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校長王海霞:創造適合每位學生發展的教育

2020-09-05 搜狐教育

看點:北京海澱——幾乎是中國教育「富礦區」的代名詞。這裡有北大、清華、人大等中國最好的大學,也有人大附中、清華附中、十一學校等被譽為「六小強」的優質高中。然而即便如此,由於區域發展水平的差異,海澱北部新區基礎教育資源依然相對薄弱。

為緩解北部優質教育資源需求緊張現狀、保障適齡兒童就近入學,2016年,一所佔地面積19100平方米的優質中學落地海澱北部新區。紅磚灰瓦、坡屋頂的建築,開放的、打破圍牆的學習空間,根據專業特點個性設計的學科教室讓人仿佛置身於一所未來學校。這就是北京市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師生們眼中的「未來小鎮」。

王海霞作為這所迅速崛起並特色鮮明的新建校校長,親歷了「共建龍樾」的每一小步。她和她的團隊一起,致力於「創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的教育」。四年時間,這種教育已經深植於龍樾,成為學校獨特的文化名片。

本期搜狐教育《中國校長訪談錄》走進北京市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以下簡稱龍樾),與王海霞校長一起聊一聊龍樾的故事,以及如何打造一所面向未來的學校。

疫情讓線上學習優勢最大化

實體學校的教育價值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破了我們平靜的生活,在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下,在線教育成為全國2.65億學生的抗「疫」武器 ,線上學習成為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

2月17日起,北京市中小學生開始「線上」學習。龍樾的線上教學也由此經歷了從助攻到主攻,從碎片嘗試到系統構建,從小試牛刀到自如切換的極速發展。

「剛開始的時候確實稍顯被動,老師們體驗遴選各種學習平臺,摸索什麼軟體適合直播,什麼軟體適合跟學生互動,什麼軟體適合發布和批閱作業。」王海霞介紹,學習方式的改變帶來教學方式的改變,給老師們帶來很大的挑戰。非常可喜的是,龍樾擁有一支學習力超強的教師團隊,而混合式學習方式一直是學校重點研究項目。

「前瞻性探索和持續學習力讓我們相對從容一些。」王校長笑著說道。

建校之初,龍樾就著手教育信息化全面布局。2018年,全面推動「芝士圈」教師一站式工作平臺建設並開始普遍應用。2019年,學校被評為「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學校」。 疫情期間,在線學習需求的增加催生了「芝士圈」的成長壯大,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多元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龍樾的常態。

「芝士圈」簡單來說就是「一庫兩臺六系統」。「一庫」即師生生產和沉澱後的校本知識庫;「兩臺」指教師工作平臺和教師發展平臺;「六系統」包括協作備課系統、混合教學系統、學情分析系統、項目研究系統、線上學習系統、學術積分系統、資源管理系統。「六系統」覆蓋了教師日常工作的全部流程,基本實現了教師線下80%以上的案頭工作的網絡化和可視化。

「現階段的在線教學中,還是需要幾個平臺同時使用,沒有一個各項功能兼顧的在線教育工場。我們特別希望有一個平臺能夠兼具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所有功能,通過技術的方式發現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看到孩子的學習過程,從而給孩子一些精準的指導,更好的因材施教。」王海霞說,「所以,疫情一方面推動了學校在線教學模式的快速成長,開拓出了一條新的道路;另一方面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實體學校線下教育的定位和獨特價值。」

那段時間,王海霞經常走在空蕩蕩的學校裡,看看昔日裡熱鬧的教室,摸摸學生們常用的教學設備。實體學校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如果孩子們可以在線上學習了,那麼實體學校還有什麼不可替代的價值?如何讓這種價值得到充分彰顯?她常常會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實體學校是有情感有溫度可感知可觸摸的,它為師生提供面對面交流碰撞、具身體驗與實踐、社會性情感發展的機會。它可以幫助孩子用全部感官感知真實的世界,這是實體學校的不可替代性。」王海霞表達著自己的想法,「如何更充分的發揮線下學習的優勢,和線上學習方式實現互補、相得益彰,這是實體學校向前再邁一步的一個突破點,後疫情時代學校和老師如何變革學與教,我們正在行動。」王海霞帶著這所學校的教師們已經翻開了新的探索篇章。

學習空間是無聲的老師

豐富可選擇的課程滿足每個孩子的成長需求

在龍樾,每一間學科教室都有自己獨特的命名,「藏經閣」「π隊」「悟理吧」「達爾文號」「稷下學宮」……,每一個名字的背後都是一位教師對學科教育的研究和學科文化的表達。

