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北京海澱——幾乎是中國教育「富礦區」的代名詞。這裡有北大、清華、人大等中國最好的大學,也有人大附中、清華附中、十一學校等被譽為「六小強」的優質高中。然而即便如此,由於區域發展水平的差異,海澱北部新區基礎教育資源依然相對薄弱。
為緩解北部優質教育資源需求緊張現狀、保障適齡兒童就近入學,2016年,一所佔地面積19100平方米的優質中學落地海澱北部新區。紅磚灰瓦、坡屋頂的建築,開放的、打破圍牆的學習空間,根據專業特點個性設計的學科教室讓人仿佛置身於一所未來學校。這就是北京市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師生們眼中的「未來小鎮」。
王海霞作為這所迅速崛起並特色鮮明的新建校校長,親歷了「共建龍樾」的每一小步。她和她的團隊一起,致力於「創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的教育」。四年時間,這種教育已經深植於龍樾,成為學校獨特的文化名片。
本期搜狐教育《中國校長訪談錄》走進北京市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以下簡稱龍樾),與王海霞校長一起聊一聊龍樾的故事,以及如何打造一所面向未來的學校。
疫情讓線上學習優勢最大化
實體學校的教育價值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破了我們平靜的生活,在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下,在線教育成為全國2.65億學生的抗「疫」武器 ,線上學習成為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
2月17日起,北京市中小學生開始「線上」學習。龍樾的線上教學也由此經歷了從助攻到主攻,從碎片嘗試到系統構建,從小試牛刀到自如切換的極速發展。
「剛開始的時候確實稍顯被動,老師們體驗遴選各種學習平臺,摸索什麼軟體適合直播,什麼軟體適合跟學生互動,什麼軟體適合發布和批閱作業。」王海霞介紹,學習方式的改變帶來教學方式的改變,給老師們帶來很大的挑戰。非常可喜的是,龍樾擁有一支學習力超強的教師團隊,而混合式學習方式一直是學校重點研究項目。
「前瞻性探索和持續學習力讓我們相對從容一些。」王校長笑著說道。
建校之初,龍樾就著手教育信息化全面布局。2018年,全面推動「芝士圈」教師一站式工作平臺建設並開始普遍應用。2019年,學校被評為「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學校」。 疫情期間,在線學習需求的增加催生了「芝士圈」的成長壯大,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多元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龍樾的常態。
「芝士圈」簡單來說就是「一庫兩臺六系統」。「一庫」即師生生產和沉澱後的校本知識庫;「兩臺」指教師工作平臺和教師發展平臺;「六系統」包括協作備課系統、混合教學系統、學情分析系統、項目研究系統、線上學習系統、學術積分系統、資源管理系統。「六系統」覆蓋了教師日常工作的全部流程,基本實現了教師線下80%以上的案頭工作的網絡化和可視化。
「現階段的在線教學中,還是需要幾個平臺同時使用,沒有一個各項功能兼顧的在線教育工場。我們特別希望有一個平臺能夠兼具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所有功能,通過技術的方式發現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看到孩子的學習過程,從而給孩子一些精準的指導,更好的因材施教。」王海霞說,「所以,疫情一方面推動了學校在線教學模式的快速成長,開拓出了一條新的道路;另一方面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實體學校線下教育的定位和獨特價值。」
