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警醒了!多少父母用報復性懲罰把孩子養成了仇人

2020-08-25 少兒守護人

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別讓報復性懲罰,成為孩子一生的陰霾。


——少兒守護人


最近,在一個叫Reddit的論壇上,一位家長的帖子火了。「我刪了兒子的《我的世界》遊戲,我是混蛋嗎」,這位母親問道。


事情是這樣的: 疫情期間,孩子在家線上學習。但由於年紀小,缺乏自我約束能力,孩子老是賴床。這位母親在一次兩次的警告後,見仍沒有作用,便一氣之下刪了孩子最喜歡的遊戲。


在得知遊戲被刪後,孩子無法接受,又哭又鬧,拒絕吃任何食物。



「兒子在《我的世界》裡建造了一座很宏偉的城堡,他非常自豪地向我展示過」,母親回憶道。


這就像是你花了大把精力做出的方案,最後卻被老闆貶得一文不值。這種連成年人都難以接受的挫敗感,對一個9歲的孩子來說,何其殘忍!


樊登老師說,「有些懲罰,不是教育,只是報復。報復什麼呢,就是:你把我氣成這樣,我要報復一下」。


既然吃飯吃太慢,那乾脆就別吃了;

愛玩遊戲,那就玩一天一夜的遊戲,不準停下來;

喜歡熬夜,就罰你一整晚不許睡覺。


這些毫無邏輯道理的懲罰,假借教育為名,在孩子的心中鞭笞出一道道難以癒合的傷口。


1報復性懲罰,會把孩子推向對立面


朋友小穎每每談起母親,言語間都帶有恨意。


小穎上學時寫作業很慢,其他同學半個小時就能搞定的作業,自己每次都要花上一兩小時才能完成。


一次家長會上,老師點名批評了小穎寫作業拖拉的毛病,這讓小穎母親非常生氣。回家後,母親定下鬧鐘守著小穎完成作業,並警告她如果沒有按時完成,就會撕掉重寫。


小穎說,那天晚上究竟重寫了多少次已經記不得了,但被撕毀作業後的絕望和怨恨她至今仍記憶猶新。


瑞士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在《怒氣與攻擊》中說:「憤怒,來源於我們內心隱藏的怒的潛質」。


孩子不是我們發怒的源頭,根源在於父母本身的負面情緒。父母在報復性懲罰中宣洩著情緒,把家視為戰場,將孩子狠狠推向了對立面。


「即使十幾年過去了,童年的回憶仍讓我無法向母親敞開心扉」,網友南南這樣寫道。


南南回憶說,小時候每每惹了母親生氣,母親便會用她最在乎的東西做威脅。這種懲罰使南南開始習慣戴著面具和母親相處,害怕向母親暴露出自己的軟肋。


世界充滿傷害與背叛,正是如此,家才顯得格外親切和溫暖。而報復性懲罰,將這份該有的溫暖撕得粉碎。它用最殘忍的語言告訴孩子:


此刻,站在對面的不是你的父母,而是你的敵人。


2報復性懲罰,會剝奪孩子的信任和歸屬感


前段時間發生了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新聞事件。


凌晨三點,一位父親背著妻子,偷偷把兒子帶到了火車站。臨走前,他給兒子留了只碗,讓兒子去要飯。


而讓這位父親用這樣的方法去懲罰孩子的,竟然只是因為兒子少寫了作業。



這種奇葩育兒方式,連民警都看傻了。


孩子不長進,做父母的內心急躁焦慮可以理解。但大半夜將孩子獨自扔下不管的行為,非但不能起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反而讓孩子遭受到了被最信任最依賴的親人拋棄的痛苦,給孩子造成難以彌補的心理傷害。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越長大,越不願意和父母聊心事?


