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的北平是很不太平的。這天,東北野戰軍和我國華北的部分軍隊將傅作義的五十萬大軍困在了北平這座城市裡。而老蔣想要用這五十萬大軍牽制我軍的軍隊,在必要時實施戰略反撲。於是,傅作義收到老蔣的命令是死守北平這座城市。
面對著這樣的內憂外患,傅作義是否發動起義成了國民黨軍隊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因素。經過我黨和社會各界進步人士的遊說和我軍對傅作義施予的軍事強壓雙重壓力下,傅作義不得不向國民軍宣布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協議。
可是,那個時候的國民黨軍隊又是一個什麼樣子的狀態呢?國民黨軍中老蔣的嫡系部隊佔了很大的比重。在軍隊執行軍令時,就連傅作義本人下達命令時都不能說是完全的聽從的。一盤散沙下的國民黨軍無疑是在負隅頑抗了。
但是這次起義,傅作義本人的親信將領是完全支持他的決定的。他們為了能夠很好的控制老蔣的嫡系軍隊,商討了一個計策。這個計策就是「將兵分離」。就是在會議之前並沒有告訴嫡系軍隊的將領會議的內容,且在會議時將其全部扣在了會議室中,不允許和外面自己的軍隊進行接觸。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中央軍各軍長、兵團司令不認同他的做法並及時抽調自己的兵力明哲保身。
可是,僅僅只靠傅作義本人是無法完成和平解放北平這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的。這次會議的最終結果是:只有兩位中央軍的嫡系軍長籤了和平協議。
黃翔,他是國民黨92軍的軍長。黃翔此人能力十分的出眾,是黃埔第七期的學員出身。在平津戰役的幾位軍長裡,他的情況是最為特殊的。他的特殊之處可以用以下幾點來形容:黃翔並不是黃埔前幾期的老牌學員。他對於老蔣的歸屬感並不是很強烈;他曾經的上司是我黨的地下潛伏黨員——侯鏡如。在侯鏡如的耳濡目染下,他自然還是從心裡希望能夠和平籤署協議的。可以看出,黃翔此人能夠同意傅作義的觀點並不稀奇。建國後,他依舊選擇了跟隨在傅作義的身邊,為了祖國的水利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來,黃翔還成為了全國政協的委員。在1990年時,黃翔因心臟病去世,時年85歲。
廖慷,他是31軍的軍長。廖慷和黃翔一樣都是黃埔的學員。在1948年平津戰役時期,廖慷深感國民軍大勢已去,自己區區一個軍長無法和大勢所抗衡。在權衡利弊後,他籤署了這份和平協議。籤署協議後,廖慷前往東南亞定居。晚年時期,他回到了臺灣,終年86歲。正因為傅作義和這兩位軍長的審時度勢,才最終以和平的方式解放了北平。北平的解放加快了我國解放的進程,為我國的解放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邁出了很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