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是中國近代革命的發源地,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誓師北伐,北伐一路進展順利,在1927年攻打下武漢後成立武漢國民政府。1927年4月,蔣介石另立南京國民政府,寧漢分裂。1927年9月,寧漢合流,國民政府也變成了我們熟知的南京國民政府。
不過,雖然南京是民國的首都,但是作為革命發源地的廣州依然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陳濟棠統治廣東時期,整個廣東始終保持著半獨立狀態,與南京國民政府分庭抗禮。陳濟棠手下也收羅了大量的廣東籍革命將領,這些人組成了民國時期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他們統一被稱為粵系。
粵系將領的傑出代表有薛嶽、張發奎、餘漢謀等,不過這些人都沒有留在大陸,他們有的逃到香港,有的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當然也有的粵系將領深明大義,他們反對內戰,為和平主動起義,並留在大陸建設新中國,吳奇偉是起義將領的典型代表。
吳奇偉出生於1891年,他是廣東大埔人,出生於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不過,吳奇偉卻天資聰穎,雖然年紀輕輕,為人處事卻透露著一股機靈勁。這也讓吳奇偉在幼時得到貴人相助,先後入讀廣州黃埔陸軍小學以及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吳奇偉畢業後進入粵軍,成為「廣東王」陳炯明的部下。之後吳奇偉在統一廣東全境的戰鬥中逐漸嶄露頭角,中原大戰之前,吳奇偉已經升任粵軍第四軍12師師長。中原大戰後,作為反蔣的粵系將領,吳奇偉被蔣介石收編,自此後開始為蔣介石效力。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吳奇偉升任第四軍軍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吳奇偉率領第四軍參加了淞滬會戰。他的第四軍在淞滬會戰戰場上表現優異,與日軍血戰三晝夜,殲滅數千日軍。在吳奇偉的指揮下,第四軍越戰越勇,戰後贏得了抗日鐵軍的稱號,吳奇偉也成為當時名滿天下的抗日英雄。
吳奇偉在抗日戰爭期間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成功守衛了石牌要塞。石牌保衛戰是吳奇偉的江防軍與陳誠的十一師參加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這場戰役成功阻止了日本人佔領石牌的意圖,為鄂西會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解放戰爭期間,吳奇偉擔任了徐州「綏靖」公署副主任,不過他不願意參與內戰,因此僅半年後辭職回廣東,在老家過起了閒散的日子。1948年8月,無人可用的蔣介石想到了吳奇偉,把他任命為華北「剿總」副司令,協助傅作義守衛平津。
三大戰役結束後,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眼看國民黨大勢已去,吳奇偉也決定不再為蔣介石效力,他選擇與大部分粵系將領一起回到廣東。在廣東期間,吳奇偉受我黨思想影響,萌生了和平起義的想法。1949年5月,吳奇偉正式通電起義,宣布與蔣介石決裂,並加入了解放軍。
新中國成立前,吳奇偉作為起義將領參加了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與參會代表一起共商了新中國的籌建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吳奇偉擔任了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以及廣東省人民政府委員等職務。晚年的吳奇偉一直生活在廣州,他熱衷於教育,把自己的餘生奉獻給了教育事業,並擔任了廣州大學董事長一職。1953年,吳奇偉因病去世,終年62歲。
參考資料:
《吳奇偉將軍紀念集》林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