須明確一點,這裡的所謂起義並不是中國歷史上某個階級、階層為了推翻另外一個階級、階層的政權而發動的暴動,如著名的黃巾起義、陳勝吳廣起義等等。這裡所說的起義是狹義的,主要是針對戰場雙方的態勢而言的。所謂起義,是勝利方的說法,對於失敗方而言,起義其實就是不放一槍一炮、「公開投敵」。
  • 傅作義、董其武后人拜謁「抗戰第一碑」
    中新社呼和浩特9月14日電 (記者 李愛平)應民革內蒙古區委邀請,傅作義的孫子傅川、董其武的兒子董都祥同著黑色服裝,14日對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的「抗戰第一碑」進行了拜謁。  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公主府公園的「抗戰第一碑」,是抗日名將傅作義1933年為長城抗日陣亡將士建造,也是國內最早以抗日為主題的紀念碑之一。
  • 此人有12年的抗日生涯,主席:別人可不授上將,他必須是上將!
    入學後的董其武各科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本來畢業後應有不錯的發展,卻在臨畢業前因得罪督軍府的人,生性倔強的他堅決不低頭認錯,為了平息對方的怒氣,校長只好將董其武開除。為了尋找出路,董其武先後加入鎮嵩軍、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還因功升為中校副團長。
  • 解放戰爭中,國軍軍官都穿呢子大衣,為何傅作義穿的是粗布軍裝?
    但是有一個人卻是例外,那就是華北剿總司令,坐鎮北平的傅作義。我們看到的傅作義,很少有衣著光鮮亮麗的時候,在解放戰爭中通常都是著一身粗布軍裝,頭頂灰色布帽子,腳踩一雙老北京布鞋示人。按理來說,傅作義的官職是非常高的,軍銜更是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從在國軍中的地位來說,解放戰爭期間敢說比他高的恐怕不會超過兩隻手的手指頭。
  • 傅作義的女兒,曾為和平解放北平立下了大功,建國後結局如何?
    抗日戰爭的時期,傅作義屢獲戰功,並因此而被譽為抗日名將。在解放戰爭時期他又率部起義,為北平的和平解放以及綏遠的「九·一九」起義立下了大功。在傅作義將軍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