有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


「小時候打翻牛奶,母親沒有聽我解釋,上來就給了一巴掌。這一巴掌讓我明白了,她永遠理解不了我。」


蔣方舟在《圓桌派》上說,對於小孩來說,家長是唯一有可能去理解他的人。



而蠻橫的懲罰,疏離了親情,摧毀了信任。


在報復性懲罰下長大的孩子,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難,寧可一個人扛著,也不會向父母吐露半分。


就像焦俊豔對父親說的,「痛苦要是說給你聽,我會得到雙倍痛苦」。


在父母一次次冰冷的懲罰下,孩子關上了心門,獨自一人孤立無援地面對著所有困難。


3智慧的父母,懂得給孩子科學的懲罰


李玫瑾教授說,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


犯錯是孩子成長路上交的學費,合適的懲罰不僅有利於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還能拉進親子間距離。


父母在懲罰孩子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懲罰的前提是愛


很多孩子在被責罵被懲罰時,會產生一種被拋棄的感受,認為自己不被愛不值得愛了。


因此,在對孩子實施懲罰時,父母要學會區分對孩子行為的感受和對孩子本身的感受。不管是選擇何種懲罰,都不要忘記讓孩子懂得自己的愛。


《超人回來了》有一期節目裡,老么萬歲在吃飯時磨蹭,一口飯放進嘴裡不嚼不咽。



爸爸宋一國在耐著性子說了好幾次依舊不見效果後,直接收走了萬歲的飯碗,並把他帶進了小屋,罰他站著嚼完嘴裡的飯。



在爸爸嚴厲的命令下,萬歲乖乖照做,認認真真吃完了飯。


但這還沒有結束。看著兒子改掉吃飯磨蹭的習慣後,宋一國主動抱起委屈的萬歲,親了親他,溫柔解釋到,「爸爸不是討厭你才說你啊,是不好的習慣,嚼那麼久」。



父子兩人最後互相擁抱的場景,讓很多觀眾直誇宋一國教子有方。


懲罰也應該有溫度。在懲罰後,給孩子一個擁抱,一個吻,告訴他們:「我只是生氣你的行為,但我仍然愛你」。


(2)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懲罰


懲罰的目的是教育,而非傷害。我們要讓孩子從犯錯中有所收穫,而非一昧宣洩,結果孩子卻不知道到底錯在哪裡。


重慶一對父母在發現孩子偷拿了家裡錢後,沒有選擇對孩子簡單粗暴的進行棍棒教育,而是大方原諒了孩子,並以讓孩子賣廢品來還錢為懲罰。



父母的態度和行為,讓孩子很感動,孩子表示自己的錯誤自己負責,承諾一定會靠自己把錢補上。


正如教育家尹建莉所說,「沒有哪次犯錯是白犯的,即使相同的錯誤, 每一次的收穫也不一樣」。


在懲罰孩子前,問問自己「我想通過懲罰讓孩子學到什麼?」。以教育為目的懲罰,允許孩子犯錯,也讓孩子在犯錯中成長。


(3)不帶批判地看待問題,就事論事


很多父母總喜歡「翻舊帳」,只要孩子犯了一丁點錯,甚至可能只是稍微有些不合自己心意,就會把孩子所有的問題都統統再扒拉出來重新「審判」一遍。


演員楊爍就曾在採訪中抱怨自己的父親不夠公平,說父親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評價他,這讓他覺得非常委屈,也讓父子關係越來越僵硬。



如果孩子確實犯了錯,我們應該就事論事,用合適的方法進行懲罰。懲戒完成後,這件事就過去了,不要讓它影響了親密關係。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說,孩子的成長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斷去試錯,才會知道前進。


犯錯對孩子而言不可避免,犯錯後父母的態度和懲罰的方式更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有理有據有愛的懲罰,遠比報復性發洩更有意義。


