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中,有十幾位高級國軍將領選擇起義,站在人民這邊,繼續為人民為國家出力。在這其中,陳明仁無論是從戰功還是實際指揮能力,無疑是最耀眼的那一位。
早在1925年秋天,黃埔軍校畢業後的中尉排長陳明仁,跟著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東徵,討伐陳炯明叛亂。打惠州時,他受到了蔣介石的特殊褒獎。
那次戰鬥打得艱苦殘酷。惠州守敵的炮火十分猛烈,強攻登城的黃埔生紛紛中彈倒地,陳明仁崇敬的團長也中彈身亡。陳明仁眼睛都紅了,他一手拿槍,一手把青天白日旗插在身上,在炮火的掩護下,率隊衝上惠州城樓,他們的氣勢壓倒了敵人,剎那間,東徵軍登上惠州城,一舉攻克惠州。
當時,蔣介石和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等人都在陣地指揮所,蔣介石從望遠鏡中看到陳明仁衝上去,就問:「舉旗登城的帶頭人是誰?」參謀人員說:「那是陳明仁。」戰鬥結束,蔣介石召集部隊官兵講話,點名陳明仁出列,又命令號兵一齊吹號,向陳明仁致敬!這樣表揚一個人,在蔣介石的軍事生涯中,是很少見的。自此,陳明仁青雲直上,由中尉排長到中校營長,後來又升任黃埔軍校上校大隊長、團長、旅長……在後來的戰爭中,陳明仁的表現更為突出,成為國民黨軍隊中一員驍將。
1947年6月的四平之戰,在國民黨一方被稱為四平保衛戰,而在解放軍一方則被稱為四平攻堅戰。這是陳明仁的巔峰之戰,也是名將林彪的恥辱一戰。
以至於兩年之後,毛澤東請長沙起義的陳明仁在自己家中做客,鼓勵他繼續帶兵,並幽默地說:「我看林彪打仗就不如你喲!」陳明仁自感四平之戰罪孽深重,連稱不敢。
陳明仁功勳卓著又深明大義,長沙起義名留青史。那麼,陳明仁在長沙起義的時候,手下到底有多少兵力呢?一個兵團,也就是第一兵團,轄四個軍,分別是第14軍、第102軍、第71軍、第100軍,加上湖南省保安司令部第1、2、3師的兵,一共有7.7萬人。
那麼,這四位軍長後來又如何呢?我們仔細來說一說。
14軍軍長傅正模
傅正模,原名傅正俊,字鏡磨,湖南醴陵人,生於1904年8月20日。傅正模和陳明仁、張際鵬一樣,都是軍政部講武學校出來的黃埔一期生,加上他又是湖南醴陵人,和同鄉陳明仁的關係非常親密,這也是他能在長沙起義時,成為陳明仁左膀右臂的關鍵因素。
在軍校畢業之初,傅正模的仕途比較坎坷,他先是被留校任教兩年多,在好不容易轉到野戰部隊當營長後又碰上了編遣會議,而被編了餘,最後淪落到擔任起津浦路保安大隊長的差使來了。
就黃埔一期畢業生的發展情況來看,傅正模是混的較差的一位,但比他混的差還有不少。
1949年8月4日,在程潛、陳明仁、傅正模等人的共同策劃和努力之下,湖南省首府長沙宣布和平解放了。
這個時候有一個小插曲值得一提。那就是傅正模的夫人此時尚在衡陽受到特務的監視,為了保障傅夫人的生命安全,由程潛主張在宣布起義第二天,公開宣布扣押了「匪湘鄂贛邊區綏靖司令傅正模」,使國防部認為傅還是忠心的。
另一方面則派遣特使秘密的將傅夫人轉移到桂林,這才圓滿的解決了此事。起義後的傅正模先後擔任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兵團副司令官兼第2軍軍長、人民解放軍第21兵團副司令員,成為了解放軍的高級指揮員。
102軍軍長成剛
成剛1903年出生於湖南省寧鄉縣,早年間先後就讀於長沙第一甲種工業學校、黃埔軍校第2期步兵科等。成剛畢業後直接進入國民革命軍中擔任見習排長,後率部參加了東徵、北伐戰爭,在部隊中表現出了不俗的指揮能力,很受上級重視。此後,成剛先後擔任連指導員、營長、團附、副旅長、軍令部處長等。
