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百韜兵團全軍覆沒後,手下的5個軍長後來結局如何?

2020-12-12 小春說歷史

黃百韜兵團全軍覆沒後,手下的5個軍長後來結局如何?

淮海戰役中,黃百韜兵團所屬的5個軍在10天內如此乾淨而迅速地全軍覆沒,在當時是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連黃百韜本人在自知已經陷於不可挽救的結局時,也曾對楊廷宴說過他的「三不解」:

一、我為什麼那麼傻,要在新安鎮等四十四軍兩天?如果我早兩天向西撤退,解放軍不一定抓得住我;

二、我在新安鎮等兩天之久,為什麼不在運河上架設軍橋?結果因運河阻隔,再一次影響了我的西撤行動;

三、李彌既然以後要向東進攻來援救我,為什麼當初不在曹八集附近掩護我西撤?結果因其過早撤往徐州,陷我於孤軍之地。

黃百韜看到了在具體的戰術方案上的一些問題,卻未能看到國民黨軍隊在全局上的敗局,未能看到蔣家王朝早已處於必敗的命運。

退一萬步說,如果黃百韜在戰術行動上能按他的設想加以實現,讓他順利退往徐州,他也只是多活幾天而已。

當時,黃百韜的第七兵團下屬第64軍、第44軍、第100軍、第25軍、第63軍,那麼這5個軍的軍長後來結局如何呢?

第64軍軍長劉鎮湘

當我軍發起攻擊之後,劉鎮湘勸當時左腿已經被我軍的炮彈炸傷的黃百韜設法突圍。

據劉鎮湘回憶,黃百韜對劉鎮湘說了這樣的一段話:「我老了,而且多病,做俘虜我走不動,而且難為情。我犧牲以後,使別人還知道有忠心耿耿的國民黨人,或可使那些醉生夢死的人醒悟過來,國民黨或許還有希望。你年紀還輕,尚有可為,希望你能突圍出去,再為黨國做點事。」

黃百韜帶著劉鎮湘、楊廷宴等人向北逃去,到了六十四軍一五六師的陣地上。

之前我軍已派人勸降,但黃百韜猶豫不決,打算拖下去時我軍向殘存的敵軍發起了最後的攻擊。敵軍的據點一個個被攻克,64軍大部隊被殲,軍長劉鎮湘被俘。

1975年,劉鎮湘被特赦,後擔任廣西自治區政協秘書處專員,1986年去世。

第44軍軍長王澤浚

第44軍原來並不是屬於黃百韜指揮的部隊,是川軍,抗日戰爭時擴編為第三十八集團軍出川抗戰,當時有兩個軍,共有24個團的兵力,由王瓚緒任集團軍總司令。

由於川軍屬於雜牌部隊,從來不被蔣介石所重視,雖然在抗擊日寇的戰鬥中也打過一些好仗,但是部隊愈打愈少,兩個軍後來僅剩下了一個四十四軍。經過多次整編裁併之後,只剩下了兩個師6個團,由王瓚緒的兒子王澤浚任軍長。

由於王瓚緒是川軍將領中全心全意投靠蔣介石的一個,和其他與蔣介石離心離德的川軍將領矛盾很深,所以在抗日戰爭結束後四十四軍沒能回四川。

全面內戰打響之後,就被蔣介石派到蘇中第一線充當炮灰。

淮海戰役之前,駐在海州,屬於李延年的第九綏靖區,而第九綏靖區也就只有這一個軍。

當第九綏靖區決定撤銷後,四十四軍就交給黃百韜指揮,隨黃百韜第七兵團一道向西撤退。由於在撤退時四十四軍是走在最後,又帶有一些隨同逃命的非軍人,速度不快,在撤退中已被我軍消滅了不少。

