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李校長說歷史」,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有關農村的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1949年1月22日,傅作義在和解放軍代表商談後籤訂了和平協議,使得北平可以和平解放,傅作義也因此成為了「北平的大功臣」。其實傅作義起義前的情況也不太好,他的三個嫡系第35軍和第104軍、105軍先後被我軍殲滅。
他雖然號稱還有二十多萬部隊,卻大多數都是蔣介石的嫡系,當時在北平城內,聽蔣介石的人要比傅作義多,為了極可能的減少阻力,傅作義在起義前放走了一些反對起義的高級將領,其中只有一個是實權的軍長,這就是第16軍的軍長袁樸。
袁樸,出生1904年,湖南新化人,家庭不說書香門第,也是一個耕讀之家。所以小時候有機會念私塾,後來又考入了長沙嶽雲中學,畢業後他去了廣東,受革命氣氛影響,他決定參軍,於是考入了黃埔第一期。
他雖然不如同期的胡宗南、陳明仁一樣聲名赫赫,但軍事能力也不差,在戰場上也屢建奇功,而且對蔣介石也絕對忠誠,是蔣介石的嫡系將領。他從黃埔軍校畢業後,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等職,後又參加東徵討伐陳炯明,北伐戰爭。
紅軍時期,由於他是老蔣的將領,打過軍閥,也圍剿過紅軍部隊,因此立了不少功勞。抗戰前夕,他已經是第57師副師長,後又率領部隊參加了淞滬會戰,在整個抗日時期,袁樸沒有單獨指揮比較出彩的戰役,所以很少人知道他。抗戰勝利後,袁樸被升任為第16軍軍長,晉升為陸軍中將,駐守北平。
傅作義起義的時候,名義上是華北剿總司令,可是他的嫡系只佔一半,另一半中央軍並不聽他的。當時北平附近有兩個中央軍兵團,一部分聽第四兵團司令李文的,一部分聽第九兵團司令石覺的,駐守在北平城防的兩萬多人,則聽袁樸的。
傅作義劇照
傅作義的起義,讓李文很不滿,而石覺對蔣介石忠心耿耿也不願起義。傅作義起義的時候,石覺還一邊哭一邊說對不起蔣介石,而袁樸的職務雖然沒上面這兩位高,也是絕對的嫡系,而且袁樸這個人有著舊社會人的忠君思想,也不想另投他人。所以傅作義召集高級將領開會,宣布起義時,上面這兩位兵團司令強烈表示反對,而袁樸也當即表示反對起義。
北平解放
傅作義,不想讓下面的部隊太牴觸,又不想讓他們三個人和下面的部隊接觸破壞起義。於是就放走了他們,三人孑然一身坐上了飛機,飛去了南京。袁樸後來去了臺灣,因為治軍嚴格,立場堅定,一直不停地提升,先後擔任過第2軍團司令,第1軍團司令,陸軍副總司令等職,並且軍銜也被提升為陸軍上將。1967年,袁樸退役後,還擔任了總統府顧問的職務,一直到1991年去世,安葬在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