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凌晨兩三點在微博立一個flag,「明天再熬夜就把手剁了」;建一個名為「12點睡覺」的微信群,倡導「在夜裡12點前睡覺」;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在聚會上科普熬夜的危害後表示,「不瞞你說,我也熬夜」。據《中國青年報》報導,如今不少年輕人明知熬夜危害,卻依舊熬夜,為自己貼上了「報復性熬夜」的標籤。
所謂「報復性熬夜」,是指白天過得不好或者過得不滿足,便想在夜晚找到補償,這是年輕人很自然的心理。當然,也是普遍現象。據《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2018年中國90後年輕人睡眠指數研究》顯示,90後睡眠時間平均值為7.5小時,低於健康睡眠時間,六成以上覺得睡眠時間不足。其中,31.1%的人屬於「晚睡晚起」作息習慣,30.9%的被訪者屬於「晚睡早起」,能保持早睡早起型作息的只佔17.5%。
睡得晚、起得早,已經越來越成為年輕人或主動或被動的作息習慣。這背後,既有很多個人因素,也有著鮮明的時代底色。
在現代生活節奏下,一個人理想狀態下的時間分配,大致是工作八小時,睡覺八小時,剩餘的八小時是休閒娛樂和學習充電的時間。但現實上,工作超支了大部分時間,不少年輕人的休閒娛樂和學習充電的需求,未得到有效滿足,便去向睡覺索要時間,這便造成了熬夜現象。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還是在白天。這需要兩方面的調節,一是自身的時間分配優化,二是工作或學習環境的有效改良。
對個人來說,要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儘可能縮小耗費時間的無意義消耗,才能為睡眠騰出時間;對於企業單位來說,除了嚴格遵守勞動法對工作和休息權益的規定,還要有清晰的邊界意識,把八小時之外的支配權還給員工。
不少年輕人會抱怨,自己的白天被學業、社交或者工作束縛,能夠自我支配的只有夜深人靜的時刻。說白了,還是壓力和焦慮在作祟。不少人白天看起來很忙,但更多的是盲目和迷惘,缺乏清晰的成就感,到了夜晚,要麼感覺「白天不值得」,要麼感嘆「身不由己」,一股空虛感如夜風襲人。
這一點,在《中國90後年輕人睡眠指數研究》中亦有深刻的體現。其研究數據顯示,90後年輕人睡眠指數均值為 66.26,普遍睡眠不佳,「苦澀睡眠」佔29.6%,「煩躁睡眠」佔33.3%,「不眠」佔12.2%,只有5.1%睡眠處於「甜美睡眠」。所謂「睡得不好」和「睡得太晚」恰似一體兩面,彼此影響,以致惡性循環。
所以,我們除了勸年輕人早睡,更要關心他們為何遲遲不能入睡,為何明知熬夜傷身體還要「毀己不倦」?只有儘可能地拔除他們身上的壓力和心中的焦慮,他們才能舒坦入睡。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報復性熬夜」都值得理解和同情。比如,一天24小時恨不得20個小時用來打遊戲、上班追劇下班還追劇……這種畸形的時間消費觀、享樂主義式熬夜,同樣不值得提倡。其實,我們仔細想一想,「報復性熬夜」到底報復了誰?身體是自己的,熬完夜後還是要面對第二天,該上班還是要上班,你報復不了老闆或領導,說到底還是在報復自己。
一個人最大的財富是時間,但不加節制地揮霍,它同樣會變得無比廉價。所以,自律就顯得尤其重要,它也是人與人之間產生差異的分水嶺。自律的人是在「花時間」建設自己,而不是讓時間消耗自己的生命。因此,積極的時間觀,應該做時間的主人,讓自己屬於自己。(與歸)
責任編輯:凌芹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