以一個完整的小鎮生態打造學校,讓每條走廊、每間教室各不相同各具風貌,「小鎮模式「彰顯著這所未來學校獨有的空間氣質;電梯邊展示電梯運行原理,樓層儲物櫃用摩斯密碼錶達學校的文化,學校像一本打開的」百科全書「處處傳遞教育聲音;,每一位社區居民都是學校周邊潛在的學習者和學習資源,與社區產生聯繫構建一個開放學習場域,「社區學校」讓龍樾的內涵和外延更加豐富。「小鎮模式」「百科全書」「社區學校「龍樾在以自己的方式發掘學習空間的教育意義。

「學校空間不是一般的建築物,而要發揮教育的作用。龍樾學校空間的設計完全是為了支撐課程落地,而不是為了追求時髦,也不想標新立異。」王海霞認為,「學習空間是孩子無聲的老師,是學校的教育合伙人。」

十一學校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在李希貴校長的帶領下很早就開始了走班制、學生選課、課程融合等方面的嘗試與探索。年輕的龍樾在傳承十一學校教育理念和文化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因需而變,建立起校本化分層分類的課程體系。

「課程建設的出發點是希望學校的課程能夠滿足每一個孩子的需求,希望豐富可選擇成為龍樾課程的一大特徵。」王海霞認為,提供豐富可供自主選擇的課程,是幫助不同學生自我發現的前提。「

「因為龍樾都是初中段的孩子,所以我們非常關注課程的延伸性。向下延伸需要做好小初銜接,所以我們設計了新生學院課程和青春成長課程;向上延伸要為升學和職業方向準備,所以增加了書院課程和職業考察課程。同時,關注國家課程高質量、校本化落地,依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設置個性化定製課程,也是我們的課程特點。」王海霞介紹。

校長要做一切有助於孩子成長的事

創新教育活動讓學校成為一個好玩兒的地方

龍樾學生的生活通常是這樣的情景:

「龍市」上,老師、學生、家長擺攤出售自己製作的產品,同時大家通過用自己勞動賺取的「龍幣」進行交易,或者開展慈善活動;狂歡節,所有同學可以根據個人意願隨意裝扮成喜歡的形象,同時把老師裝扮成喜歡的各類樣子一起走秀;潑水節,全體師生放下書本,拿起水盆,奔向操場戲水池,將美好祝願潑向大家,將壓力情緒揮灑一光……

傳統節日、節氣,重要紀念日、大事件等都納入到龍樾系列教育課程之中。例如:中秋,從典故到詩賦,從歷史淵源到區域特徵,從原料採買到月餅配料,從小夥伴一起做月餅到吃月餅賞月猜謎……老師們將地理、歷史、文學、生物等與中秋元素所有相關的知識進行整合,設計為有趣有料的體驗場景。孩子們「玩中學」「做中學」,這樣的學習,哪個孩子能不喜歡呢?

龍樾法庭、校園電視臺、龍商行、小鎮農場……豐富的社團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讓教育成為生活本身。這裡的確不僅僅是一所學校,更是一所有獨特教育生態的未來小鎮。

「我們希望讓教育更真實更有趣一些。」王海霞說到,「興趣是學習的前提,我們希望通過創新教育活動和教育課程,挖掘每個孩子的優勢長項,發掘每個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們在自己興趣領域成長發光,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內驅力是孩子終身成長的真正引擎。」

有時是天使精靈,有時是孩子們喜歡的龍樾吉祥物……每個狂歡節,王海霞都會被孩子們裝扮成喜歡的角色和他們一起狂歡; 篝火晚會尬舞,潑水節縱情潑灑,和學生一起觀察蠶寶寶的生長,成為學生作品的頭號買家……她願意和孩子們一起去做傳統學校校長根本不可能做的事,這位校長更像是孩子們的一位大朋友。

「我覺得作為一名校長,最重要的是要敬畏成長。走近孩子才能發現教育機會,才能發現孩子們的需求,才能發現學校努力的方向。看看那一雙雙乾淨的眼睛,望望那一張張花一般的笑臉,我們怎麼能辜負這樣美好的生命和成長呢?校長要盡一切力量做有助於孩子們成長的事,這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啊!」王海霞動情地說著。

傳承優秀的文化和基因

像呵護眼睛一樣保護教師的教育熱情

關於辦學理念,我們和王校長就兩個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作為十一學校集團校分校之一,龍樾是如何處理優勢繼承和個性發展,在固本溯源基礎上實現創造性嫁接呢?