那段時間,王海霞經常走在空蕩蕩的學校裡,看看昔日裡熱鬧的教室,摸摸學生們常用的教學設備。實體學校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如果孩子們可以在線上學習了,那麼實體學校還有什麼不可替代的價值?如何讓這種價值得到充分彰顯?她常常會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實體學校是有情感有溫度可感知可觸摸的,它為師生提供面對面交流碰撞、具身體驗與實踐、社會性情感發展的機會。它可以幫助孩子用全部感官感知真實的世界,這是實體學校的不可替代性。」王海霞表達著自己的想法,「如何更充分的發揮線下學習的優勢,和線上學習方式實現互補、相得益彰,這是實體學校向前再邁一步的一個突破點,後疫情時代學校和老師如何變革學與教,我們正在行動。」王海霞帶著這所學校的教師們已經翻開了新的探索篇章。
學習空間是無聲的老師
豐富可選擇的課程滿足每個孩子的成長需求
在龍樾,每一間學科教室都有自己獨特的命名,「藏經閣」「π隊」「悟理吧」「達爾文號」「稷下學宮」……,每一個名字的背後都是一位教師對學科教育的研究和學科文化的表達。
以一個完整的小鎮生態打造學校,讓每條走廊、每間教室各不相同各具風貌,「小鎮模式「彰顯著這所未來學校獨有的空間氣質;電梯邊展示電梯運行原理,樓層儲物櫃用摩斯密碼錶達學校的文化,學校像一本打開的」百科全書「處處傳遞教育聲音;,每一位社區居民都是學校周邊潛在的學習者和學習資源,與社區產生聯繫構建一個開放學習場域,「社區學校」讓龍樾的內涵和外延更加豐富。「小鎮模式」「百科全書」「社區學校「龍樾在以自己的方式發掘學習空間的教育意義。
「學校空間不是一般的建築物,而要發揮教育的作用。龍樾學校空間的設計完全是為了支撐課程落地,而不是為了追求時髦,也不想標新立異。」王海霞認為,「學習空間是孩子無聲的老師,是學校的教育合伙人。」
十一學校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在李希貴校長的帶領下很早就開始了走班制、學生選課、課程融合等方面的嘗試與探索。年輕的龍樾在傳承十一學校教育理念和文化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因需而變,建立起校本化分層分類的課程體系。
「課程建設的出發點是希望學校的課程能夠滿足每一個孩子的需求,希望豐富可選擇成為龍樾課程的一大特徵。」王海霞認為,提供豐富可供自主選擇的課程,是幫助不同學生自我發現的前提。「
「因為龍樾都是初中段的孩子,所以我們非常關注課程的延伸性。向下延伸需要做好小初銜接,所以我們設計了新生學院課程和青春成長課程;向上延伸要為升學和職業方向準備,所以增加了書院課程和職業考察課程。同時,關注國家課程高質量、校本化落地,依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設置個性化定製課程,也是我們的課程特點。」王海霞介紹。
校長要做一切有助於孩子成長的事
創新教育活動讓學校成為一個好玩兒的地方
龍樾學生的生活通常是這樣的情景:
「龍市」上,老師、學生、家長擺攤出售自己製作的產品,同時大家通過用自己勞動賺取的「龍幣」進行交易,或者開展慈善活動;狂歡節,所有同學可以根據個人意願隨意裝扮成喜歡的形象,同時把老師裝扮成喜歡的各類樣子一起走秀;潑水節,全體師生放下書本,拿起水盆,奔向操場戲水池,將美好祝願潑向大家,將壓力情緒揮灑一光……
傳統節日、節氣,重要紀念日、大事件等都納入到龍樾系列教育課程之中。例如:中秋,從典故到詩賦,從歷史淵源到區域特徵,從原料採買到月餅配料,從小夥伴一起做月餅到吃月餅賞月猜謎……老師們將地理、歷史、文學、生物等與中秋元素所有相關的知識進行整合,設計為有趣有料的體驗場景。孩子們「玩中學」「做中學」,這樣的學習,哪個孩子能不喜歡呢?