到了碾莊地區,奉命防守南線。在華野的強大攻擊下,四十四軍很快就被擊潰,成為包圍圈中最早被全部消滅的一個軍,其中軍長王澤浚被俘。

王澤浚被俘後,曾先後在蘇州、濟南等地關押改造,其「血債纍纍……應該處死刑」,但在關押期間,認罪伏法,後改為死緩。1974年病逝於秦城監獄。

第100軍軍長周志道

當時,第100軍布置在碾莊外圍,遭遇我軍的毀滅性打擊後,軍長周志道負傷後化裝逃回徐州,劉峙派飛機把他送到上海治療,蔣介石授予他一枚青天白日勳章。

1949年,周志道逃到臺灣後,曾擔任「國防部」中將參議,退役後,擔任臺灣糖業公司顧問,1984年去世。

第25軍軍長陳士章

第25軍是黃百韜的起家的基本部隊,在被我軍慘烈地打擊下,仍然依靠村莊抵抗。當四縱十一師在坦克的引導下衝進村莊的時候,第25軍殘餘部隊只進行了局部的抵抗。四縱以傷亡四百人的代價,殺傷和俘虜第25軍殘部近五千餘名官兵。

軍長陳士章化裝成一個農民逃回國統區,1949年8月被我軍在福建永春俘虜,1975年被特赦釋放,後移居美國,1992年病逝於洛杉磯。

第63軍軍長陳章

第63軍是黃百韜兵團中唯一被丟在河東的軍隊,軍長陳章驚慌失措,率領殘部逃向窯灣,兵敗自殺身亡,後來被追授為陸軍上將。

相關焦點

  • 陳明仁深明大義,後為開國上將,他手下的四位軍長結局如何?
    那麼,陳明仁在長沙起義的時候,手下到底有多少兵力呢?一個兵團,也就是第一兵團,轄四個軍,分別是第14軍、第102軍、第71軍、第100軍,加上湖南省保安司令部第1、2、3師的兵,一共有7.7萬人。 那麼,這四位軍長後來又如何呢?我們仔細來說一說。
  • 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首位自戕軍長是誰?
    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幾十個軍長,上百個將軍,戰敗自殺的卻不多。但是,第63軍軍長陳章卻是一個。陳章全軍覆沒,最後自殺,並非一些人所宣揚的「忠誠」,而是畏罪自殺。為什麼這樣說?因為63軍全軍覆沒,作為軍長的他「功不可沒」。
  • 整個兵團被包圍,軍長大言不慚要頑抗,身著將官禮服拼死抵抗
    1948年11月,經過幾天的追擊,黃伯韜兵團終於撤離到碾莊地區,按照原本的計劃,應該就是趁著我軍尚未完全切斷與徐州聯繫的情況下,黃伯韜兵團按照預定路線繼續向徐州靠攏,黃伯韜召集下屬召開軍事會議,大部分的將領也都主張這個建議,但偏偏有一個人例外,而這個人就是第七兵團下屬64軍軍長劉鎮湘。
  • 民國歷史人物——黃百韜
    黃百韜(1900—1948),又名黃伯韜,字煥然,號寒玉,祖籍廣東梅縣,漢族客家人。國民革命軍將領。國軍陸軍上將,兵團司令官。初在江蘇省防部隊任排長、連長。被奉系軍閥張宗昌俘虜後,投靠奉系,升任旅長。張宗昌被蔣介石消滅後,投靠蔣介石,任國民革命軍第41師師長、冀察戰區參謀長、國民革命軍司令部高參、第三戰區參謀長、陸軍中將、中華民國陸軍第二十五軍軍長。
  • 張靈甫戰死後,李天霞被撤職,湯恩伯與黃百韜也跟著吃瓜落
    讓蔣介石稱讚說;只要有十個整編第74師,一統全國指日可待。然而,在山東戰場上,整編74師絕對是第1兵團的主力(司令員是湯恩伯,也是山東戰場上前線總指揮)。當時山東戰場上的國軍採用的戰略是齊頭並進,穩紮穩打的戰略方法。
  • 他是74軍最後一任軍長,結局卻最好,雖被俘虜,但被任命為教員
    他是國軍王牌74軍的最後一任軍長,卻是結局最好的,安享了晚年蔣介石有5大王牌部隊,就是第五軍、第十八軍、第七十四軍、新一軍、新六軍,而第74軍更是王牌軍中的王牌,也被稱為是蔣介石的「御林軍」。能領導74軍的人,都不一般人,共有5個人做過74軍軍長,前4任軍長包括王耀武、張靈甫、俞濟時、施中誠,都比較有名,最後一任是誰呢?他就是邱維達。邱維達沒什麼名氣,最後也成為我軍的俘虜,不過他的結局非常好。看看前幾任軍長,王耀武被關了9年,而張靈甫直接戰死,邱維達的結局就讓這二人十分羨慕。
  • 一個軍長一個師政委,後軍長成為上將,1955年同時被授予上將軍銜