在王海霞看來,分校發展中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兩個核心點:文化和機制。

「作為分校,最重要的是傳承集團校最優秀的文化基因,比如十一學校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學生第一」,所有的資源要為學生成長服務,聚集一切力量去創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教育,這種「學生第一」的文化基因已經深深植入龍樾的方方面面,並且用多種方式在體現;其次是機制,把十一學校的現代學校管理機制發揚光大。只要抓住這兩個核心點,就把握了十一文化的根本。」王海霞認為,「如果沒有繼承最核心的文化基因,而只是學習一些具體的做法,那是捨本逐末。分校要有基於數據和現實的自我定位和正確評估,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繼承,創造性嫁接,這一點非常重要。」這也許是龍樾短短幾年就能以優異成績和鮮明特色凸顯出來的重要原因。

教師是一份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的職業,然而在龍樾教師臉上很難看到那種倦怠感,這種現象背後的文化和支持是什麼?

「教師是學校最寶貴的財富,我們要像呵護眼睛一樣呵護教師的創造力,保護教師的教育熱情,不遺餘力的幫助老師提升教育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要把教育權放給老師,信任老師,學校全力以赴提供各種支持。用尊重保護熱情,用信任激發創造,用支持催生成就,這就是我們的教師文化。」王海霞說道。

「創造一切條件讓老師處於研究狀態,」王海霞認為,學校要幫助教師保持持續的學習力,幫助教師不斷的發現高峰,走在教育創新的大路上,看到自己的工作意義。研究和實踐是教師教育生命的氧吧,愛和創造讓每位老師閃閃發光。

未來教育的發展一定要加上科技的引擎

未來學校應該培養孩子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VR等技術的快速迭代,也給未來教育帶來很大的想像空間。在王海霞看來,未來教育的發展一定要加上科技的引擎。

「我希望在未來,技術和大數據讓學習過程可視化,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元認知能力,幫助教師更好的因材施教。在學習評估方面,教育科技和數據分析系統能夠更好的助教育一臂之力。目前,我們的學習科學實驗室、多元學習方式研究項目組、學生成長過程性評估數據中心也在從不同維度進行與之相關的研究。」王海霞說道。

龍樾被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媒體稱為「未來學校」,在王海霞看來,未來學校應該把教育的著力點放在對孩子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的培養上,幫助學習者面對未來各種不確定性的時候,依然可以戰勝這些挑戰。「在我們倡導的龍娃八大素養中,我們引導孩子成為夢想家、科學學習者、自主管理者、建立成長型思維等,就是希望從兒童視角,讓孩子們清晰努力的方向。」從這些原點出發,打破學校的圍牆,促進真實的學習,圍繞「學生的學」展開深入的研究,創造適合每位學生發展的教育,龍樾開啟了新一輪的深度探索。