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別讓報復性懲罰,成為孩子一生的陰霾。




監製:鄧東

主編:劉子銘

責任編輯:袁亞男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不應該把孩子養成仇人
    很多家長在應對孩子的教育時,喜歡採用報復性的懲罰方式來對待孩子,這樣做孩子對待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因此孩子才會慢慢記恨父母。最近,一篇論壇上的帖子火了。帖子的題目是"我刪了我孩子的《我的世界》這款遊戲,我是混蛋嗎?原來這位母親是因為在疫情期間,孩子在家用電腦學習。
  • 這三類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父母和孩子本該是最親密的關係,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像是「仇人」?答案讓人深思。父母開始不滿意他身上養成的壞習慣,經常對孩子指指點點,朋友開始覺得父母不愛他,不然為何對他這麼不滿意?這些調皮搗蛋的孩子,在用極端行為來控訴和報復父母對他們的控制。
  • 三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非愛行為是種傷害,要謹慎
    可是,就是這樣無微不至的「愛」對孩子而言都可能造成困擾和壓力,甚至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間還會產生仇恨。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大的分歧就是:一個極力想要控制和管教、一個極力想要擺脫控制和管教。把孩子養成了「仇人」聽上去很可悲,卻又很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把孩子養成了討厭自己的人,卻還不自知。
  • 深夜12點,一個媽媽實施了「報復性懲罰」,發帖求助:我是混蛋嗎?
    報復性懲罰,父母把自己置於孩子的對立面,家的港灣淪為戰場,拼個你死我活。因為孩子沒寫完作業,她將年僅6歲的女兒獨自留在家裡,自己和其他家人外出度假。女兒哭著抱大腿懇求,這位媽媽依舊不為所動,冷靜地教女兒如何燒水燒粉絲。阿姨和鄰居十分擔心,提出想過去幫忙,她直接無情拒絕。
  • 什麼樣的父母會把孩子養成「仇人」?你是否需要反思?
    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會有仇恨,他們甚至會互相謾罵毆打,這到底是為什麼?把孩子養成了「仇人」,是種可悲,然而很多人身在其中卻不自知。01三種父母,會把孩子養成「仇人」一.過於嚴厲的父母舉個比較知名的例子,娛樂圈中吳綺莉和吳卓林,
  • 不想把孩子養成「仇人」,這3件事父母再生氣也別做,太傷孩子心
    執筆:小夢定稿:筱沐「我用盡全力,盡心盡力的,卻把孩子養成了仇人不想把孩子養成「仇人」,這3件事父母再生氣也別做總是打擊孩子其實打擊孩子,是中國教育的一個通病,這個通病還有很多家長依舊在犯,但是在這裡我請求各位家長,要是不想把孩子養成「仇人」,千萬別做這件事。
  • 三種父母,會把孩子養成「仇人」,很多人身在其中卻不自知
    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會有仇恨,他們甚至會互相謾罵毆打,這到底是為什麼?把孩子養成了「仇人」,是種可悲,然而很多人身在其中卻不自知。三種父母,會把孩子養成「仇人」一.過於嚴厲的父母舉個比較知名的例子,娛樂圈中吳綺莉和吳卓林
  • 小心把孩子養成仇人:50%的孩子都討厭父母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說:「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6歲以下,父母的話是黃金,孩子12歲以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你考了多少分,排名第幾?」「就知道玩,還不寫作業?」相信絕大多數的孩子都經歷過這些「靈魂拷問」。
  • 有些父母傾注自己的一切,卻把孩子養成仇人?這是為何
    但不少父母發現,自己傾注全力,卻沒有換來一個"滿分孩子"。不少孩子更是在長大後視其父母如"仇人"一般,這讓多少父母為之心寒,他們不理解這是為何?有的父母習慣性對孩子實施精神操控,這種表現為:孩子不能拒絕父母的提議。若是孩子對父母說"NO",父母覺得孩子不乖巧,不體貼他們的辛苦,長此以往,孩子習慣服從。父母的安排,孩子一概"接受",但這並不代表孩子發自內心的認可,反而養成了孩子對父母的怨恨。
  • 父母這3種行為,容易將孩子養成「仇人」,傷害孩子還耽誤自己
    最新調查顯示:超50%中學生痛恨父母:為何中國父母總把孩子養成仇人?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而在大家的心裡,孩子也應該是愛自己的父母的,但是北京的一項調查數據,卻在家長的腦袋上打了一悶棍。也就是父母給予了孩子最多的愛,但在孩子心中留下的卻僅有強烈的反感,這也引起了很多相關學者的重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為什麼這麼多家長將自己的孩子養成了「仇人」,而這也是很多家長需要反思的一件事,這不僅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還影響自己未來和兒女的關係。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培養孩子自律,為什麼該用引導而非懲罰?