    一九三五年六月懋功會師後,先後對紅四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第4、9、30、31、33軍進行了整編。上述五軍中,第四軍是紅四方面軍的老牌革命部隊,由第十師、第十一師和第十二師組成,共三個師。現在講一下,當時的第4軍軍長,以及他手下的一個師政委,他們後來都有很大的成就,1955年同時還被授予上將軍銜。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繼續往下看吧。那時是許世友,他是紅四方面軍第4軍軍長,他是河南新縣許家窪人(此地原屬湖北麻城),生於1905年。童年時代,許世友因家境貧寒,曾到少林寺學習武術,後來毅然走上革命道路。
  • 國民黨五大王牌之一,第十八軍七大軍長都是誰,後來結局如何
    而這個軍就不一樣了,它的好幾位軍長都堪稱是國軍悍將。小編說的是第十八軍,那是陳誠的發家之本,自然是陳誠的嫡系了。 有個專業名詞叫土木系。 到了臺灣後,陳誠當了蔣介石的副手,副總統。 可惜,陳誠的身體還不如蔣介石能扛,他只活了60多歲就去世了。 陳誠之後,由他的愛將羅卓英接任軍長一職。請注意,是羅卓英,而不是羅家英。這二人名字長得太像了。巧了,他們還都是廣東人。羅卓英是陳誠保定八期的同學,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他們非常鐵,羅卓英堪稱是土木系的二號人物。
  • 哪3位國民黨軍長被俘後,沒有送進功德林監獄?最後結局如何
    國民黨軍在解放戰爭中潰敗,被俘將官高達數百人,其中有一大批在一線帶兵作戰的軍長。這些軍長大部分送到功德林管理所改造學習,比如淮海戰役中被俘的18軍軍長楊伯濤、第10軍軍長覃道善、85軍軍長吳紹周等,多達數十人都需要關押改造,最快也要1959年才釋放。
  • 淮海戰役中的川軍,44軍坑了黃百韜,16兵團孫元良帶頭逃跑
    抗戰結束後,這兩個軍也沒有能夠返回四川,本來他們在四川也是被排擠的最厲害的部隊,所以不如繼續留在中原,跟著中央軍打內戰,主要是擔任守備,機動作戰能力一般。
  • 光亭:血戰碾莊——國民黨二流部隊是如何頂住了解放軍十二晝夜的...
    但是,實際情況是——黃百韜兵團竟然堅持了整整十二個晝夜,甚至讓有著「戰神」之稱的華野代司令員粟裕在排兵布陣上都一度感到為難。 那麼黃百韜兵團實力究竟如何,又是怎樣能頂住了華野主力的十二晝夜猛攻? 到淮海戰役開始前夕的1948年11月,又將駐防海州(今連雲港)的第100軍也劃歸第7兵團,使第7兵團下轄5個軍12個師(但100軍的第19師因為剛剛被殲,還在後方重建整訓,沒有參戰,實際為5個軍11個師),編制規模在徐州「剿總」的4個兵團中僅次於頭號主力邱清泉的第2兵團。
  • 淮海戰役結束後,蔣介石麾下四位高級將領,各自結局如何
    指揮員;國軍劉峙,杜聿明,黃維,黃百韜等國軍高級將領。我方:陳老總,劉帥,粟裕司令員。以上這幾位都是淮海戰役雙方主要指揮官。這場戰役是從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結束。前後分為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戰役,華野與中野全體將士們都會殲滅敵軍一支王牌兵團與者擊斃司令員。而這些部隊與將領都是屬於蔣介石的嫡系。
  • 賀龍元帥解放大西南,統帥5個軍,軍長都是誰?後來授予什麼軍銜
    ,一共是5個軍的兵力,配合劉鄧率領的第二野戰軍解放了大西南,而他統帥的這5路大軍軍長都是何人?後來授予什麼軍銜呢?我們接著往下看。第十八兵團60軍軍長張祖諒張祖諒,河南人,土地革命時期,擔任特務科連長,軍政治部保衛科科長參加了開闢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抗日戰爭時期,在129師386旅772團擔任鋤奸科科長,參加了百團大戰,神頭嶺戰役。
  • 光亭:淮海戰役國民黨軍隊的士氣是如何垮掉的
