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北京實行「新高考」第一年,總結「寶貴經驗」成為最大焦點。昨天上午,市教委、北京教育考試院,以及北大、人大、北師大、北航等多所高校招生負責人及專家,與50餘所京城中學校長一起,在總結北京新高考首年經驗基礎上,研討新高考下的「教與學」。
據悉,目前,全國已經有包括北京在內的14個省市啟動了高考綜合改革。聚焦新高考首年大學招錄變化對學生的影響,北大考試研究院院長、教育學院研究員秦春華總結了北京2020年高考呈現出的選科特點:由於給予學生自主選擇考試科目的權利,全國出現大規模棄考物理、歷史的現象,北京學生中,選擇物理科目的情況稍好,佔57%;科目選擇向化學、地理傾斜,分別為74%和69%;選擇歷史、政治科目的學生佔比較低,分別佔四成和三成。反觀高校專業選科要求,雖然選考地理科目的考生人數非常多,但僅有3%的專業要求選擇地理,而考生相對不願選擇的物理學科,高校的要求卻佔第一位。秦春華認為,應該把一定範圍的招生錄取權交給大學,引導那些對基礎學科真正有興趣的學生進入相關大學,同時配套實施「政策組合拳」,通過國家基礎學科獎學金等方式,鼓勵、吸引優秀中學生投身於基礎學科的學習。
海澱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姚守梅表示,新高考背景下的學科教學,要強調育人功能始終在場,強調綜合、關聯,凸顯學科思維和學習進階,注重活動任務設計,指向內容的深度理解與綜合運用。區域教研要為教育質量的提升提供專業支撐與服務,校本教研應增強學術內涵,開展實踐取向的微研究,以整體改進學校常態教學,切實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精華教育考試研究院教研校長魏國也介紹了新高考背景下精華學校在教與學中的方法論,重點分享了破解教師教學評價的「六脈神劍」,即考查教師貢獻值增加值;計算班內學生弱科分差位次;對比教師預測學生成績與學生實際成績的相關性;學生對老師教學的階段性評價;教師個人考試成績的海澱位次;不斷提高教研水平。
除了教學教研工作之外,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的高校招生工作頗具挑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鄧怡認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然要求我們在新高考的大背景下思考高校和高中如何協同開展人才培養,如何通過優化招生專業、設置前沿課程、開展生涯規劃等方式進行最有效的雙高銜接。
活動中,由北京城市廣播與精華教育考試研究院共同編輯出版的《高考導航——2021年北京新高考解析指南》新書發布會同步舉行,現場還將圖書免費贈送給通州區八所高中校以及部分遠郊區學校,以此全面支持城市副中心高中校的發展建設,為當地高考學子提供更多升學指導服務。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