    ——松下幸之助《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一書中提出了三大育兒理念,分別是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用引導而非懲罰的方法培養孩子的三大能力:情商、自律、自主。我們一共會用五篇文章來分別講述。這是第四篇,要為大家講的是:怎麼用引導而非懲罰的方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讓孩子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培養孩子自律,為什麼該用引導而非懲罰?
    ——松下幸之助《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一書中提出了三大育兒理念,分別是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用引導而非懲罰的方法培養孩子的三大能力:情商、自律、自主。我們一共會用五篇文章來分別講述。前面用三篇文章講了父母控制情緒,培養親子關係,提高孩子情商的方法。
  • 把子女養成仇人是父母最大悲哀,可這3種父母,只能說是自作自受
    今天要和你分享到的文章是這三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前段時間,有一條新聞在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有一位媽媽報警稱自己被家暴了,可是等警察趕到現場看到的滿屋子都是撕碎的課本和試卷。媽媽當著警察的面指著兒子鼻子大聲喝斥,你再把剛才的話說一遍,你敢說我就讓警察把你逮去監獄關起來,兒子也不甘示弱,怒吼,帶走就帶走,反正我也不想看到你。
  • 這三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你對孩子愛的方式正確嗎?
    為什麼說有些父母哪怕傾盡了幾乎所有的愛,而卻把孩子愛成了仇人呢?一個從小就沒有原則性的孩子,長大以後也同樣是沒有原則可言的。而那些被父母用命去疼愛的孩子,到頭來很可能就成為了仇人。動畫短片《任性人生》就是講述的一個為女兒散盡幾乎所有家財的父親的故事。
  • 父母哭窮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報復性買買買的性格就是這樣養成的
    父母總是哭窮,對孩子很摳是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人生的。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想要讓孩子養成節儉的性格,就經常會在孩子的耳邊說家裡的條件多不好,沒有錢給他買很多的東西。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失去自信,養成自卑的心理,嚴重的還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 這3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因上錯了地鐵,一女孩就特別狂躁的用腳狠踹媽媽,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的戾氣之重,好像跟媽媽有深仇大恨似的。這時的媽媽身上背著書包,手裡還拎著東西,可憐了這位事事為女兒著想的媽媽,卻被女兒在大庭廣眾之下如此對待,不禁讓人心寒。
  • 李玫瑾:這3種媽媽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希望沒有你
    文 | 青青的育兒秘笈(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媽媽是世界上最好聽的名字、是給予孩子最多的人、也是給孩子帶來最大影響的人。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和媽媽有好的親子關係,有些媽媽辛苦了一輩子卻把孩子養成了仇人!李玫瑾教授曾說:「現在很多家庭,都是該管孩子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有管起來了。」
  • 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像是「仇人」?答案引人深思
    養孩子是一場修行,修的是父母們的智慧。 ——薩姐父母和孩子本該是最親密的關係,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像是「仇人」?「仇人」,父母工作忙,他從小跟著奶奶長大,父母一直到初中才把他接回身邊。父母開始不滿意他身上養成的壞習慣,經常對孩子指指點點,朋友開始覺得父母不愛他,不然為何對他這麼不滿意?
  • 父母是怎樣把孩子養成仇人的?教養方式很重要,好父母不養仇人
    居然成了自己的「仇人」,還給了自己一巴掌?如果父母有以下幾種情況,需要格外注意了:① 父母喜歡包辦代替,大小事務都替孩子做主,孩子毫無自主權;② 父母手段強硬,言語暴力或者體罰,容易造成孩子性格叛逆;③ 父母不尊重孩子,無法與孩子有效溝通,為良好的親子關係埋下隱患;④ 父母扛起生活的艱苦,沒有陪伴孩子成長,與孩子沒有感情基礎。
  • 這「3種媽媽」是孩子的噩夢,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你是嗎?
    然而好的出發點卻不一定帶來好的結果,有時候雖然孩子的媽媽總感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孩子好,結果卻會引來孩子的反感,甚至把孩子養成了自己的「仇人」。,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你是嗎?第一種就是控制欲超強的媽媽,這樣的媽媽在教育孩子時總會自以為是的為孩子安排好一切,孩子稍有不服從的地方就會迎來其責罵甚至是體罰,還會美其名曰自己都是為了孩子好,等孩子長大後就會明白自己的一番苦心。