    雖然80萬隻是帳面的數字,有些編制上的部隊並沒有參戰,如第1綏靖區的5個軍10個師約10萬人,屬於徐州「剿總」的作戰序列,也被算在80萬人以內,但並沒有參戰。 儘管參戰的實際兵力並沒有那麼多,可相比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役中兵力對比上要好多了。但他們最終依然難逃失敗的結局,原因有很多,士氣衰敗軍無戰意,從高級將領到普通士兵都失去了鬥志,就是其中之一。
  • 黃百韜失敗前,用兩個成語分別形容國軍和解放軍,道出無盡心酸
    黃百韜在敗局已定之時,曾經說過一番話,他用了兩個成語分別形容了國軍和解放軍的情況,也道出了他的無盡心酸。黃百韜最早是在北洋軍閥李純手下當差,別看是基層,但是由於其做事認真嚴謹,慢慢被李純發現,便將其送到了金陵軍官教導團去學習。那個年代,能夠得到一個這樣的學習機會是相當不容易的,可見黃百韜的工作確實是得到了認可。從這裡學成之後,他就去往一線打仗了。
  • 180師差點全軍覆沒,軍長被彭總點名起立,罵到會議結束沒敢坐
    此時志願軍在經過第四次戰役後,順利掩護了志願軍第十九兵團,第三兵團,第九兵團集結完畢,從而使志願軍一線作戰部隊增加到了三個兵團11個軍33個師又四個炮兵師,加上人民軍三個軍團,共60萬人,在地面作戰部隊上佔據優勢。
  • 他和黃偉一樣固執他被俘後不接受改造,入獄27年後獲釋
    雖然後來因戰功被提升為旅長,但陳濟棠後來反蔣未果。劉振湘被老蔣編入陳步部隊,重新歸校長指揮。從這一刻起,他也決定誓死效忠校長。要求對日作戰,攻佔淮海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慘遭日軍蹂躪,廣大同胞慘遭日軍殘害。慘烈的一幕幕,喚起了這位熱血漢子的愛國之心。他曾多次請求校長讓他上陣殺敵。後來日軍逼近湖南,蔣介石對他說:「你既然叫振湘,那就去湖南抗日吧!」
  • 紅一方面軍16位軍長,後來都是什麼結局
    曾炳春,出身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參加革命後指揮了東固暴動、贛西南路暴動等一系列革命活動,並成功促成了羅炳輝率靖衛隊起義,是一位功勳卓著的革命元勳,1932年5月犧牲。紅三軍團下轄5、8、16三個軍,軍長分別鄧萍(兼任)、何長工、孔荷寵。鄧萍是彭老總指揮平江起義的重要助手,後來犧牲在長徵途中。何長工大革命時期就是警衛團的連長,後來參加了秋收起義,成為人民軍隊的一位高級將領。授銜時,何長工因為不在軍隊工作,所以未能被授予軍銜。孔荷寵是平江農民運動的領袖,加入紅三軍團後表現還算不錯,成為軍級幹部。
  • 「三個不定」註定其必輸無疑
    按說無論怎麼講,國民黨軍都應該有一些作為,都不應該打成全軍覆沒。那麼,國民黨軍到底輸在哪裡呢?  戰略和作戰指導上不該猶疑不定  一場大的決戰,首先要有清晰明確的戰略和作戰指導。面對即將到來的大決戰,我軍方面,粟裕於10月31日即向軍委建議:此次戰役規模很大,請陳(毅)軍長、鄧(小平)政委統一指揮。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當即批准。與我軍快速解決統一指揮問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民黨軍對於指揮的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  首先,考慮到劉峙指揮能力不夠,蔣介石欲讓白崇禧來蚌埠統一指揮。白先是同意但緊接著「反水」,給蔣介石放了「鴿子」。
  • 整編74師5千餘人沒去孟良崮:濟南戰役時,華野一位師長因此陣亡
    1947年5月,國民黨中央軍第一王牌整編74師被全殲於孟良崮。但是全殲指的是敵人主要作戰兵力被我軍消滅,而不一定是全部兵力。孟良崮戰役華野五個縱隊一共殲敵、俘虜32000餘人,但其中包含了國民黨軍一部分支援74師的友鄰部隊,實際上74師真正被殲滅人數不足3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