相關焦點

  • 北京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王海霞:創造適合每位學生發展的教育
    紅磚灰瓦、坡屋頂的建築,開放的、打破圍牆的學習空間,根據專業特點個性設計的學科教室讓人仿佛置身於一所未來學校。這就是北京市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師生們眼中的「未來小鎮」。王海霞作為這所迅速崛起並特色鮮明的新建校校長,親歷了「共建龍樾」的每一小步。她和她的團隊一起,致力於「創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的教育」。四年時間,這種教育已經深植於龍樾,成為學校獨特的文化名片。
  • 推動未來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數智時代教師專業發展」校長研討會舉行
    今年中心發布了《&34;實驗學校發展指南1.0》,《指南》以數智時代學習者發展為中心,以校長與教師發展、課程和教學創新、學習場景重構、測量評價建設和學習生態融合五個方面作為實驗方向,構建了&34;三級實驗體系,建立高維時空的知識數據世界,勾勒未來學校發展新路徑,為新的階段未來學校的發展指明了新路徑。
  • 「數智時代」教師專業發展校長研討會舉辦
    由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指導、未來學校研究院主辦、北京果果樂學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數智時代教師專業發展」校長研討會近日在京舉辦。30位校長與5000位校長教師通過「線下研討+線上共探」的形式聚焦數智時代未來校長與教師專業發展路徑。
  • 「數智時代教師專業發展校長研討會」在京舉辦
    今年,中心發布了《「未來路線圖」實驗學校發展指南1.0》(以下簡稱《指南》),《指南》以數智時代學習者發展為中心,以校長與教師發展、課程和教學創新、學習場景重構、測量評價建設和學習生態融合五個方面作為實驗方向,構建了「核心變革層——重點突破層——外延拓展層」三級實驗體系,建立起高維時空的知識數據世界,勾勒未來學校發展新路徑,為新的階段未來學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 【名嘴帶你探名校】北京亦莊實驗中學:創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教育
    直播預告7月24日(周五)9:00-11:00,教育面對面公立學校雲探校網絡直播,我們與您一起走進北京亦莊實驗中學,領略亦中的教育理念和校園魅力!北京亦莊實驗中學北京亦莊實驗中學,是北京市十一學校與大興區政府共同創辦的一所完全中學。
  • 數智時代教師專業發展校長研討會在京成功舉辦
    今年中心發布了《「未來路線圖」實驗學校發展指南1.0》,《指南》以數智時代學習者發展為中心,以校長與教師發展、課程和教學創新、學習場景重構、測量評價建設和學習生態融合五個方面作為實驗方向,構建了「核心變革層——重點突破層——外延拓展層」三級實驗體系,建立高維時空的知識數據世界,勾勒未來學校發展新路徑,為新的階段未來學校的發展指明了新路徑。
  • 專家共討數智時代教師專業發展
    千龍網北京7月24日訊(記者 任夢婕) 7月23日, 「數智時代教師專業發展」校長研討會在京順利舉行。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研究與數據處副處長張智、中國教育智庫網總負責人、未來學校研究院執行院長鄭德林、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楚江亭、未來學校研究院助理院長張翔等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 看完這篇文章,十一龍樾這個學校盡收眼底!
    全區的課都聽過以後,我媽就成了十一學校的粉絲——「十一的語文老師整體水平那個高啊,一個普通老師調到八一中學,就成業務骨幹了」、「 十一的高中可難進了,自己學校老師的孩子中考成績差一分,也沒讓進,把那個老師氣得都想辭職了」、「十一條件特別好,每個學生一個柜子」、「十一學校的食堂特別好,孩子們都願意在學校把晚飯吃完再回家」……    說實話我聽得一頭霧水,但我媽無比希望將來我的孩子能上十一
  • 家長信 | 十一龍樾,夢開始的地方
    十一龍樾,是孩子夢開始的地方,也是幫助孩子圓夢的地方。「小升初」仿佛還在昨天,走進龍樾的每一步都歷歷在目。我們很早就開始關注龍樾,對龍樾的了解,讓我們相信孩子在龍樾會擁有適合他的豐富多彩的成長環境。一貫笑傲龍樾的周大哥563分,區排名並列第50名,進入心儀的十一科學實驗班,此外還有兩位同學一同進入了十一科實;8位同學先後通過考試和面試,被十一國際部錄取;將近30位同學海澱區排名2000以內;70多位的同學進入示範校.有趣的是,孩子說絕大多數同學們的第一選擇都是十一學校。相比孩子們的起點,這樣的中考成績足夠靚麗,更重要的是,這三年來,龍樾關注的始終是孩子們的成長,而不僅僅是成績。
  • 龍樾進行時 | 上新了!龍樾學生會
    展望未來的學生會工作,任重而道遠,為了保證龍娃們未來的茁壯成長,2020年11月17日,十一龍樾2020-2021校學生會與社聯換屆、競選大會在小劇場隆重舉行。學生會是學校黨委領導、團委指導下的主要學生組織,「服務同學」是它的宗旨,「以學生為本」是十一龍樾的辦學特色,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致力於讓學生的個人思想在校園生活中處處都得到體現,每年的學生會與社聯換屆、競選大會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 「數智時代教師專業發展」校長研討會在京舉辦
