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別讓報復性懲罰,成為孩子一生的陰霾。
——少兒守護人
最近,在一個叫Reddit的論壇上,一位家長的帖子火了。「我刪了兒子的《我的世界》遊戲,我是混蛋嗎」,這位母親問道。
事情是這樣的: 疫情期間,孩子在家線上學習。但由於年紀小,缺乏自我約束能力,孩子老是賴床。這位母親在一次兩次的警告後,見仍沒有作用,便一氣之下刪了孩子最喜歡的遊戲。
在得知遊戲被刪後,孩子無法接受,又哭又鬧,拒絕吃任何食物。
「兒子在《我的世界》裡建造了一座很宏偉的城堡,他非常自豪地向我展示過」,母親回憶道。
這就像是你花了大把精力做出的方案,最後卻被老闆貶得一文不值。這種連成年人都難以接受的挫敗感,對一個9歲的孩子來說,何其殘忍!
樊登老師說,「有些懲罰,不是教育,只是報復。報復什麼呢,就是:你把我氣成這樣,我要報復一下」。
既然吃飯吃太慢,那乾脆就別吃了;
愛玩遊戲,那就玩一天一夜的遊戲,不準停下來;
喜歡熬夜,就罰你一整晚不許睡覺。
這些毫無邏輯道理的懲罰,假借教育為名,在孩子的心中鞭笞出一道道難以癒合的傷口。
1報復性懲罰,會把孩子推向對立面
朋友小穎每每談起母親,言語間都帶有恨意。
小穎上學時寫作業很慢,其他同學半個小時就能搞定的作業,自己每次都要花上一兩小時才能完成。
一次家長會上,老師點名批評了小穎寫作業拖拉的毛病,這讓小穎母親非常生氣。回家後,母親定下鬧鐘守著小穎完成作業,並警告她如果沒有按時完成,就會撕掉重寫。
小穎說,那天晚上究竟重寫了多少次已經記不得了,但被撕毀作業後的絕望和怨恨她至今仍記憶猶新。
瑞士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在《怒氣與攻擊》中說:「憤怒,來源於我們內心隱藏的怒的潛質」。
孩子不是我們發怒的源頭,根源在於父母本身的負面情緒。父母在報復性懲罰中宣洩著情緒,把家視為戰場,將孩子狠狠推向了對立面。
「即使十幾年過去了,童年的回憶仍讓我無法向母親敞開心扉」,網友南南這樣寫道。
南南回憶說,小時候每每惹了母親生氣,母親便會用她最在乎的東西做威脅。這種懲罰使南南開始習慣戴著面具和母親相處,害怕向母親暴露出自己的軟肋。
世界充滿傷害與背叛,正是如此,家才顯得格外親切和溫暖。而報復性懲罰,將這份該有的溫暖撕得粉碎。它用最殘忍的語言告訴孩子:
此刻,站在對面的不是你的父母,而是你的敵人。
2報復性懲罰,會剝奪孩子的信任和歸屬感
前段時間發生了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新聞事件。
凌晨三點,一位父親背著妻子,偷偷把兒子帶到了火車站。臨走前,他給兒子留了只碗,讓兒子去要飯。
而讓這位父親用這樣的方法去懲罰孩子的,竟然只是因為兒子少寫了作業。
這種奇葩育兒方式,連民警都看傻了。
孩子不長進,做父母的內心急躁焦慮可以理解。但大半夜將孩子獨自扔下不管的行為,非但不能起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反而讓孩子遭受到了被最信任最依賴的親人拋棄的痛苦,給孩子造成難以彌補的心理傷害。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越長大,越不願意和父母聊心事?
有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
「小時候打翻牛奶,母親沒有聽我解釋,上來就給了一巴掌。這一巴掌讓我明白了,她永遠理解不了我。」
蔣方舟在《圓桌派》上說,對於小孩來說,家長是唯一有可能去理解他的人。
而蠻橫的懲罰,疏離了親情,摧毀了信任。
在報復性懲罰下長大的孩子,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難,寧可一個人扛著,也不會向父母吐露半分。
就像焦俊豔對父親說的,「痛苦要是說給你聽,我會得到雙倍痛苦」。
在父母一次次冰冷的懲罰下,孩子關上了心門,獨自一人孤立無援地面對著所有困難。
3智慧的父母,懂得給孩子科學的懲罰
李玫瑾教授說,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
犯錯是孩子成長路上交的學費,合適的懲罰不僅有利於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還能拉進親子間距離。
父母在懲罰孩子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懲罰的前提是愛
很多孩子在被責罵被懲罰時,會產生一種被拋棄的感受,認為自己不被愛不值得愛了。
因此,在對孩子實施懲罰時,父母要學會區分對孩子行為的感受和對孩子本身的感受。不管是選擇何種懲罰,都不要忘記讓孩子懂得自己的愛。
《超人回來了》有一期節目裡,老么萬歲在吃飯時磨蹭,一口飯放進嘴裡不嚼不咽。
爸爸宋一國在耐著性子說了好幾次依舊不見效果後,直接收走了萬歲的飯碗,並把他帶進了小屋,罰他站著嚼完嘴裡的飯。
在爸爸嚴厲的命令下,萬歲乖乖照做,認認真真吃完了飯。
但這還沒有結束。看著兒子改掉吃飯磨蹭的習慣後,宋一國主動抱起委屈的萬歲,親了親他,溫柔解釋到,「爸爸不是討厭你才說你啊,是不好的習慣,嚼那麼久」。
父子兩人最後互相擁抱的場景,讓很多觀眾直誇宋一國教子有方。
懲罰也應該有溫度。在懲罰後,給孩子一個擁抱,一個吻,告訴他們:「我只是生氣你的行為,但我仍然愛你」。
(2)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懲罰
懲罰的目的是教育,而非傷害。我們要讓孩子從犯錯中有所收穫,而非一昧宣洩,結果孩子卻不知道到底錯在哪裡。
重慶一對父母在發現孩子偷拿了家裡錢後,沒有選擇對孩子簡單粗暴的進行棍棒教育,而是大方原諒了孩子,並以讓孩子賣廢品來還錢為懲罰。
父母的態度和行為,讓孩子很感動,孩子表示自己的錯誤自己負責,承諾一定會靠自己把錢補上。
正如教育家尹建莉所說,「沒有哪次犯錯是白犯的,即使相同的錯誤, 每一次的收穫也不一樣」。
在懲罰孩子前,問問自己「我想通過懲罰讓孩子學到什麼?」。以教育為目的懲罰,允許孩子犯錯,也讓孩子在犯錯中成長。
(3)不帶批判地看待問題,就事論事
很多父母總喜歡「翻舊帳」,只要孩子犯了一丁點錯,甚至可能只是稍微有些不合自己心意,就會把孩子所有的問題都統統再扒拉出來重新「審判」一遍。
演員楊爍就曾在採訪中抱怨自己的父親不夠公平,說父親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評價他,這讓他覺得非常委屈,也讓父子關係越來越僵硬。
如果孩子確實犯了錯,我們應該就事論事,用合適的方法進行懲罰。懲戒完成後,這件事就過去了,不要讓它影響了親密關係。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說,孩子的成長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斷去試錯,才會知道前進。
犯錯對孩子而言不可避免,犯錯後父母的態度和懲罰的方式更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有理有據有愛的懲罰,遠比報復性發洩更有意義。
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別讓報復性懲罰,成為孩子一生的陰霾。
監製:鄧東
主編:劉子銘
責任編輯:袁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