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國民黨將領吳奇偉和平起義,主動留在大陸的結局怎麼樣?

2020-12-13 騰訊網

廣州是中國近代革命的發源地,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誓師北伐,北伐一路進展順利,在1927年攻打下武漢後成立武漢國民政府。1927年4月,蔣介石另立南京國民政府,寧漢分裂。1927年9月,寧漢合流,國民政府也變成了我們熟知的南京國民政府。

不過,雖然南京是民國的首都,但是作為革命發源地的廣州依然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陳濟棠統治廣東時期,整個廣東始終保持著半獨立狀態,與南京國民政府分庭抗禮。陳濟棠手下也收羅了大量的廣東籍革命將領,這些人組成了民國時期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他們統一被稱為粵系。

粵系將領的傑出代表有薛嶽、張發奎、餘漢謀等,不過這些人都沒有留在大陸,他們有的逃到香港,有的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當然也有的粵系將領深明大義,他們反對內戰,為和平主動起義,並留在大陸建設新中國,吳奇偉是起義將領的典型代表。

吳奇偉出生於1891年,他是廣東大埔人,出生於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不過,吳奇偉卻天資聰穎,雖然年紀輕輕,為人處事卻透露著一股機靈勁。這也讓吳奇偉在幼時得到貴人相助,先後入讀廣州黃埔陸軍小學以及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吳奇偉畢業後進入粵軍,成為「廣東王」陳炯明的部下。之後吳奇偉在統一廣東全境的戰鬥中逐漸嶄露頭角,中原大戰之前,吳奇偉已經升任粵軍第四軍12師師長。中原大戰後,作為反蔣的粵系將領,吳奇偉被蔣介石收編,自此後開始為蔣介石效力。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吳奇偉升任第四軍軍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吳奇偉率領第四軍參加了淞滬會戰。他的第四軍在淞滬會戰戰場上表現優異,與日軍血戰三晝夜,殲滅數千日軍。在吳奇偉的指揮下,第四軍越戰越勇,戰後贏得了抗日鐵軍的稱號,吳奇偉也成為當時名滿天下的抗日英雄。

吳奇偉在抗日戰爭期間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成功守衛了石牌要塞。石牌保衛戰是吳奇偉的江防軍與陳誠的十一師參加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這場戰役成功阻止了日本人佔領石牌的意圖,為鄂西會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解放戰爭期間,吳奇偉擔任了徐州「綏靖」公署副主任,不過他不願意參與內戰,因此僅半年後辭職回廣東,在老家過起了閒散的日子。1948年8月,無人可用的蔣介石想到了吳奇偉,把他任命為華北「剿總」副司令,協助傅作義守衛平津。

三大戰役結束後,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眼看國民黨大勢已去,吳奇偉也決定不再為蔣介石效力,他選擇與大部分粵系將領一起回到廣東。在廣東期間,吳奇偉受我黨思想影響,萌生了和平起義的想法。1949年5月,吳奇偉正式通電起義,宣布與蔣介石決裂,並加入了解放軍。

新中國成立前,吳奇偉作為起義將領參加了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與參會代表一起共商了新中國的籌建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吳奇偉擔任了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以及廣東省人民政府委員等職務。晚年的吳奇偉一直生活在廣州,他熱衷於教育,把自己的餘生奉獻給了教育事業,並擔任了廣州大學董事長一職。1953年,吳奇偉因病去世,終年62歲。

參考資料:

《吳奇偉將軍紀念集》林培元

相關焦點

  • 1949年,從臺灣駕駛飛機飛回大陸的杜道時,後來的結局怎麼樣?
    很多國民黨人員,包括高級將領以及普通士兵,他們順應形勢,主動脫離蔣介石集團,投誠到人民解放軍當中。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起義投誠人員比較特殊,他是一名國民黨的空軍上尉飛行員,解放戰爭末期駐守在臺灣,最終選擇駕駛飛機回歸大陸。
  • 北平,1949,秘密戰線的起義
    原標題:北平,1949,秘密戰線的起義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北平地下黨和軍管會北平市公安局,聯絡、策動和指揮國民黨保密局北平站站長徐宗堯以下舉行整建制起義,消除了原軍統特務潛伏組織對北平市的巨大危害,成為對開國大典的又一份獻禮。
  • 1949,共產黨為什麼能打敗國民黨?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迷惘、絕望情緒瀰漫於國民黨軍營,谷雲鵬回憶文章中有個細節:1949年6月黃埔軍校慶祝建校閱兵典禮,正當閱兵總指揮撇刀報告時,懸掛在蔣介石銅像後中門上的國民黨青天白日旗,自己斷線墜落下來。閱兵完了,大家議論紛紛,都說:「國民黨壽命已盡,該到垮臺了。」有的軍官甚至掉起淚來。1950年6月舉行的全國政協第一屆第二次會議上,特邀列席起義將領鄧錫侯發言。
  • 山東出了三李一王,兩個逃到臺灣,兩個留在大陸,各自結局如何?
    在國民黨高級將領中,山東籍貫的將領有「三李一王」的說法,其中「三李」指的是黃埔一期的李延年、李仙洲與李玉堂。「一王」指的是黃埔三期的王耀武。雖然「三李」是黃埔一期,「一王」是黃埔三期,但是民間一直流傳著「三李不如一王」的說法。
  • 1949年,陳潔如主動留在大陸,晚年的結局怎麼樣?
    陳潔如一開始並不同意與蔣介石離婚,是兩人的媒人,有著國民黨元老之稱的張靜江親自出馬,勸說陳潔如與蔣介石離婚。陳潔如雖然萬般不願,但是鑑於蔣介石的地位也只能同意離婚。之後蔣介石把陳潔如送到美國留學,並且按月給她生活費。
  • 他是北伐名將,也是抗日名將,曾奉老蔣之命追剿紅軍,後通電起義
    他是北伐名將,也是抗日名將,曾奉老蔣之命追剿紅軍,後通電起義 北伐結束後,南京國民政府才正式統治全國,而北伐軍的主力,而北伐軍的主力就是粵軍第一師,除了李濟深、陳炯明、張發奎等人,還有一些人也很厲害,比如吳奇偉。
  • 周恩來為何向國民黨起義將領公開熊向暉中共特工身份
    本文摘自:《遼瀋晚報》2009年4月20日第7版,作者:佚名,原題:《後「三傑」之首熊向暉一人可頂幾個師(下)》  周恩來說:我黨打入國民黨內部的情報人員工作卓越,李克農、錢壯飛和胡底屬於前「龍潭三傑」;解放戰爭期間
  • 第一個起義的國軍高級將領,高樹勳結局如何?毛主席親自「保人」
    提到國民黨軍隊將領起義,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傅作義、陳明仁、董其武、曾澤生、吳化文等人,但是有一個人更值得被頌揚,就是高樹勳。高樹勳他是有史記載的第一個起義反蔣的國軍高級將領,早在1945年10月30日,他率領國民黨軍新編第8軍,在今天邯鄲市的馬頭鎮,正式宣布「火線起義」,毛主席親自批示,「馬頭鎮距邯鄲很近
  • 同樣是國民黨起義將領,他為何相差甚遠,建國後只擔任農場副廠長?
    同樣是國民黨起義將領,他為何相差甚遠,建國後只擔任農場副廠長? 1949年,國軍接連敗退,人心向背,大批國民黨將領紛紛起義,我們熟悉的包括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嶽,他們後來被授予上將軍銜,孔從洲、韓練成、曾澤生被授予中將軍銜,有些沒被授銜的將領也都受到了優待,但是唯有一個人比較特殊,他在建國後只擔任了一個農場的副廠長,同樣都是起義將領,為何他的差距這麼大呢?
  • 起義將領3人被授予上將,傅作義功勳卓著卻未獲授銜,這是為何?
    1955年大授銜時,有3098位起義軍官被授予了軍銜。在這3098位被授予軍銜的軍官中,被授予將官的有10人,其中有三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在當時反映很大,彰顯了新中國領袖們廣闊的胸襟。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三位將領是陶峙嶽、陳明仁和董其武。
  • 劉統:1949——共產黨「趕考」與國民黨「搬家」
    在他的「結束時間」,留下的是悲傷的背影――「總統府」丟了,大西南丟了;國民黨高級將領轉眼成為關押在白公館裡的戰犯;漂往金門的海面,擠滿了迷茫的面孔。一生只在日記中反省,但若能看到共產黨1949年的戰中檢討,蔣介石是否會反省得更深刻一些?