    人民網北京7月25日電 (記者 郝孟佳)「數智時代教師專業發展」校長研討會23日在京舉辦。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研究與數據處副處長張智表示,脫離教師談學生和學校的發展是無本之木、無水之源。教師和校長不僅是未來學校發展的引領者,更是需要不斷自我發展的學習者。
  • 滁州市第十一中學(豐山實驗學校)優質教育助益學生未來
    記者:作為一名身家過億的成功企業家,你為何要新建學校?韋兵:究竟是為了什麼辦學?小而言之,出自一個企業家的良心和道德;大而言之,是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國家的未來而盡我們自己的綿薄之力。記者:圍繞十一中學(豐山實驗學校)建設,學校重點做好哪些工作?韋兵:常說環境是教育的基礎,課程是管理的重點,隊伍是發展的關鍵,文化是教育的保障。
  • 【校園新聞】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 ——第二屆京臺基礎教育校長峰會分論壇在我校成功舉辦
    2016年10月18日下午,第二屆京臺基礎教育校長峰會分論壇在北京市十一學校召開。這屆峰會的主題是: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來自北京市和臺灣地區的78位校長出席了本次分論壇。此次分論壇由十一學校吳鳳琴副校長主持,共有5位校長先後在活動上做了主題報告。      北京市十一學校李希貴先生首先做了題為「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的報告。
  • 道爾頓教育計劃100周年紀念暨道爾頓專家委員會成立儀式在北京舉行
    在當天的活動中,北大附中原校長、中國老教授協會基礎教育分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趙鈺琳教授作《道爾頓教育在中國的創新實踐》主題演講。北京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校長王海霞作《讓學生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主人》專題報告。道爾頓教育的核心理念「選課走班」在北京市十一學校的落地實行,通過構建可選擇的課程體系,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實現了一人一張課表,使學校「創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地。麻州道爾頓負責人全面介紹了道爾頓教育服務體系。
  • 未來學校研究院與北京果果樂學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籤約會成功舉辦
    今年中心發布了《「未來路線圖」實驗學校發展指南1.0》,《指南》以數智時代學習者發展為中心,以校長與教師發展、課程和教學創新、學習場景重構、測量評價建設和學習生態融合五個方面作為實驗方向,構建了「核心變革層——重點突破層——外延拓展層」三級實驗體系,建立高維時空的知識數據世界,勾勒未來學校發展新路徑,為新的階段未來學校的發展指明了新路徑。
  • 北京十一學校換帥!李希貴不再擔任校長
    一個重磅消息,北京市十一學校管理團隊調整:北京十一學校副校長田俊擔任校長兼黨委書記,李希貴擔任北京十一學校聯盟總校校長、海澱教育戰略性人才培養基地主持人。據中國教育報報導,今天上午,海澱區教工委書記尹麗君表示,李希貴校長以教育家情懷和品格,為海澱教育樹立了榜樣,為全區優質教育均衡發展做出了貢獻。他既沒有離開十一,也不會離開海澱,而是在更大、更廣、更高的平臺領導十一教育聯盟,做大優質教育蛋糕。據悉,近年來,十一學校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領輻射作用,已在北京市創辦20多所聯盟學校,加上京外其他地區,聯盟學校已近30所。
  • 辦適合的教育,讓學生有好的出路——無錫市運河實驗中學教育掠影
    校長胡建庭在運用「積極心理學」的基礎上,又引進「優勢成長」教育理論,利用學生個體間存在的不同特點、性格、愛好和能力優勢,發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特長,發揚學生的愛好,發展學生的優勢,變「補短」教育為「揚長」教育,追求讓每個學生的人生都能出彩。
  • 道爾頓教育計劃100周年紀念暨道爾頓專家委員會成立儀式在京舉行
    來自海內外教育領域、資本機構、企事業單位的專家學者、教育從業者齊聚一堂,共話基礎教育的新趨勢、新機遇與合作機會。國際道爾頓教育協會副主席、深圳道爾頓新華公學梅連生校長代表國際道爾頓教育協會對道爾頓教育計劃100周年以及中國道爾頓專家委員會的成立表示熱烈的祝賀。
  • 自信成長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無錫市運河實驗中學教育掠影
    無錫市運河實驗中學始建於2005年5月,至今建校15年。學校從辦學初期的2個班,發展到至今的30多個班、1500多名學生、150多名教職員工的規模。2019年學生學業水平考試合格率保持在100%以上,211名學生參加高考,163人考取本科大學。
  • 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教育改革要順應學生的天性
    原標題:教育改革要順應學生的天性   很多朋友不斷地問我一個問題:十一學校育人模式的改革,核心要素到底是什麼?用最簡單的話說,只有兩點:一是保障學生中心的治理結構;一是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體系。他本來是一個中學高級教師,結果被聘任為中學一級教師,沒法向家人和學生交代。有的教師心裡就特別難受。還有,職員崗位實現了雙向聘任,但是分配製度仍然沒有解決,沒有形成薪隨崗變的機制。   高密四中的改革讓我一直思考:學校真正的管理結構應該是什麼?1995年7月,市裡安排我擔任高密一中的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