抗戰勝利後,成剛被授予陸軍少將軍銜,後出任中央訓練團辦公廳主任、武漢要塞籌備主任等。1949年,成剛擔任102軍中將軍長,當時程潛、陳明仁計劃進行起義,為了加強領導,陳明仁決定將14軍軍長調任兵團副司令,同時將102軍軍長調到14軍擔任軍長。傅正模是黃埔一期生,也是一位抗日名將,他從黃埔畢業後就一直在程潛手下做事,因此程潛、陳明仁對他非常信任,這也是他被提拔為兵團副司令的原因。
對於成剛,陳明仁也是對他沒有一絲懷疑,要知道14軍乃是其嫡系部隊,精銳中的精銳,陳明仁將14軍交給成剛,可見其對成剛的信任。不過,成剛最終還是辜負了陳明仁的信任,成剛表面上支持起義,然而背地裡卻與蔣介石取得聯繫,謀劃將部隊拉出起義軍。當時成剛不僅控制了14軍,還牢牢地掌控著102軍,於是,就在程潛、陳明仁通電起義後,陳剛率領14軍、71軍等部隊共4萬餘人叛逃。
當時成剛此舉完全出乎陳明仁預料,於是陳明仁趕緊給解放軍發去一封電報,請求解放軍出兵攔截,後解放軍出動4個軍的部隊阻截成剛的部隊,不過,由於成剛逃得非常快,最終未能攔住。當然,最終成剛的部隊還是被解放軍殲滅於大西南,而成剛卻趁亂逃到了越南,後來又經由越南逃到了臺灣,從此再未回過大陸。成剛在臺灣並未得到蔣介石的重用,只是當了一個閒差,後於1964年病逝,終年71歲。
71軍軍長熊新民
熊新民,字雲程,湖南桃源人,生於1905年3月12日。熊新民畢業於黃埔軍校六期步科,他讀軍校那會,中隊長就是陳明仁,這對他此後當上71軍軍長有著莫大的關係。
不過熊新民在軍校畢業那會,並沒有跟著陳明仁混,由於成績出色,他被選入了軍校教導隊當班長,後來教導隊擴編為教導師,教導師又擴編為國民政府警衛軍,警衛軍又分編為71軍的前身——第87師和第88師,熊新民也就跟著水漲船高的成了軍校六期生中第一個當上連長的同學。
可能是熊新民的仕途過於順利,這助長了他驕傲輕敵的心態。在他被提拔為由警衛軍分編出來的36師216團第1營營長的時候,在江西遭到紅軍伏擊。經過半天的抵抗,全營有一大半去找國父報導了,熊新民只帶著殘兵幾十來號人歸了建。
熊新民對於起義是持反對態度的,並且在71軍叛逃之後,藉口去把部隊拉回而脫離了陳明仁,以第1兵團副司令官兼第71軍軍長的名義繼續指揮部隊與解放軍作戰,一直到1949年12月底在廣西兵敗被俘為止。
可熊新民對於此說是堅決的反對,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幾次聲明是在勸說71軍重回長沙的過程中被副軍長彭鍔挾持,並且說彭無力維持71軍的整體,才又推舉自己重新接掌71軍。
100軍軍長杜鼎
陳明仁麾下還有一名軍長,他就是杜鼎。杜鼎是湖北棗陽人,同樣畢業於黃埔軍校。杜鼎不僅是一位當時高級國軍將領女婿,他的兒子還是李宗仁的女婿。很大程度上由於姻親關係,他成為當局的嫡系親信,不斷被提攜,後來被任命為國民黨第100軍軍長。但是也正因為這層姻親關係,他也很難站在陳明仁這一邊。在陳明仁起義之後,杜鼎率第100軍出逃,投奔白崇禧,被收編於第十七兵團。
在廣西戰役中,第十七兵團被解放軍部隊全殲,杜鼎被俘獲。但是後來杜鼎逃脫,並輾轉越南、臺灣多地,可以說是狼狽不堪。
自古的歷史能人輩出,驍勇善戰的將士多如過江之鯽,但是最後能夠善終並且名垂千史的人並不多。這就與他們的個人局勢判斷是否具有人民立場有關。我們可以看到,陳明仁做出了正確的抉擇,為人民解放做出巨大貢獻,成為開國上將。而他麾下的四個軍長因為選擇的不同,結局也是相差甚遠的。
無論什麼時代,審時度勢和心懷人民的人才能名垂千史,光有能力的人不一定最後有好的結果。有才無德,這種才便成為國之大害。
為國為民的大格局的人,才能順歷史潮流而動,終將成就一段佳話,代代傳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