  • 解放戰爭中,國軍起義的5位陸軍二級上將都是誰?建國後結局怎樣
    解放戰爭中後期,國民黨軍由於戰局越發嚴峻,起義部隊及高級將領開始增多,尤其是中央系之外的地方部隊將領,1949年後紛紛起義投誠。在國民黨起義將領中,軍銜為陸軍二級上將的多達5人(不包括湖南程潛,程潛為一級上將),他們都是誰呢?後來結局如何?第一位,傅作義。
  • 四川軍閥楊森兩次申請起義都被拒後,跟隨蔣去了臺灣,結局如何?
    1946年6月,解放軍與國軍爆發了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解放軍先後進行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後,又開始了渡江戰役,直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解放軍投入兵力170多萬人和國軍的420多萬人戰鬥。以自身傷亡130多萬人代價,斃傷國軍171多萬以及起義部隊84.7多萬人。
  • 他是陳誠系重要將領,49年老蔣讓他保衛四川,兩月後他卻率部起義
    1949年10月,老蔣等人為保住西南一隅的重慶、四川等地,以防落入我軍之手,專程飛往重慶,把時任第四兵團司令的羅廣文調任由第七編練司令部為主而組成第十五兵團司令兼108軍軍長
  • 揭秘:1949年國民黨政權撤離大陸的始末
    敲響南京政府喪鐘1949年1月上旬,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淮海戰役的全勝。這使得國民黨當局京師震動,人心惶惶。61年前的1949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全國性偉大勝利的一年,也是國民黨領導的南京政府覆亡和新中國誕生的一年。在這一年中,由國民黨總裁蔣介石一手操控的國民黨政權,經歷了由南京而廣州、而重慶、而成都,再至臺北的四次遷移。人民革命的暴風驟雨,使蔣介石嘗盡了「冬天飲寒水,雪夜渡斷橋」的苦澀滋味。
  • 1949國民黨為何失天下?蔣介石一語破天機!
    1948年下半年,國共雙方的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共一方佔據優勢。中央審時度勢,決定發起戰役決戰。遼瀋、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兩人留在大陸,九人逃到臺灣,各自結局如何?
    1932年,復興社正式成立,此後中國經歷了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等一系列戰事。經過一系列戰爭的洗禮,蔣介石的十三太保結局迥異,尤其是1949年後,十三太保中有兩人留在大陸,九人逃到臺灣,還有兩人早逝。那麼,作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他們各自的結局如何呢?
  • 1949年,孫元良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怎麼樣?
    秦漢的本名叫孫祥鍾,其父名為孫元良,是國民黨高官,官至兵團司令,同時也是一位抗日名將。只是孫元良的名聲不太好,因為種種原因,孫元良在戰場上混了個「逃跑將軍」的稱呼,那麼孫元良身上有著什麼故事呢?跟著我的腳步一起來看看吧。孫元良的家境很好,幼年的他從來不必像那些窮人家的孩子一樣為生計發愁,他喜歡讀書,從小的志向就是當一個文人,可惜他生不逢時,在中國正值兵荒馬亂的時候長大。
  • 49年老蔣逃臺時,為什麼還有60萬國民黨軍跟隨?
    1949年,國民黨軍戰敗,選擇退守臺灣,有60萬國民黨軍逃臺。當時全國已經基本被我軍解放,那麼這60萬人是由哪些人組成呢?1948年,為了讓國民黨官兵拼死作戰,國民黨安排了一些官兵的家屬去臺灣居住。這就造成了這些國民黨將領不敢起義或者投誠,如果起義和投誠,這些人的家屬就會受到迫害。所以國民黨戰敗時,這些人只能跟隨老蔣逃臺,這60萬人大部分也都是這麼組成的。
  • 臺兒莊大捷的首功將領,1949年配合傅作義起義,後為何病死監獄?
    今天繼續來介紹一個臺兒莊大捷的功臣,而且他應該說是首功將領了,之後還被蔣介石頒發了青天白日勳章。1949年的時候,他還積極地配合傅作義將軍起義,按照道理這樣的將領應該是立下功勞,可是為何1955年他卻病死獄中呢?  他就是抗日名將池峰城將軍,就在1938年的3月24號,日軍開始派重兵進攻臺兒莊,此時國軍駐守臺兒莊的是池峰城指揮的第二集團軍31師,雖然這支31師還是十分勇猛的,但是面對日軍如此猛烈的炮火攻擊,確實也是傷亡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