龍樾法庭、校園電視臺、龍商行、小鎮農場……豐富的社團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讓教育成為生活本身。這裡的確不僅僅是一所學校,更是一所有獨特教育生態的未來小鎮。
「我們希望讓教育更真實更有趣一些。」王海霞說到,「興趣是學習的前提,我們希望通過創新教育活動和教育課程,挖掘每個孩子的優勢長項,發掘每個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們在自己興趣領域成長發光,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內驅力是孩子終身成長的真正引擎。」
有時是天使精靈,有時是孩子們喜歡的龍樾吉祥物……每個狂歡節,王海霞都會被孩子們裝扮成喜歡的角色和他們一起狂歡; 篝火晚會尬舞,潑水節縱情潑灑,和學生一起觀察蠶寶寶的生長,成為學生作品的頭號買家……她願意和孩子們一起去做傳統學校校長根本不可能做的事,這位校長更像是孩子們的一位大朋友。
「我覺得作為一名校長,最重要的是要敬畏成長。走近孩子才能發現教育機會,才能發現孩子們的需求,才能發現學校努力的方向。看看那一雙雙乾淨的眼睛,望望那一張張花一般的笑臉,我們怎麼能辜負這樣美好的生命和成長呢?校長要盡一切力量做有助於孩子們成長的事,這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啊!」王海霞動情地說著。
傳承優秀的文化和基因
像呵護眼睛一樣保護教師的教育熱情
關於辦學理念,我們和王校長就兩個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作為十一學校集團校分校之一,龍樾是如何處理優勢繼承和個性發展,在固本溯源基礎上實現創造性嫁接呢?
在王海霞看來,分校發展中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兩個核心點:文化和機制。
「作為分校,最重要的是傳承集團校最優秀的文化基因,比如十一學校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學生第一」,所有的資源要為學生成長服務,聚集一切力量去創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教育,這種「學生第一」的文化基因已經深深植入龍樾的方方面面,並且用多種方式在體現;其次是機制,把十一學校的現代學校管理機制發揚光大。只要抓住這兩個核心點,就把握了十一文化的根本。」王海霞認為,「如果沒有繼承最核心的文化基因,而只是學習一些具體的做法,那是捨本逐末。分校要有基於數據和現實的自我定位和正確評估,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繼承,創造性嫁接,這一點非常重要。」這也許是龍樾短短幾年就能以優異成績和鮮明特色凸顯出來的重要原因。
教師是一份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的職業,然而在龍樾教師臉上很難看到那種倦怠感,這種現象背後的文化和支持是什麼?
「教師是學校最寶貴的財富,我們要像呵護眼睛一樣呵護教師的創造力,保護教師的教育熱情,不遺餘力的幫助老師提升教育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要把教育權放給老師,信任老師,學校全力以赴提供各種支持。用尊重保護熱情,用信任激發創造,用支持催生成就,這就是我們的教師文化。」王海霞說道。
「創造一切條件讓老師處於研究狀態,」王海霞認為,學校要幫助教師保持持續的學習力,幫助教師不斷的發現高峰,走在教育創新的大路上,看到自己的工作意義。研究和實踐是教師教育生命的氧吧,愛和創造讓每位老師閃閃發光。
未來教育的發展一定要加上科技的引擎
未來學校應該培養孩子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VR等技術的快速迭代,也給未來教育帶來很大的想像空間。在王海霞看來,未來教育的發展一定要加上科技的引擎。
「我希望在未來,技術和大數據讓學習過程可視化,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元認知能力,幫助教師更好的因材施教。在學習評估方面,教育科技和數據分析系統能夠更好的助教育一臂之力。目前,我們的學習科學實驗室、多元學習方式研究項目組、學生成長過程性評估數據中心也在從不同維度進行與之相關的研究。」王海霞說道。
龍樾被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媒體稱為「未來學校」,在王海霞看來,未來學校應該把教育的著力點放在對孩子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的培養上,幫助學習者面對未來各種不確定性的時候,依然可以戰勝這些挑戰。「在我們倡導的龍娃八大素養中,我們引導孩子成為夢想家、科學學習者、自主管理者、建立成長型思維等,就是希望從兒童視角,讓孩子們清晰努力的方向。」從這些原點出發,打破學校的圍牆,促進真實的學習,圍繞「學生的學」展開深入的研究,創造適合每位學生發展的教育,龍樾開啟了新一輪的深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